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涵秋影雁初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5 23:4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涵秋影雁初飞



■江苏   李仁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f15800101eca2.html

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全国“十一五”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第三届中学语文“教改新星”,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盐城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曾获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多次获得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四百多篇,与人合著《考试: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主持和参与8项省级研究课题。



青春风沙渡



1988年,我被分配到龙冈中学教书。

教室和宿舍都是低矮的平房,唯有办公室是一幢三层小楼。稀疏的建筑物之间,裸露着起伏不平的金黄色沙土。这是平原地区少见的地貌,据说是由残存的古贝壳形成的。学校不远处是一条大河,有一渡口,被人戏称为“风沙渡”(人们也常以此戏称学校)。一旦大风起兮,便会出现“平沙茫茫黄入天”的惨象。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离去,把饭碗端到十八里外的小城。我坐的办公桌,是一位从未谋面的进城教师留下的。我住的宿舍,前面斜对着所教班级的教室,中间隔一条绿化带。透过花草,学生可将我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我一开始抱怨眼前的一切,并幻想在以后的某一个暑假也为下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腾空一张办公桌,也为下一个新分配来的教师留一间可以“住观学情”的宿舍。不过,抱怨和幻想很快就被扑面而来的新生活冲淡了。开学后见到的第十个太阳,竟是那么新鲜,学生赠我许多节日贺卡,那一行行稚嫩而真诚的文字惹出我的笑容。收获贺卡后的第一个45分钟,导语多了力度,朗读多了情感,点拨多了耐心,那一只只饥渴的眼睛激发着我的责任心。于是,一个初离大学校园、头脑热度尚未消退的“文艺青年”,渐渐地把茂盛的热情辐射到学生身上。

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多半是晚自习),把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合并在一间教室,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一次教茅盾散文《风景谈》,见不少学生对镜头(画面)艺术产生浓厚兴趣,我便讲“电影镜头艺术欣赏”。那时没有投影仪,没有多媒体,完全靠“唾沫四溅”。窗外月朦胧,室内天花板上只有几根灯管亮着,但这不影响我的陶醉感。突然停电了!正匆忙宣布结束,学生竟起哄,强烈要求“继续”。因停电现象平时并不少见,大多数同学在桌肚里备有蜡烛,于是教室里很快烛光闪耀。是夜,烛光加上月光,还有学生们饥渴的目光,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将讲座进行到底”……

我要求学生每放一次月假就自办一份小报,自定报头、自选内容、自做美工。一份份图文并茂的小报张贴在后面的黑板上,装点成色彩缤纷的“报展中心”。展期结束,由大家投票产生奖项。此举大受学生欢迎。料不到一次“报展中心”多出一份小报,因为允许“报人”使用笔名,大家猜测这是班上某一同学“心有余而力亦足”的产物。奖项揭晓时,笔名“逍遥游”的报人获得一等奖第三名,可所颁奖状无人认领。千呼万唤后,方有一女生道出“真相”:这是隔壁班级她的一位同乡。自家奖项能颁给外人吗?大家为此争论不休,最后我定夺:放弃门户之见,人家参赛正表明我们的赛事具有“国际性”……

我将自费订阅的报纸《诗歌报》《杂文报》放到班上,把自己的藏书目录公开给学生,把学生带到沙冈的桃林里朗诵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这些语文活动,不是奉命行事,也没什么报酬,用时髦的话说,我是一个“青年志愿者”。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读完大学的,涉猎中外名著,接触新思潮,参加社团活动,成立文学社,编辑油印刊物,可算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文艺梦一时难以实现,新的生活激励我把希望寄托在其实只比我小六七岁的“下一代”身上,以饱满热情、充沛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为他们补给文学养分。

到高三了,为让我倾力做班主任,领导安排我只教单班。由于在基础年级打下了“精神底子”,毕业班教学还算愉快。做班主任,就不得不考虑对其他弱势学科的强化,每周我都主动转让一节语文课,可每次模拟考试,我班语文成绩仍然名列前茅。高考分数揭晓,我班语文人均分竟然高出最好的平行班级4.6分。这在意外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如今,我早已离开“风沙渡”。追忆当年,手捧首届学生的集体合影照,细看正当青春的我和小我几岁的学生们,我禁不住眼眶潮湿。泪光中,总会出现“大风起兮沙飞扬”的场景……啊,时间的风沙灌满我的生命,渐渐将我雕成一个教龄十三年的教师。

第十三年,对于我,龙冈中学真的成了人生的一个“风沙渡”。从渡口出发,我被摆渡到了远方。



虚实中国画



伴随城市化脚步,许多名校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吸纳乡镇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2001年9月,我来到一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盐城中学。

进校前的一堂试讲课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上的是孙犁先生的散文《黄鹂》,当讲到“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时,我让学生仿句。他们思考了一两分钟,仿出不少句子:菊傲寒霜,狼嚎绝壁,龙腾深渊……可当一位同学说到“马跃疆场”时,大家突然哄堂大笑,弄得我不知所措。但我很快镇定下来,问学生大笑的原因,他们告诉我班上有位同学正好叫“马跃”。我灵机一动:“我建议刚才的句子改为‘马跃课堂’!”话音一落,全班同学热烈鼓掌,而坐在后排听课的两位校长(一正一副)也满面笑容。似乎是得到鼓励,我更加尽兴地发挥起来:“下面请马跃同学现场也来仿一句,看看他能否成为一匹跃动在课堂上的骏马!”只见这位同学羞涩地站起来,很快说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使我情绪更加高涨:“真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叫仿一句,他仿两句,头脑反应真快!同学们看看他是不是一匹跃动在课堂上的骏马?”学生齐声说“是”,教室内气氛达到高潮……

正式踏进新校园后,我才知听我课的那位副校长乃是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网站“三槐居”的创办人顾为健先生。他告诉我,我的课上得很精彩,我此前呈送的公开发表的教学论文也很精彩——课堂和文章的双重精彩,使他们最终作出了录用我的决定。

是的,我一直在追求课堂和文章的双重精彩。既重视课堂实践,同时不断反思,力求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做到“实”“虚”结合。“虚”,不少人以为只是论文写作,只是课题研究;其实这看到的只是表象,“虚”的本质乃是理性思考、理论总结、理念推广。

安坐于新的办公桌边,我继续夯实我的立身之本——课堂,努力在文本解读、备课、上课等环节,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方法;也继续重视我的发展之道——教科研。我始终坚持“虚实结合”。在我看来,不拘于“实”,而能从“实”到“虚”,决定着成长之路的长度;不止于“虚”,而能以“虚”带“实”,决定着成长之路的宽度。我希望“大道如青天”,希望我的成长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在不停的努力下,我的教科研范围不断拓展,从教学延伸到教育,进行全方位的突破。

我天天登陆“三槐居”,跟网友们一起分析学情,解读课文,交流教法,探讨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一天下来不知要发多少主帖和跟帖。总版主“三槐居士”顾为健先生通过我的文章逐渐了解我,给予不少鼓励的文字,如“言人之所未言,仁甫老弟真乃可敬可畏也”“盐中少有仁甫之人,不过有一仁甫足矣”。我知道,我远没有达到他所说的境界,但我愿意时时把这些溢美之词看做是对我的有力鞭策。我去过很多网站,但多半快进快出,毫无流连之感,唯有“三槐居”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宝贵的思想矿藏吸引着我、满足着我。我曾在某网帖后写道:“有思想的地方,我去了还会来;没有思想的地方,我一来就会走。”交流和争辩产生的思维碎片,不断转化为一篇篇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等报刊上。

2002年暑假的一天,妻子回娘家,我和女儿陪她。公共汽车行驶在途中,坐在窗边的我头脑里突闪出灵感的火花:有了,论文题目有了,“基础:在终身教育中重建”这十个字太合适了!手头没有纸笔,又担心路上忘记,我便神经兮兮地对妻子和女儿说:“快帮我记住十个字,就十个字!”她们惊讶地问:“什么十个字?”其他乘客也投来惊奇的目光……

妻子对我的帮助,远不止于记题目,她还经常做我文章的首位读者、评论员、责任编辑。她是小学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发表一篇篇佳作、自我专业成长之时,也支持和帮助我的专业成长。“比翼双飞”用在我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而事实上我们就曾在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在线”一起开设过“比翼鸟”教育随笔专帖。

2002年11月,一个良机从天而降:我将参加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如果市级出线则继续参加省级角逐。教研组长通知我,并告知大家推荐我上课的理由:教育理念新,学生意识浓厚,文本解读能力强,教学思路常有独特之处。

我上的是邓小平的政论文《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深入解读后,我把脉文本重点:举重若轻地解决问题,刚柔并济地运用语言。于是,“重”与“轻”、“刚”与“柔”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支点。我大胆地将问题发现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现场提问、质疑、交流、总结。我的展示课一路过关,先获得市一等奖,后获得省一等奖。

正被喜悦包围着,12月的一天,又一个喜讯传来:我的论文《基础:在终身教育中重建》获得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并被收入论文精华集。

年底的两个省级大奖,关涉课堂和教科研两方面,为我的“全面发展”作了一次阶段性评估。从“实”到“虚”,以“虚”带“实”,使我的教育人生成了一幅中国画,呈现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新境界。



美丽教育梦



记得在省城南京领取“师陶杯”一等奖奖品时,捧在我手里的不仅有一本精美的证书,还有一只沉甸甸、鼓囊囊的黑色大皮包。开包一看,哇,里面装的是一套教育丛书,包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在内,有10册之多!2006年再次角逐“师陶杯”,我凭借论文《走进陶行知的“生活”世界》再获一等奖,我再度捧回一只精神“大礼包”。

教育经典,点燃了我的读书激情。不过这些经典属官方推荐,我不甘囿于此,另辟“野径”,找史哲类的书看,甚至为了拓宽知识面,还精读工具书。一次,我利用高二学生暂停“大三门”(语数外)、备战“小高考”的良机,每天帮“小四门”学科的老师看班时,就坐于讲台边,边“维稳”边看《唐诗鉴赏辞典》,且看且思,亦点亦评,一个月啃完了1536页。

发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足,我又啃起一批颠覆性很强的西方作品,尤其是后现代之作,如《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怀特海文录》《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课程愿景》等。这些作品对我影响很大,使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理念,如波普尔的“尝试错误”、怀特海的“过程论”、利奥塔的“宏大叙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系谱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哈耶克的“自由秩序”……这些理念,像水,灌溉着我思维的土壤;像风,吹动着我思想的苇草;像火,照耀着我思考的方向。

当“满堂问”现象风行于课堂时,我毫不留情地指出“‘满堂问’只不过是‘满堂灌’的变种而已”;当一位大学教授为中国式高考“总分制”大唱赞歌时,我针锋相对地揭批“中国的‘总分制’实质上就是‘文化成绩总分制’”;当“读经教育”搞得如火如荼时,我理智地告诉人们“既要读传统文化经典,也要读西方文化经典”;当中学校园出现“军训热”时,我冷静地提醒人们“如果恶意、刻意地想通过军训一招,把美丽的校园搞成‘军事化’‘半军事化’区,加大力度进行‘铁’的管理、封闭式教育,那么就有悖于军训的初衷了”……每一次质疑,每一次反驳,每一次论战,都在网络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快这些观点就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教育文摘周报》等报刊上发表出来。当然,我从不为颠覆而颠覆,而是从良知出发,从责任出发,从普世价值出发,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真正的问题。

“思考并快乐着”,这是我的座右铭之一。快乐地思考,似乎需要私密空间,但对我来说,合适的公共空间也能使我的思维私密化而不受干扰。我喜欢公交车的环境,在座位上发呆,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问题;喜欢考场的环境,面对无暇顾及我存在的学生们,我自视为稻草人,守望着思想的麦地;喜欢晚自习坐班讲台边的环境,教室静悄悄的,学生沉浸在自习的氛围里而我沉湎在神游的境界。就这样,我默然生成了多少问题,悄然完成了多少草稿。

课堂给予长度,教科研给予宽度,我的从教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一些高等院校聘请我为兼职教授,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邀请我演讲,渐渐地,我为在校大学生和一线教师开设了很多示范课和讲座。基于大量的课堂实践和及时的教学反思,从2003年开始,我率先在自己班级进行“捍卫语文性”的教改实验,以纠正当时正大行其道的“人文化教学热”。2009年,我在此基础上又主持了一项省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性”的研究》,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非语文”现象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我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中学语文“教改新星”、“十一五”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等。

“我思故我在”,当我一直以“思”的方式证明一个草根教师的存在时,梦想的星光渐渐落照在我的从教之路上。辛苦一次次得到慰藉,追求一次次得到承认,教育梦最终兑现为一个个称号和职称:盐城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注册QQ,我以“江涵秋影”为名,因为喜欢唐人杜牧诗句“江涵秋影雁初飞”。这是一幅颇有意味的画面:澄澈的大江,蕴涵着秋天里无数事物的影子——包括飞掠而过的大雁。

我愿意成为那“江”,积淀一切知识为底蕴,累叠一切灵感为思想。我更愿意成为那“秋影”,悄悄地映入教育事业的大江里。

或许,在纷繁的秋影里,我就是那只初飞的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5:09 , Processed in 0.1067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