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翼明:非学以致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2 19:3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唐翼明:非学以致用论
发布时间:2013-12-19
| 时代周报 | 264期
唐翼明
现在有句话用得很多,叫“学以致用”。我本来以为它必然出自什么经典,没想到翻遍《十三经》都没有。只有《周易》中有一句“备物致用”,比较接近。“备物致用”这句话的意思按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是:“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天下”并非原句所有,因为紧接着的下一句是“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所以孔氏才这样解释,单就“备物致用”而言,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备东西(将来)好用”。“学以致用”应当是仿此句而来,意为“学东西(将来)好用”。
到底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本书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的呢?一时间竟查不出。我们暂且不管它。现在单来说说这个观点本身。
这个观点对不对呢?似乎没有人怀疑。学就是为了用,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吗?旧时学文、学武、学种田、学手艺,有道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今人读书上学,也有谚语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不都是为了用吗?解放后,革命成为万用之首,一切学习都是为了革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学以致用”和“为革命而学习”、“为建设祖国而学习”、“为解放全人类而学习”便成了同义语。我和我的同时代人就是这类口号中度过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告别了革命,赚钱变成时髦,当官发财变成时髦,于是为革命而学习就变成了为赚钱而学习,为当官发财而学习,家长送儿女上学,儿女考大学选科系,无不以此为考量,凡出路好就业易赚钱多的就热,反之则冷,简直恨不得把“学”和“钱”直接画上等号。举国上下无人置疑,中国人的“学以致用”说于焉登峰造极。
老实说,我是很怀疑甚至反对这个观点的。当然,我从前也不怀疑这个观点,是后来才怀疑的,尤其是到了美国留学才怀疑的。甚至刚到美国留学时也还不怀疑这个观点,是在美国待了一段,跟美国同学交了朋友后才开始怀疑这个观点的。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念博士的时候,认识一位比我高一级的美国女孩,名字叫BettineBirge,中文叫柏清韵。Bettine出身美国世家,父母、舅舅都是大学教授,外公还是诺贝尔奖得主。我们后来成了好朋友。我第一次碰到Bettine是在哥大东亚图书馆。那一天,我在阅览室中央的大条桌边念书,一位金发美女坐在我对面,面前摊开一本书也在念,我一眼瞥过,吓了一跳:她念的居然是欧阳修的《新唐书》,线装本!我大为好奇,便屡屡去瞟她,她似乎觉察到了,抬起头来,朝我嫣然一笑。她相当漂亮,又很温柔,这一笑给了我胆量,我便趁机问她:你也是东亚系的学生吗?她说是,我问她主修什么,她说中国历史,重点是唐史。我忍不住又问:你为什么要学中国历史?她似乎迟疑了一下,然后慢慢地用中文说:“因为我感兴趣。”我注意到她眼里有一丝困惑,似乎我问的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其实我对她的回答也不满足,觉得缺了一点什么,但到底缺什么,我也不大明白。也许在我的下意识中,指望她说为了当教授或者为了做外交官什么的吧。仅仅为了兴趣,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如果不是敷衍,就多少有点矫情。就为了兴趣读研究所?未免太奢侈一点了吧。
但是,她的话却让我怎么也忘不掉。读书可不可以只是为了兴趣,没有别的目的?学一定要致用吗?不为了用,只为兴趣而学习,难道不行吗?如果用不上,难道我们就不学吗?Bettine的话让我想了又想,后来竟然发现自己越来越认同她了。在美国待久了,渐渐发现为兴趣而读书并不只是Bettine一个人的看法,美国学生很多都是如此。他们似乎很少为将来的饭碗考虑,更不会把“建设祖国”、“解放人类”之类的宏伟理想当作自己求学的目的。甚至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其实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他们只是随兴,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所以你常常看到一个美国学生一年级学文,二年级学理,大学念生物,研究所却学哲学,在咱们中国人看起来,这不是缺乏计划浪费光阴,就是东不成西不就脚踩西瓜皮。但他们却自得其乐,家长也不责备,老师也不奇怪。最令人不解的是,他们这样玩来玩去也还有人玩出了名堂,甚至玩成了大家,玩成了诺贝尔奖得主。
其实中国人也并不是向来就讲“学以致用”。中国的古圣先贤把“学”看得很重,但很少有人把“学”与“用”作功利性的连接,“学以致用”不出自《十三经》,正好证明这个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经典。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论语》是讲“学”讲得最多的书,《论语》的第一个字就是“学”,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学习是一件令人很高兴的事情,你看,孔夫子不正是说为兴趣而学习吗?孔子很反感为解决衣食之类的实际问题而学习,所以当他的学生樊迟想要老师教他如何种田种菜时,他就老大不高兴,骂樊迟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见《论语·子路》第4条)。他的另外一个学生子张想向老师学做官,他也不回答什么做官的技巧和方法,而只是要子张“慎言”、“慎行”(见《论语·为政》第18条)。他反复地教导自己的学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见《论语·卫灵公》第32条)。那么学习读书为了什么?孔子说,是为了“学道”:“君子学以致其道”(见《论语·阳货》第4条和《论语·子张》第7条)。“道”是什么?“道”是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总道理。人生活在社会中、宇宙里,会碰到无穷无尽的困惑,这些困惑烦扰我们,也不断地引发我们探索和解决这些困惑的欲望与兴趣,直至明白总道理,才会得大愉快、大解脱,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决人生困惑的欲望与兴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求知欲”,才是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真正动力,而“致用”不与焉。持“学以致用”论者,看来务实,其实短视;看来目标明确,其实目标错误。在这些朋友看来,只要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没有在工作上派上用场—也就是没有变成工资,变成钱,就是浪费了。如果用上了,工作熟练了,他就不觉得再有学习的必要了,因为已经“致用”了,连精益求精都没有必要,因为不合“性价比”,划不来。这些朋友如果年纪再大一点,尤其是退了休,就会更觉得无所事事,没有什么好学习的了,因为年纪一大把了,学了还有什么“用”呢?“八十岁学个吹鼓手”,谁来雇你啊?
持“学以致用”论者,如果走到极端,甚至可以变成“不学也致用”。此话怎讲?因为“学以致用”论者重点在“致用”,致用又被等同于谋职糊口升官发财,学问于是乎变成敲门砖,门敲开了,就可以弃置一旁。再进一步,只要能敲开门,砖头是真是假也就不重要了,真学问,假学问,真文凭,假文凭,甚至有没有学问,有没有文凭,都不重要,能谋到职就好,能赚到钱就好。到了这一步,不是不学也可以致用吗?
如果一个人以“学以致用”为信念,那么不管他如何理解这四个字,如何运用这四个字,都无所谓。引出的结果是好是坏,也仅止于一身。但倘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尤其是一个国家的学术界,一个民族的精英,也奉“学以致用”为圭臬,那么要指望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出什么思想家、大学者、诺贝尔奖得主,恐怕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不知道钱学森临死之前向我们的中央领导人提出那个“大哉问”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我所说的这层意思?如果没有,那么在我看来,还是未达一间。
作者系两岸知名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43 , Processed in 0.06136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