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 近日,一个名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排行榜”的帖子给出了答案:北京,276万元;上海,247万元;深圳,216.1万元;广州,201.4万元……榜单中,一个个令人咋舌的高额数字后,网友们详细列出了养育一个孩子最主要的消费项目,其中,教育消费(包括常规教育支出、课外补习、特长培养、保险、旅游等)无一例外成为各地最主要的支出——以北京为例,竟高达240万元。 一片哗然之后,尽管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榜单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昂贵的教育成本却再次成为公众热议话题,也让“生得起,养不起”成为不少家长的无奈感叹。 276万元只是一个“传说”,但确实得花不少钱 “这是针对富人的生活标准吧,普通人养个孩子花不了这么多钱。”面对榜单,北京市民王女士觉得“这样养孩子的标准有点高”,但仔细算算,她在今年刚满五岁的儿子身上的投入确实也不少,“上早教班、请保姆、上托儿所……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万元。” 像这位年轻妈妈一样,很多市民都认为这个网上流传的生育成本“高得有点离谱”。 “并不具有代表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榜单中数据所选择的样本范围太窄了。另外,生育成本是多年的积累,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按现在的条件单纯乘以20年计算,是不科学的。” 虽然276万元的生育成本对北京大部分普通市民来讲,只是一个“传说”,但日益上涨的教育成本以及不成熟的教育理念,还是困扰着不同经济基础的家庭,家长们一致表示“养孩子很费钱”,而这些钱主要还是“费”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家长为何“心不甘情不愿”地自投罗网? 对于如此高的教育投入,曾有一个22155人参加的网上调查。认为价格合理的被调查者占13%,勉强接受的占24%,难以接受的占63%。 尽管如此多的家长“心不甘情不愿”,但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豪爽地一掷千金,也让“兴趣班”“高考冲刺班”“海外游学团”“教育保险”等花样繁多的教育产品,红火了教育市场,忙坏了小小学童。 “只要孩子能学到东西,我们苦点、累点也没关系。”在某商场工作的杨女士说,“如果其他孩子学了很多,自己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会被孤立的。”杨女士给女儿报了英语和武术两个兴趣班,每小时100块钱,一星期上八小时,而夫妻俩月收入共六千元左右,交给兴趣班的学费就占去了家里一大半的收入。 东城区某外语培训班门口,刚接到四岁的儿子,王女士就匆匆上了车。透过车窗,她一脸疲惫,“赶时间,马上还要送孩子去学美术。”而除此之外,这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还要参加滑冰、游泳、钢琴三个兴趣班。 除了花样百出的教育产品之外,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考入名校,从幼儿园就开始选择上最好的学校为其铺路。但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面临着昂贵的入园费和择校费。 在某小区开商店的张先生最近就在为儿子的择校费发愁,“马上就上小学了,片区小学口碑不好,想给他找个好点儿的学校,可是一打听,光择校费就要好几万。”张先生的口气里满是无奈,“好的教育资源还是太少,每到升学的时候,家长们都挤破头把孩子往好学校送。” 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再看看满脸倦容的孩子,不是没有家长反思过这样的教育理念。但紧跟着,又在一片“赶跑”的喧嚣中被拉回现实。 “我也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但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特长,心里就发慌,生怕孩子落后。”在某报社工作的王女士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家长要理性,教育改革不能停 针对现在很多家长教育投资的“狂热”,储朝晖直言,家长应树立健康、理性的教育观念,“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在增加。有些家长不了解教育规律,成才心太急迫,对孩子的教育表现出一些盲目性。”他建议家长多向教育专业人士咨询,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进行适当的教育投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要让逐年高涨的教育成本降下来,根本还在于变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现实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才是引导家长做出教育选择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熊丙奇呼吁,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规定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保障力度,减轻受教育者的负担,同时围绕政府发展教育的基本责任,深入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