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她的学生不怕语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1:4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界“愚公”张盛彬

●  安徽六安 马启俊 兰 天



他退休后,在两次罹患重症、动过四次大手术的情况下,花了十几年时间,在电脑上一字一字地敲打,终于完成了44万字的《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一书。这本专著于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学界认为,这本书“标志了一个新的学科诞生”,“让李达、艾思奇、金岳霖等三代哲学家、逻辑学家的理想有了一个文本”。

张老从教以来,先后出版三本书,发表50多篇逻辑学论文,其中一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9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今年教师节期间,我们又一次拜见了被誉为“学界愚公”的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退休教授张盛彬先生。

张老满头鹤发,慈眉善目,看不出是曾两次罹患重症,动过四次大手术,并接受过多次特殊治疗的八秩老人。1994年退休之后,除了生病住院,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点火做饭后便打开电脑看邮件;吃完早饭就敲键盘、写文章。张老说他正在看来自广西桂林的谭生树先生邮件。他的《认识逻辑学》出版后,与这位老学者“网聊”邮件已逾百封。2009年,他开通新浪博客,及时发布自己在哲学、思维学、逻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张老介绍说,他每天在线比和老伴谈心的时间还多。他说退休18年来,已换了三部台式电脑、两个笔记本电脑。

我们的话题转向张老的认识逻辑学研究上。张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研究。退休第二年,他就买来386兼容机,一边学习汉字输入,一边敲打《认识逻辑学》文稿。未料1996年,他被查出重症,作了两次大手术。在作后续治疗时,他仍不辍写作,一直磨到2007年底,终于完成了44万字的《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一书。正当他集近30年心血、三易其稿的专著付梓之时,他又被查出一种重症,并先后两次作手术。其后,他一边疗养,一边逐字逐句地校对样稿。

2008年,这本被学界称为“标志了一个新的学科诞生”的专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孙中原教授称该书“是一部原创性的逻辑专著,开辟了逻辑研究的新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彭漪涟教授认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逻辑学“无真正统一的系统著述”这一现象的结束,是“一部开创之作”,有“筚路蓝缕之功”和“学术引领价值和理论上、实践上的启发、激励和推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研究员在《20世纪名辩与逻辑、因明的比较研究》中称“20世纪将名辩与逻辑、因明作比较研究且贡献较大的学者,有孙诒让、梁启超、章太炎、谭戒甫、虞愚、章士钊、沈有鼎、张盛彬八位学者。”更有学者认为,这本专著终于让李达、艾思奇、金岳霖等三代哲学家、逻辑学家的理想有了一个文本,并评价张老无愧为教坛、学界的“愚公”。

张老和我们谈到了他的教坛生涯。从18岁刚读一学期高中就被选做小学教师开始,他担任过小学校长、夜校教师,读大学后教过师专文学概论课,还当过十几年中学老师;1978年调入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现皖西学院)任教后,曾担任过中文系副主任和学报主编等,先后出版了《论说文的阅读与写作》《文科论文写作》《一分钟思维智慧小品》等书,发表了50多篇逻辑学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9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她的学生不怕语文课

●  安徽庐江 王前锋



一次课外活动时间,我路过学校北楼地下演播大厅,看到杜老师正在指导学生排练朗诵节目。这些节目是杜老师带领学生一道编出来的,有课本上的唐诗宋词,还有学生写的诗文;有独诵、男女声分诵、合诵。她手上有一叠小卡片,上面都是一些关键字词的注音,一卡一词,工工整整。杜老师有意将作文和朗诵结合在一起,将名人和学子的诗文放在一块,以激发学生作文和语音训练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人生浅浅,岁月深深。在我记忆深处,杜老师,您是第一个让我一想起就会由衷微笑的老师……”这是庐江县第二中学李小雯同学在作文里写的一段话。我问她为什么对杜老师会有这种美好的感觉,她却反过来问我:“你微笑着走进老师办公室,却被老师批评得痛哭着跑出来;你流着眼泪去见老师,结果是微笑着走出来。这两种感受你还觉得一样吗?”

我一听笑起来。 “知道了,你就是那个流着眼泪走进杜老师办公室,然后被她调适得微笑着走出来的学生吧!”

她笑着直点头。“对呵!你不知道吧,我从小上语文课就有两怕:一怕做作文,二怕读课文。在小学、初中,我因多次不能按时交作文被老师叫进办公室,每次都被批评得泪水哗哗;有时因为咬不准课文上的字,还被老师罚靠边站。自上高中后杜老师教语文,她耐心辅导我。现在,每次作文我从不迟交,她常夸我写得好。以前,我是有名的大舌头,说话夹舌。杜老师帮我纠正咬字读音,指导我表情朗读。去年学校五四青年节“青春朗诵”,我拿了一等奖哩!老师,您听我现在说的话是不是很标准很好听!”

李小雯面带微笑自豪地说着,语言流利,发音纯正,像春天的小鸟,每一声都婉转动听。小雯说的杜老师叫杜春苑,庐江二中语文高级老师,庐江县首届十大语文名师,原巢湖市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最近,杜老师又被评为合肥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

一天傍晚,我路过学校北楼地下演播大厅,看到杜老师正在指导一大群学生排练朗诵节目,李小雯也在其列。节目是杜老师带领学生一道编出来的,有课文上的唐诗宋词,还有学生写的诗文;有独诵、男女声分诵、合诵。小雯指着一篇诗稿对我说:“这是我写的。杜老师将我的习作和李白杜甫的名诗放在一块诵读呢!”我想,杜老师是有意将写作和朗诵结合在一起,将名人和学子的诗文放在一块,以激发学生作文和语音训练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做法太有创意了。  

我发现杜老师手上有一叠小卡片,一看都是一些关键字词的注音,一卡一词,每个字和拼音写得工工整整,特别醒目。我感叹说:“杜老师真是个有心人啊!”杜老师说:“庐江方言中‘l、n’不分,‘in、ing’不分;靠近无为的部分学生 ‘zi、ci、si’不分,有时‘b、p、f’也不分,如‘哺育’的‘哺’字,有的读‘pǔ’,有的读‘fǔ’。其实,你也知道,这只能读‘bǔ’呀!”。  

杜老师的学生为什么不再怕上语文课,小雯说的经历和感受,我看的这一幕场景已作出了部分解答。

这时,杜老师的手机响了,是她读高中的孩子打来的。杜老师回话说:“这里一结束我就到家,你先用饼干垫一下吧!”■



董老师的试卷“留言”

●  安徽灵璧 夏怀民



董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动脑子、想点子。25年前一走上讲台,他批阅物理试卷,就在一些卷子上写几句简短的话。在灵璧一中工作近18年中,他已写下“留言”1200余条。他把“留言”归纳为五式:激励式、鼓励式、赞美式、指导式、批评式。爱因斯坦说:“用富有独创性的传授方法和知识给人以快乐,这是教师最高超的艺术。”“试卷留言”,体现了董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它是火,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它是光,照亮了学生的道路;它是热,温暖了孩子的心窝。



我在灵璧一中工作了28年,先后接触很多好老师,其中对物理教师董现平印象最深。

董老师今年45岁。他不爱张扬,埋头苦干。他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把学生满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董老师,您为我们付出最多,是我们最敬重的好老师。”耿泉同学2005年高考物理满分。他在清华园写给董老师感恩信中的这句话代表了众多学生的心声。2010年高考,董老师带的一个班有七名同学分别被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名校录取。家长们说:“董老师不愧为德才兼备的好老师。”2011年,董老师参评省特级教师,评委对他的申报材料和随机授课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董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动脑子、想点子。他写的“一题十解”论文曾广受同行好评。他在平时批阅物理试卷时,总会在一些卷子上写几句简短的话,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真情关爱,进一步激发起学习潜能和热情。“试卷留言”,已成为董老师 “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之一。

在进步大的同学试卷上,董老师写道:“你这次进步很大,向你祝贺!望继续努力,相信你的付出会有更大的回报。老师会一直为你加油助威。”

在那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同学试卷上,他写下这样的话:“你才思敏捷,解法独特,连老师也没想到这么好的解法。努力吧,老师期盼你获得新的成功。”

在一些平时学习刻苦而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导致学习信心动摇的同学试卷上,他给予鼓舞式留言:“你的勤奋好学定会使你的生命之花芳香四溢,让我们一起静心等待你的收获吧!”            

当发现一些学生答题因理解偏差、分析片面而出现错误时,他就在错题下面用简明的语言给予有针对性的提示,或在关键的字句下面用红笔打上重号,附上几句说明文字。

“你头脑聪明,反应也很快,只要你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专心学习,我相信你一定会学得更好。”对那些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好耍小聪明的学生,他以 “留言”给予善意的“批评”,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爱”。

董老师25年前从教时就在试卷上写 “留言”,在灵璧一中工作18年,已写下1200余条。他把“留言”归纳成“五式”:激励式、鼓励式、赞美式、指导式、批评式。他认为,老师写“试卷留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言语真挚,能让学生从“留言”中接受教育,学到知识,受到鼓舞,进而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每次写 “留言”,董老师都用去许多宝贵时间。他觉得,这样做很值得。                     

爱因斯坦说:“用富有独创性的传授方法和知识给人以快乐,这是教师最高超的艺术。”“试卷留言”,体现了董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它是火,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它是光,照亮了学生的道路;它是热,温暖了孩子的心窝。

有位学生上大学后在给董老师的信中写道:“老师,在我考得最差的时候,当有的老师对我失望的时候,是您在我物理试卷上那段温情的话语,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会永远珍藏那一份份特殊的试卷”。■



她的学生都是“小书虫”

●  安徽合肥 李 雯



八年来,阮老师每天上课都想办法抽出10分钟读故事,以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去年阮老师带二年级,别看这些孩子有好多字还不认识,可大都读了好几本书,有的甚至在看《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等。

今年上学期,阮老师开始实施她的二年级读写指导计划。她不仅鼓励孩子每个月读一本书,每天晚上读一个故事,而且每天写一点读书笔记。她说:“我希望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十张村小学,每天清晨,只要你路过阮菊芳老师带的班级教室,就会听到孩子们清脆、响亮的读书声;课下,你也会见到她的学生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手里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老师们说,阮老师班上的孩子个个都是“小书虫”。

八年前,阮老师带一年级语文。她发现孩子们对阅读课外书不感兴趣,有的家长也抱怨家里买了课外书,孩子却不愿看,就一直摆在书架上。她想,但孩子不喜欢读书,不会读书,整天像一台做题的机器怎么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阮老师每天坚持带一本课外书进教室,每节课尽量压缩“一言堂”分析课文的时间,抽出10分钟给孩子们读故事,还不时提个问题引起孩子的兴趣。快下课时,她故意卖个关子不读,孩子们着急了,吵着要老师继续读下去,并问老师这书是在哪买的,自己也要买一本。

阮老师就这样一天天地读书讲故事,渐渐地吊起了孩子阅读的胃口。接下来,她趁热打铁,在班上开展讲故事比赛。为了讲出好故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读《吹牛大王的故事》《格林童话》《汤姆素亚历险记》等儿童读物。走好了前两步,阮老师又引导孩子们拓宽阅读视野,去读《窗边的小豆豆》《海底两万里》《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等。去年,阮老师带二年级,孩子虽然有好多字还不认识,可大都读了好几本书,有的甚至在看《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等,其中有六位同学在市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一有空就去搜书。阮老师高兴地说:“以前都是我想办法激励孩子看书,后来他们天天跟我聊书,并问我在看什么书。我被孩子逼着要看更多的书了。”

今年上学期,阮老师开始实施她的二年级读写指导计划。她不仅鼓励孩子每个月读一本书,每天晚上读一个故事,而且每天写一点读书笔记。孩子们人人都有一个日记本,上面有书中的精彩片段摘抄,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狐狸列那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也有自己写的阅读体会,随心所欲,百字为限,即便写几句话也行。阮老师带的上一届学生,不到五十人的班级,从二年级起就在报刊上发表了《真正的友谊》《爱的香味》《我不是笨小孩》《等麻雀》等十几篇带着泥土芳香的文章。她常把学生读书笔记拿来和我们一起欣赏。她说:“我是希望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阮老师已年逾五十,从教三十余年。最近几年,她忍受着偏头痛、颈椎病的困扰,每天都坐在电脑前慢慢地打字,写教育博客,结交了很多普通一线教师、知名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博友。她还指导部分有条件的孩子建立成长博客,让他们随时写下校园生活的经历、见闻、感受,留下多彩的儿童生活足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08:10 , Processed in 0.1114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