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影波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6 21: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影波光
闫学



虽然我是个语文老师,现在又是专职的语文教研员,但说来惭愧,近几年我极少阅读单纯的讲述语文教学的书。这一是因为我的阅读视野比较芜杂,而精力又有限,单纯讲述语文教学的书引不起我太大的兴趣;二来也是由于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处在一种近乎嘈杂的氛围中,语文教育界不断摇摆的状态有时脱离了纯粹的学术范畴,使我不想去蹚这一趟“浑水”。但王林波老师的书稿是个例外。阅读这本书,我惊喜地看到了无数闪烁着绮丽色彩的林影波光,正如“林波”这个名字,可谓文如其人。我不但认真地拜读一遍(有的章节不止一遍),还决定为这本新书作序,希望我微弱的声音能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朋友也来关注这本书,而且我坚信,这本书也一定会引起教师朋友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像引起了我这个有点挑剔的阅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样。
这本书之所以打动了我,首先在于林波是个清醒的思考者。在书稿第一章“观察课堂,探讨误区成因”中,林波通过“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公开课:不求完美才更美”“课堂质疑的冷思考”“老师没有特权”等四个小节,展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与课堂观察中发现的一些误区,探讨了陷入这些误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体现了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在谈到小学语文课改的误区时,他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无限度地收集资料;无节制地合作学习;无目的地整合学科。我认为林波的概括十分精准地抓住了小学语文课改中出现问题的实质,因为这些现象正是有见识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忧虑和困惑的地方。比如,针对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事实,要求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林波指出,这“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的确,我们见多了披着“整合”的外衣,将语文教学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课堂,学生究竟从中有哪些收获,却不得而知。
林波还针对当前教学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冷静的反思。比如,什么是好的公开课?林波勇敢地提出:“完美的课堂有时并不美,磕磕绊绊的课堂因为真实却显得美丽而极具魅力。”我十分认同这样的说法。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听过很多公开课,对那些“完美的课堂”常怀疑惑:什么是美的课堂?什么是真正具备智慧之美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究竟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我们感佩于这些教师圆满的环节设计,精妙的教学语言,恰当的媒体使用,适度的鼓励夸赞,但是,这样看似无懈可击的课堂,却恰恰隐藏了课堂中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这样的课堂更多的是动人的吸引,是完美的控制,是知识的最大化传递,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教师只是把现成的真理从口袋里拿出来双手奉送给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俘虏,逐渐丧失了自主寻求知识之美的能力。而恰恰是那些“磕磕绊绊的课堂”,往往是真实的课堂,反映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状况,这样的课堂也许并不具备公开课的“剧场效应”,但正如林波所说的,“因为真实而极具魅力”。令我感慨的是,林波本人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他自己就是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成长起来的,而且见识过大“阵势”——他参加过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是一等奖获得者。了解了他的这一番经历,也许我们会对他关于公开课的这番见识更加钦佩。
这本书之所以打动了我,还在于林波是一个智慧的提炼者。在书稿第二章“思索课堂,探求有效策略”中,他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了探寻,并有清晰的总结和提炼:他认为,“老教材”要“教出新理念”;“课堂教学,共同参与更精彩”;“触摸本质,让课堂教学走向纵深处”;“识字写字教学”要能够“链接生活”,等等。这些论述有观点,有依据,极具说服力。比如,在谈到何为课堂教学的真正精彩时,他主张,“一节课的成功不在于教师风采的全面展现,而在于孩子们的生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焕发;一节课的成功不在于个别优生的精彩表现,而在于孩子们是否全员参与并思维碰撞,灵光闪现。”我深以为然。纵观当下的一些“精彩”课堂,就会发现,有的课堂“只见”教师“不见”学生,课堂成了教师的“秀场”;有的课堂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见”学生“不见”教师,教师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还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课堂在不少场合屡屡被冠为“精彩课堂”,殊不知既没有脱离教师的单纯的“学生精彩”,也不会有不顾学生体验的“教师精彩”,真正的精彩课堂所体现的必然是师生共同的精彩。因此,林波所提出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更精彩”这一观点,可谓切实中肯。再如,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问题时,林波提出要“纯净地读”“广泛地读”“比较着读”“适度地读”等观点,对当下语文教学界关于文本解读的纷繁乱象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可资借鉴的建议。
这本书之所以打动了我,也在于林波是一个踏实的践行者。在书稿的第三章“践行课堂,探索优化方案”中,他以课堂教学案例的形式,全面展现了自己近年来在课堂实践中多面向的探索。既有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极具操作性的教学设计,也有他本人在国家级、省级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实录,还有一些语文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的评论等。这是林波在语文教学上执着追求的足迹与见证,也是他为何能够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具体诠释。在这些案例中,他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也学习借鉴了名师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他坚守着自己的课堂,又不囿于自己的课堂;他在具体、实在的行动中展开思考,又在思考中审视、提升行动的价值。作为陕西省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林波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书稿中他给读者展现了执教参赛课《燕子专列》时的全部历程,由最初的“一腔热情遇尴尬,思索得失需突破”,到后来的“两全其美难取舍,深陷沉思受煎熬”,再到最后的“三思决断展新貌,生机焕发见曙光”,个中滋味,难以尽述,正如林波自己所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是一段“幸福而感动的记忆”。这次参赛,林波展现了“文字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的教学追求,荣获课堂教学一等奖与最佳教学设计奖。也许,许多青年教师会羡慕林波能有这样的机会,但当我们看到了林波在教学上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就会明白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也许你会抱怨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够到达林波的“成功”,但如果你真的不努力就一定不能“成功”。
所以,我想说,林波这本书之所以打动了我,更在于他是一个勤奋的师者。细读厚厚的书稿,在他展现的那片绮丽多彩的林影波光中沉醉,我的心头经常会涌上一种与学术无关的单纯的感动:诚然,林波的智慧与才华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但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却在更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少见的坚持、毅力,以及为了目标不停地奔跑。十年前我写过一首诗,是献给语文的,在诗中表白“我是一个不停奔跑的孩子”,现在林波的这本书告诉我,所有真正付出努力和汗水的人都不会孤单,我们都在不停地奔跑,互相鼓励,彼此遥望,一起向着远方。


闫学
2012年9月27日于杭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4:17 , Processed in 0.2008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