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要触及学生的“人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06:1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要触及学生的“人性”
2013-11-28
作者:石军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年第11期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对于这件事情,北风显得很自信,一开始就大施淫威,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就显得非常机智,它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则寓言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蕴含着别样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教师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明显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不能“疾风骤雨”,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要触及学生的人性,只有这样的人性化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体验到,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德行。
  人性是指人类作为一类存在物生而故有的普遍本性,人性具有生成特征和可变特性,并且朝着趋善避恶的方向去生成、去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触及的学生人性。如果人性不可改变,那么根本就不会存在教育。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优秀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优秀;一个民族的伟大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伟大。而人性的优秀和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德行的优秀和伟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既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就是指向人的“德行”培养的教育,《大学》开篇就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的“德行”,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纳“新”,从而趋于终极的“善”,达到“人性善”的教育目的。
  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普通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体罚和变相体罚、暴力行为和压迫教育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非人性化教育”的具体表现。因为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健全,更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偏差行为”。例如,暴力教育下的孩子,会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深信暴力的力量,容易学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而压迫教育下的学生往往显得呆板,缺乏生气、缺失活力、没有主见、缺乏个性;这些“非人性”的教育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却广泛地存在在于我们的日常教育之中。
  在基础教育中,有些老师仍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害怕自己,这样在学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威严,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学生。殊不知,教育不是让“害怕”占据学生的内心,学生需要真正的扶持,学生需要的是真正的“良师益友”,无数的事实说明,只有让学生消除恐惧与不安,感到教师是通情达理、与人为善的,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怀,倾吐心声。
  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在开篇之处,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人类的中心问题——人性化问题,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解放”,解放的过程,就是阻止“非人性化”、推动“人性化”的过程。提倡“人性化教育”即通过人文关怀,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心人,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人生幸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改变教师作为权威者高高在上、学生作为服从者只能被动服从的局面。“灌输式”的教育实质是一种隐蔽的压迫手段,是一种“非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披着伪善外衣的、压迫者控制被压迫者的手段。为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提倡“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以及“爱和谦虚”的基础之上。如果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教育就不能存在。
  人性化教育,主张教育以“人”为起点,关爱“人”的生命体,关注“人”的生命过程,注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真正地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在人性的滋润下生长起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明白人性的可贵,才会生成丰富、饱满的人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一个善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教育没有那么复杂,本质上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只有触动了学生心灵世界的人性化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2:59 , Processed in 0.0574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