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大王”马成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1:4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事大王”马成志
● 安徽宿州 张 杰



    他针对小学生认写汉字的特点,自编了《唐小鸭漫游汉字城》一书,共120多篇12万字;他结合作文指导,编写了107篇计27.6万字的系列童话故事集《小鼹鼠学作文》。该集已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他还创作出十几个中篇科幻故事,并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阅读栏里,其中有5个计23万字的科幻故事,被收录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托米星球》一书中。

    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中心小学马成志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但在这所偏远乡村学校的孩子们眼里,却是一位了不起的“故事大王”。

    刚上学的孩子往往觉得识字写字枯燥乏味。马老师想,如果把这些字揉进故事里,孩子一定有趣学。认写与“门”相关的字,他便编了一个故事: “‘门’字进城”,遇到“木、才、口、人”等字,一下变成了“闲、闭、问、闪”等字,结果闹出一串笑话。同学们一听乐不可支,很快学会了这些字。多年来,马老师根据小学生认写汉字的特点,编了很多类似的故事。他把这些小故事收集在《唐小鸭漫游汉字城》一书中,共120多篇计12万字。

    马老师指导孩子写作文也讲故事。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时,他讲了 “兔子打死了猎人”的笑话故事:“猎人打兔子,反被兔子打死了。原来,受伤的兔子跑着跑着,掉进了一口旱井。猎人想伸手去抓但够不着,就把猎枪倒转过来勾兔子。没想到兔子后腿使劲一蹬,正好碰在猎枪的扳机上 —— “砰”的一声,猎人被打死了。”马老师告诉大笑不已的学生:“写作文先把结果告诉人,就叫倒叙。作文先写出人意料的结果,读者会很有兴趣地读下去。”讲作文衬托和铺垫技巧,马老师又讲了“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华雄武艺高强,一连杀了好几员大将,但却被关公杀了,而且是眨眼工夫,倒下的热酒还没凉呢。他告诉学生,作者正是运用铺垫和衬托的手法来显示关公的武艺更高强。

    马老师根据自己所讲的一个个故事,编写了107篇计27.6万字的作文指导系列童话故事集《小鼹鼠学作文》。该集已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于今年2月出版。

马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写了十几个中篇科幻故事并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阅读栏里,和孩子们一起放飞想像,一起感受科幻的魅力。他写的科幻故事,有5个中篇计23万字被收录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托米星球》一书中。

     最近几年,马老师相继为孩子们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在报刊发表,有的汇集正式出版,更多的被他自编成集,如校园故事集《流星不再来》,童话故事集《会飞的靴子》《精灵古怪镇的故事》,科普童话故事系列《幽默新西游》,校园魔幻故事系列《鸡蛋里的魔法师》,侦探故事集《狗鼻子侦探》等。他还格外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他写的校园故事《要是生活亏待了你》,孩子们喜欢极了,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多年来,孩子们不仅喜欢上马老师的语文课,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写起来。他的学生已先后发表了一百多篇习作。

马老师常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有故事,给孩子们写故事很有幸福感。”他说会一直写下去,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中一个个快乐的标点。■



蒯进萍:洒向孩子都是爱

●           安徽庐江 李星明



      一说起庐江县城关小学蒯进萍老师,熟悉她的人就会提到她放在办公室里那只充满母爱和师爱的“方便盒”。这只小盒子里面有针线,有创可贴、紫药水等。学生都说蒯老师特别细心地照顾他们,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

     蒯老师多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每年新生入学,她上的第一课是带孩子们熟悉美丽的校园,并告诉他们上下楼梯怎么走,哪些地方玩要注意安全,甚至连厕所在哪里,怎样上厕所,都一一叮嘱。



    庐江县城关小学蒯进萍老师自1974年从教以来,总是习惯在办公室放上一只小盒子。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很多熟悉她的同事和学生家长,一说起蒯老师,就会提到那只充满母爱和师爱的“方便盒”。这只小盒子里面有针线,有创可贴、紫药水等。三十七年来,这些“小玩艺”温暖了多少孩子和家长,已无法统计出来。有一天,一位女生的裤子后腰下破了,露出了一点“光”。同学们纷纷嘲笑她。蒯老师马上帮她缝好裤子。一位小男生手指头不小心戳了刺,蒯老师便小心地帮他挑掉……学生都说蒯老师特别细心地照顾他们,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

蒯老师从教三十七年来,多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每年新生入学,她上的第一课是带孩子们熟悉美丽的校园,并告诉他们上下楼梯怎么走,哪些地方玩要注意安全,甚至连厕所在哪里,怎样上厕所,都一一叮嘱。低年级孩子大多好动,在家在校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的小意外甚至较严重的事故。蒯老师知道后,不管是不是自己班的学生,都一样关心呵护。她看到班上有学生流鼻血,尽管自己对血比较敏感,仍亲自动手给学生清洗。一天,班上有位女生在自家楼梯下腿摔骨折了。上学后,蒯老师便背她上下楼、上厕所。一年级有个班一位女生下课后不知怎么弄折了腿,上厕所时由两个小同学扶着。蒯老师见了,像对待本班学生一样,马上背起她。去年的一天,一年级3班有个女生在校园里不慎跌倒,膝盖磕破血流不止。蒯老师连忙将她抱到办公室,给她清洗伤口,并敷上创可贴。

    蒯老师不仅关心孩子身体安全和生活小事,而且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的成长。她早年在乡村小学任教期间,曾遇到一个让很多教师感到头疼的“淘气包”。这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加上母亲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坏习惯。于是她“对症下药”,经常找他谈心,对他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在班级表扬;当他又与同学争吵时,便把他叫到办公室,把他搂在怀中,先让他说出心中的苦闷,再和风细雨地指出他要改正的错误,并与他的母亲交流,引导她如何正确管教孩子。一学期下来,“淘气包”懂得关心帮助他人了,也渐渐喜欢学习了,毕业时还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这个学生上大学后,每年都给蒯老师寄来新年贺卡。

1994年,蒯老师接手的一个高年级班有十几个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更差的学生。她担任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后,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分层提出问题,分层布置作业,甚至连成绩进步标准也分层设定。她不仅利用星期天对部分学生作义务辅导,还经常冒着严寒酷暑去家访。这个班的“后进学生”不断尝到学习的乐趣,渐渐获得成功的体验,语文成绩很快跟上去了。■



杜金春:亦师亦友引路人

●           安徽亳州 梁万明



2008年安徽省特级教师开评前,他针对我的弱项,一遍一遍地作普通话示范朗读,然后让我跟读,他当评委,前后练了一周;还和我一起吃住了一周,教我怎样进行课件制作、如何使用多媒体。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谯城区初中学段第一个特级教师。如今,谯城区近180人的初中物理教师团队新星灿烂,新秀支支。老师们都说这“新星”少不了杜老师的“热捧”,这“新秀”倾注了杜老师太多的心血。

杜金春老师是亳州市谯城区教研室物理教研员。他学识渊博,为人诚恳,是我们可敬可亲的师友。

十几年前,杜老师听了我的一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公开课。课上,尽管我反复引导,平面镜成像的四个特点学生只能说两个。我立即决定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实验中悟出另两个特点。评课时,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让学生说出四个特点后,再进入到实验探究环节才好;有的老师觉得这样教缺少系统性,课堂显得混乱;更有老师指出,假如学生动手后发现不了另两个特点怎么办。

听了几位老师的话,我不知其可,无所适从。这时,杜老师说:“各位老师讲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我却认为,他这样处理正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表现了他的教学机智。这完全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杜老师刚讲完,我就激动地说:“杜老师,我真的就是这样想的。但在您点评之前,我一直不能确定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这节课成了我教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那节课之后,杜老师不仅经常询问我的教学,并热情鼓励我进行教育写作。当我不敢动笔时,他说,教育写作并不神秘,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灵光一闪,你为何不把它写出来呢?当我将一些文章寄出却石沉大海而丧失信心时,他又给我鼓劲说,我们是教育教学的最好实践者,最有发言权,经验一定有价值,做法肯定有创意。我重拾信心,一边教研,一边写作,10多年已在国内18家教育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和教学随笔160多篇,并在国家及省、市级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奖150多篇,2011年还被评为《教育文汇》金牌作者。

杜老师自己也经常写文章。有一次他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第二天就写了一篇随笔发到我们的网络交流平台上,这篇文章后来还在《教育文汇》上发表。在他的引领推动下,谯城区不少物理教师提笔写作。他们的文章不仅在全区范围内交流,有的还在各级教育报刊上发表,仅在《教育文汇》最近三年的《备课新得》《好课大家评》《教学一失》等征文中,就有十多篇文章刊用。

2008年安徽省特级教师开评,我觉得不够标准,起先没敢报名。杜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外国运动员冲刺成功的故事。我报名后,他针对我的两个弱项,一遍一遍进行普通话示范朗读,然后让我跟读,他当评委,前后练了一周;还和我一起吃住了一周,教我怎样进行课件制作、如何使用多媒体。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谯城区初中学段第一个特级教师。如今,谯城区近180人的初中物理教师团队中,已有5名国家级赛课获奖者,7名省级赛课获奖者,1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9名市级骨干教师,11名市、区级教坛新星,32名区级教学能手,可谓新星灿烂,新秀支支。老师们都说这“新星”是少不了杜老师的“热捧”,这“新秀”倾注了杜老师太多的心血。■





杨丽娟:青春的心和学生同步跳动

●           安徽合肥 葛成飞



学生在操场、食堂、宿舍,甚至上楼下楼随时都可以见到她,即便在虚拟的网络上,也经常和她不期而遇。三年中,她和学生网上聊天不下700人次,并积累了五本工作笔记。

她特别关心一位“缺损家庭”的学生。天冷了,她会发短信提醒他添加衣服,有时还买些日用品送给他;每年中秋节、端午节晚上,还请他到家聚餐。

2007年,杨丽娟一到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就担任物流管理(2)班辅导员。三年中,她青春的心和学生同步跳动,既当好学生的向导,又和学生交朋友。

她一上任,就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爱好、生活、心理和学习情况。学生在操场、食堂、宿舍,甚至上楼下楼随时都可以见到她,即便在虚拟的网络上,也经常和她不期而遇。三年中,(2)班 “被”她聊过天的学生不下700人次。有的学生说:“生活中的杨老师很朴素,网上的杨老师很亲和。和她聊天,怎样学习,怎样交朋友,甚至怎样买衣服,她都会跟说,没有一点距离感。”有的学生说:“杨老师像个大姐姐,她很会理解人,一些心里话也可以放心地跟她说。”杨老师认为,做学生工作,不能硬梆梆的,不能太成人化,要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和语言。这样,他们就不会抵触你,反而会亲近你。

杨丽娟在担任(2)班辅导员期间积累了五本工作笔记。她每天都记下学生的点滴小事、当天的工作计划和完成情况以及心得体会,有时也摘录一些时政要闻。她的笔记就记载了这样的事:“6月9日,某同学演讲较有特点,要不断鼓励”;“10月18日,某同学家庭发生变故,注意安慰,提醒交通安全”;“11月5日,某寝室窗户玻璃破损,尽快维修”……每次主题班会,她都把笔记本掏出来,大到说低碳生活、中美关系,小到讲怎样坐公交、怎样接听电话。她的日记还记载了不少对学生工作的理解。她写道:“学生其实没有好与坏、先进与后进之分。老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有一位学生脾气暴躁,容易发怒,课余时间经常偷着外出上网。第一学期期末,该生竟有四门课程不及格。杨丽娟与该生的高中班主任联系,了解到他本来成绩优异,后来父亲再婚,他一直和爷爷奶奶租房生活。“好可怜的孩子啊!”杨丽娟在日记里写道。从这以后,杨老师对这个“问题学生”倍加关爱。天冷了,她会发短信提醒他添加衣服,有时还买些日用品送给他;每年中秋节、端午节晚上,还请他到家聚餐。三年过去了,该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他在离校实习前向杨老师道别时,默默地站了好久才说出一句话:“杨老师……”话没说完,泪水潸然而下。

几年来,杨老师还承担了三门专业核心课的授课任务。她精心研究教学方法,所写的十余本教案完备、工整,甚至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力求准确无误。她不仅认真教学,而且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2010年5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即。当时她已怀孕,仍主动要求带队组织集训、参赛。一个月后,她带领的代表队取得了高职组“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竞赛一等奖。这是安徽省历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的首块金牌。■





我是这样对学生

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

●安徽利辛 张帮群



《人民教育》曾刊登邹联克先生《高中阶段需要生涯规划教育》一文,读后感受颇深。我认为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落实在高中阶段,更要从小学开始。美国和日本从幼儿阶段就开始进行生涯教育,而我国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都很少进行这方面教育。

笔者曾对中小学教师生涯规划做过问卷调查,还与一些老师作过交流,结果发现能对自身规划的教师实在少之又少。这就难怪我们的一些学生一到大学就茫然无措,甚至在百无聊赖中虚掷光阴了。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盲目择业,频繁换岗,从不考虑我这一辈子究竟要做什么,会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这能完全怪我们的学生吗?教师都压根儿不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又怎能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呢?

几十年间,我都会告诉每一届学生,自己是如何规划生涯的,又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我对学生说,我退休后所做的成绩,可能会超过退休前几十年的教研成果。每接一个新班,我都在黑板上写下八个字:“我是谁,最终成为谁?”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思考和交流后,制订“成为谁”的具体规划,然后装订成册,用厚纸袋装封起来保存,商定一个时间打开“生涯规划目标达成档案袋”。2010年10月26日,笔者和原班长打开了1990年10月封存的56位初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档案袋。20年前他们初中毕业时,年龄在十四五岁,20年后,都是三十四五岁的人了。统计表明,这56名学生职业身份为:律师3人,大学教授2人,副教授1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部队军官5人,主治医师4人,做房地产开发3人,从事个体经商5人,公司经理5人,科研人员7人,报刊编辑2人,金融业3人,各级机关干部7人。这56人中,研究生11人;博士生6人,其中在国外留学2人;博士后2人,均在国外留学。再看当时这56名学生设计的生涯规划目标,我们惊喜地发现,已达成生涯规划目标的人数占82.5%。学生聚会时高兴地说:“有梦真好,有梦的日子总是诗意的、快乐的,正是生涯规划促成了我们的梦想。”

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我不论教初中,还是高中,都把它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定期上生涯规划课,并成立班级生涯规划小组,让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人生生涯规划的五个重要阶段是我备讲、学生讨论的主体内容。

第一阶段:0 — 15岁,是学习的起始期,人生的启蒙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期。

第二阶段:15 — 30岁,是人生发展的充分准备期,是求知若渴、修身储能期,是知识、德性、能力及审美品格形成期。

第三阶段:30 — 45岁,是孕育与奋斗期、创业期,是改变环境、改变自我期。这一时期的人往往会与很多“成熟人”发生碰撞和冲击,面临诸多困难、挫折和失败。它要求一个人具备理性、勇气和激情,保持善良、谨慎和责任,学会洞察、选择和判断。

第四阶段:45 — 60岁,是人生的成熟期或卓越期,各个领域的领导人物、杰出人才大都出自这一年龄段。这是人生知能最佳服务期和思想贡献期。

第五阶段:60 — 75岁,虽曰衰退期,但仍是许多杰出人物的黄金时期,如外国的柏拉图、毕加索、罗素、丘吉尔,中国的巴金、季羡林、钱学森、袁隆平等。这说明人在这一时期继续做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可以把衰退期变成又一个黄金期。

学生充分了解人生的这五个阶段,有一清二楚的人生方向,就明确自己在每一个阶段应该着重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给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和时间表,不让生命虚度,尽最大努力做一个完整的人和事业有成的人。

多年来,笔者坚持围绕明确目标、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智、体验幸福的各个层面主题,开展了以下生涯规划教育活动:

一、举办“生命之歌演讲会”。学生根据人生的五个阶段,选取其中某一阶段进行命题演讲,内容要求突出在这一阶段做什么,如何做,效果怎样,最终能做成什么,有何体验、感悟,最想说的是什么。

一位学生在演讲中选择了人生的第二阶段内容。他说:“这一时期将为我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我会加倍珍惜高中三年时光。上大学后,我会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在我最喜欢的专业上。我会硕博连读,继续深造,潜心研读,夯实我喜欢的专业基础,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为日后成为一个有实力、能吃苦、善创新的人做好准备。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我会挺起胸膛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最优秀的!’”

一位学生在谈到人生的第三阶段时说:“这一阶段,我要成为在浪尖上搏击的人:理智、勇敢、坚强、沉稳、耐苦、淡定、从容。我要成功创业。此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展纸秉笔,带着感动,含着眼泪写一封家信,告诉他们,并让他们传达给所有关心我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我的第三阶段人生规划目标终于实现了!’”

一位学生对人生的第五阶段规划展开畅想。他说:“这一时期,我会保持无穷的适应性和持久的青春活力。我要做人生的新一次航行,写下我这一时期最生动的人生故事。我绝不会做一个衰退者,人生灿烂的梦想仍激励着我,只要一息尚存,决不松懈。我要像名人那样,执著一生,探索一生,奋斗一生。罗素94岁时还在为世界和平奔走,萧伯纳92岁时还在创作,史怀哲89岁还在非洲行医,歌德写完他的《浮士德》已83岁,毕加索90岁还在画他的杰作,爱迪生83岁时仍在实验室忙碌着,富兰克林在80岁时还在研拟美国宪法,周有光100岁还有《百岁新稿》问世,袁隆平82岁仍在做着‘禾下乘凉梦。’我没有理由不学习他们,我要让黄金期保持一生,幸福一生,奉献一生!”

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确人生的每个阶段的生存意义,强化生涯规划意识,明确人生方向,树立人生理想,激发学习热情。

二、召开“寻找生命的榜样”交流会。且看两位学生的发言片断:

“俞敏洪是我生命中的榜样,也是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位当代名人。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雄鹰与蜗牛’的故事。我虽属于蜗牛一类,但我也要像俞敏洪那样,以蜗牛的精神爬上金字塔的顶端。我也许会比一般的蜗牛爬得还要慢,但我有信心实现我的梦想,创造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日子,甚至是热泪盈眶的日子,留下我生命的光彩”。

“影响我生命成长的是高一时就退学回家自学成才的王小平。她没上过一天大学,但17岁时却能够走进大学校园讲课,给企业家讲课,给市长讲课。她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研究员、作家和演讲家。她写的《出发》《奇迹》《本领恐慌》《第二次宣言》《大成奥秘》等专著深深震撼了我,鼓舞了我,改变了我。她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我深知,她的成功来自于她清晰的生涯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要像她那样,学会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学生生命中的榜样涉及各个领域里的名人,如中国的华罗庚、钱伟长、钱学森、杨利伟、袁隆平,外国的爱迪生、爱因斯坦、丘吉尔、林肯、甘地、霍金、盖茨等。学生在交流中走进了名人,感悟了名人,从众多名人的身上汲取了精神的力量。

三、组织话题答辩会。班级生涯规划小组拟一组话题提前告诉学生。答辩会时小组长主持并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再由小组成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质疑答辩,最后由主持人总结。2009年11月高二(13)班第6期答辩会一组话题如下:

1、假如你是一位县委书记,你将如何领导全县人民摆脱家乡贫困的面貌?

2、假如几年后你是一位大学教师,你将如何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导师?

3、假如给你一个拥有千人的公司,你怎样当好这个公司的总裁?

4、假如你想创办一个企业而两手空空,你靠什么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5、如果给你一个已经倒闭的公司,你怎样让它起死回生?

针对上述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搜集资料,充分准备。会上,学生答完话题后,可自选其中一个话题,根据现场答辩情况,自拟题目写一篇点评文章,由小组长汇集在班级传阅。

这一活动,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了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和对美好愿景的追求精神,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养成自我监控、自我约束和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举行“读名人传记,学名人精神”报告。好的名人传记,为我们树立了众多高尚的人生典型。读名人传记,会唤醒学生身上的活力,激发学生成长的力量。对传记中的名人为何崇拜,怎样崇拜?我组织学生轮流作报告,每次安排两人各自主讲20分钟,讲自己阅读名人传记的感悟和心得,并让学生从中挑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名人再安排一次专题报告。

林玉同学在谈读《林肯传》的体会时说:“林肯出生在一个清贫的鞋匠家庭。他靠自学成为一个博学而充满智慧的人。他正直、仁慈,性格坚强。他不惧怕任何困难,无论小时候艰辛求学,还是在日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都有一路向前的信心和勇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伟大、思想的伟大、人生的伟大。他是我生命的精神标杆,是我人生追求的精神领袖。”

张彬同学读了《富兰克林自传》后说:“名人是在时间里泡出来的,伟大的思想是在时间里生成的。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时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富兰克林说得好:‘唯有拥有时间的含金量,才能拥有生命的质量。’”

王锋同学先后读了《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他说:“爱迪生临终时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爱因斯坦临终时笑着对他的孩子们说:‘我很好,该做的,能做的,我都已经做完了。’这两位名人临终之言引发了我对人生深深的思考。我常常反问自己,我这一生将做什么?该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是为人,还是为己?是否做到‘尽了心力’,不留‘遗憾’?两位名人临终的话,唤醒了我沉睡的生命。他们明亮的精神指引了我未来前行的路。”

“读名人传记,学名人精神”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自我的勇气。他们在名人精神的熏染下,渐渐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感和责任感。

学生生涯规划活动还有多种形式,如采访当地名人的成功业绩,让名人感动自己;撰写设想自己50岁时的人物小传,强化人生目标意识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预演人生的舞台,对学生有效进行生涯规划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可以让学生的生涯规划目标清晰明确,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总的来看,对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四大好处:

一是树立了人生的标杆,减少了人生的盲从和困惑,有效地提高了生命的质量。生涯规划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生命中的核心教育。一个有生涯规划的学生,因为人生方向明确,他在生命的旅途中不管遇到何种困难、何种挫折,甚至有何种不幸,都会执著专注、淡定和从容。他不会一蹶不振,更不会放弃自我。他会有一路向前的勇气,一路向上的韧劲,即便是蜗牛也会摔下来,爬上去,再摔下来,再爬上去,最终爬上金字塔的顶端。人生有了这种精神元素,就避免了许多盲从和困惑,避免了人生中的许多诱惑和浮躁。

二是生涯规划教育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

生涯规划教育以终身学习为指向,是让人的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离开了学习,生涯规划将不复存在,人的精神也难以站立起来。学生一旦有了具体的生涯规划,就会有效地促进自己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这种习惯贯注一生。杰出的人才都是终生的自学者和探索者。我告诉现在的学生,30多年来,我的每届学生因为有了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在高中阶段自育自学能力显著,学业成绩优良,而且在大学期间学习目的明确。一位大四学生给我来信说,“我的大学四年生活是充实的、丰富的。我不像有些大学生那样,生活无序,学习无路,精神无助,无所事事混日子。我之所以有学习的力量、向上的勇气,是因为我有清晰的人生方向。”

三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使学生激活了思维能力,开启了心智能力,培养了热情、勤奋、坚毅、自控、专注、坚持不懈、乐观等非智力因素,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和认识自己、表达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也增强了认识别人、评价别人的能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这么好的基础,还怕他不成才吗?

四是凸显了人生的选择性和目的性,充分体现了生命的存在价值。

生涯规划教育旨在让学生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管理自我和实现自我。它把目标、时间和进度表作为实现生涯规划目标的三大要素。我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不能全神关注自己的人生、设计自己的人生,人生就会没有方向,就会随波逐流,使人平庸。所谓卓越,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所做的有无规划,有无目标,有无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调查,100个大学生中只有3个人有目标。30年后,心理学家找到那些人,发现这3%的人所创造的财富却超过了97%的人的财富总和。这说明有无生涯规划差异何其巨大,有无人生目标,有无生涯规划,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价值。

我告诉我的每一届学生,要实现生涯规划目标,还要具备三种素质:一是对既定的近期目标要拥有火一般的热情和专注力;二是对远期目标要有神圣感、自豪感、现实责任感以及永不懈怠的意志力;三是要拥有冷静理智的洞察力、思考力、判断力以及足够的人格魅力。学生有了这三种素质,才能成为有方向的人,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力量,才能有目的的生活、艺术地生活,创造性的生活,过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这样的人,即使跌倒在泥潭里也会仰望星空。■



我看初高中毕业生“分流”



2012年9 —11月话题征稿:

9月:您对极少数中小学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家教”活动有什么看法?

10月:家长会怎样开才能受到家长欢迎?

11月:中小学各学科老师布置课外作业,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又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请结合您的教学实际谈一谈。



教师都要热情宣传职业教育

●安徽蚌埠 周兰柱



当学生在中考后面临是上普通学校还是上职业学校的选择时,教师理应责无旁贷地予以指导。

按照我市2012年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5%,其中中职招生数占47%,普通高中占5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都去报考普通高中,显然不可能全被录取。怎么办?若不被录取,难道就不上学了吗?于是,我跟学生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升学渠道。我告诉学生,不要鄙视职业教育。当今,社会急需大量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些年,为了保证中职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包括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生每年可获得1500元国家助学金,其中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免交学费;另外,品学兼优的中职在校学生,每生每年可以获得500 —— 2000元的奖学金等。据我了解,现在不少初中毕业生并不知道这些情况。我认为,初中班主任应该积极向学生宣传中职招生政策,而不是把眼光只盯在能上普通高中的那部分学生上。我从安徽教育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今年上半年,淮北市组织18个“职业教育进课堂”宣讲小组,面向全市88所初中宣传职教成果及职校招生政策。这个做法就很好。



为学生合理分流做些实事

●黑龙江泰来 徐永晨



农村初中毕业生是不是上职业学校,一直是学校的难心事、学生的闹心事、家长的烦心事。其实部分农村孩子能上职业学校,是一件惠民利生的好事。好事就要办好。学校应该从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入手,从学生的意愿出发,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分流。

几年来,我在分流方面做了以下工作,效果还不错。

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是盲区。我通过导、讲、查、悟等方式,对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导,即通过班会、晨会、读报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就学理想,让升学志愿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尽可能地一致;讲,即讲一些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用工荒”现状;查,即动员学生通过报刊、互联网等,查找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信息,利用晨会进行宣讲或刊登在班报上;悟,即让学生悟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现在必须学好本领。

普职分流教育,我一般都放在初二下学期进行。针对学生学业情况和毕业后的去向,我对学生初中升学目标提出三个层次:A、上普通高中,将来上普通高校;B、读职业高中,将来考高职院校,C、只上中职,学一技之长后就业。这样三个层次指向具体,学生能想到、看到自己一年之后的升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对初二学生来说,这只是意向分流。由于受传统观念、跟风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虽然有了升学目标,但往往会动摇。因此,要用事实说话,发挥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引领作用,把中职生成才的典型作为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每到初三第一学期初,我都会邀请职业学校毕业生到我班开讲座,让他们现身说法,为报考职高的同学树立榜样。此举极大鼓舞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还要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告别传统的升学观念。

上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初中后上什么学、做什么事、成什么人的问题,可以把难心事、烦心事、闹心事变成简单事、顺心事、高兴事。这些工作要做在平时,特别要有效避免按照分数甩“差”式分流,更要避免“冷手抓热馒头”的突击式分流。



我和家长这样说

●安徽凤阳 张树虎



初中毕业生是选择上普通学校还是职业学校?我的做法是提供参考建议,但不替学生拿主意。

在召开学生选择升学志愿会之前,我要求每个学生务必通知家长前来参会。为消除学生及家长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我在会上首先阐明观点: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应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适合并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就是最好的,千万不要盲目攀比,不要从众跟风,而应“量体裁衣”。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要走自己的路,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会上,我向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做决定前的参考问题:学习成绩能否跟得上课程;学习是否感到很吃力;对文化课学习有没有兴趣;自己觉得有没有学习的潜力;读普通学校继续深造有无希望,有多大希望;有没有信心和恒心坚持完成普通高中学业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家庭经济状况能不能支撑起上普通高中;所选学校和专业课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和发展前途如何,与自己的才能和性格是否相适应等。我将所了解的相关信息逐条加以简要的剖析,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认清孩子及家庭的长处和不足。

我还提醒学生及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多项指标、各种因素进行权衡,从不同角度综合、全面地考虑,切忌单一和片面思考,以量身斟酌并选择出一条最为接近或者更为接近、最为适合或者更为适合孩子发展的道路。

世上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上述选择,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老师也无法代劳。我只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分析材料,而不为之作出决定。我深知,命运只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针对实际提出建议

●安徽亳州 屈广法



我当过多年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对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我想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对成绩好的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就鼓励其上这类学校,日后再考大学,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将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对这类学生,班主任最好不要建议其上职业学校。我不是说职业学校不好,上职业学校也可参加高考,继续深造,但高考时高校、专业选择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和大学。

对成绩一般的学生,估计考不上普通高中的,班主任就应该鼓励他们上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我认为,初中毕业生不能马上走向社会,上几年职业学校,无论从个人文化素质还是从将来就业角度上讲,都会有利而无害。

当然,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有的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但估计难考上优质高中,他就可以读职业学校,读五年连读的职高,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还省去了高考这一关。有些家长很愿意让子女上这类职业学校。如果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班主任就不要建议他读普通高中。

多年来,我的学生上了普通高中,后来考上了大学甚至研究生;有的学生上了职业学校,学习了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颇丰。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江苏建湖 胥加洲



上普高好还是职高好?我的一位学生考上了普高,结果高考只上了一般的大学,但是她没有放弃,继续攻读,后来考上了复旦研究生。也有很多学生上了普高,高二就读不下去,出去打工了。上职高的也有类似情况。不少学生从职校毕业,工作后月薪过万的;同样也有一些职校学生中途辍了学。由此看来,职高和普高谈不上谁好谁差,上什么学校,关键要看是否适合你自己。

中考不太理想,问题何在?如果对自己很有信心,考试失误仅仅是一时疏忽或者一时贪玩造成的,那就上普高,毕竟中考只是顿号,真正的拼搏还在高考;如果自己已经尽力,结果却不理想,最好还是上职高。上了职高后,自我反省一下,换一种环境,从头打造,也许能开出一片新天地。

适合读什么,你自己最清楚。这是你自己的大事,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要适合自己,就干脆一点,不要拖泥带水。当然,父母意见也要参考。找学校就相当于处对象,普高也好,职高也罢,不找最好的,只找最中意的,最适合自己的。



重此轻彼要不得

●浙江杭州 潜海龙



最近,我跟一位初中毕业班的学生聊天,谈到升学打算的时候,我说现在读职高也是不错的选择,学一门自己喜欢的技术,毕业后工作也好找,而且时下技工短缺,收入也可以;再说国家和地方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还给在读的职高生发放补贴呢。没想到那位学生满脸不高兴地说:“我坚决不读职高!我妈说,要是我考不上普高就回家下地干活。”

类似的尴尬我不止一次遇到过。现在,不少学生和家长一提到“职高”或“技校”,就觉得那是最差的学校,上这类学校是很没面子的。有的老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竟说出这样的话:“你现在不用心读书,将来只能去读职高!”你看,职高在一些人眼中是什么学校?

事实上,职高并非像有的家长和学生想像的那样。职高也有很多好学校。上职高的学生学到一技之长,逐渐调整好心态,以乐观、向上的姿态步入社会,完全可以成就自己幸福的人生。我发现,上职高的学生几年后也有上大学的,不少做生意、办厂子、当老板的大多是当年读职高的学生。他们当年选择读职高或技校的时候,似乎是“山穷水尽”困境下的无奈抉择,也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但几年之后,他们有的继续深造,有的成了高级技工,有的当了部门经理,有的自己创业办了工厂。如果当初让他们硬撑着上普通高中,又勉强上个什么大学,他们会获得如此成功吗?

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子女和学生选择职高脸上无光。这其实是职业鄙视和虚荣心在作怪。成功不是炫耀来的,更不是攀比来的。为何不从孩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未来的成功出发,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走上升学的“立交桥”,赢得人生的精彩呢!



选择职业学校也很好

●安徽固镇 陈 永



现在,大多数父母坚持要求孩子考普通学校,而不是职业学校。这种观念之所以很顽固,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可普高而鄙视职高;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处在强大的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下,对中职不感兴趣。所以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资待遇较高的工作,而不想让孩子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其实,社会需要的是能力,没有能力,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也不一定能谋到一份好工作。有些大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一切又得在社会上从头做起。这难道不是他当初选择入学志愿时有失误吗?对部分学生来说,职业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何必要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呢?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专长,教育不能像车间流水线生产一种标准件那样培养学生,应该用多把尺子衡量。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孩子就是一味地想考上大学,似乎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一种偏见。人生价值是多元的,将人造卫星送上天宇的人,有其人生价值,但人造卫星的一个又一个部件却是“蓝领”们制造的,他们同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评价人才的价值要换一种思维方式。

许多学生上了职业学校,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获奖、第一次表扬、第一本荣誉证书、第一次掌声……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开始发现连自己都不曾了解的潜能,开始挖掘珍藏在自己身上的“财富”。职业学校多元化的育人活动,使他们逐渐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当学生带着热情自信自主学习时,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时,职业学校对他们来说,不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



不能盲目跟风

●安徽岳西 储昭柏



我在一个教师QQ群上做了一个小调查:倘若让你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进行选择,你会怎样做?绝大多数教师回答不看好职业学校。一位教师直截了当地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读职业学校。这表明社会的趋向性,不少家长和老师仍然望子女成龙成凤,认为读职业学校就等于没出息、没前途。

每年6月填报高考志愿时,一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分析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适合什么职业,而是受家长、他人“经验”的干扰,盲目跟风,都去选普通高校。其实,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不可一味地赶潮流,否则就可能迷失自己,走弯路,甚至走错路。这时,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热情、科学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我认为,各种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有所作为。比如一身绝活的“金牌工人”许振超,从一个出大力的装卸工人,成长为具备高超技能的桥吊专家。他站在“全国道德模范高校巡讲”的讲台上对大学生说:“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爱学习钻研、肯吃苦实干,就会成为演绎精彩人生的舞台。”

如果学生问我他该上什么学校,我会说:“不为浮云遮望眼”,没有最差选项,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选项,关键要问自己将来适合干什么,要去哪儿。



我的看法和做法

●江苏清江 周建洋



我是一个老班主任,经常为自己的学生和一些亲戚朋友同事的孩子填报志愿作一些指导。我很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选择志愿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更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如何选择升学志愿,我的看法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那些在初中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讲,选择中专等职业学校可能是很合适的。他们学习基础比较差,如果盲目上了普通高中,往往经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失败和打击。而选择职业学校,他们反而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起码也能学到一技之长。我的一些学生因为成绩一般选择了职业学校,现在的发展反而比不少考上大学的还好。有位学生当初选择了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工作后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游。现在,他创办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旅游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我经常请他来和我的学生谈职业的选择,谈个人的发展。他的报告总受到学生欢迎,给学生不少启发。

对那些在初中成绩一般而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选择中专等职业学校更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现在国家采取很多措施来帮助中职学生。如果这些学生能够理智地选择中专等职业学校,不仅能学到一技之长,很快找到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也可以为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我有一个学生成绩一般,母亲长期生病,爷爷奶奶身体也不好,还有弟弟和妹妹,一家人仅仅靠父亲种地维持生活,穷困得家徒四壁。他的父母对我讲,就是再难,也要想方设法让他读普通高中。我劝家长理智一些,这孩子继续读下去会怎么样,建议他报考中专。他听从了我的意见,最终填报一所建筑中专,毕业后应聘进了一个建筑公司。他十分珍惜工作机会,善钻研,肯吃苦,很快成了公司的骨干。他的收入不断增加,一下子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他还利用工作之余不断进修,先后拿下了大专和本科文凭。现在,他已经成为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总。他的弟弟妹妹在他的帮助下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当然,教师只能给学生和家长提出升学的合理建议,最终决定权还是学生和家长。



综合权衡 正确选择

●福建泉州 刘学文



每年中考后,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最纠结的是下一学段选择就读什么学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该上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将来可以考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而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基本没有考上大学的可能,甚至一生都将庸庸碌碌。因此,不少学生不惜多花钱、找关系,削尖脑袋上普通高中,上优质高中。

我认为,这种想法和做法未免片面。事实上,并非每一名学生都能上普通高中,并非每一名学生都适合上普通高中。我觉得,他们认为更好甚至最好的,未必是更合适自己的。

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有限,就没有必要硬着头皮上普通高中,即使上了,跟不上快速的学习节奏,反而徒增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他们即使上了普通高中,毕业时考不上大学,岂不照样面临三年前是否就读职业学校的纠结吗?而这时他们只有一张普通高中毕业文凭而无一技之长,若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岂不白白浪费了三年的青春和精力?

因此,中考后是上普通高中还是上职业学校,不能仅凭家长或学生的一厢情愿,而应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没有更好,只有更合适。我认为初中毕业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潜力、特长爱好等综合因素,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长远发展,从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性质等方面考虑,向家长和学生阐明这两种选择的利与弊。学业水平和学习潜力一般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读职业学校,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他们上了职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早学得一技之长。如果他们具有上大学的决心和潜力,经过自己的努力,照样可以参加对口高考上大专甚至上本科。



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

●安徽利辛 丰万华



我曾担任几十年初中毕业班班主任,每年的最后一个学期,都有学生和家长来询问如何选择升学志愿。我认为,当学生处在升学的十字路口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针对生情,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谨慎地提出合理建议。

有一年升学考试后,我班成绩比较突出的陈福成和张学鹏同时来问我如何填报志愿。我在分析了两人自身的特点和家庭情况后,建议陈福成选择中等技术学校,张学鹏选择上普通高中。我觉得两人综合素质都不错,发展潜能都很大,但张学鹏优势更大些,他如果选择读普通高中,将来升大学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果然如此,张学鹏上了高中,又顺利考上大学,现在是某石化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福成参考我的意见考入安徽化工学校,现在是某县化工厂技术员。这两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又一年中考之后,我班成绩较好的徐立、张东峰及家长询问我该如何填报志愿。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一番,认为徐立考分虽比张东峰高一些,但家庭经济力量有限,综合素质及发展潜力也比不上张东峰。结果,徐立参考我的意见报了安徽汽车工业学校,而比他低了10多分的张东峰却上了利辛一中。徐立现在是江汽集团一名优秀的技术员,张东峰大学毕业后又获得硕士学位,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区别对待 各得其所

●安徽安庆 曹新民



三年前,我的学生小美达上了三本线。她的母亲长期卧病在床,仅靠父亲一人耕种几亩地养活一家人,家庭条件很差。面对高昂的学费,小美的父母束手无策。小美个性很强,不甘认输。她想通过贷款、借钱去读本科。我分析了她的优势:肯吃苦,愿学习,性格开朗,为人大方;在高中一直担任班长,善于交际,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她完全可以读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闻专业,同时自学本科课程。这样,只需读三年就可以参加工作,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小美听从了我的建议,上了某职业技术学院。小美上学后,如鱼得水,通过竞选担任了班长,同时兼任该院电视台新闻部部长和新闻系学生会主席。上学期间,小美学习、活动两不误,学生会和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她在全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中,还荣获一等奖。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领先,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本科自考进展也十分顺利。正是由于这些出色的表现,她被学校推荐到当地两家电视台实习,今年已经与一家电视台签约,即将成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

对于和小美情况不一样的学生,如聪明但不勤奋,或因为高考失误而没能考上本科的学生,我则鼓励他们复读,再拼一年,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对那些没多大潜力,想复读而复读一年也不会有多大长进的学生,或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不宜复读的学生,我就建议他们读高职。

当然,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情况,老师都只能给学生提一些建议,绝不能包办代替。



关键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安徽阜阳 许泽强



为什么眼下职业教育的这面锣敲得响,而一些学生和家长反应的热情不高,却偏偏热衷于普通学校呢?我想这和一些初中和职业学校的片面认识和不适当的做法分不开。

这些年,一些初中、高中在动员学生上职业学校时,常常选择班里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不少老师都说,学习成绩不大好的,今后读高中读大学比较困难,还不如现在选择上职业学校,三年毕业后就能找个对口的好工作。这种宣传虽出于好心,却降低了职业教育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使他们在无形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上职业学校的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是上普高或上大学无望的学生。其实,我国各行各业中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有职业教育的背景,学习成绩好差并不是选择上普高还是上职校的唯一因素。我们看到,有很多职校办得相当好,也有少量成绩好的偏偏选上职校,后来也考上大学,成为拔尖人才。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只是说因为成绩不好就该去上职业类院校呢?

一些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服务不到位,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职业学校没有办学长期规划,不注意从整体上培养师资力量,不注意提升办学实力,但却在招生宣传上做表面文章,故意夸大学校的师资、设备优势和毕业生就业等成果。学生在他们的鼓动下报名上学,入学以后,发现眼前实际情况和当初的宣传有很大反差,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有的便在中途选择了退学。这正是一些职业学校招得来学生而留不住的主要原因。

此外,一些职业学校不在提高办学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把生源当成一块大蛋糕,当成牟利的对象,想出种种手段去抢夺生源。有的职业学校相互拆台,相互揭短,甚至用不正当手段去打压竞争对手。这种行为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声誉。花香自引蜂蝶来。职业学校办得如何,既不是靠自己涂脂抹粉,更不能与同行恶意竞争。职业学校要自重自强,质量至上。社会看到它能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就是最好的招牌,还用你来“忽悠”吗?■



他是“大力士”

●安徽马鞍山 张旭华



这天晚上,我刚吃完饭,韩威同学的父亲就打来电话,说班里有几个男生总是喊他儿子是“猪”。孩子很难过,正在家大哭呢。我一听,忙叫韩威接电话,安慰了他几句,并答应处理这个问题。

韩威长得又高又胖。记得他刚上一年级就和我差不多高,体重也超标。当时他担任我班的路队长,走在队伍最前面,没有人相信他是一年级的学生。几年过去了,班里的孩子都长高了许多,韩威不仅长得更快,体重又增加了不少。韩威心地善良,说话慢悠悠的,一副憨憨的模样,一直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现在,他却因为体型偏胖,给别人起了这么难听的外号。他们也许觉得这么喊没有什么恶意,但已经伤害了韩威的自尊。我一定要处理好这件事。

第二天早上,我一到学校就把韩威叫到一边,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我告诉韩威,下次再听到这样称呼要及时告诉老师。韩威点点头,回到了教室。

该如何教育那些给同学起不雅外号的调皮鬼呢?如果在班里大谈特谈起这样外号的坏处,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让更多的学生知道韩威有了这个不雅的称呼;如果把这几个调皮鬼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的话,他们知道韩威在老师面前告了一状,也许会想出更坏的招来对付他。我必须有个两全之策。

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既可避免就事论事带来的负效应,又能巧妙地解决问题。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古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孩子们都喜欢古希腊神话故事,喜欢那勇敢、坚强、富有正义感的普罗米修斯。我就拿这个英雄人物来做点文章吧。当学到罗米修斯被宙斯锁在悬崖上时,同学们都在为他的命运而担心着,一直读到写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才长舒一口气。这时,我问孩子们想不想了解赫拉克勒斯?孩子们响亮地回答“想”。于是,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赫拉克勒斯制伏怪兽许德拉》《赫拉克勒斯捕捉克里特岛发疯的公牛》《赫拉克勒斯扼死铜筋铁骨的涅墨亚森林的猛狮》等故事。孩子们屏息凝神地听着,他们已被赫拉克勒斯的英雄壮举所震撼,被他的善良、正直、勇敢所折服。

故事讲完后,我告诉孩子们,“赫拉克勒斯”一词在现代语中已经成为“大力士”的同义词。说着,我话语一转:“其实咱班也有一个很有力气的人。猜猜他是谁?”同学们一听,自然想到了韩威,便议论开来。有的说,每学期开学时,韩威都帮同学搬新书。有的说,上次陈利上体育课摔倒了,是韩威把他扶到校医室的。有的说,韩威帮我们班从木工房扛回修好的桌子……看同学们说的差不多了,我说:“孩子们,韩威是我们班里长得最高最壮的孩子,可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有力气而去欺负同学;相反,他主动用他的力气为我们班做了许多好事。我觉得他和赫拉克勒斯一样善良、正直、能干。我认为,他就是我们班的大力士。大家说是不是?”

“哗——哗——哗——”掌声响起来,同学们认同了我的看法。韩威对我给他的这个称呼也挺满意,胖乎乎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同学用不雅的称呼叫韩威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大力士”、“大力神”,有的则干脆喊他“赫拉克勒斯”呢!

这个案例又一次说明,教育和教学是紧紧相联的。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因势利导,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充分挖掘教材中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将品德教育和知识传授巧妙地融为一体,就能收到润物无声之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感谢“问题学生”

●安徽淮南 朱少梅



去年暑假前,学校安排我当六年级班主任。分班时,我最担心去带六(3)班。听说这个班有个大名鼎鼎的杨梓(化名),同学称他是班上“一霸”,熟悉他的老师一提他就摇头。

没想到,班主任名单公布后,偏偏就是让我带六(3)班。我想,这下糟了,那个杨梓我管得了吗?

暑假中,我通过各种渠道摸清了杨梓的基本情况,认真研究了他的个性特征。我当了近20年班主任,自信有办法对付他的“霸气”。开学后,我有意多接近他。一开始,他对我有些戒备,几天下来,见我说话平和,态度诚恳,他看我的眼神也渐渐柔和起来。接着,我推荐他当管理班级纪律的副班长。他上任后,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不仅带头遵守纪律,工作也有模有样。第一次班会上,我表扬了他。他扬起头听着,开心地笑了。

可是好景不长,几天后,就有同学告状,说他又来“霸气”了,既动手打人、骂人,还吐同学唾沫,该他值日打扫卫生也不干了。我一听有些火,该在班上杀杀他的“霸气”了,但转而一想,还是找他单独谈谈吧。我对他说:“你刚管纪律那几天干得很好,怎么一受表扬就变了,带头违纪呢?”杨梓听了不说话。我又鼓励他说:“相信你今后会严以律己的。”他点了点头说:“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朱老师,你放心吧!”

那次谈话以后,他的确安分了几天,我也清静了几天。可好景又不长。一天下午,我刚到学校,就听说他在打架。我急忙赶到教室,只见桌倒椅翻,杨梓和胡猛新相互揪着,看到我来了,仍然互不松手。我朝胡猛新喊道:“你先松手!”胡猛新可怜兮兮地说:“朱老师,我一放手,他会继续打我的。”我又向杨梓大叫一声:“杨梓,放手!”他的手终于松开了,但仍一脸怒气,还伸出右脚想踢胡猛新。我真想对他大发一通火,可话到嘴边还是忍住了。赞可夫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控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是的,发火很容易,但对杨梓这样的孩子却不一定见效。于是,我向在场的同学询问了两人打架的原因,劝慰了胡猛新一番,然后把杨梓带到办公室。一进门,我就把自己的软垫座椅搬过来让他坐下,又倒了一杯温水送到他手上。我轻声地说:“打了半天的架,一定又累又渴,先喝点水吧。”他见我这样平静,似乎有些意外,慢慢地坐下,默默地接过杯子,一下就把水喝光了。我坐到他的身边,以平和的语气问他,前几天咱俩交谈后,你已经变好了,怎么又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呢?他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冒出一句话:“我也想好好的,可有时就是管不住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想好就好。你要想参与管理班级,首先要管好自己。这次打架已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相信你会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好这件事,重新赢得大家的信任”。杨梓点了点头。

第二天第一节课前,我刚进教室,就见同学们围在班级墙报前,原来杨梓写了一份检讨贴在上面,有近600字呢。同学们都说写得好。我一看,态度诚恳,书写也工整。这孩子,已懂得自我反思了。

杨梓这孩子看上去性格倔强,好与同学争斗,其实感情也很脆弱。一天,有几位学生告诉我,杨梓期中数学测验考砸了,正在哭鼻子呢。杨梓虽然好惹事,但在学习上从不含糊。他为考试丢分的事伤心,说明他很有上进心。我想,这正是引导他与同学友好相处、互助共进的契机。于是,我立即选派三位学生去安慰他,并和他一起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帮他讲解难解易错的题目。这三位同学中,有两人曾被他欺负过。杨梓在订正错题后,呆坐着不动,连感谢的话也没说。我想,他不可能无动于衷,心里一定会感到内疚的。

转眼到了第十二周,我发起了评选“感动班级的五位同学”活动。班会课上,同学们踊跃提名,谁默默无闻为班级服务,谁热心助人,谁热爱公共财物……从杨梓的表情上看,他也在思考提谁的名。我便请他说出来。他大步走向讲台,一连说了好几个让他感动的同学。我一听十分高兴,这孩子评价真有眼光!

杨梓身体较棒,体育有特长。2012年元旦之前,为参加学校迎新年跳绳和踢毽子比赛,我又让他改任体育班长。他很有集体荣誉感,一有空就带领同学练习。这次比赛,我们班一举拿下了两个团体总分第一。当全班同学都对他竖起大拇指时,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羞涩地笑了。            

这学期,杨梓没有再打人骂人,与同学相处比较和谐,但他仍然小错屡犯。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大家都在忙,他却躲到微机室上网去了;有时,他还会口无遮拦,冒出一两句不大文明的话。我想,只要他大体上过得去,有些小毛病就让他慢慢改吧。一个人的个性缺点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可能一下就全改好的。人无完人嘛!

近一年时间里,我在杨梓身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的和收获的虽然不能完全成正比,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我收获的可能比杨梓更多。我进一步体会到,对杨梓这样的“问题生”,不要嫌弃,要热情接纳,以柔克刚,平等地和他交流;要看到他的优点,用其所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心;要善于通过集体活动创设教育氛围。如果当时没带六(3)班,或带的班上没有杨梓这样的同学,我哪能有这么多的体会呢?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应该感谢他呢!■



失败的 “劝学”

●安徽怀宁 琚金民



一日,我上《孙权劝学》一课。吕蒙曾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不爱学习,后在孙权的有效劝说下发愤读书,终成一代儒将,令人刮目相看。在教学中,我突然灵机一动,让学生也像孙权一样对班上厌学的同学现场劝学。我想活学活用,让同学相互劝说,也许更容易沟通,更有说服力,更贴近学生的心理。

我确定的第一个劝学对象是方同学。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他学习态度差,经常扰乱课堂纪律。我便让方同学的同桌对他劝学。同桌历数了方同学的种种“劣迹”。方同学开始捂着耳朵假装不听,不一会儿就忍耐不住回击同桌:“你自己学习也不行还说我呢?如果是学习好的说我,我才心服口服。”他这几句话弄得同桌非常尴尬。

劝学的第二个对象是储同学。他平时说话油腔滑调,上课喜欢搞笑,拿人家开涮。同桌朱同学老实本分、学习用功,我便请他劝学。他对储同学说:“你上课喜欢找人讲话、打闹,早读课还向我借作业抄。”另一学生马上为储同学打抱不平:“谁叫你把作业给他抄呢?”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朱同学辩解道:“他向我要,我没给他抄,他又趁我出去吃早餐偷着抄。”他的话又引来一阵哄笑。储同学脸上表情十分难看,好像要找个地洞钻下去才好呢。

我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为了弥补缺失,纠正偏颇,我决定让同学们把孙权劝学和两位同学的劝学进行比较。学生甲说:“孙权劝学并不训斥人,而这两个同学还没劝就指责人,让对方听着不舒服。”学生乙说:“孙权劝学有方法。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打动吕蒙。”学生丙说:“这两位同学以揭老底的方式来劝学,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学生丁说:“这两位同学被老师确定为劝学对象后,他们肯定在想,凭什么要劝的人就是我呢?老师为什么要在大家面前扫他们的面子呢?”

针对学生的议论,我在课后进行认真反思。我想,劝学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能把握以下几个最基本的东西。

孙权虽位高权重,但他劝学并没有仗势压人,而是以真诚的关爱来感动吕蒙。他从吕蒙的成长、发展的角度激发他的学习动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化他,让他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教师对厌学的孩子劝学,要很好向孙权学习。

孙权劝学时并没有责骂吕蒙不学无术,也没有把吕蒙和博学多才的周瑜、鲁肃进行比较,而是把劝学的重点放在吕蒙未来的发展上。我组织的劝学却把学生进行比较,试图激发“差生”的自尊心,结果却事与愿违,好学生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差生”也极有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孙权并不是在公开场合劝学,而是私下里和吕蒙交心。如果孙权在文武大臣面前对吕蒙进行劝学,吕蒙就会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劝学一定要想到学生是未成年人,批评他们不能伤及学生的面子,尤其不能在公开场合训斥,更不能暴露学生的隐私,特别是不能揭老底。

这次失败的劝学还使我认识到,教育学生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教学之前要充分考虑问题的两面性,劝得科学些、艺术些,力避负面效应。如果当时设计一个劝学情境,根据一些学生不太好的表现虚拟几个对象,让大家去劝,效果会好多了。■



少“问”为佳

●安徽合肥 杨立新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二自然段时,设计实施了三个环节:第一步是让学生围绕“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中心内容自读思考,圈划批注,相互讨论;第二步是自己逐句串讲,不时发问,先后抛出八九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再要求学生朗读这一段。没想到,学生在交流归纳“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时,仍云里雾中,不知所以。

我认为,前后两个环节安排得很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问题出在中间环节上,串讲似不必要,串问也多了杂了,反而将该解读的主要问题冲淡了。其实,这一段对雾凇怎样形成的过程描述得具体、生动、有序,用词十分准确、形象、精妙:饱和的水汽(4℃左右)—— 遇冷凝结(零下30℃) —— 逐渐形成(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 —— 美丽的雾凇(银松雪柳)等。这位老师如果不采取串讲串问的方式,顺着开头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有关词语,并归纳内容,品味词句,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段的教学目标。

问,不在于多,要问得少而精,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时一段一问甚至一课一问足矣;问,不要偏离中心,主次不分,随讲随问,且不时旁生枝节,衍生出若干偏离核心的小问题;问出中心问题后,就要咬住它不放,一直走下去,让学生通过读、思、议作出解答。比如解读这一段可以这么问:“这一段是描写雾凇怎样形成的,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当然,在解答这一问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描述怎样有序、用词如何讲究的二级问题,启发学生围绕主体问题阅读感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饱含亲情,语言极富感染力。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时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其它常见的环节外,还花了很多时间自己串讲串问,几乎是每讲必问,且问的目标不明,缺少中心。

我觉得,对《姥姥的剪纸》这样比较长的散文,既不必串讲,更无须繁杂的串问,应从整体上把握,提炼出一问或两问,问出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姥姥人品和技艺及语言特点的问题。如教学二、三自然段,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勤劳、广结善缘的”或“你从二、三自然段的字里行间里读出了姥姥的什么?”学四至六自然段,可以提问:“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是如何形成的”。我想,让学生带着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从整体上自读自悟,比老师不停地问,效果要好得多。

一位年轻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写“瀑布”一段文字时,竟接连问了“它为什么美、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等7个问题。

这一段写九寨沟景物的美极具个性特点,描写有层次感,遣词造句生动、准确、传神。教师其实只需问一下“九寨沟瀑布美在哪,作者是如何写的”,让学生针对这两问读读、划划、写写、议议,自然会作出令人满意的解答,何须连珠炮似的发问呢?

上述三个问例,至少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老师备课时没有真正把教材研究透,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无法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又不能满堂灌,而串讲串问来得容易,或许还能赢得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好评,于是便满堂问起来了。

二是一些老师片面地认为既然某一段是重点,就该用问来强化突出,多讲多问总比少讲少问好些。他们不知道,课堂之问,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问得是否有度、有效,是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常说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伤十指不如断一指、过犹不及,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教学之问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有时人为地把它复杂化了。

三是习惯使然。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形成了逢讲必问的习惯,有疑去问,无疑也问,师问生答,自问自答,以问导入,用问过渡,久而久之,无论上哪一课,无论该不该问,都随口而问了。

四是一些老师认为,一节课多问多答可以让学生多些收获。我看,一节课学生有真正的一得就不错了;你如果漫无边际地去问,就像练习射击不向着靶心,发出再多的子弹有何作用呢?■



当学生提出疑问之后

●安徽淮南 段传艳



这节语文课上刘禹锡的《望洞庭》。当讲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我以抒情的语言述评道:“作者登高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水愈显青翠,那君山,就像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只小小的青螺。这个比喻多么准确、形象、生动啊!我们读到这两句——”

“老师,我想提个问题。”正当我投入地讲解时,云飞同学手举得老高要求发言。

我的思路被打断了,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停下来让他提问?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请他说说。

“老师,这两句诗写错了!”我一听有些吃惊,便问云飞:“你觉得错在哪里?”他不紧不慢地说:“上一句写山水翠,意思是山和水都是翠绿的;可下一句又说湖面像银白色的盘子。这湖水到底是翠绿的还是银白的?这么写前后不是有矛盾吗?”

备课时,我认真地研究了这首诗,也进行了周密的设计,但对云飞说的水色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还真没想过。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教室静得出奇,同学们都在思考云飞提的问题。不一会儿,一位同学说:“是不是语文书印错了?”另一位同学马上否定说:“怎么可能两句都错呢!”又一位同学说:“这首诗流传到今天,不可能出现用词矛盾,但我也解答不了云飞的问题。”还有几位同学小声议论说:“云飞是在故意刁难老师,没话找话。”

这时,下课铃正好响了。我如释重负,就云飞的质疑和大家的议论作了简短的小结:“云飞敢于提出疑问,说明他善于思考。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提倡。老师虽然觉得这两句诗的用词没有矛盾,但一时又不能充分而准确地说出理由。老师课后研究一番再答复大家好吗?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课后好几天,满脑子都是“山水翠”和“白银盘”。为了找出“山水翠”和“白银盘”用词并不矛盾的根据,我搜集了收入《望洞庭》一诗的各种版本教材,阅读了大量有关该诗的文本、电子教案和不同时期出版的唐诗鉴赏读本,并花了不少时间进行“补课”——进一步了解古典诗词、唐诗,特别是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特色。在一系列拓展性、深入性的阅读、研究、思考中,我获得了很多题内题外之解,不仅对如何回答云飞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对语文教师该怎样提高教学素养有了更多的感悟。

云飞在质疑中认为,既然上句写“山水翠”,说明水也是“翠”的,下句再说湖面像“白银盘”就有矛盾了。我查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对第三句的最后一词,也有植“色”而非“翠”的。原文是“色”还是“翠”,已无法考证。我揣测,取“色”者是不是为了避免与第四句的“银白”发生色彩上的矛盾呢?我认为,这里还是用“翠”好——君山之“翠”,“翠”在如水的秋月里,“翠”在如镜的秋湖中。山水同“翠”,与月相和。如果用“色”字,诗情画意就没有了。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文章认为:古代汉语有一种“偏义复词”,即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意,另一个语素作为陪衬,只是起构词作用。“遥望洞庭山水翠”中的“山水”就是“偏义复词”,仅指山。我不太认同这种看法。我觉得,也许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山水”一词可作“偏义复词”理解,但这里倒不一定就是偏向“山”而忽略“水”。偏“山”之说,想必也是为了避免云飞们提出的同样问题——上句写“水翠”,下句就不能写水如“白银盘”吧。

其实,分析这两句诗描摹湖水的色彩词语前后是否有矛盾,应当从整体上艺术地把握,看它是如何以通俗、形象的诗化语言来写景抒情、表达意境的,而不能孤立地对这两个词作出自然化的刻板解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短短的四个诗句中,为了突出湖面无风时月笼湖湖融月、“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景色特征,为所见之景着色、抒情、造境,作者放飞诗情,发挥想像,先后用“镜未磨”、“白银盘”和“一青螺”三个生活中常见的美物作喻月下湖光山色,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广阔、纯净、和谐、静谧、秀美的“月下洞庭图”:风乍停,湖面仿佛成了自然天成的巨大铜镜,而映“翠”湖水的君山,又像是一枚小小的青螺置于一只圆月般硕大的“白银盘”中。诗人眼中、心中、笔下的实景、喻物在秋月共湖光一色的巨幕上一一呈现,显得无比和美。我们怎么能说“山水翠”和“白银盘”写得有矛盾呢?

我想,当初备课时,如果自己对文本研读深入一些,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透彻一些,对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预设充分一些,就会作出如上解读,而不至于在云飞同学发问后无言以对,十分尴尬地“挂黑板”了。当然,我的这些解读并非定论,也不一定能为云飞解疑,但即便他不认同,老师把“一家之言”说出来,引发同学们“多元解读”,不也挺好吗?

我要找个机会,把自己重新研读这首诗的认识与反思和同学们说说。■



学生为何沉默不语

●安徽合肥 夏发祥



学校又组织公开课教学。我执教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

我仍然和以前一样,没有提前告知学生要上公开课。因为学生知道要上公开课,就会多做些准备,有的干脆从教辅书上把老师可能提问的问题答案抄好,以便上课更好地配合老师。我认为这样做,充其量是让别人多表扬你几句,这实际上是在作假。公开课应该是真实、本色、常态的课。

头天下午放学前,我仍然像平时一样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大致把握这首词的内容。

上公开课时,在简单的导入之后,我范读了这首词,便让学生自由朗读。我想,昨天已布置了预习,今天自由朗读就不需要太多时间了;如果朗读用时过多,后面的分析欣赏时间就会紧张,教学任务可能难以完成。

于是,在学生自读两三遍之后,我就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词。我先让学生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没想到,这个在我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见此情景,我只好给学生一些提示。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好不容易才说出了上阕的内容,但下阕内容仍然概括得不如人意。我见学生实在说不上来,只好自己代劳了。

接下来是品味词语,赏析佳句。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没想到,又引来一阵沉默,不见学生举手。我点了几个学生,他们都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学生是不是有学校领导和老师听课而感到紧张?我安慰他们说:“同学们不要紧张,就像平时一样。再说,应该紧张的是我,不是你们呀!”我以为这么一说情况会好转,岂料还是无人发言。

此时,听课的老师焦急地注视着我,想看看我到底怎么办。我更加着急了,额头上渗出了汗珠。无奈之下,我一边紧张地擦汗,一边细致地分析。这堂课就在我的“一言堂”讲解中结束了。

这堂课虽然上完了,但学生并没有多大收获。因为我对这首词的分析完全是我的理解,十几岁的学生阅读面不广,对历史了解不多,他们究竟能不能读懂这首词,能读懂多少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以往我听课也见到类似的情形。有一位老师教一篇长课文。上课后,他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2000多字,一般情况下,学生至少要用5分钟时间才能读完。可学生读了不到2分钟,这位老师就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词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结果,学生说出了一些理解,但却游离于文本,或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解读。当时我想,老师为什么不给学生足够的熟悉文本的时间呢?

我并没有像那位老师吝啬时间,昨天晚上已布置预习了呀?

课后,我和几个学生进行了交流。问到预习,他们诚实地告诉我,平时布置预习,有时能够完成,有时不行。昨天晚上因为老师作业多,都没来得及预习。

原因找到了,学生没有足够的预习哪能完成这个环节吗?当我发现学生不熟悉文本后,应该及时停下来,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读书,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直至读出这首词壮美的意境、奔放的感情和豪迈的气势。如果那样做的话,还会出现那种冷场的局面吗?■



那节实验课让我愧疚

●安徽安庆 曹新民

我上的那节化学实验课虽然过去八年多了,但每次回想起来,一种深深的愧疚感就会涌上心头。

那是一节验证苯酚有关性质的实验课,内容是苯酚在水中的溶解性、苯酚的弱酸性、苯酚与溴的取代反应、酚醛树脂的实验室制法等。由于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在实验前,我反复叮嘱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让苯酚溶液沾在皮肤上,尤其在制酚醛树脂使用沸水浴加热时,不能将试管直接放在酒精灯上。我还提醒学生,万一有苯酚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酒精清洗。

实验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小组和设计好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都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热烈探讨苯酚的化学性质。我穿梭在各实验小组之间,随时化解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指点学生按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

突然,一名女生的尖叫声传来。我连忙循声望去,只见小翠同学捂住脸在惊慌失措地喊叫。我意识到出事了,赶紧赶到她面前,发现她的右半边脸上喷有苯酚溶液,且见明显的腐蚀迹象。小翠不知所措,本能地用右手去保护脸部,结果手掌上也沾了苯酚。我连忙用酒精给小翠清洗沾有苯酚的皮肤,尔后立即将她送到医院。

肇事者是男生小伟。他向我主动承认了错误。当时,小伟出于好奇,没有按要求做实验,仍将装有苯酚的试管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而且试管口是对着他人的。他没想到,只加热了一会儿,一股苯酚就喷向小翠。小伟说他愿意接受处罚,并承担小翠的医疗费用。

我和小伟带着营养品来到小翠家,诚恳地向小翠和她的父母道歉。小翠的父母非常通情达理,坚决不要别人出医药费,并劝我们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说小翠受伤纯属意外,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责任。

家长虽这么说,但我认为对小翠受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先,我只说过实验要小心,试管不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但没有讲到千万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体,且特别注意周边有无其他人。实验时,虽然每个实验小组都安排专人负责,但为什么有同学违反规定操作而没人管呢?可见实验之前虽有所准备,但并不充分,按说应该来几次模拟实验才是。事故发生后,学生也缺乏应对能力。苯酚沾到皮肤上怎么办,学生都会回答,但实验中苯酚真的沾在皮肤上了却惊慌失措,没有想办法把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个多星期后,小翠的右脸、手上仍有一些明显的疤痕,直到两三个月以后才完全恢复。

这节实验课造成的意外伤害就像一记警钟,常常在我耳畔响起……■



书香风吟满书屋

●安徽马鞍山 盛慧敏



凡是到坐落在马鞍山市区佳山之麓、雨山湖畔的市外国语学校参观、考察、交流的国内同仁、外国友人,都会到“且听风吟书屋”看一看、坐一坐,喝一杯咖啡,翻几本书刊。临走时,他们总是啧啧称赞这间书屋的设计理念、构思布局和环境氛围。

“推窗静览佳山,倚门悦听湖雨;丝丝弦乐,缕缕和风,阵阵书香 ——好一个读书处!”不久前,一位国内知名教育期刊记者对“且听风吟书屋”发出这样的赞叹。

“且听风吟书屋”——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教师阅览室的雅称。这是学校一位特爱读书的老师起先叫出来的。

走进“且听风吟书屋”,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吧台似的服务台,值班老师笑意盈盈,咖啡香和着花香迎面袭来;与吧台正面相对的一方汉字草书墙,大气恢宏,蕴含古韵;草书墙正中五十五吋的电子屏幕,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下,展示一段文字并伴随一位老师柔润甜美的声音:“云烟总要在岁月中消失,而文字却给我们留下永恒的记忆。朋友,来这里读书吧,在一杯咖啡的光影里阅读过往,了解生命,让文字在时空流转中留下永远的记忆。”屏幕还播放可供阅读的部分杂志封面与内容简介,并插播“英伦风情”、“韩国生活”、“日本万象”、“意大利建筑”等风光片。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是安徽省特色学校,追求“外语见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实行汉语、英语双语教学,并开设了日语、韩语、意大利语选修课。屏幕播放这几个国家风光片时,均配以相应的双语画外解说。                                 

“且听风吟书屋”有三间教室那么大,整个空间用镂空的玻璃形成相对独立的隔断,但又相互沟通,故隔而不隔;一长溜乳白色的杂志架类似九曲长廊,几对双人沙发倚其而立;靠右的一面墙全是书架,上面陈列着《世界通史》《中国通史》《四库全书》《资治通鉴》《永乐大典》等古今中外典籍。这里的主色调是鹅黄嫩绿,窗帘在鹅黄嫩绿中嵌着乳白色花纹,沙发的颜色也是鹅黄嫩绿的,书架上绿萝垂蔓,茶几上兰草捧绿,墙角凤尾竹摇曳着绿……和风掠过,阳光进来,一切是那么静美、柔美、雅美。

“且听风吟书屋”是老师们又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下课后,老师们踏着铃声,从喧闹走进幽静,从繁忙走进悠闲,在这里小憩一会,或翻阅一本杂志,或随记课堂教学的得失;中午,路远的老师来到这里,一边休息,一边阅读,啜口咖啡,吮吸花香,或查找需要的备课资料,或捧一本心仪的书。春夏季节,和风从窗外的佳山、门外的雨山湖不时地吹来,即便深秋严冬,身边的鹅黄嫩绿也散发怡人的暖意。老师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静读独思,与书交友,在精神的殿堂中遨游,让思想自在地放飞;与书对话,在诗意的高枝上栖居,让心灵更加澄澈。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老师们置身“且听风吟书屋”自在地读书时,不也有这样超脱、充实、欣悦、高雅的体悟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1:18 , Processed in 0.0858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