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小如:“操千曲而后晓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2 13:2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小如:“操千曲而后晓声”
2013年11月11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1日第52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项江涛


【核心提示】回望吴小如的学术生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彭庆生在《难窥夫子墙——敬贺小如师九秩华诞》中曾说,“小如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考据,淹贯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文史并重”,“先生治学,擅长由训诂而通辞章,重考据以明义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洵为乾嘉学派之鲁殿灵光,旷世难求之通才。”  
冬日的午后,记者如约来到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家中。92岁的吴先生清瘦矍铄,声音清晰而洪亮,温文尔雅。
吴小如是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戏曲评论家、文学批评家、书法家和诗人。1922年9月8日生于哈尔滨,本名吴同宝,号莎斋,曾用笔名少若。
回望吴小如的学术生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彭庆生在《难窥夫子墙——敬贺小如师九秩华诞》中曾说,“小如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考据,淹贯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文史并重”,“先生治学,擅长由训诂而通辞章,重考据以明义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洵为乾嘉学派之鲁殿灵光,旷世难求之通才。”   
学术规范应该坚持“守正”
吴小如强调学术的规范性和精确性,认为学术规范应该坚持“守正”。不圆滑,是先生一直以来的个性,他自称“不谙世故”。近年来,先生写了很多抨击不良学风、文风的文章。他忧恐学术与艺术皆徒具空名而羌无故实,形成文化泡沫乃至文化沙漠,一任假冒伪劣者横行天下。谈及当前一些学术腐败现象,先生直言,学术腐败有其社会根源,当前,人们把钱看得太重了。学术腐败是社会运转中产生的不良现象,只有认清学术腐败产生的源头,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根治学术腐败现象。
谈及学术研究,先生认为学术研究应具有高品位与高水平,才能于人类社会有所裨益。他说:“传道授业,宜高悬标准,不宜迁就,但求普及,而不务提高,则舍本而逐末矣。”
做学问不凭灵感
先生说写学术论文,他只抱定两条宗旨:一是“没有一得之见决不下笔”。哪怕这一看法只与前人相去一问,却毕竟是自己的点滴心得,而非人云亦云的“炒冷饭”。否则宁缺毋滥,决不凑数或凑趣。二是一定要抱着老老实实的态度,“不哗众取宠,不见风使舵,不稗贩前人旧说,不偷懒用第二手材料”。先生说,做学问不能凭灵感,不要在学术文章中加入主观臆测,要言必有据,每个观点都要建筑在大量的材料和客观旁证上。
做学问、写文章要争取不出错,但差错不可能完全避免,关键是有错就必须改。别人指出来了,就要感激,要从善如流。先生一直为今年8月某报纸出现的文史错误(将张伯驹、丁志云两位先生《四郎探母》的剧照误写为《打渔杀家》)至今不作更正而耿耿于怀。他说,现在学术界以讹传讹的现象太严重了,学术研究的真血脉是求真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先生被人尊称为“学术警察”,恐怕也跟其言必由衷,力求立论公允的特点有关。  
乐于做“杂家”
“操千曲而后晓声”,先生并不计较人们称其为“杂家”。他博览群书,可谓“逮着什么看什么”,有着“无书不窥”之势,至今仍保持着手不释卷的习惯,床边整齐的摆放着各种书籍报刊。其近百万字的《吴小如戏曲文录》,是研究中国戏曲的经典著作,曾获“北京大学优秀文化著作奖”。
他自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最大快乐,讲课成为他主要的“嗜好”。他认为,作为教员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其次是眼界要宽阔,根深才能叶茂。还要有生动形象的讲课技巧,才能把学生“笼住”。先生在京剧与书法艺术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但始终谦称为两大“业余爱好”。
“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吴先生说,自己有做人的底线,不能把自己堕落到底线的下面去。“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还有一条,己之所欲,不强施于人。”
不知不觉中,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先生说他聊得很有兴致。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窗轻洒在屋内,窗前的君子兰碧绿光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14:09 , Processed in 0.1845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