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 嵘
现在的即时通讯工具已不是单纯的网络聊天工具,可以说它已经渗透进人们网上网下的全方位生活。正如MSN所宣称,“要当作一个媒体去经营”。①但是,当我们安享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性与舒适性之时,也应该认识到它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实用主义过度膨胀,易失却精神原创力
即时通讯工具最首要的特点是实时性。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型媒介可以带给个人与社会巨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却主要不在于媒介传递的内容本身。现代社会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下,人们的观念意识产生了极大变化,求新求快成为主流,而过程的精妙受到忽略,淡定执著的精神气质愈益退化。
伊尼斯于上世纪50年代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所下的论断——“机械化对印刷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寿命短暂的东西日益重要。为了满足更多的需求,肤浅之物势必成为必需之物,并且变成了艺术”——在当今依旧是一项文化课题。
过度沉溺于即时通讯工具下的“快餐式”生活,不利于个体心灵拓展独立思考与感悟的空间。人们被一条条技术的线缆一击即中。对技术的沉迷于技术本身也会带去严重影响,只有技术而没有文学艺术的头脑必然缺少个性化,失去了山水相融、阡陌交通的趣味。一切都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则社会便会丧失精神原创力。如果技术的发展过程缺少深厚的人文关怀,不考虑它对人类精神价值层面的影响,那么,这样的进步能否算入文明的进程?
虚拟社会缺少真实沟通
如今的即时通讯工具不仅具有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信息传输功能,还往往捆绑有浏览器、电邮、网络硬盘等实用功能,并且与移动电话、PDA等各种通讯终端设备的结合日趋紧密。越来越多的人将即时通讯工具作为人际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而即时通讯工具的平台都是以打字或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对其过度依赖会使直接面对人群的机会减少,缺乏直接的面对面沟通易对人际关系形成冲击,造成与社会的隔阂。
国外有研究发现,不同人格特征的人群对于即时通讯工具的易用程度和体验程度的知觉存在一定差异。更年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更强的青少年,相对于更年长且无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青少年,会更加强烈地感觉到网络沟通的控制性,并且将之知觉为一种更宽广和更具浓度与互利互惠性的工具。②青少年对归属感的需要越强,就越可能把网络沟通视为比面对面沟通更具深度的方式,并借助于此使人际交流更自如,也更依赖于即时通讯工具的沟通。
实际上,即时通讯工具的联系人之间关系的质的提升仍然受到媒介特性的限制。人际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想再深交就要凭借其他渠道。有研究显示,尽管即时通讯工具的联系人名单呈现了使用者的人际网络,但使用者只会针对其中少数1~5个朋友建立较深厚的关系。③
小群体无限制舆情传播威力无穷
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每一个人都可以向自己的联系人自由地发布信息,而且没有把关人对信息进行把关。这样的自由使信息传播可以无限制地在小群体内进行,并进而达到由点及面的威力。
举“艳照门”事件来说,由于香港政府在事件的中期对传播行为属性的界定很清楚:公开的大众传播犯法,朋友之间传播不犯法,因此从2008年2月5日始,很多网民就不通过BBS,而是通过MSN进行小群体传播,其威力也并不亚于大众传播。④
即时通讯工具的传播特性可能使世界变得更小。快速与方便使它的传播力更为强大,联系人之间通过复制、粘贴就能在几秒钟内完成一个信息的传递。而且,从众心理也会使一个人在收到多个人的相同信息时,自动觉得自己也需要加入到这个事件的传播中来。
安全隐患、法律风险及网络沟通的伦理道德
首先,即时通讯工具的先天“不足”使它很容易成为病毒或黑客攻击的目标。病毒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只需30秒即可感染50万台电脑,⑤包括以此类软件为传播渠道的病毒,以窃取用户账号、密码为目的的病毒,向用户发送消息的骚扰型病毒等。此外,还有一些不良网站恶意诈骗用户的账号与密码,以及私人照片经由此类软件而流入网络等行为。
其次,在企业层面,因员工将即时通讯工具作私人使用,加上企业无法对合法使用及非法使用进行有效区别,以致员工上班聊天,可能影响工作效率。有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手段了解员工利用电脑和网络做什么,这样如果使用不当,极有可能侵犯员工的隐私。
第三,由于即时通讯工具传送文档的方便性,以致使用者之间常将有趣的资料如音乐、软件等相互分享,这都可能使个人或企业面临法律风险。
对正规语言文字的教育形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网络语言的产生与流行颇令人关注。网民将文字、图片、符号进行拼接,或者对一些汉语和外语词汇进行改造或全新阐释。例如,今人罕用的汉字“囧”在网络时代有了另类新解。还有从国外“进口”的表达方式,如来自日本的“ORZ”。此类现象不免令人担心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对传统的正规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据报道,台湾中学生写作文,几乎每一班都会出现几篇类似网络聊天式的语法用字,学生作文越来越“密码化”,传统的文字学习和训练正在不断弱化,令教师大呼语文沦丧。⑥青少年在文化、知识领域处于学习和积累阶段,不规范的语言和零散、片面的知识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无疑要远远大于成年人。
对不使用此类工具的人群造成压力
在循环作用下,即时通讯工具对建立及加深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势必加强,这样对于无机会使用网络的人群而言,可能会使其承受一定的负面压力。
同时,随着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的愈加普遍,也可能形成一种信息沟:使用此类工具的人越发多地掌握主流社会信息,而无法使用此类工具的人则越发被排除在信息流向之外。
即时通讯工具已成为一个融合各种互联网资源的综合平台,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改变极为深刻的一种网络新形态。然而越是如此,越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审视,理性认识其负面影响,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把握温度。
注释:
①李一鑫:《即时通讯的传播话语权》[EB/OL],
http://news.ctocio.com.cn/443/7105943.shtml, 2007-3-10
② Peter J, Valkenburg P M. Research Not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6,21(2):219-226
③辉伟昇:《组织中即时通讯软体建立了何种人际网络》[EB/OL],
http://teens.theweb.org.tw/iscenter/conference2002/thesis/files/2002051310442161.222.108.125.doc
④杜骏飞:《“艳照门”:网络社会管理的迷局》[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b6001008fd4.html,2008年2月27日
⑤庞怡 许洪光 姜媛:《即时通讯工具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期,第169~170页
⑥《学生作文竟如“网聊”,老师忧心语文“变味”》[N],《扬子晚报》,2001年7月23日,B9 版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科技处)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4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