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经典的意义与方法
李冕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北京100871)
一、阅读经典的意义
我总觉得经典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就像是一个篮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有些东西进去,有些东西出来,而我们作为特定时空的人们总是应该去了解篮子里的东西,因为那是一个时代的精华。历经岁月的洗礼,没有落上厚厚的灰尘反而愈加熠熠生辉,经典总是有着非凡的魅力。
有的时候和朋友们讨论读书的问题,朋友有时会抱怨最近看了一些书,但是苦恼的是看完就忘掉。我以为,忘掉是对的,有的东西忘掉了就是忘掉了,那是自己人生路上不重要的存在;而有些东西,你以为自己忘掉了,但是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它突然就又出现在脑海里,指引着你前行。这就像在人生的若干年中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时刻记在脑海了,可偏奇怪的是一到相似的场景出现,过去的回忆就自动跳了出来。
我常觉得,读书,是在读人生,读作者的人生。读经典的书就是读经典的人生。当然,在不同的人眼里经典的含义会不同,所以人们都有不同的阅读兴趣。现实中的我们经常被困在生活里,很多东西束缚着我们不能去经历各种生活,阅读就是有这样的便利,能够让我们作为旁观者,去体会那些别人替我们经历的生活。阅读能够使我们开阔眼界,阅读经典能够让我们趋善避恶,开阔眼界。
二、阅读经典的方法
我觉得,阅读经典要从心而为。这首先是就选择阅读对象而言。我不赞成按照人生必读100本书之类的思路,那样会让读书成为一种负担。阅读应当是个快乐的事情,而不应该是一项义务。其次,阅读的内容与人生的不同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样的形容同样适合阅读经典的人生不同时刻,初读之时,觉得书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样子;当经历岁月的打磨之后再来读,就会看到曾经不曾理解到的东西,对经典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经历一些事情,对人生的理解又不同了,再回来重读经典,感情又不一样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也是知行合一的一种体现。
我认为,阅读和修行是一样的,摒弃杂念,从心而为,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不同的经典。读完就算忘记也不要紧,没有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看山还是山和看山是山并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阅读的时代,别辜负了大好时光。
经典阅读的方法
刘思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前面老师们都已用自己的话给经典下了定义,在此就不再谈"什么是经典"了。我主要结合自己在校学习的经历来谈经典的阅读方法。
我本科学的是英语,我阅读经典的第一个方法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细细咀嚼"。在我们的翻译课(特别是口译课)上,老师常要求我们阅读中英双语读物,并仔细揣摩源语和译语进行转换的工巧之处。比如,在读曹雪芹的前六十回《红楼梦》时,老师要求我们同时阅读林语堂的译本。除林之外,老师最推崇的几位翻译家还有穆旦所译的浪漫诗(九叶派创作的诗似乎总比不上其译诗),王佐良所译的英国文学,以及许渊冲以英国随笔散文、法国韵文所译的中国古典文学等。
第二个方法是钱钟书的"亲炙古人,不由师授"。这体现在我们写论文上。我们老师不喜欢我们过多地转引所谓的"名家名言",他(她)们更愿意我们通过反复阅读文本,结合时代背景,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是背。经典的东西当然要能够脱口而出。在我们的文学课上,老师几乎要求我们将课堂所涉及的相关选段全都背下来了。其中诗歌是必背,散文和小说要求能够背熟经典段落。连古英语时代的贝奥武甫,也让我们背下了精彩段落。
以上就是我目前正在使用的、较为有效的经典阅读方法。我的阅读面或许不够广,但坚持几年这样的阅读方法,深度还是有一定的。走马观花地过一百本书不如鞭辟入里地读好一本书。慢慢来,阅读经典之路还很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