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园门口的风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1:4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园门口的风景
● 安徽安庆 汪黄来





我在这所小学当校长九年来,每天早上都会站在校园门口,注视着兴高采烈的孩子,迎候着满面春风的老师,目送着匆匆而去的家长。当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我的心中总是充满难以言表的快乐与幸福。

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当一拨拨学生走进校园和我的目光相遇时,有的孩子会大声问候“校长好”,一脸朝气;有的孩子会挤眉弄眼地看着我,可爱之至;有的女孩会腼腆地冲我一笑,面若羞花……

这里也是我和老师们亲近的最好场所。我问一声“早上好”,老师们回一句“校长好”,说多亲热有多亲热,说多和谐有多和谐。有的老师会主动走到我跟前聊上几句,或介绍街头的新鲜事,或说说自己的家常事,或讲讲买了一本什么书,或吐露心声的小小烦恼。我们就像一家人,无拘无束,自在随便,即使是刚来的青年教师,也乐意与我零距离地交流。

有时,我会瞅个空环顾四周。早来的学生,有的在乒乓桌前激烈对擂;有的在篮球场、足球场上热闹追赶;有的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打扫卫生;更多的学生是在美丽的校园里快乐地嬉戏。一幕幕灵动的风景,音画同步,仿佛一出出活剧,在校园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专门为我演出。我的心被孩子们的表演熨得更平和舒坦了。

这里是家长和老师相见最多的地方,尽管时间匆促,相互只能问候一声,说上一两句,但每天见面,一个月、一学期、一年、几年,就不算少了。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孩子会因为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辅之以糟粕?孩子会因而变得正直忠言,还是学会奸猾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孩子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了的会是什么呢?”是的,当我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吗?我将给孩子什么?我想,家长们在校门口看到我笑盈盈地站在这里,一定会觉得这所学校是温暖的,老师们是值得信赖的。他们会从这看似寻常的一幕中想到教育的美好形象,想到学校的严格管理,想到教师的严谨作风……

九年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和雨暴,每天早上我都会准时站在校园门口。当我面对师生翻开一页新日历时,我便在心底发出无比快乐的声音:我们的孩子又悄悄地长大那么一点点了!■





为师必尚德



安徽潜山 朱小闯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精髓,涉及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人将其精炼地概括为十二个字: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有爱心的教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举手投足皆以学生为本。四川成都的胡忠、谢晓君夫妇之所以舍弃优裕的生活环境,来到艰苦的西藏支教,心里想的就是那里的孩子更需要他们。“像我这种老师,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为我走了,哪个学生就读不成书。但这里不一样,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到这里来,也没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他们长大的命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我想得通。我一个老师,在哪里不是教书?在哪里不是育人?”胡忠以朴实的语言向人们诠释着教育之爱的真谛——学生至上。

教师之爱的特点,一是“兼爱”,既爱自己孩子,也爱别人孩子;既爱优秀学生,又爱问题学生;既爱富裕家庭的学生,也爱贫困学生。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教师只爱自己的孩子,谓之“偏私”;只爱优秀的学生,谓之“偏狭”;只爱有钱家庭的学生,谓之“势利”。二是宽容,以平和的心境、智慧的胸襟尊重和唤醒每一个生命。胡忠、谢晓君夫妇支教西藏把三岁的女儿也带上,并且与其他学生同样看待,体现了教师的“博爱”胸怀。谢晓君说:“必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地把孩子放在自己心里面。一个称职的教师,是不会只对某一个孩子好,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关爱。”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是相互的,老师真心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爱。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深得弟子的敬佩和景仰。孔子死后,弟子筑庐而居,守墓三年,其中子贡在守墓六年中竭力维护老师的声誉和学说。他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今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还有多少人记得我们、感念我们?我们在责备学生薄情寡义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自己当初对学生可曾真心相待、真情付出,对一些学生有没有横眉冷对、冷嘲热讽?

学高为师。学识是教师的奠基石。《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这是说,只凭记忆力掌握书本上的各种知识,对学问未融会贯通,则不成体系。这种人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师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想具有时代的气息,具有新鲜旺盛的生命力。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当今信息社会,学生接受知识途径多,从知识总量上讲,教师不一定比学生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已是正常现象。学高为师,今天已更多地表现在教师以自己的好学精神、求真意识等方面影响学生。

好学是教师的本分。孔子曾经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年近半百时还感叹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至韦编三绝,可见其好学不倦的精神。他的好学已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

现在教育有些浮躁,好学似乎成为一些教师的“奢侈品”,部分教师不读书已成常态。有的教师只读三本书:教材、教参、教辅。某些教师教龄二三十年,专业素养不进反退。人言中医往往是“老来俏”,而少数教师却是“老不中用”了。我们应明白,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不能靠经验生存,而要靠智慧的活力、思想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而教师的智慧、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要靠不断学习来积累。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师不读书、不学习就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以目前教师的专业状态,有不少教师连迎合‘提升升学率’这样一个低标准也有困难。大批教师只能用加大作业量来对付考试,并不具备教学智慧。”教师不读书,就难以增长教学智慧;校园没有书香,只闻铜臭,就会让社会、家长、学生看不起。这样的教师不仅赢得不了学生的尊敬,而且会被时代淘汰。

身正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梁启超在清华当教师时,极富责任心,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1927年5月底,北京城局势危急,梁启超打算到天津避难,临走之前还不忘履行自己的教学职责。他曾回忆道:“好在校阅成绩恰已完功,本年学课总算全始全终,良心上十分过得去。……整夜不睡,点着蜡结束校中功课及其他杂事,明日早车往津。”国学大师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反思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对比大师,我们当中有的人却是讲一套、做一套: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自己本份的批阅作业任务都不能完成;要求学生不抽烟,自己却在办公室甚至在教室吞云吐雾;要求学生在校不用手机,自己在上课时却随时掏出手机接电话……

一位名师说,你希望你的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己也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此言极是。当我们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时候,自己就应该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而不会抱怨,不会索要报酬,不会斤斤计较。教师的身教较之言传,是对学生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我们虽然不能奢望所有教师都成为道德完人,但起码都应该是一个道德常人。

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教育是一个神圣的事业,人们必然对教师寄予较高的道德期待和要求。在今天自主择业的时代,我们可以不选择教师职业,一旦选择,就意味着认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道德要求,认同必须在平凡中追求神圣的道理。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之“忧”,正是当下教育之忧、社会之忧。“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吾无他求,唯希望一点,凡是有良知的教师都要求诸自我修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坚守师德的底线,珍爱美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万万不能丢掉职业道德

●安徽合肥 顾云虎



大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检阅中外教育史,那些伟大优秀的教师除了知识渊博、学术精深外,莫不人格真诚,信念坚定,以教育为志业,孜孜以行。孔子一生好古敏求,颠沛流离而不夺志,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陶行知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创办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为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夸美纽斯终身致力于消除教育的不平等和宗教压迫,研究“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为普及教育、革新教育客死异乡;蒙台梭利以一介弱女之身锲而不舍地坚持平民大众儿童教育,为“儿童之家”耗尽毕生心血……这些让人敬仰的大师,能够在中外教育史上感召人、激发人,被一代代人引为教师楷模,显然与他们卓越的人品,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分不开。今天,我们身边有许多教师,也是数年如一日关爱学生,以良好的口碑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

我们同样也可以举出许多违背师德的例子:有的教师业务荒疏,敷衍塞责,对学生态度粗暴,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漠不关心;有的教师甚至为一己私利愚弄学生和家长,诱导有困难的孩子退学回家,不让他们参加升学考试;有的教师旁敲侧击逼着家长请客送礼,否则就刁难打击学生;有的教师上课要留一手,好让学生交钱上家教补习班再详细讲解等。媒体、公众看到这些教师的行为,便惊呼师德滑坡师风日下,以严厉的语言进行批评谴责。教育部门对极少数师德不好的教师,总是耐心劝导说服,有的还用师德一票否决的方式督促其反思、改正。

然而,现实中,师风并未见从根本上好转,而且一些教师对师德高尚的同行并不怎么看好。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为什么在会议上、文章里,人们用最美丽动听的言辞描述师德,如“春蚕吐丝”、“蜡烛燃烧”、“爱岗敬业”、“行为世范”等,表达出对崇高师德的赞扬、向往;但换一种语境,换一个场合,有人仍以种种借口,发泄自己的反感情绪,对师德规范进行幽默式的嘲讽、藐视,甚至怀疑、贬损那些师德高尚的教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道德倾向呢?这是否能说明,师德本身就讲不明道不清,以致可有可无?这是不是就能说,我们能丢开师德也可以做一个好教师呢?

我想,怀疑乃至违背师德的教师大致有三个理由:其一,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不是教育家、思想家,也不是优秀教师,谈不上师德高尚,更不是道德败坏之类,但并不见得十分低下;自己只是教师庞大群体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教师,以教师为职业养家生活,太宏大太高尚的东西和自己的教育生活相距甚远,那些杰出教师的道德操行在自己身上不可复制,那些太丢人现眼的言行也不会去说去做,因而没有必要也没精力照着做,一般化、差不多就行了。其二,有的教师认为,那些“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条文太模糊、太形式化,无法具体操作,而只能像标签一样到处贴,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多少实际益处,反而会给能言善道者提供吹嘘标榜、投机取巧的机会,结果只会让老实人吃亏。而这种让老实人吃亏的形式主义不仅本身就不道德,反而引发了新的师德问题。其三,极少数有违师德行为的老师认为,自己是教师,也是人,是一个妻子(丈夫),或一个家庭负担很重的下辈,自己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做点有偿家教,或以工作之便受点礼,或上课悠着点,好积贮精力到社会上兼点职等,这有什么可指责的?在他们看来,当作为教师身份的准则(道德)和作为妻子(丈夫)或其他身份的准则(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不一定就要把教师的准则抬出来。他们认为,如果连这都去批评指责,这个社会其他行业该受指责的人就太多了。

这三种理由可以称为“中游论”、“条文空谈论”和“教师也是人论”。从表面上看,这“三论”似乎说得有些在理,但细想起来,观点根本立不住。

其一、只要你是教师,无论是名师、优秀教师,还是一般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执行师德规范,谁也不能当“特殊教师”。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看,持“中游论”的教师,有的已处在滑向“师德低下”的边缘。

其二、教师应该怎样遵守师德?古往今来,师德典范举不胜举。一个教师,他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从教后,接触了多少教师?他们对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已十分清楚,他们已阅读了太多生动、形象的“师德教科书”,哪里还用得上用多少条文来向他诠释讲解呢?他自己早已心知肚明,该以怎样的具体言行来恪守师德。因此,所谓“条文空谈论”不过是他漠视师德的遁辞罢了。

其三、诚然,教师也是人,是社会中的普通人,但你在教师的岗位上,就是一个职业人,而且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职业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是培养人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是“为人师表”者。他的一言一行都要堪为“人师”,做社会的表率。他的角色是任何行业的人不能比拟的。教师职业道德可以说集社会各种职业道德之大成。一个人当了教师,就意味着既要当经师,更要作人师,既要当导师,又要具备父爱母爱、师爱的情怀。这既是教育的要义,教师的本职要求,更是社会其他行业的人不能全部具备的。“教师也是人论”者,恰恰看中了“人”,而忘记了最关键的词——“教师”。而持“中游论”和“条文空谈论”者,从本质上说,也是没能明白教师特定的“职业属性”,以致为自身平庸甚至将滑向低下的职业道德行为作辩解。

上述“三论”,正是师德师风问题屡禁不止的理论土壤。此外,还有人把师德问题归结为社会的外在原因,认为在市场化过程中,在社会道德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教育难以在真空中生活;更有人认为在教师不低于公务员工资待遇没有真正落实的情况下,不能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过高要求。这两种认识的言下之意是师德问题出现是难以避免的,纠而不正也是情有可原的。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不少时期教师地位并不高,待遇并不好,仍有不少教师在生活十分清苦,甚至受到歧视、打击的情况下不坠青云之志?为什么处在当今同样的环境下,有的教师却“任尔东南西北风”,坚守纯洁,保持高尚?他们也是人,他们中不少人也是普通教师,他们也面对同样的规范条文呀。这是为什么?对这种同样环境、同样待遇而师德却泾渭分明、高下显见的现象,该作如何评价和分析?

如何针对“三论”等认识引发的师德不规范的行为,需要多管齐下,如组织教师学习消化有关条文,制订具体规范进行约束,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对教师行为进行督导考评,甚至对极少数严重违规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直至严肃处理等,都是治理师德师风问题的办法。问题是,为什么多年来这样做了,效果却不太显著?

我想,对这些令人纠结困惑的问题不必说出太多的理论,也不要动不动就想通过个什么“师德宣传月”,或拿出什么“杀手锏”来解决,虽然这些办法也是需要的。我认为,这当中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入职关口是不是严把了?人人都说教师职业要求高,师德最重要,可报考师范院校或取得教师资格后希望加入教师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要求吗?谁和他们说过多少吗?谁对他们进行过系统的报考志愿或入职教育吗?现在,大多数学生参加高考后,有了一个相应的分数,但又上不了综合性名牌大学,无奈之下便报考师范院校,以便今后好找个工作;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聘教师岗位,也是在到其他行业就业不成的情况下才转向应聘教师。这两类群体人员中大多数没有当教师的心理准备,对师德要求知之甚少。而他们应聘教师岗位时,又无须过师德关,只要过笔试、面试(无生上课)关就行了。试想,一个并非自觉当教师的人,一个对教师职业要求特别是师德规范了解不多的人,在进入这个神圣的岗位后,有多少人会真正“为人师表”的?因此,要想让师德高尚的教师越来越多,必须把好入职源头关。这个关应该有两方面来把住:一是由希望入职的人自己把。你不想当教师,你觉得教师要求太高,行,请你不要勉强自己,免得“滥竽充数”。二是由教育部门、师范院校和招聘教师学校共同把关,各负其责,把真正热爱教育、了解师德规范、愿意当一辈子教师、决心当好教师的人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教师队伍的风气就会越来越正。否则,师风日下的状况很难从根本上改变。

二是现任教师自觉自律。这正是道德修炼的关键。自觉,对所有的人,特别是“无上光荣”的教师内化道德行为十重要。我们说的自觉,就是要教师自觉践诺入职时的理想,自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自觉认识到自己岗位的特殊性,自觉认识到自己不是一般的社会人,更不能做一个平庸的人,甚至道德低下的人。我们既然当了教师,一切教育言行就符合职业要求。否则,就不适合再当教师,最好转行。自觉,才能自律。自律,是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达到师德的起码要求,任何人不得例外,当然也不是要求人人都像楷模教师那样,但必须做到在基本的师德规范行为上不逾矩,不闯红灯。自律,就是要保持慎独,在任何环境里,无论面对什么诱惑,都不为所动,始终对师德有一种敬畏感。多年来,不少教师敬业爱生,教学认真,为人师表,但却默默无闻,从没有获得过任何荣誉称号,有的一辈子也没评上该评的职称。这些好老师,从当教师那天起,就热爱这一行,就自觉地执行师德规范。但遗憾的是,有关方面对他们的师表重视不够,总结、宣传、研究较少。自觉、自律,当是眼下师德教育一个最重要的课题和主题。■





向华秀梅老师学习

● 南 阳 陈 东



本刊这一期的《师之范·我身边的好老师》征文专栏,集中刊发了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华秀梅老师的先进事迹报道。

华秀梅2003年大学毕业后就担任辅导员。近10年来,她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写下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学生称她是好辅导员、好老师,更把她当成好朋友、好姐姐。她曾获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同时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并荣列“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十佳”红榜。

华秀梅对辅导员工作爱得执着。高校辅导员主要是通过管理、服务等对学生进行教育,男生女生,早早晚晚,大事小事,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安全健康……工作起来头绪多,仿佛没完没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当辅导员付出太多而收获不大,个人出路也较狭窄。多年来,不少辅导员干了几年后,便转向教学或行政岗位。华秀梅从入职那天起,就一直无怨无悔地工作。她把“肩上有责,胸中有墨,心中有爱”作为座右铭,在一言一行中努力践诺自己的理想,希望做好一个专业、职业辅导员。她多次说:“我的身份很单一,就是一个辅导员。我舍不得离开我的学生。”

学生是华秀梅的最爱。她和每一届学生都零距离地相处,心贴心地相爱。学生都喊她“梅姐”、“华姐”。她亲切地走进教室、寝室,学生每天都能见到她好几次。她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方式与他们自由地交流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对有缺点的学生,她不是训斥,而是谈心疏导,有时会将心比心地理解宽容。她情感丰富,和学生同乐,大声地唱,开心地笑,有时会耍点小脾气,甚至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她关心每一个同学,尤其是“弱势”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问题时,她会来到他们的面前,给予情感上的抚慰或“雪中送炭”的资助。

华秀梅当辅导员,既重视传承辅导员工作的好传统,又自觉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和学习、生活特点,主动探求育人的新路径。她热情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职业规划。她积极尝试改变团学活动精英化倾向,通过组织小团队分层辅导模式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她在学生公寓办的“橙子工作坊”,已成为辅导员的第二办公室和方便学生就近活动的集散地。她还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优势,以电话、短信、QQ群、飞信、博客等方式和学生全天候、无障碍地交流,把辅导员工作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时空乃至家长的日常生活中。

华秀梅当辅导员后,不仅精心“育人”,而且用心“育己”。她大学本科读的是体育专业。为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她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近10年来,她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等经典著作和比较前沿的相关专著,也阅读在学生中流行的书刊。她读在职研究生,选的是和辅导员工作相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是为了多读一些对自身工作有益的书。华秀梅做事十分投入,但不只是埋头于事务性工作。每一项工作做完后,她都认真反思、分析、研究,写总结,写随感,写博客。她还倾注很多精力对辅导员各个层面的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先后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并有4个科研课题被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立项。2011年,她就如何把辅导员建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德育队伍进行研究,提出了“辅导员职业等级认证”的设想。这篇论文受到不少专家和同行的认同,并被评为一等奖。

华秀梅近10年的职业追求、工作实践,不仅为辅导员和高校学生工作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而且对中小学班主任和学生工作有很多借鉴价值。华秀梅卓有成效的辅导员工作和自身成长的路径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高校需要更多这样的辅导员,中小学需要更多这样的班主任。华秀梅的成长经历和实绩告诉人们,教育工作者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 “肩上有责,胸中有墨,心中有爱”,就一定能在写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华彩篇章的同时,完美地实现自身职业理想、专业成长和人生价值。■





“我们都亲切地称她‘华姐’”

● 唐 娟



学生几乎都收到过她的信息,有时是问候的家常话,有时是生日、节日祝辞,有时是鼓励学习的短语。不少学生毕业几年还能随口报出她的手机号码。她几乎和每个同学都谈过心,不是因为你有什么问题,有时就是随便聊聊,没有架子,像是朋友在交谈。她特别有爱心,给学生送生日蛋糕,为学生联系报销医药费,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交学费,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筹款,更为一时没落实工作的学生操心。

2009年9月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电信09(3)班教室,一位美丽的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后微笑着说:“美好的四年我们将共同度过。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我们还要在网上创个群,我的手机会加上每一个同学的飞信。欢迎大家随时‘骚扰’我。”                             

她就是这个班的辅导员华秀梅老师。2010年9月,华老师与电信10(1)班和自动化10(2)班新生第一次见面时,开场白也是这样说的。两年来,这三个班的学生无论课外何时,即便休息日或深夜拨通她的电话,都能及时听到她亲切的回音。她的学生几乎都收到过她的信息,有时是几句问候的家常话,有时是生日、节日祝辞,有时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前的鼓励短语。今年上学期,自动化10(2)班许凯同学生病请了两个月的假在家休息后,华老师常给他打电话、发短信,关心他的病情。电信09(3)班张孟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在大学能遇到这么亲近的辅导员,白天随时见到,其它时间也能‘热线’沟通”。华老师从2003年起就担任专职辅导员,先后毕业的三届8个班386名学生,至今仍有很多人一直和她保持电话联系,不少人现在还能随口报出她的手机号码。

华老师不仅重视和学生电话、信息交流,更喜欢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电信09(4)班杨彬同学说:“我们都亲切地称她‘华姐’。她特别喜欢找学生谈心,几乎每个同学都谈过,理想、人生、学习、生活、就业,甚至爱情,话题很多”。杨彬记得两年中华老师主动找他聊过四次。他说:“‘华姐’找你谈话,不是因为你有什么问题,更不是居高临下地训话,有时就是随便聊聊,没有架子,像是朋友在交谈,挺自在,无拘束。当然,我们犯了大错,她也不客气,不过严厉中也有温情。去年六级考试后,有位同学为了放松一下,去校外喝酒大醉,一夜才醒过来。华老师一边批评他,一边谈身体健康安全,说着竟流下了泪。华老师有时谈话,也像是搞小调查,如问你大学生怎样做到气质美,怎样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小团队分类辅导怎么进行为好等。她的笔记本上记着好多这类谈话内容。”

电信10(1)班程浩同学动情地说:“华老师当辅导员,前5年是好老师、好姐姐,这5年她有了孩子,既是好导师,又是好母亲,还是好姐姐。‘华姐’特别有爱心。2009年中秋节,正是杨彬同学的生日,华老师特意给留校的杨彬送去生日蛋糕。许凯同学身体康复回校后,华老师第一时间去看望,还为他联系报销医药费。这几年,她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交过学费,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筹过款,为一时没落实工作的学生操过心。‘华姐’爱我们, 我们爱‘华姐’。”■







“我们都是‘梅姐的博客’‘粉丝’”

● 王 杨



学生都把华老师的博客称作“梅姐的博客”。在博客里,华秀梅演绎着多重角色:有时是老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有时是专家、学者;更多的时候是家长、朋友、“梅姐”。她带的学生都喜欢浏览“梅姐的博客”,每次上网不看看“梅姐”的新论,就觉得这一天缺了什么。“梅姐”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博客网络评选中曾获得“最佳博客奖”、 “优秀博文奖”、“博文单项奖”。



2012年7月18日,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精英夏令营在合肥工业大学举行。华秀梅作为安徽省高校唯一的辅导员“知名博主”代表,在夏令营开幕式上作了题为《让辅导员博客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的主题发言。她从功能定位、思想内容、阅读习惯、网络营销和建立机制等方面对辅导员博客的理论、实践和思考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引起与会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2011年,华秀梅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博客网络评选,获得“最佳博客奖”,并获得2篇“优秀博文奖”、4篇“博文单项奖”。此外,她的《聚沙成塔,润物无声——安庆师范学院辅导员博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获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坛二等奖,博文《写给迷茫的大三学生》还被《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

在安庆师范学院,学生都亲切把华老师的博客称作“梅姐的博客”。 “梅姐”2010年春天在中国大学生在线开设博客以来,不仅以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形象的视频吸引学生,更以平和、平等、理智、科学的思考分析文字打动学生。截至2012年8月31日,“梅姐”已上传日志622多篇,访问量达216262人次,跟帖6347人次。两年半来,“梅姐的博客”在安庆师范学院尤其在她所带的班级,已拥有了一大批每帖必看、每帖必顶的“铁杆粉丝”。与此同时,华秀梅还在新浪、腾讯、飞信开通了自己的辅导员博客,并创建了“学生电信支部博客”,为所在的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员和学生建立起沟通交流的又一个平台。

在博客里,华秀梅演绎着多重角色:有时是老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有时是专家、学者;更多的时候是家长、朋友、“梅姐”。她带的学生都喜欢浏览“梅姐的博客”,每次上网不看看“梅姐”的新论,就觉得这一天缺了什么。

   “我是‘梅姐的博客’‘粉丝’。‘梅姐’跟我们谈理想、谈人生不大讲高深的道理。‘梅姐’的日志总是写到我的心坎里。”

“我最喜欢‘梅姐的博客’“huahua聊天”专栏,可以通过聊天和老师说说心里话,甚至聊不开心的事。‘梅姐’有时候看到我留的问题会在网上解答,还会找我面对面谈心。”

“‘梅姐’知道我们的爱好兴趣、所思所想。‘梅姐’在博客中总是与我们零距离交流”。

“‘梅姐的博客’是‘梅姐’辅导员工作的第二个空间。‘梅姐’倾尽心力,夜以继日地在这里加班。‘梅姐’太辛苦了!太令人敬佩了!感谢‘梅姐’!”                 

……

学生在跟帖里,在平时言谈中,总是这样评价“梅姐的博客”。

“梅姐的博客”首页左上角有一幅题为《在路上》的照片:开博时身体还单薄的“梅姐”裹着厚厚的冬装,寒风撩散了头发。她表情坚定,眼中有光,匆匆前行……■



华秀梅和她的“橙子工作坊”

●朱芳芳



安庆师范学院龙山校区学生公寓8号楼有一个“橙子工作坊”。它以沟通、参与、服务为宗旨,面向学生开展谈心、娱乐、阅读、修理、管理等常规活动。一年来,这里已渐渐成为师生畅达交流的场所,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阵地,学生享受相关生活义务服务的平台。

“坊主”华秀梅说,这只“橙子”虽不能与乔布斯的“苹果”相比,但它色艳味香,同样给人带来亲切、甜蜜、温暖和快乐。

今年暑假前,笔者走进安庆师范学院龙山校区学生公寓8号楼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工作坊——橙子工作坊,采访了“坊主”华秀梅老师和部分“坊员”。

华秀梅老师说,去年9月,是她当辅导员的第九个年头。又一届新生入学前,她对九年辅导员工作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就下一步工作怎样更加贴近学生、零距离地与学生交流,如何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生活特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服务、分享服务等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她想,学生公寓如果有间房就好了。这间房就叫工作坊,可以办成师生畅达交流的场所、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阵地和提供相关生活义务服务的平台。她的想法得到同事的认同和院、校领导的支持,校有关部门很快在8号楼调剂出一间房子。她采纳一位同学的建议,给它起了个时尚的名字——橙子工作坊。她说,这只“橙子”虽不能与乔布斯的“苹果”相比,但它色艳味香,同样给人带来亲切、甜蜜、温暖和快乐。

一年多来,在华老师的组织下,橙子工作坊以沟通、参与、服务为宗旨,开展了师生谈心、文化娱乐、阅览服务、义务修理、公寓管理等五项常规活动。周一到周五,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辅导员在这里轮流值班,接待学生来访,指导工作坊各种活动;拥有40多名“坊员”的志愿者则分别组成维修保护、文化建设、卫生保护等部门,为8号楼的同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几位参与管理的“坊员”向笔者作了如下介绍——      

“谁有问题,就到工作坊向值班的辅导员老师求解,或者向同学倾诉,更多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只是聊聊天。”

“每个周三是华老师值班,不少同学喜欢来工作坊‘huahua聊天室’,聊学习、谈生活、话情感。大家都把华老师当作‘知心姐姐’”。

“同学的电脑、手机坏了,不必东奔西走,送到工作坊就可以维修,有的小材小料还是‘坊员’和辅导员老师无偿提供的”。

“工作坊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如练健身操、学小魔术等。这里还有书刊架,同学们随时可以来阅读或借走”。

“我们会主动管好自己的‘家’,定期组织寝室卫生安全检查活动。”           

“工作坊开展过一次公益募捐活动,虽只募到200多块钱、100多本书,却也尽到了心意。”

……

一位“坊员”深有感触地说:“橙子工作坊是第二课堂。在这里,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沟通、参与、合作的重要性,更加懂得了在服务中提高能力、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净化心灵的意义。我们在这里成长,一只只香甜的橙子正在心中生成……”■





华秀梅:辅导员职业等级认证的探路者

●陈 东



华秀梅爱思考,善研究,几年来已写出十几篇探讨辅导员工作的学术论文。她在对高校辅导员转岗问题的调研论文中提出,必须在实践和理论上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明确专业、专职的独立身份,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评定单独系列业务等级等有效措施,让辅导员像教学、行政人员一样安心工作,最终成为专家型德育工作者,而不是工作几年后流向教学或行政岗位。

2007年暑假,华秀梅难舍难分地送走了第一届学生。亲友劝她说:“你已经圆满地带完一届学生,也该考虑自己下一步发展了,是转向教学岗位,还是到行政部门发展?你打算一辈子当一个既无像样职称又没多高职务的辅导员吗?”

是啊,该怎么办?她觉得自己真心喜欢辅导员这个岗位。早在淮北煤师院(现淮北师大)三年级时,她做过一年级辅导员助理,那时就想毕业后当个辅导员。如今愿望实现了,第一轮工作摸到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尝到了甜头,怎能说转就转呢?难道只有转岗,才是辅导员的唯一出路吗?

华秀梅一贯爱思考,善研究,几年来已围绕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与发展、培训模式、团学活动等进行过深入研究,写出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并成功获批各级科研课题4项。面对辅导员转岗这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她决心深入研究,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鼓与呼,探求能够将辅导员职业岗位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专家型德育工作者的路径,让辅导员也能像教学、行政人员一样安心工作。一次和同事聊天,说起会计师的职业资格等级时,她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对它进行从业等级认证呢?这样一来,不就可以稳定辅导员队伍了?她立即决定申报研究课题。那段时间,她从早到晚满脑子都是课题,设计问卷,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写课题申请书,中午不休息在写,晚上把孩子哄睡了再接着写。  

华秀梅认为,教育部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上,辅导员还是处在“教师”和“行政人员”的“预备军”位置,很多辅导员工作几年就会转岗,暂时未转的也不大安心。这种极不稳定的状况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影响了个人职业发展。如果为辅导员明确专业、专职的独立身份,对他们进行职业资格认证,为他们评定单独系列的业务等级,为他们成为专家型的德育工作者提供平台,他们就会安心乐业,其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最终出路,就不会全流向教学岗位做专职教师,或流向行政岗位作领导了。                             

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召开专家论证会。评委们一致认为,华秀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等级认定的课题立项论证思考前沿,很有价值,她设计的五个阶梯式等级认定和相应的八个考核模块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她的论证还得到了教育部有关方面评审专家的肯定,被列为2011年全国高校辅导员专项研究项目。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和《高校辅导员》杂志联合主办的2011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她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等级认定研究》被评为一等奖。■





“有偿家教”之我见

2012年11 —12月和2013年1月话题征稿:

11月:中小学各学科老师布置课外作业,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又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请结合您的教学实际谈一谈。

12月:您对极少数中小学在师资等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音体美等学科仍不能开好的现象作何评价?

2013年1月:有的中小学教师喜欢在中午或傍晚放学后,把一些作业拖拉或作业出错多的学生留下来。您对这种“留堂”的做法作何评价?



必须禁止有偿家教

●安徽岳西 储昭柏



从表面上看,有偿家教满足了一些学生补缺补差需求,也让囊中羞涩的教师增加一点“外快”,你情我愿,合情合理。但透过现象看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一、它暴露出“应试教育”之弊。各级红头文件明令禁止的有偿家教之所以红红火火,是因为“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现在各类升学考试依然是“以分数论英雄”。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认为“升学率就是生命力”,不少地方政府也把升学率视为政绩。这正是“有偿家教”赖以生存的土壤。

二、这种行为有违教育公平。在职教师搞有偿家教,往往会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既难以保证不折不扣地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对教学精益求精。有的教师对家教对象关爱有加,冷落伤害其他学生,厚了家教,薄了众生。有偿家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害了教育公平。

三、有偿家教扫了教师斯文。现在,社会上各种家教机构生意兴隆,在职教师家教势头不减。有的教师觉得一对一的家教获利不高,而致力于办班批量教学。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明里暗里鼓动学生上自己的家教班,家长怕得罪老师,只得让孩子“被家教”。这类教师的行为,多了一些铜臭味,少了教育者的道义和本色,可谓师德堕落,斯文扫地。

四、有偿家教妨碍全面发展。有的学生陷入了“恶补”怪圈,正常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指望家教课上听老师讲;遇到难题不耐心地进行独立思考,而把问题留给家教老师。这类学生有家教依赖倾向,自主学习意识差。有偿家教还占用学生大部分课余及节假日时间,使得他们难以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正常课后作业与家教作业双重负担下,不少学生睡眠不足,休息不够,身心俱疲,活像一个机器人。

有偿家教及其衍生的问题很多,必须严令禁止。



有偿家教三宗罪

●安徽无为 丁学松



一、影响常规教学。教师有偿家教是补了“小灶”,荒了“大灶”,多了“外快”,弱了“内功”,严重干扰了教师的本职工作。个别教师 “开小灶”时显“绝技”,而在课堂上却留一手。有的教师家教一两个月的收入就会超过自己全年的工资收入。在他们的“示范”下,其他教师仿而效之,也把兴趣和精力放在有偿家教上,而对自身教学敷衍了事。

二、败坏师德师风。有偿家教一心向“钱”看,与高尚的师德背道而驰。参与教师上班时间不好好工作,业余时间热衷于有偿家教挣钱,玷污了师生间最纯洁的感情,严重败坏了教师的名声。

三、妨碍学生的成长。大凡热衷补课的学生学习主动性都不强。他们课前不进行预习,课后也懒得钻研,总是希望通过家教提升成绩。这些学生把课外时间完全用在补习上,对各种有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活动了无兴趣。有的学生还把补课多少、费用多高作为炫富的资本。这些行为都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有偿家教得不偿失

●安徽亳州 纪 莉



笔者认为,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的做法严重损坏了教师的社会形象。

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师资是社会公益性资源。国家培养教师,是让其在学校为学生服务,其知识的资源应该让学生共享。而极少数老师却将自己的知识资源“私有化”,以每小时若干收入的“有偿”方式出售,这对其他未进行家教的教师来讲是不公平的。再说,教师拿了国家工资,却只为少数人“服务”,有失教育公平,是对教师公正形象的自我贬低。孩子会觉得金钱是万能的,你老师平时在学校耀武扬威的,我的家长却可以“用钱”轻易地将你“摆平”。这样的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有些老师在利益的诱惑下,将家教与正常的教学工作本末倒置,心猿意马。他们认为上班的工资没有家教收入来得快,来得多,便应付正常教学,淡化削弱“正业”。这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呢?他们得到了一些“实惠”,却失去了教师的尊严,实在得不偿失。



有偿家教害处大

●山东淄博 边增进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教师有偿家教。然而,现实中仍有极少数教师把它当成耳旁风,经不住诱惑,见钱眼开,竟把“副业”当“主业”。不少教师对此深恶痛绝,说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有的教师明知有偿家教不那么光明正大,便玩点花样。一是充当“中介”,与辅导机构“强强联合”,负责组织生源,按人头提成;二是“挂羊头卖狗肉”,自己不出面,让亲朋好友办辅导班,暗箱操作,遥控指挥,谋取私利;三是单枪匹马搞“地下工作”,在各种辅导机构身兼数职,当“客座教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论时取酬,拿钱走之。这些人往往还振振有词地说:“‘有偿家教’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价值,不搞‘有偿家教’说明教学无方,没有知名度,不是好教师。”这是自我贴金。全国那么多名师,没听说过有搞有偿家教的,更没听说通过有偿家教而成为名师的。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极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尝到了甜头,有车有房,小日子过得很红火,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内心空虚。“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有的教师因此受到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甚至开除公职,砸了饭碗,后悔莫及。再说整天东躲西藏,提心吊胆,超负荷运转,身心健康都受到影响,又何必呢?

不管怎么说,教师搞有偿家教既有损教师形象,影响教学工作,又不利于自身专业成长,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可谓害人害己。凡是有责任感的教师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得起物质诱惑,不要去涉足这个“行当”。



有偿家教是在忽悠学生

●安徽蚌埠 周兰柱



我的一位学生今年考上省示范高中。暑假开始后,他的爸爸便要他上校外家教班。我建议让孩子在家看书。他爸爸说,孩子自己在家看书思想不集中,就想看电视,不如上家教班,上课的都是实验班名师,补20天,每天四节课,一共800元。他说的都是补习班宣传广告上的话。中考期间,我就看到考点门口各种办班传单满天飞,尤其是初高中衔接班招生宣传最“抢眼”,什么什么名师执教。我一看就知道在吹牛,在忽悠学生。一个地方哪有这么多的名师?看来,家教火爆,与这种蛊惑性的宣传不无关系。

一位学生家长和我聊到他孩子补课的事,说老师上课有时如讲评书,关键处停住——且听下回分解,留到补课时再说。这样一来,没补课的就吃亏了。于是,老师马上找家长,说你家孩子成绩下降了。家长一听心中有谱了,让孩子补课吧!果然,孩子成绩渐渐“上”来了。老师又马上召见家长,说你家孩子这次考得不错,不过还要努力。这成绩是真上来还是假下来?家长高兴了,又掏钱,接着上吧。这类教师忽悠学生有点子,称得上是有偿家教心理研究专家了。



有偿家教伤了谁

●安徽马鞍山 吴保东



有偿家教虽然能缓解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后顾之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成绩,但弊端较多。

首先,它背离了素质教育宗旨。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全面发展,有偿家教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一些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补课,牺牲了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读不了自己喜欢的书,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根本无法全面发展。

其二、它损害了教育公平。极个别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竟使出 “课上留一手,课后家教补”的手段,重要的知识点课上不讲,留着家教上。这对于没有参加补课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

第三、它伤了部分家长的心。有偿家教一个月得收几百元,这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部分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驱使下,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让孩子去补课。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老师明说或暗示让孩子去,哪能不去。家长表面上说感谢老师,心里苦着呢。

其四,它害了老师。个别老师只看到眼“钱”利益,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敷衍了事。一些没有参与有偿家教的教师在他们的影响下,工作热情大大降低。有偿家教“两败俱伤”,既贬低了参与教师的形象,也影响了一直坚守校内教学的老师积极性。



如若参与,请好自为之

●江苏兴化 薛茂红



教师也是凡夫俗子。一些教师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运用自己的教育专长,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有点类似于歌星“走穴”。再说,社会上也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某一门课学得比较差,经过校外补课后,成绩就上升了许多。有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当不错,根本不在乎几个钱,只要孩子的成绩上去,花再多的钱也愿意。因此,对少数教师的有偿家教,我们可以在理解的同时,希望他们“好自为之”。

教师参与有偿家教,需要利用课余时间。你如果悄悄地进行有偿家教,未尝不可,但不得影响正常工作,不得占用日常工作时间,不要人在学校,却想着家教的事。从事家教的老师,格外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家教时心安一些。这是一条底线。教师如果要进行有偿家教,还不要利用职务之便,让人说长道短,如不能把本应该在课堂上讲的重要内容,化作家教时的“绝密资料”,以此提高家教的“含金量”;不能动员班上的学生到自己那儿去补课,或动员自己班上的学生去其他老师那儿补课,并请其他老师动员学生上自己这儿来补课。这不仅有损教师形象,还玷污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这又是一条底线。

挣钱虽重要,人品价更多。我们可以为了挣点收入去家教,但要守住这两条底线,不能迷失自我。



参与者应守住道德底线

●安徽怀宁 纪继兰



大多参与有偿家教的老师靠辛苦付出获得回报,无可厚非。教育部门对有偿家教持否定态度,主要是有的教师做得太过分了。这类教师职业素养不高,一旦涉足其中,胃口越来越大,赚一千想一万,赚十万还嫌少,只想着怎么扩大辅导班的规模,怎么从学生口袋里多掏钱。他们“奇招迭出”,如有偿征集家长信息,有偿推荐学生,明里暗里组织生源,以“忽悠”方式稳定、扩大生源等。这样的教师唯利是图,已经丧失了为师者的道德底线。

但有一类教师开设辅导班则不出于“唯利是图”的目的。许多家长想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查缺补差,特别是寒暑假,忙于上班无暇照顾孩子,也不想孩子成天在家玩耍,所以想让老师帮孩子补补课。老师盛情难却,想假期有些空闲,办个家教班,既满足了家长需求,也能获得应有的报酬。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我认为,有偿家教既不要大力提倡,也不要一味禁止。有关部门对有偿家教要有一种客观、科学的管理办法;参与的教师更要自律自重,守住道德的底线,拥有起码的教育良知,如不强求或暗示任何一名学生上自己的辅导班,学生参加补习完全自愿;对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辅导班的学生不可另眼相看,更不得狭私报复;辅导班要认真教,主阵地更不能丢,主次位置不能颠倒;教师不能有私心,万万不能课上不教课下教。如果你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就不妨做下去;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下水。



与其禁止,不如规范

●福建福州 陈英凤



近年来,有偿家教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我看来,禁止只是治标而不治本,不仅无助于有偿家教的治理,而且还涉嫌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

对一些教师违背师德,不顾本职工作去从事有偿家教牟利,我当然反对。但是,如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一些收费合理的家教有何不可?教师一心一意搞好教学,不等于24小时全部捆在学校里。一个好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帮助学生补习功课,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劳动者有其权利与义务。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教师不许从事有偿家教。《教师法》所列教师义务也没有不得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一项,《劳动法》更没有限制和禁止兼职的条文。

茅于轼老先生说:“市场制度是一种利人利己制度。”合理的有偿家教也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利人,学生接受了有益的辅导提高了成绩;利己,教师通过劳动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如果这些教师再按照有关政策,及时足额交纳了个人所得税,我看这种行为就无可非议。

近年来,各地有关禁止教师有偿家教的文件多如牛毛。然而,在升学的压力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家教市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背景下,禁令几成虚设,最多不过是让有偿家教由明转暗罢了。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教育主管部门又如何禁得了呢?“等到某一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了,有偿家教自然就‘寿终正寝’了。”一位从事家教的老师说的话不无道理。

因此,对有偿家教一味禁止不如加以引导。我认为,最好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一个家教市场,制订一个规范化标准,拟定一个统一的家教付费标准,让有偿家教在规范管理下,名正言顺地进行。





这并不是 “烫手的山芋”

●安徽安庆 王老实



有偿家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当下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失衡和公众教育需求强劲所产生的反差有关。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教师个体攫取金钱的问题,而要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不可否认,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必须具有非同寻常的道德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讲精神,不讲物质,只讲奉献,不讲回报。有的教师在保证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长势良好的同时,“辟荒”弄点“小秋收”,或帮助别的教师打理一下份外的“责任田”,也不能说他不务正业。这也是这部分教师的权利。现在有偿家教已成为“烫手山芋”,教育部门说不能“捧”,说得辞严令肃。学校说不能“捧”,实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参与的教师明里不“捧”,暗里“捧”;其他教师则说为什么不能“捧”,“捧”了又拿他怎么样?笔者认为对这只“烫手的山芋”要客观分析。一要看供需对象谁主动谁被动。家长要“补锅”,教师“补技”高且愿补,此乃“周瑜打黄盖”,犯不着其他人饶舌非议。二要看求教群体是班内还是班外,择“本班英才而教之”自然不可。三要分析家教绩效和教师施教行为。有些教师,技高一筹,教学认真,受教学生成绩确有提高,家长就愿意请他们。有的教师有职业操守和人文情怀,并非见钱眼开。笔者认识的一位名师从事家教,对家境贫寒人家的子女就从不收分文报酬。



一味禁止不合情理

●山东潍坊 孟祥杰



对有偿家教,打算立法禁止的有之,学校在绩效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的有之,社会舆论口诛笔伐的更有之。我不禁要问,难道教师在工作之余去兼课,就必须禁止和处罚吗?

我认为,假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偷工减料,把主要精力用到课外兼课上,或把课上的东西留到课外去讲,就有违师德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和查处。但如果没有上述行为,教师在完成日常工作后适当来点有偿家教,就不该非议,甚至禁止。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都可以兼职,为何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地禁止教师有偿家教呢?

教师有偿家教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和争议,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太高有关系。其实普通教师也是凡夫俗子,教师职业也是普通一行,社会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教师有偿家教行为。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禁止和处罚规定,但要具体规定哪些家教行为可行,哪些该亮红灯。如果一刀切地禁止,既不合理,更不合情。

据“新华网”报道,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曾于2009年召开《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有关问题协调会,对有偿家教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认为目前在地方性法规中对有偿家教问题作具体规定,条件、时机还不太成熟。浙江省的这一做法合情合理,既然“条件、时机还不太成熟”,一刀切地禁止就缺少法理依据。



不要一棍子打死

●安徽亳州 梁万明



鉴于有偿家教存在诸多弊端,各级教育部门一直明令禁止,甚至还将其列为教师评优晋级的一票否决项目。然而现实中,有偿家教却仍然禁而不止。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偿家教有其存在的土壤。

首先是学生家长的需要。为了应对孩子中考和高考,学生家长总是不惜花钱聘请一些教师为子女补习功课。这些家长没能力或没时间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只好依赖家教。对他们来说,花点钱补习让孩子成绩不断提高,是划算的。

其次是学生本人的需要。有些孩子无法理解课堂上所学内容,教师课后开点“小灶”,有针对性地帮他们补习,成绩便上去了。

第三是学校的需要。不少校长认为,有偿家教是教师个人行为,都是在校外暗暗进行,学校不知道。其实校长心里清楚,教师搞有偿家教,风险在个人,成绩归学校。有的教育部门虽然表面上讲要从严治理有偿家教,实际上却认为这样做像是企业员工加班加点,而钱却不是单位出,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本地升学率。

第四是教师的需要。一些中小学教师认为,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需要者额外补习功课,收取点辛苦费合乎情理。此外,他们觉得被聘教师大都有水平,并不是人人都能“入行”的。

我想,既然有偿家教适应了各个方面的需要,就不必将其一棍子打死,而要对它多一份宽容与理解。



要从源头上找原因

●安徽桐城 章亚玲



有偿家教盛行的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其中教师工资待遇比较差是主要因素。

教师是人,教师要生活,教师有人情来往,哪一样少得了钱?教师的主要收入来自菲薄的工资。我是2001年从教的,工作十几年,月工资仅1700多元,日均工资不足60元,而现在一个普通小工的日工资却是120元左右。这几年,物价居高不下,不少教师生活 “捉襟见肘”,心理极不平衡。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在我们小城开发区的一个私营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工资早已是我的两倍多了。我认为,如果要彻底杜绝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应从源头解决问题。哪一天,教师工资等待遇真正提高了,有偿家教现象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了。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不违反师德、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偶尔从事有偿家教增加一点收入并不为过。



我赞同“有偿家教”

●安徽亳州 郑心合



我对有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搞家教,适当收取一些费用的做法持赞同态度。

有偿家教是“周瑜打黄盖”,双方自主选择,两相情愿。

对学生而言,节假日时间可以休息和娱乐,但也不是说整天都要沉迷于睡大觉、玩游戏或上网,还得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巩固功课。孩子们的自律性普遍较差,让他们自主学习不现实,更不能指望所有家长都来辅导自己孩子,有不少家长根本不具备这个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请个老师进行适当的家教,帮助学生补差补缺,让孩子落下的成绩赶上去,很有必要。

对教师来说,,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给学生补课,适当增加点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也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当然,家教只能是用工作之外的“余力”来进行。如果教师不认真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把家教当成“职业”,这就不是正当作为了。

对学生家长来说,在漫长的假期中,花几个钱请个家教老师,既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又能科学地管教孩子,何乐而不为呢?孩子交给家教老师,家长就有更多的时间处理自己的工作,即便付出一定的报酬,他们是愿意的。

由上观之,有偿家教既利于学生,又利于老师,更利于家长。这样的有偿家教,我看可以进行。■





难忘的一件憾事

●安徽肥西 赵良生



大学一毕业,我就在肥西师范担任一个普师班的班主任。当时中师生源相当不错,入学新生不仅考分高,而且整体素质较好。我踌躇满志,决心打造全校最优秀的班级。为此,我制定了严格的班规,如不准吵闹喧哗、吸烟饮酒、打架斗殴;不准穿奇装异服;男女不得过当交往等。我想用这些条条框框约束学生。同学们确实很争气,不仅努力学习,而且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给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不少同学都获得了学校表彰。一直到三年级上学期,这个班都是人见人夸的好班。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的首任班主任工作就要划上圆满的句号了。

没想到,在三年级上学期快要结束时,一个冬天的晚自习后,我正在教研组办公室备课,低年级一位班主任找到我说,中午在食堂排队就餐时,我们班和他的班几位男生发生摩擦,我班学生首先动手打人,其中一人还是我作为“保送生”(当时,每一届学生可选一人保送上安徽师范大学)重点培养的。我听了大吃一惊。 “这怎么可能?你是不是搞错了?”他说绝对是事实。我顿时血冲脑门,这还了得!打架可是严重的违纪行为,不仅会取消先进班级的评比资格,还要全校通报批评。这样一来,我这两年多的心血不仅白费,我看重的那位学生“保送”也会泡汤。我班有近三十名男生,分住三个寝室。我气呼呼地赶去,学生都被我这架势吓住了。我气咻咻地问是谁带头打架的,没有一个回答,一怒之下,便把三个寝室的男生全部赶到楼下,让他们站成一排。当时已是深冬,天气严寒,有的学生穿得非常单薄,有的还穿着拖鞋。我连珠炮似地发问:“今天谁带头打架了?”“平时我怎么教育你们的?”“今天要不交代出来我就陪你们站一夜。”……这一训就是二十多分钟。第二天,听说有的患了严重感冒,有的支气管发炎了。打架事件后来终于查清,相关学生受到了校纪处分。此后,我班再未发生过打架等严重违纪的事。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发现,同学们对我敬畏得有些特别,只要我一到教室,就鸦雀无声。平时男生也不再主动找我谈心,他们都对我敬而远之。我隐约感到学生和我隔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这种隔阂一直延续到今天。按理说,学生从母校毕业后,总是找机会看望老师。可这些男生多年来既不主动返校,平常也不跟我联系,更谈不上逢年过节给我打电话、发信息了,即便偶尔遇到,他们也是礼节性的招呼一声就走了。为什么自以为付出那么多却得不到回报呢?教师面对学生的严重过错,该使用什么样的教育才被学生接受?一次,我读了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陶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通过奖励王友四颗糖的方式,成功地处理了这件事。陶行知先生处理学生问题十分讲究艺术。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说,坚持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心中始终有学生,是他的班主任工作成功之道。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讲的一个案例更令我久久难忘。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花房里新开的最大一朵玫瑰花。他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可奶奶不相信。我摘下来送给她看后,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一听,心在震颤。于是,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给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意味深长,给了我很大启发。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者心中要永远有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正在成长发展的人。我们只有真诚地付出爱心,严肃而艺术地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当年处理学生打架事件时,我如果能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冷静地思考,对当事人既给以严厉批评,让他们自己认识错误,主动接受教训,同时商量补救的办法,就不至于出现急风暴雨式的批评、“办案式”的拷问、“连坐式”的训话等一系列愚蠢的举动了。

现在,我已担任学校副校长,分管学生管理工作。我经常和从事学生管理的处室负责人和班主任老师交流探讨如何在管理中做到“以生为本”,如何科学地化解学生中的矛盾,艺术地处理学生的错误。我也在不同场合提到自己心中那永远的痛,以我的这次教育失误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来启发老师们思考,当学生出现缺失甚至犯了令人难以容忍之错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孩子,请保护你的嗓子

●安徽宿州 葛 莉



前不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为三(1)班学生上《给予树》一课。于老师板书课题后,含着慈祥的目光问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课题。一位学生主动站起,用足气力读起来,声音特大。于老师先是扶着学生的肩微笑着说:“孩子,请保护你的嗓子”,然后又面向听课老师说:“我们读书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嗓子,不要总是让他们那么大声地读。”

“孩子,请保护你的嗓子。”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倾注了于老师对学生浓浓的关爱,更体现出这位名师对语文朗读艺术的科学追求。

平时,大凡有名师到哪所小学借班上课,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课前都会叮嘱学生,读书声音要响亮。我们在校内上常态课或公开课,也会要求学生读课文声音大一点,而很少考虑到“总是让他们那么大声地读”,既会损害孩子的嗓子,更有悖课文朗读的基本规律。

三年级的孩子不到10岁,正处在声带发育相对稳定的变声前中期童音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声带还柔嫩,发声虽比较清脆明亮,但仍带有稚气,音量也不大,且不大善于运用胸腔共鸣。如果总是让他们扯开嗓子大叫大喊地读书,就会引起咽喉充血以至水肿甚至损伤声带,留下嗓子嘶哑的毛病。然而,在不同场合的教学中,我们不少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声带特征,只是一味要求他们读得响亮,声音越大越赏识,声音小了则批评。在老师的误导下,孩子每次朗读都以“大”为荣,竞相攀比,大声高调,拼命叫喊,你读得声嘶力竭,他读得震耳欲聋,读得教室“分贝”严重超标,如同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于老师对这种习以为常、无人见怪的现象敢于说“不”,善意提醒老师“读书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嗓子”,就是告诉我们,朗读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顺应孩子的声带特点,呵护孩子的宝贵嗓音。这个看似不大重要的细节提示,渗透了于老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递了他对孩子人文关怀的暖意。

语文教学自然要重视学生朗读,但却不能“总是让他们那么大声地读”。于老师的这句话还告诉我们,朗读,不能让他们每读必“叫”,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用嗓子,如学会运气、尝试运用胸腔共鸣等,更要教孩子善于因“材”施“读”。我们知道,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或一篇课文不同的段落甚至不同的句子、词语怎样读出来,读的声音大或小、高或低、轻或重、强或弱等都大有讲究,重在以合适的声音表情达意。如对情感类美文,要强调平缓地读出感情;对诗歌类课文,则要抑扬顿挫地读出韵味。读《秋天的雨》,宜用舒缓的语气读出秋雨的那份绵柔,那份静谧。读《伯牙绝弦》,对不同层次的句子,或读得畅快淋漓,表达愉悦欢乐之情,或读得高低有致,传达知音相聚融洽之意,或读得婉转低沉,表现痛失知音之苦。读《给予树》这篇充满爱的温情的美文,就得读出真情爱意。于老师在《给予树》教学中,正是“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课文”的。他有时指导学生读,有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有时鼓励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读,每次读时都要求声音适度,不要大喊,重在表情。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范读。在教学金吉娅因为自己没有给家人买到合适的礼物感到内疚的那部分内容时,他先请一位女生读,发现她读的语气很平淡,便立即范读。 “大家来听老师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我的面部表情,希望你们也能学习我这样读。”于老师说着就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把小女孩的委屈、愧疚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仿佛自己就是善良、仁爱的金吉娅。接下来,他再让那位女生来读。“老师很相信你,这一遍读肯定不一样。”女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第二次朗读这段话,果然读得有情有味。我想,如果按照一些老师“驾轻就熟”的做法,只要学生有勇气能大声读出就算不错了,哪管他有没有表情朗读呢?

“孩子,请保护你的嗓子”;“不要总是让他们那么大声地读。”于老师的这两句含义极深的话,不仅让我们懂得了朗读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而且明白了在大家习惯的大声朗读之外,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声音。 ■



一篇阅读考题引发的思考

●安徽蚌埠 陈永红



这天的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篇阅读题:

从前,有母子两人。有一年遇上大旱,颗粒未收,家中粮只够一个人食用。母亲对儿子说:“孩子呀,现在家中缺粮,如果你我吃的话,都要饿死。我年纪大了,你还年轻,改天你把我背到山里葬了吧。儿子不愿意,可粮食越来越少。母亲苦苦哀求,他终于答应了。

这一天,雪呼呼地下着,儿子背着母亲向深山走去。走着走着,儿子发现母亲用手折下树枝,不断往雪地上扔。儿子奇怪地问:“妈呀,你都要死了,还折树枝干嘛?”

母亲说:”孩子呀,我是怕你扔了我以后,自己找不到路回家呀!……”

文后的考题是:如果你是那位孩子,面对这样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你会怎么做?

考卷收上来后,不少答案让我愕然生寒。

A同学:“我会将母亲的墓修整好,插上鲜花。”

B同学:“我会给母亲磕三个响头,谢谢母亲,您的大恩大德我将来一定涌泉相报。”

C同学:“我回去之后,好好种庄稼,用功读书,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人才。”

D同学:“我会尊重母亲的愿望,把母亲背进深山后,然后用仅存的粮食活下去,奋发读书,成为国家栋梁。”

E同学:“母亲的爱像大山一样高大,江水一样辽阔。我把母亲葬了,然后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妈妈。”

F同学:“我要在母亲离我而去之前,让她吃饱,衣服穿好。”

G同学:“我跪在地上痛哭——娘啊,我先把你葬在深山里,然后我努力干活挣钱,再把您风风光光地重葬。”

H同学: “妈妈,不要折树枝了,我自己会辨别路的,你放心吧!”

……

孩子们的道德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找来这些同学,耐心地与他们进行了交流。

C、D两同学说,他们只想到听妈妈的话,完成她的意愿,不浪费存下的粮食好好学习,做个有用之人。

E同学说,母亲身体极度虚弱,很快要离开这个世界。我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让她在九泉之下安心。

这几位同学都是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女,同学心目中的好榜样。然而,他们却是这样想的。

F同学:母亲那么坚定让我把她丢掉,而且我也答应了,不能食言。我想使母亲走得安然些,所以让母亲在人世间最后吃饱穿暖。

G同学:我当时想暂时把她埋在深山里,以后再找块风水宝地。

这两位同学是中等生。他们很想跻身优秀行列,平时比较听话。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他们摇摇头。

H同学平时学习欠佳,我问他时,他低着头,眼睛不敢正视我,声音如蚊子哼哼似的说:“写出那样的答案,只是不想让母亲在世间最后一刻还为自己操心。”

这个在学习上给老师和家长太操心的孩子,想法是那么简单,只要给大人少添麻烦就行了。

面对众多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掩卷沉思……

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只求付出不图回报的。这个并不艰深的道理教材上有,课堂上讲,还在活动中“表演”,如给母亲洗脚、向母亲献礼、为母亲诵诗等。但为什么就不能唤醒所有孩子那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感恩教育缺少了什么?在教育之外,我们的家长、社会还缺少了什么?■





作文课上看“蜗牛赛跑”

●浙江桐乡 都锦梅



这段时间,科学老师正带领孩子们研究蜗牛,孩子们抓蜗牛,玩蜗牛,聊蜗牛,班级兴起了一股“蜗牛热”,有胆大者甚至在我的语文课上偷偷地把手伸进桌肚玩起了蜗牛。

我想,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正好是“我喜欢的小动物”,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蜗牛,就在课堂上玩个“蜗牛赛跑”的游戏,将科学观察与习作指导整合起来,兴许能让他们写出妙趣横生的作文呢!

这节语文课,我故作神秘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老师请来了两个小嘉宾,看——(出示一个广口玻璃瓶,里面装着两只蜗牛)。咱们今天举行一场蜗牛赛跑怎么样?”“好!”孩子们一阵欢呼。蒙台梭利说:“孩子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求更为强烈!”这话真一点不假。

我把瓶子轻轻放在台上,将课前准备的两片小竹条斜放于玻璃瓶内,一边往瓶子里注入少许清水一边说:“听科学老师说,只要把蜗牛放在凉水里,它们就会伸出头和身子来。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可要仔细瞧哟!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先给这两只蜗牛取个名字。你们看这两只蜗牛有什么不一样之处?”“一只大一点,一只小一点。”“一只蜗牛的壳是土黄色的,另一蜗牛的壳是深棕色的。”“一只蜗牛的触角长一些,还有一只的要短一些”。“一只蜗牛壳上的螺纹是顺时针的,另一只则是逆时针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好,咱们就叫‘大蜗’、‘小蜗’吧。待会儿,一、二组同学为大蜗加油,三、四组同学为小蜗加油,好不好?”“好!”孩子们兴奋地说。

我十分费力地把两个小选手“请”上“赛道”。两个小家伙似乎很入“戏”,慢慢地开始往上爬。孩子们都伸长脖子、瞪大眼睛仔细地观察起来。

也许是大小有别吧,没过一会儿,大蜗就领先了。三、四组的孩子着急地叫着:“这不公平!”我示意孩子们为小蜗加加油。“小蜗,加油!小蜗,加油……”一、二组的孩子也大喊:“大蜗,加油!大蜗,加油……”一时间,助威声一浪高过一浪。

小蜗的运气真不好,还没到半路,不巧窗口吹来一阵风,把赛道给吹歪了,它一下翻到了赛道背面,差点就摔回瓶底。此时,大蜗快爬到赛道顶端了。比赛结果似乎已经很明了,一、二组的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三、四组的孩子都耷拉着头,觉得小蜗没戏了。

我正要宣布结果时,发现小蜗正玩命地抓住赛道,似乎想重整旗鼓。我忙让孩子们安静下来。

“同学们,小蜗虽然遭到了不测,可是你们看——”我示意孩子们看赛道反面。

“噢,小蜗又往上爬了!”眼尖的孩子叫了起来。

我提示道:“是啊,小蜗虽然在这场比赛中输定了,但它还在努力地往上爬。你们想对此时的小蜗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便举起一只只小手:

“小蜗,你虽然输了,可你还要继续往前爬,你真是好样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蜗,我希望你不要放弃,坚持到底就是你的胜利!”

“小蜗,你不怕失败,认准了目标就不断努力。我要向你学习!”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小蜗,坚持到底,你就是最棒的!”

……

“来,让我们一起来为小蜗加油吧!”我带头节奏地喊“小蜗,加油!”孩子们也跟着喊了起来:“小蜗,加油!小蜗,加油……”

小蜗终于不负众望,爬到了赛道的顶端,孩子们都为它鼓起掌来。

两只小小的蜗牛,本是孩子手中的玩物。当它们被请进课堂后,不仅演出了一场精彩的游戏,为孩子们的习作注入了充满情趣的“活水”,还引起了孩子们的哲学思考——如何对待挫折和打击?这不正是在不露痕迹的活动中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励志教育吗?

下课前,我对这场赛事进行了总结,要求孩子们课后写出这节课的所见所感。孩子们一听都高兴地说,这太有趣了!太好写了!■





看原声影片 学地道英语

——高职综合英语课教学的尝试

●安徽合肥 王珊珊



笔者在高职综合英语课教学安排教材提供的听力和口语练习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兴趣不高,练得被动,只是满足于机械地完成练习题,而不太愿意动脑筋去拓展创新,或套用口语练习题去读,或照搬课本的现成语言来写答案。学生以这种学习态度和方式练习,怎能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呢?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学生听说实践的机会太少。高职综合英语课一般每次教学一篇文章,每节课45分钟。以前,笔者把近40分钟都花在单词、句型学习和篇章分析中,课本中的练习,仅用几分钟时间就让学生完成。这怎么能提高学生听说水平呢?其二,现行教材的训练内容偏深且模式化,通俗、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引发学习兴趣的内容不多,更缺少同步反映当今社会生活最新鲜的语言,尤其英语国家正在流行的语言。其三,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非一日之功,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毅力。如果听说练习内容枯燥无趣,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他们是很难练下去的。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决定换一种方式教学,在尽可能完成必做的课后练习的同时,增加一项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每月播放一次英语原声影片,让学生从中选取听力、口语训练的话题,学习新鲜的语言例句,并尝试组织表演对话。笔者利用视频播放英语原声经典影片《简·爱》中罗彻斯特与简·爱互诉衷肠的对白和《音乐之声》中家庭女教师与上校针锋相对的辩论等精彩片段时,学生不仅看得兴趣盎然,听得全神贯注,课后还纷纷模仿这两部影片的男女主角对话,主动练习标准的英语口语。从2007年到现在,笔者已选播8部英语原声经典影片或片段,共赏析典型独白、对话100多句,组织学生模仿练习例句100多个。

与此同时,笔者还精选了多部近几年出品的英语原声新影片为学生播放。这些电影展现了英语国家使用的最新语言词汇,描绘了最接近当今英语国家现状的社会生活。学生观看这类影片,可以与时俱进地学习到新鲜甚至正在生成的语言,能够有效地与当今英语国家日常使用的英语接轨。例如新影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icMR.Fox)中有一句“He’sasskinnyasapencil,assmartasawhip,andposiblythescariestmancurrentlyliving”,汉语译文是“他骨瘦如柴,却十分精明,也许是现今最恐怖的人了”。汉语中形容一个人瘦喜欢用柴打比方,原文则用铅笔来形容。此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们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从我们使用的教科书中很难找到。这部电影中还有“GooutwithaBang”短语,译文是“大干一场”;“Falloffthewagon”,译文为“重蹈覆辙”;“togoforbroke”,译文叫“竭尽全力”或“孤注一掷”。许多学生通过看影片、听原声、学对话,接触到英语国家的“原生态”语言,了解到这些国家的日常生活,习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在潜移默化的快乐学习中自然地提高了听说能力,大有“看一部英语原声影片,胜读十天教材、做一月课本练习”之效。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英语原声电影辅助教学,既实用,又有效,完全符合高职“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要求。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不是做研究而是为了交流。而要初步具备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就必须了解跨文化差异所在。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其中包括应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高职学生很难亲身去海外体验英语国家生活,而看英语原声电影则是最便捷、最实用的途径。

高职综合英语课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英语原声电影,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上英语课,对教师一味地灌输听不进去,对标准化、模式化训练感到吃力,对有一定难度的听说作业望而生畏,但对形式新颖独特、情节活泼有趣、语言诙谐生动的英语原声电影却十分喜爱。每次观看影片后,他们都对根据片段情节进行听说的练习颇感兴趣,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主动积极地参与情节创编,大胆地模仿地道的英美人士发音表演英语对话,不少学生课外还在练习。更让笔者欣慰的是,六个多学期来,学生已把上述学习兴趣迁移到常规课堂学习中,听课的注意力比过去集中了,大胆发言的也多了,畏惧或应付课后练习的也大大减少了。■





鲁迅峰

●安徽和县 徐 斌



承蒙端老师邀请,和几位朋友一道到繁昌马仁山景区作一日游。此行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一座鲁迅峰。

爬过一些山,见过的一些因形赋名的奇峰,如莲花峰、双乳峰、五老峰之类,但以鲁迅命名的山峰,还是第一次听说。

进入景区大门,不过百步,看到一块指示牌:鲁迅峰。一行四人,驻足张望,忙忙地问:“在哪在哪?”

正面,远远的一座山,怎么看也不见鲁迅的踪影;左望,几山连绵起伏,跟见过的别处山峰无异;右望,一湖碧水,波平如镜,颇似玉龙雪山下面的蓝月谷。

在哪呢,鲁迅峰?

又看指示牌,有红色箭头直指正前方。于是看前方,细细地看,边看边想像鲁迅的模样。看着看着,便渐渐有些感觉了,很像鲁迅素面朝天的样子:那茂密的小草小树,是鲁迅短而硬的头发和唇际浓而密的一字胡;两处石壁,分别是鲁迅瘦削坚毅的额头和微翘不屈的上唇。鲁迅峰名副其实,不仅仅外形逼真,更显示出他的性格和精神。

端老师指着左边的山峦说:“你们看,这是头,这是头发,这是胡须,这是胸膛,这是腿脚……”大家顺着端老师手指的方向看,确实像。鲁迅一生很少游山玩水,劬劳至死。今天把他安放在这里,也是给他一个清静的归宿吧。

实际上,山只是一个客观存在,很多时候说它们像什么,给它们命什么名字,完全在于人的想像力;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趣味不同,想像出来的名字也不一样。孩子们看到山,最有可能想到的是动物形象,而读过几本书的成人,想法可能复杂些。不少自然景区顺应了人的想像,都喜欢为岩石、山峰起个大众化的名字。马仁山景区的管理者别出心裁,不从流俗,以鲁迅命名这座山峰,品位实在不一般。事实上,鲁迅已是一个大众化的名字,只是这些年来,有些人有意无意地要将他忘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鲁、郭、茅、巴、老、曹”,鲁迅位居第一。其影响不仅在文学界,也不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想将他忘却,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眼前的鲁迅峰想必是一些明白人“为了忘却的纪念”而特意命名的吧。

眼前的鲁迅峰并非孤景,由下而上,有楠木林、人字天、妙笔生花等景点之照应。这里有楠木林10公顷,据说是坚守在同一纬度的最后一片楠木林。“坚守”一词好像是在为鲁迅“韧性的战斗”作注解。“妙笔生花”景点,宛如一支石笔,笔尖指向蓝天,似乎正在描绘万里江山图;而笔是鲁迅的魂,是鲁迅的精气神,是鲁迅生命的象征。鲁迅终生追求独立,强调立人,“人字天”“以人为天”,暗合鲁迅思想。在一处壁立千仞的观景平台,舞蹈专业出身的端老师一时兴来,摆出飞天的造型,留下珍贵的影像。这不也正是鲁迅看重的“人的形象”吗?

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无意中读到一篇博文,说陕西成县也有一座鲁迅峰。博文作者还写了一首诗:“谁让深秋的山坡/长满忧郁的野草/让时光水一样流逝/先生,您高傲不屈的头颅/仍然如此坚硬/一张俯视过大地的脸/仰望苍穹……”但愿处处都有这样的景点,好为已迷失方向的一些现代人提个醒,也给为数不多的鲁迅“粉丝”带来更多的惊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1:20 , Processed in 0.0980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