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札里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9 21:3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手札里的故事
2013-11-13
星期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767273&PostID=53958593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767273&PostID=53958593

名人手札是将书信文体的功效发挥至极致的一朵奇葩。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字里行间记录了名人之间的交谊往来、学术交流、情感表露等诸多信息,是信主的思想、学术观点、生活经历的自然流露;它的写法不拘一格,随心所言,意到笔随,是最见性情的无意文字,也是我们探寻文史研究揭开迷云的可靠实证线索;从文人书法角度去欣赏,风格各异的书信书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书法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近读《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一书,这样的感受尤为深刻。夏承焘一生不以书家自居,可他传统书法的功底却尽显笔底。这种不刻意追求书法艺术效果的率性书写,是个人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其儒雅秀逸之气,弥散着学术自信的氤氲。
书中影录的手札共计七十三封,其中夏承焘致谢玉岑六十二封,致其他师友十一封(分别为致钱名山四封,致郑曼青、顾颉刚、胡小石、刘节、容庚、张孟劬、钱仲联各一封)。这些书信写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及的有过往的近现代文化名人众多,是个可待深掘的文史宝藏。透过这些信札,我们可以窥见今日还云雾缥缈的民国文坛一角。
在与谢玉岑的通信中,有近一半是夏承焘在建德梅城的省立九中执教时书写的。书写的信笺大多是九中的校笺,读来尤为亲切感人。所及内容除了工作、生活琐事外,几乎被学术交流所涵盖,难得的是,我在书信中读到了夏承焘在九中执教时的雪泥鸿爪,其中的细节足以构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1927年2月至3月,夏承焘曾在国民革命军浙江省防军宁波水上警察厅工作。3月至6月,他又应聘在宁波省立四中执教。到了1927年的夏间,当时二十八岁的夏承焘辞去四中的教职,回到故乡温州。此时,他收到了刚就任九中校长不久的同乡王亦文的数份函电,邀请他前往梅城执教。在1927年7月29日致谢玉岑的信函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王亦文新长第九中学,来数函电招致。舍下嫌严州僻左,颇不愿就。东野云龙之咏,远承拳拳,心感何似!苏生被逮,尚在杭狱。过甬时弟曾为一书营救,卒不得当,顷犹未定能否生还。蔡生家境尤惨,在甬闻讯为之累唏。”
此言证实了我对夏承焘执教九中的缘由与王亦文有关的猜测,只是没想到,当初夏承焘并不情愿远赴偏僻的浙西山区梅城执教,看来最后是碍于同乡又是同学王亦文的情面,盛情难却,最终还是来九中就职,这倒为九中的校史写上了光彩的一页,这是后话了。
同年11月7日致谢玉岑信函中又提及:
“桐江山水,远胜永嘉,敝同乡在此者颇多。校中图书馆,藏旧书千余部,苦乏诗词集。学生程度较敝乡十中低。月薪可得百四十金,十月止发半薪。军事未弭,下数月尤难把握耳。冬间如得早归,当过沪一罄积愫。”
寥寥数语,却留下了丰富的信息。执任校长的王亦文因是温州人,所以聘请了众多的温州籍教职员工,除了夏承焘,还有李杲明等人,想来异地同乡的时常聚会,生活也不至于过于寂寞。而夏氏的课余精力已经着手从事词人年谱研究,这正式始于严州(梅城),这是他学术生涯的开端。在此封信中,他托谢玉岑代为寻检各种词人词话。后来享誉词学界的《唐宋词人年谱》便是以这些材料为依托。

夏承焘与谢玉岑的友谊始于1926年。这年秋天,谢玉岑应温州十中伍叔傥先生之邀,赴温州执教。虽然在温州的时间不长,但与同在十中执教的同事夏承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翌年秋天,谢即转至上海南洋中学任教。从一个侧面,可见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很是灵活机动,应职教师与用人学校双向选择,来去自由,所以教育人才频繁流动,也给教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气。再来欣赏两通短札:
玉岑吾兄:
手教昨到,敬悉一一。以校中开运动会,不及即复。所属寿词,不日当有以报命,俚作长幅则极望先施。
亦文在此颇有佳誉,少卿闻在贵省某中校任教。苏中常未释。杲明一笺已转致。符老通向处另纸奉告。词书代检费神,容谢。
冗次。复候
大安不次
                                               弟 承焘 上
                                             十一月十四日

玉岑吾兄左右:
奉上寿词一幅,急就报命,不可以词论。符丈处征文启已寄去。《花草蒙拾》、《皱水轩词鉴》、《词统源流》、《词藻》已于杭友处假得,请勿寄惠。钱葆馚之《莼鲈词话》,据马一浮谓盛氏所刻常州丛书中似或有之,能助我一觅否?各词话如能搜集具备,有四种词书可辑。便中乞时时赐教。
林铁尊先生在杭任民政厅第二科科长,有通讯否?
复候
大安
                                               弟 承焘 上
                                          十一月十七日
夏承焘在九中执教时,拟编著《词林年表》和《词话选》,因此需广泛搜集各种词集、词话、词人年谱。家乡温州籀园图书馆、当时所在的九中图书馆及谢玉岑执教的南洋中学图书馆便成为他搜集资料的三大主要来源。所以在这一年与谢玉岑的通讯里,借书、买书与读书成为他们的主要话题。可苦于九中图书馆中藏书与夏承焘的期望相去甚远,让他叫苦不迭,他又在通信中向谢诉苦:“明年如无变更,弟当仍旧贯。月得百四十金,尚足敷衍。惟僻地买书不便极苦痛耳。明春动定,便祈告我。”到了岁末年底,学校放假,夏返瓯过年。
寒假一结束,夏返校继教,半月后与谢通信曰:“弟来严已半月,今年各同事多携眷,内子亦以前月同来。”到了六月初,夏在严州近一年,致谢的信中又倒苦水:“严州足山水之娱,唯求书甚难,殊厌居耳。已生倦意。”总以为山清水秀的严陵古地是教书修学的好地方,可真或略了有词学之负的读书人夏承焘因为求书甚难的尴尬,词人在信中透露出的思迁之意也在所难免,所以徒生了“居严州无书可读,望杭州上海如琅嬛石室也”的向往。
从两个年轻学人的来往书信中,看到的不仅是他们情投意合的兴趣取向类同,更有远大的宏图抱负互相勉励,而令人难忘的是,两人在词学研究中互相支持、互相督促的可贵。当得知谢病体欠安,便急于告诫:“……知贵体欠和,极念,极念!伏望屏除万虑,静心调养,当勿药也。……温州出肺形草,据医云治肺颇有效,价亦不昂。兄如常服此,可属舍下购奉。”朋友间真挚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着实令人感动。而后又摘抄医刊偏方奉出。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06 , Processed in 0.0806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