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素质教育概述
王 军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来,20多年间,理论界关于素质教育的学理探讨连绵不绝。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主题,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有关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行动,掀起了全国范围之内一浪又一浪的素质教育新高潮。
一、基本经验和成就
1、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关于素质教育的若干共识。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大家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把握也更加准确了。尤其在我们教育内部,从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到学校校长,到广大的教职员工都逐步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国民素质教育,中小学一定要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发展,自由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的目标是不断提升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灵活地、阶段性地、区域性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要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国家思维和眼前实惠的统一。
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各地各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普通重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课堂和课程,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就成为中心环节;坚持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强化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坚持把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作为主要指导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尤其得到重视:一是全面增强了课程意识,三级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城市学校和不少农村中心小学把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以前一直较为薄弱的活动课程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增强与突破,正在形成一些学校的特色;二是保证学科课程的开齐开足;三是更加重视了课堂教学改革,以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的新的方法和典型也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新理念的逐步树立,整个课堂教学为之这一变,种种清新活泼的教学形式正在各地推开。
3、已初步构建起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从教育部门内部来看,初步建立了对学校、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考核、考试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正日益多元化,评价的手段也更为科学合理。如对学校评价,通过综合考核,通过看学生起点,看过程,而不凭唯一的分数。对小学生的评价,从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到今天的成长记录袋,考试从分数到等级制的过渡等,另外,近几年的高、中考改革,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到内容的创新,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增加。
4、涌现了一大批素质教育的典型。如河北衡水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朗口中学等。区域典型和特色也很明显,如江苏实施素质教育“三三三工程”:突出“三育”,一是德育,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具有特色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是体育,按照有关规定,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三是美育,要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人文教育。抓好“三会”,一是让学生会学习,学习时间长,效果不一定好,要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二是会劳动,学生要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在劳动中掌握科学、掌握知识;三是会创新,通过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落实“三定”,一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规定,要把规定的课全部开起来,让学生多学知识、全面发展;二是控制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和作业量的规定;三是科学合理执行考试评价的规定。山东省真抓实干,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导致学生沉重课业负担的现象,实施“回归教育原点”的变革。
二、困难与问题
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难以建立和完善。推行素质教育,这方面的要求不可谓不多、不高,但如何从机制上保证我们的教育,我们学校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如何让地方政府领导,从教育主管部门,从学校,从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自觉地推行素质教育,这一套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从全国范围看,推进素质教育在认识上已经少有分歧,但在行动上却参差不齐,不少学校口头高喊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下大力气抓的却是应试教育,其根源在于外部环境,包括社会观念、上级部门的评价机制、乃至现在的考试选拔办法和考试内容等都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必须实行素质教育的机制来从根本上保证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加之对素质教育理解的不同,和对传统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偏爱,使素质教育的推进缺少制度上的保证。
2、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不佳。近几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大,因此,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关注教育,而在这当中,地方政府对教育的关注也超乎寻常,而这种关注并没有完全寄希望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或者对学校更多地投入上,也没有关注更多的教育过程,而是更多地关注考试的结果,有的甚至只是浓缩在每年一度高考上。这对学校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有时因为一年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有被通报批评甚至免职的可能。结果是层层加压,最终形成了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社会和家长们对学校,对学校校长和老师的评价也基本上都是以升学率为标准,并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氛围,压得学校和老师不敢有过多的想法,唯一的就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升学率,甚至是名牌大学的升学率。与此同时,近几年的新闻媒体对素质教育不够关心,对升学、状元之类都热衷无比,肆意炒作,在社会上也推起了一阵阵的升学率比拼的热潮。所有这些外部环境与氛围,不利于学校真正安下心来搞素质教育,更没有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环境支持。
3、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手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也加剧了大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面向全体学生。近几年,虽然经过政府的努力,大力推行教育的均衡化,但在有的地方,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还有扩大的趋势。随着名校办民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提出后,一些所谓名校在占有优质生源、优秀教师、优裕经费等方面更加突出,迅速拉大了与一般学校的区别,从而导致了席卷各地择校风。一般学校要改变现状,千方百计地大搞应试教育,试图以较好的升学率来改变自身的处境,以加强自己学校的竞争力,而具备优质生源和师资,设备与条件的学校也不敢掉以轻心,害怕升学率的下降而引起学生与家长的不满,所以,无论是一般学校还是名校,应试教育已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这是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同时存在的城乡差距,对实施素质教育也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在一个信息相对闭塞、人员老化,学科结构不配套,基本条件不具备的地方,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这几年教育布局调整中,撤并学校的过多、过快,也增加了素质教育教育的难度。目前,很多学校学生严重超编,60-70人的班级很普遍。导致教师工作难度加大,也制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4、学校内部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成了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优良的师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和保证。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尤其高中阶段教育的大量扩张,而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尽如人意。一是数量不足。一些地方政府以财政经费紧张为由,不重视补充新教师,特别是推进新课程以来,教师的缺编在有的地方较为突出,前几年,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每年还流失一批骨干教师。二是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的音、体、美、外语教师奇缺,导致上述课程无法开出,或开出率较低,有的是其他学科教师兼教,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三是能力欠缺,层层拔高使用,高中缺教师抽调初中教师,初中又抽调小学教师,一方面这些教师难以胜任高一级的教学,另一方面又是下一级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师资质量很成问题,老弱病残教师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主体。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跟不上素质教育。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
1、进一步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知识化,世界格局大开放、大融合,国际间激烈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教育作为承载这一重任的基石,关键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我国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重育智轻育心、重认知轻能力、重整体轻个性、重过程轻结果,学生成了贮存知识、应付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心智缺损、创造力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以素质教育进行新的思考,积极探讨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问题,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问题,才能推动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深化学校内部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扎实开展。
要真正确立素质教育的指导地位。改变当前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仍“左右”教坛的局面,要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和导向,将素质教育理念和总体要求渗透到学校工作诸环节,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教师从单一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技能转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学校从单一的升学模式转为多种模式,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保障素质教育有的放矢,扎实推进。要校正学校内部评价,淡化分数和升学率,不下达升学硬指标,考核体系不宜过于统一、细化和注重过程,要突出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人文、多元和特色的实质,建立鼓励创新的教育机制,给予教师、学生自我拓展空间,以利发展特色学校,造就特色教育工作者,培养学有专长、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大胆探索,推进教育开放。要着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化的终极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最高境界是人性的升华完美。优秀的人文精神铸造和体现人性的真、善、美,是创建人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撑和动力。近年,教育重智力开发轻人文培育,精神的贫乏导致人格缺损和扭曲,高智低品现象、问题学生出现并不是偶然。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起积极健康、终身受益的“精神家园”。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抓好常规学历培训、岗位培训,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重点宽松教育教学环境,允许、鼓励教育工作者探索创新,突破传统框框、模式,进行特色教育、创新教育,追求教育管理、教学艺术的多元化、风格化,激发创造力,从新的深度和更宽广的范畴教书育人。
3、不等不靠,积极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素质教育的环境。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诚然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素质教育作为继续提升我县教育品位,建立教育大市的重头戏。学校内部更要身体力行,切勿功利熏心,泯灭教育良知。伴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前,社会各种消极文化思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潮日渐侵入到作为文化重镇和社会道德城堡的学校。一些学校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背离教育基本规律,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升学的恶性竞争推波助澜;一些学校为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大搞形式主义,不断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另有一些学校忘记自身的公益性质和“有教无类”基本准则,一味攀附权贵,严重违背诚信与公平的原则。如果我们的学校一味看重学生的分数,总于自身的利益和事功出发,淡化甚至漠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它所培养的人只会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心胸狭隘,缺乏公德意识。这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完全是格格不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