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生死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0 23:0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信“生死劫”?


运营商可以跟一家公司博弈,但是无法对抗整个时代趋势。


记者|张 静


家路上,李勇收到同事电话,急需他iPad里的一份资料。车里没有Wi-Fi,李勇急中生智,掏出手机,打开“相机”,对准资料就是一通“咔嚓”,瞬间分享到公司的微信群。这个群除了办公,平日里还用于插科打诨、节日问候、召集饭局。
  参加聚会,全部交换一遍名片实在太麻烦。如今只需众人一起摇手机,现场凡是微信在线者均能“一网打尽”。
  有家高考志愿规划机构,则将微信作为“电台”,模仿“葛优葛大爷”的声音,向他的几千名听众发送“幽默高考指导”。
  种种“玩法”,随着微信势如破竹的发展层出不穷。正是这些新奇、便利的社交体验让用户欲罢不能,也让这款“神一样的应用”拥有了数不清的荣誉,诸如“数字化瑞士军刀”、“移动互联网目前最大的光环”、“有史以来最快超过3亿用户的互联网产品”、“自QQ后腾讯最成功的产品”等等,被外媒解读为“正积极尝试扭转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无法推向世界的命运”。
  但或许应了一句老话:越长大,越脆弱。突然之间,微信也迎来了一个“艰难的时刻”,而对手可比360强大得多。据悉三大传统运营商已经正式向微信打响了第一枪。微信的生存基础是网络,而网络资源掌握在运营商的手中。从一些流行的说法看,仿佛被惹毛的运营商一伸手,就能“掐断”微信的命脉。


“信令风暴”

  运营商与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语音、视频以及数据服务业务)企业的矛盾,早在去年年底就展现端倪。
  2012年12月5日,在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抛出“腾讯威胁论”,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传统运营商业务正在受到猛烈冲击,尤其是OTT企业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这些业务使得运营商原来的短信、话音甚至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并罕见地点名称腾讯QQ占用运营商信令资源太大。
  几天后,中国联通宽带在线总经理何华杰爆出更为惊人的言论:“如果按照用户数量来衡量,腾讯实际上已经是中国的第二大运营商。”
  事实上,在2012年7月份微信4.2版增加了视频通话功能后,已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它将触动运营商的敏感神经,并认为腾讯已经是事实上的“第四大运营商”。
  但中移动挑起的那场激烈讨论,很快被两天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腾讯总部”这一更热的话题消弭于无形。根据《深圳特区报》的报道:“马化腾介绍了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网络资讯、微信等,总书记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微信。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了微信产品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挑战,鼓励腾讯不断进取,为民族互联网产业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但两大阵营的博弈已经开始,矛盾终将端上桌面。
  有消息称,三大运营商已经找到了工信部“摊牌”。2月27日,工信部召开了关于OTT业务对电信运营商影响的讨论会议,移动、电信、联通全部出席。3月11日下午,工信部再次召集三大运营商和相关OTT企业召开内部会议,主要讨论微信业务对运营商网络资源的占用问题。
  关于韩国电信监管机构KCC(韩国通信委员会)已经允许韩国运营商有权“掐断OTT语音流,不向OTT语音服务提供商开放网络”的报道在媒体上出现,甚至工信部当年叫停Skype也被当做“参考案例”旧事重提。与此同时,“微信面临着向运营商缴纳巨额‘过路费’”的传言不胫而走。
  腾讯虽牛,与国企博弈,胜算几何?舆论界不乏悲观者。某报时事评论员称:“马化腾一直认为,微信是腾讯实现国际化的重大战略机遇,估计要泡汤。”
  而无论是“灭掉微信”,还是“微信收费”,这类构想显然都有“站在人民对立面”之嫌,遭遇吐槽也就不足为奇。
  人们普遍质疑:“运营商已经收过流量费,至于用这个流量是看微博,还是玩微信,这是我们的权利,运营商凭什么有意见?”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国内运营商不仅收流量费,还收得比国外更贵。
  今年两会,作为人大代表的马化腾指出:“中国网民现在的上网资费过高,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宽带的基础设施交由运营商承担,电、光纤、设备等昂贵的费用最终分摊给老百姓。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收入本来就低于别人,但是资费贵过别人几倍、十几倍。”
  但运营商似乎也一肚子苦水,火力集中在“微信影响通信安全”。
  中移动总裁李跃“炮轰”腾讯时就曾表示:“全世界运营商网络被即时通讯系统干扰,甚至出现大规模阻断的案例不少。”
  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数字文化产业工作组组长包冉则称:“微信的致命问题,还不是媒体报道和坊间评论的业务过顶侵蚀,而是其技术机制要求频繁发出‘心跳信号’信令,已造成无线通话掉线现象越加频繁,影响到通信安全。原来刘成敏华为出身,知道电信红线在哪儿,张小龙不知道。”
  言外之意,微信似乎成为张小龙因“无知者无畏”而闯下的祸,俨然又一个“二选一”摆在了老百姓面前:要电话不断,还是要微信?
  微信的大规模使用,真的会过多占用信令,影响通讯稳定吗?这需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跳信号”。
  心跳信号是为了确认互联的双方在长时间没有通讯的情况下是否都还在线。资深产品经理吴伟对此有一番妙论:“如果把3G网络比作一条信息高速公路,那么这条高速公路也有主路和辅路。每次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发微博、发微信)的过程,就像是淘宝的卖家给买家发货,货品就是语音、图片或者文字。但是跟淘宝发货不同的是,发出信息的一方总共派出去两辆车:一辆重型卡车,拉着‘货物’走主路;另一辆轻便摩托车,空载走辅路。走主路的重型卡车要交高速公路费(也就是流量费),而走辅路的摩托车免费通行,直达收货方。
  “其实以前的时候没有辅路,只有一条主路,一旦发生交通堵塞,货物就要晚到。而通讯设备都是急性子,你晚来我就不收货了,于是用户通着通着电话突然就断线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增加了一条辅路,相对于主路来说窄了很多,但是如果只跑摩托车的话那还是相当富余的。这样即使主路堵车了,摩托车也可以按时抵达收货方那里,说一声:‘您的货路上呢,别着急啊,一会儿就到。’这样电话中即使暂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也能保持线路畅通。这种‘摩托车’的专业名称叫做‘信令’,辅路的专业名称叫‘信令信路’。
  “除此之外,微信还要每隔几分钟就向所有用户派出去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的任务是保持服务器和用户手机上的微信应用一直连线的状态,以保证用户能及时收到消息。不仅是微信,很多需要用户及时收到消息的应用都采用这种机制,比如QQ、陌陌、微博等等。因此,这种应用也被称为‘永久在线’应用。”
  吴伟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辅路”原本是为了短信、电话这种业务设计的,基本不可能出现的“堵车”的情况。可是微信的用户有3亿,微博有5亿,QQ有好多亿……每隔几分钟就出发的几亿辆自行车大军把原本空旷的辅路挤得满满当当,这样的情况会对通话、短信业务造成影响。
  而另一位资深行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心跳信号”数据非常小,仅有几个字节。从技术上来看,虽然会占用信道资源,但国内运营商的3G带宽承载能力较强,运营商其实并没有压力,即使是2G网络,也完全可以承载。
  据悉微信,以及国外非常流行的通讯应用软件whatsapp、line等,保持连接的技术与iPhone的技术一致。早年引入iPhone的时候,终端用户的快速增长确实造成了网络流量激增,也曾给运营商的网络承载能力提出过严峻考验。但有趣的是,运营商并没有抛出“iPhone威胁论”,反而热捧iPhone,自己通过大规模的采购招标、扩充容量解决了问题。
  
颠覆早已开始

  无论“微信掀起了信令风暴”是否属实,业内普遍认为,两大阵营的矛盾根源并不在于“通信安全”,而是动了运营商的“奶酪”。
  火了十年的拜年短信OUT了。
  短信拜年流行于2002年,当年春节短信发送量达9亿条。而2004年,中国移动用户从除夕到大年初七共发送短信78亿条;2006年春节期间短信量为95亿条;2009年超过150亿条,创下了535.37亿元的纪录,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满。
  3月19日,工信部发布了《1-2月全国电信业统计快报》,数据显示,1-2月,短信业务量达到1576.1亿条,同比增长0.7%,但明显低于2011年同期的5.7%,更低于2012年同期的7.6%。据工信部的分析,今年1-2月节日效应推动短信发送总量增长,主要来自公益短信,实际上点对点的短信下滑了10.6%,由此可见微信等新型移动信息服务对短信的替代作用非常显著。
  从全年短信发送量来看,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为四年来最低。相比手机用户增长11%,短信人均发送量实际下滑9%左右。
  虽然运营商的存量业务已显疲态,但它们重点开发的增量市场,却出现了迅猛增长。
  “从中国移动3月13日发布的2012年财报来看,2012年无线上网业务流量比上年增长187.6%,收入比上年增长53.6%,快速攀升的移动互联网是其最大的增长驱动力。换言之,在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出现之前,用户的流量往往是用不完的。而微信等应用,促使了用户对更多流量的需求。既然运营商享受了移动互联服务收入的增长,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承载能力,保障服务质量,这是应有之义。而不是反过来一边收钱,一边抱怨。”上述业内人士认为。
  运营商解决自身困境,首先想到的就是封杀OTT企业,或者收保护费,这一点国内外运营商倒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但此举冒险之处在于会导致客户“用脚投票”,擅自行动的运营商无异于抢先“自杀”。
  所谓“韩国准许运营商对OTT语音采取任何措施”被挖出并不属实。实际情况是尽管韩国通信委员会允许运营商在特定情况实施流量管理,但仅为指引性内容,并遭到了广泛批评。韩国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一家移动运营商提出申请。更有意思的是,当两家运营商对包月费划出等级,只允许高等级的用户才能使用OTT语音服务后,另有一家运营商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美国,2005年曾有运营商封锁了OTT语音服务,不仅被电信监管机构罚款,还做出了“不再犯”的承诺。
  在中国,据悉运营商也并非铁板一块。由于联通的3G网络好,对待微信态度就没有那么强硬。
  假设中国的运营商能够像对付Skype一样,将微信直接用“禁令”干掉,自然是斩草除根。只可惜,微信并没有像Skype一样直接提供电话服务,只是像对讲机一样提供单向通话。最关键的是,即使干掉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早已开始。在一次访谈中,有位观众对马云直言,零售行业都非常恨淘宝。马云很笃定地告诉他:“恨也好,不恨也好,零售行业受到的打击,只是刚刚开始,趁早换车,趁早改道。这个不是因为我们。马云不做,李云做;淘宝不做,张三做,一定会过来的。新的经济,新的时代起来了。”
  以互联网资深人士“和菜头”的话而言,“微信提供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讯服务,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换而言之,运营商可以跟一家公司博弈,但是无法对抗整个时代趋势。
  作为前车之鉴的是,早在2010年,中国移动也曾曝出“移动QQ以极低代价吞噬移动GSM网络流量”,当时热议的核心也是移动将与腾讯重新谈判合作方式与分成政策,后来不了了之。
  从事件的发展看,最近也是“和谐音”频传。腾讯声称“有关微信收费的言论纯属谣传”。工信部则表示:“鼓励微信与短信互相竞争。”国际大趋势则是运营商更多选择与OTT企业密切合作,让用户能够免费或者以更加便宜的费用拨打电话,或者干脆做强自己的OTT。
  据悉中国移动在香港地区推出的68港元套餐,用户每个月能享受1600分钟通话、10000条短信以及无限上网流量等服务,本地Wi-Fi免费。而在内地推出的58元3G套餐,仅内含本地通话350分钟,10MB数据流量(各地有所不同),短信则单独收费。
  仅此观之,空间巨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2:26 , Processed in 0.0703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