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农村走出来的名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5 14: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农村走出来的名师





  王雅琴算不上聪明,但她肯定是个很勤奋的人,她的成功再次验证了“勤能补拙”这个简单的道理。
三灶镇在哪里?即便你是上海人,多半也回答不上来。如果你去过上海野生动物园,或许你还会有些印象,因为这个动物园就位于南汇区三灶镇。三灶学校是三灶镇上唯一的一所公办学校,这里曾因“托管”而名噪一时,如今王雅琴成为了这里的一张新名片。这个土生土长的三灶人,从教18年来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的热土上。伴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她也迅速成长,年仅36岁的她如今已是南汇区最年轻的“首席教师”。
人是被逼出来的
4月,正是南汇桃花盛开的季节。沐浴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心情自然是无比的舒畅。虽然没空去欣赏身边的美景,但王雅琴的心情却也十分的舒畅,因为这几个月来一直牵动她神经的20万字书稿《上海名师课堂——小学语文王雅琴卷》终于出炉了。回想年前出版社编辑向她约稿时,王雅琴的底气是不足的,她惶恐自己的专业水准根本没到名师,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得不到同行的认可。
  “人是被逼出来的。有句话叫:不是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完全正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可以无限挖掘的潜能,但是如果我们都抱着一种怕做不好、怕不会做的想法、顾虑而拒绝尝试的话,那也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成长的机会。”
  简单的想法,支撑她揽下了这个难度不小的“瓷器活”。12篇课堂实录,既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而每篇课堂实录后面的教学笔记,更是用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将自己如何进行教前准备、设计意图、过程亮点、教后反思等融会贯通、娓娓道来。读过书稿的同事都会有一种亲切、真实的感受,字里行间没有一丝名师“居高临下”的口吻,有的是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烦恼与困惑、成功与失败、反思与总结。而在此之前,她还“逼”着自己完成了《开心作文》《同步作文辅导》等40多万字的教材编写,13万字的个人专著《静听花开》,以及各类研究课题。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能静下心来解读文本,只有自己读懂了,读透了,才有可能引领学生的学习。”在王雅琴看来,小学语文教学难就难在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为此,她逼着自己反复读每一篇课文,细细揣摩,发现文本的特色,把握本文的内涵,领悟文本的价值取向。她读《去年的树》一文,第一遍读到了环保,指导这是一篇关于保护地球家园的文章;第二遍再读,读懂了诚信,一只信守诺言的小鸟,树不见了,可是依然没有忘记约定,一定要唱那支答应过的歌;第三遍读,读出了鸟儿和树之间信守不渝的友谊,这也是人类拥有的最美好、恒久的感情。
  王雅琴的导师、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徐根荣第一次听她的课就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到:“在我的记忆中,她的课上得十分明快、大气,对教材的处理是清清楚楚一条情感线索,在把握重点上,更是干净利落、融会贯通。教学过程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行云流水般的淋漓畅快,让你看不到令人心烦的枝节横生,也没有纠缠不清的拖泥带水。她不满足于教学的科学性,面对小学生,她更注重教学的艺术性,更注意教学的呈现方式……她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颇具语文味的课堂,也是活力四射的课堂。”
成长,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王雅琴算不上聪明,但她肯定是个很勤奋的人,她的成功再次验证了‘勤能补拙’这个简单的道理。”三灶学校校长李曙煌不经意间的话,却点出了王雅琴在成长道路上最可贵的特质。
  王雅琴的勤奋,不仅表现在她的认真、刻苦上,更重要的是她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且善于学习、勤于思考。1991年,年仅19岁的王雅琴中师毕业被分配到南汇三灶的一个村小。在“没人管”的状态下,她糊里糊涂地教了两年书,没有人听她的课,给她指导,她也没有听过其他人的课。随后,村小并入三灶中心小学,教学趋于规范,但仍很不足,没有说课评课,更谈不上理论学习、课题研讨。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写的《情境教学》一书,并很快迷上了情境教学,开始有意识地模仿。没有多媒体设备,她就凭借自己在中师打下的绘画基础为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初冬》设计了“冬爷爷”这样一个人物,用他来穿针引线、串联起整堂课,教学就在她创设的一个个情境中展开。就是这样一堂在她看来只是为了吸引小孩子的课堂注意力,解决他们开小差问题的课,却引起了来听课的区教研员张玉琴的关注。在课后的交流中,张玉琴肯定了她的设计,肯定了过渡语的优美,还夸她“功底不错”。
  王雅琴没有意识到,在张玉琴眼里,她是一名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很快,两人结对成为师徒,王雅琴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明显多了起来,每次有外出听课的机会她都不会放过,每次教学比赛、教学展示她也都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机会的增加,不仅让她能学到其他优秀教师的长处,也看清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博学之,勤教之,深研之”,这9个字成了王雅琴的教学格言,而她的专业成长也驶上了快车道。2002年获南汇区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南汇区首届“学科带头人”;2005年,在经历了两次失利后,她以无可辩驳的优势获得了上海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2006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名师培养基地学员;2007年当选第23届“全国优秀教师”。在近5年里,由她承担或参与的各级各类课题多达8个,发表各类教学论文十多篇,同时她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各种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上。
  “成长,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茫然没有方向是痛苦的,遇到磕磕绊绊是痛苦的,但当成果从无形变成有形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快乐。”在王雅琴的人生哲学里,痛和快乐从来就是相伴,而她目前要做的就是让更多身边的年轻教师体验到成长的这种痛和快乐。
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
2005年,王雅琴有幸参加了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活动。就在这次活动上,儿童文学专家梅子涵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她:“教师应该成为童年阅读的点灯人,作童年的朗读者。”在农村长大她,童年错过儿童文学给她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更让她担忧的是,这种遗憾还在现在的农村儿童当中延续。她对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显示,除了知道安徒生、格林童话外,他们很少能说出其他童话作品,多数阅读也仅局限于作文选类书籍。“这既和学生多为外来农民工子女、父母缺乏提供阅读书籍的能力和意识有关,也和农村学校缺少儿童图书购置经费有关。”王雅琴说。
  遗憾不应该在学生身上继续下去。“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学生精神的、文化的底子就应该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小学阶段的孩子应该更多地进行优秀儿童文学书的阅读。”王雅琴决心作童年阅读的“点灯人”。为此,她买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书籍,自己读,给学生读,也给家长读;针对低龄儿童的阅读特点,她又想办法为学生购买价格不菲的绘本;作为名师培养基地学员,她把“基于一本书的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成为“双名工程”专项课题。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阅读?问题的关键在兴趣激发。在实践中,王雅琴把童书阅读指导课分解成朗读课、导读课和交流课这三种基本课型。通过书目推介、互动交流、创设悬念、改编续写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渐浓,还冒出了好几个小阅读迷。
  在儿童文学中浸润过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而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变化让王雅琴倍感欣慰:孩子们的书包里出现了儿童文学书籍的身影,写读书笔记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的语言储备更丰富、视野更开阔、道德认知更突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6:23 , Processed in 0.0937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