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徒手:五十年代教育革命中的康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5 10:3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徒手:五十年代教育革命中的康生
作者:陈徒手      时间:2013-10-16   来源:《炎黄春秋》2011年第12期
  一

  1958年初,凌厉的高校“双反”运动开展不久,中共高层竭力推动的教育革命运动相伴而生,迅猛发展。休养、赋闲多年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此时已获任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一职,以果敢、负责的姿态走上前台,很快成为此次文教口运动的积极推手和重要谋划者。


  他花费不少时间到全国一些地方宣传毛泽东重新表述的教育方针,再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相分离,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的根本分水岭。”回到北京后,他感到各地研究毛主席的教育方针要比北京走前一步。1958年6月5日在中宣部召开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狠狠批评了北京市:“北京比其他地区落后了,在这个问题上阻力很大。北京是个文化城,这种阻力存在于资产阶级教师,也存在于党员身上。”(见会议纪要原稿)

  对于各地一时兴办的各种新型学校,康生赞不绝口,不遗余力地支持、推荐。1958年6月10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一开口就提到河南孟津翟原合作社办了一所红专综合学校,计有十七个系。合作社也能办起大学?针对与会者的疑惑,他大声地说道:“这是你们过去脑子中所不敢想的。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大家要研究一下。很难说这不是正规大学,也许这正是共产主义大学的萌芽。”他又提到一例:河北徐水县水利修得很好,他们为了掌握水利等技术,就顺便办了一所大学。他总结道:“我们要十分珍惜群众的天才创造,否则就是落在群众后头。”

  北京高校方面在催促之下奋力追赶,各校战况连续上报。1958年8月,市高校党委整理一份《高等学校半年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些基本情况》,这是一份手稿,文中的诸项数字不断被红笔改动,越添越大:

  目前已建工厂544个(其中钢铁厂13个,机械厂49个,电机厂102个,其他380个),有3万多人参加校办工厂劳动,有7.3万多人参加劳动。有1.2万多人参加学术批判活动,批判对象有马寅初、冯友兰等248人,写出1646篇批判文章。各高校还发动4.4万多人新编教学计划454种,编出教学大纲1029种,写出讲义559种,教科书114种。群众性科研已完成18460项,有1279项达到国际水平,263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最让康生欣然的是,北京高校一旦破除迷信,其大胆和想象的程度不逊于外地。譬如北师大历史系,仅凭简单的文科力量,经过摸索,先后办了造布、盐酸、干铝、景泰蓝、水泥五个厂,在工厂中还办了1所大学、2所高中、9个初中小学。外面景泰蓝学徒工学会基本操作需4个月,而历史系景泰蓝厂师生实际学了9天就正式投入生产。(见1958年8月12日《高校党委讨论生产方针会议》)

  1958年8月2日,康生在河北省委召开的教育会议上,情不自禁地说道:“去年谁也没有想到亩产稻子15000斤,我没想到,你们哪位先知先觉的同志想到呢?如果去年有人这样想,就会把他送到精神病院看病去了。我们真是一天等于20年。”他绘声绘影地讲述了在北师大了解到的情况,所铭记的细节让他难以忘怀:“北师大文学系办炼钢厂,这简直是不敢设想的事,天热,冒着雨到处去劳动,积累资金,拉着大板车到处去找耐火砖,拆除山墙上的耐火砖,再给他们垒起新墙。这种行动感动工人、厂党委同志,帮助他们进行这一工作。”(见会议记录原稿)

  在那段时间内涉及教育革命,在中央一级领导人中,康生的讲话应该说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掌握的材料最翔实,在摆弄理想国的文字游戏中最为投入,同时也就很容易为材料的虚实所糊弄、为细节的真假所捉弄。

  二

  从1958年7月上旬开始,康生到北京市各高校巡视,作为中央一个方面的负责大员,跑的学校之多之细堪称史无前例。

  从当年的简报中摘录几段,可以拼凑出他的工作路线图和不厌其烦的工作态度,也可看出他的陶醉和倾心:

  7月12日在北京医学院。在药学系参观学生自办的化工厂、制药厂,看到席棚建厂房,实验室当车间。他说这个方向正确,学校办工厂,要下决心,把自己放在最穷的基础上,愈穷愈有劲,愈富愈容易“思想腐化”反而慢了。

  7月14日在师大。党委副书记张斧汇报今年计划办42个工厂、13个车间,其中已建、扩建12个工厂和5个车间……康生说方向走对了,师大有两大任务,大办工厂和学校,每一个班都可以办工厂、学校,师大有200多个班,今年至少办100多个各种类型学校,每个党委委员都要带头,试办一个大学,这样桃李满北京,人家自然而然就欢迎你们师大了。学生没有毕业就开始办学校,当教师和校长,这也就是“多面手”。

  7月14日在航空学院。看到正紧张试制“北航一号”飞机,看到标语“苦干三个月,10月1日飞上天见毛主席”时,他很高兴问:“十一上天,有把握吗?还有什么困难?谁来驾驶飞机?学生能不能学驾驶?”他说上天不是简单的事情,检查教学工作和科研的成绩就看能不能上天。

  7月15日在铁道学院。对该校很满意。运输系学生做搬岔员,电讯系学生做电讯维修工作,这样既可以参加体力劳动,又可以接触实际,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将发生重大变革。他建议每个系建立一个工厂,每个班也要建立一个工厂。

  7月21日参观人大。看到学生正在挖人大湖,场面很热烈。他说:这可以叫做“人民大学的十三陵”。提议拍电影,让报纸杂志登一版,这场面就是文化革命。他指出,如果这个湖作为游泳池又与生产不大结合,值不得。劳动应该用在与生产的结合上。学生当场同意把湖变成养鱼池。他对哲学系的肥料厂、工业经济系的炼钢厂、贸易系的商店表示满意。(见1958年7月市高校党委《康生同志在北京医学院等谈话纪要》)

  在紧张走访的同时,康生又一头扎进7月初筹办的北京高校红专跃进展览会。这个展览只经过5昼夜的布展就匆促开幕,开幕那天晚上,林彪、康生、陈伯达、杨秀峰等人来到会场,其他领导人匆匆看后就离去,唯独康生看得非常仔细,陪同人称为“边看边问边研究”。据市高校党委7月4日简报记载,康生那天晚上费时3个多小时,只看了清华等3个学校的展品,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他意犹未尽地说:“还要再来参观两三次。”当晚他对大学办工厂最为推崇,甚至有了突然而至的念头:“应结合专业办中小型工厂,中小型投资少,收回快。教授有钱,应拿出来投资办工厂,哪怕公私合营也好。”

  果然,康生又先后来了两次,兴致勃勃,谈兴甚浓。他一一地数落着,生怕遗漏什么:“清华在筹建重型机械、电器电机等工厂,钢铁学院准备建立一个年产1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石油学院建立的工厂已经在七一出油,就是北大也建立了二十几个工厂,昨晚才知道,人大也有工厂,这是我没想到的事情……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一个门路,不论大学、中专甚至中学都要办工厂。”有人插话说:“南京有一个初中已经建立3座小高炉。”康生一听大喜,说:“赶快写个报告来,我们坐在北京落后了。”(见1958年7月11日市高校党委《参观红专跃进展览会的意见》)

  三

  康生对此期间涌现出的新生事物一概持支持的态度,他自己爱用“冒叫一声”之语来形容喜欢的程度。譬如北师大让教师、学生各编一个教学大纲,然后摊出来展开辩论,康生对这种美名曰“唱对台戏”的做法颇为赞赏,认为是实行群众路线的创举,哪怕编的大纲有些缺点,甚至失败,但是这个方向仍然是对的。他指定北大也要采取这种办法,边破边立,在下学期开学前编出教学大纲。

  吉林省新出了一个行政措施,就是让长春地质学院同时兼任长春地质局的工作。这也让康生高兴一阵,因为觉得高校替代地方行政机构,可以不花政府经费,也解决干部编制问题,也让师生接近群众。7月15日康生到北京工业学院,以此为例畅谈一番:“学工的学生还可以变成特种兵,又是工人、炮兵,学校利用空地办农场,还可经营商业,这样工、农、学、兵、商都全了。”北京航空学院将体育馆改为飞机装配车间,康生得知后马上赶到学校查看,现场一片躁动杂乱,没有什么头绪。康生看后认为很好,并由此发出新指示:各学校挤一下,可腾出一些房子搞生产。

  在航空学院转了一圈,康生觉得建的花坛太多,操场过于讲究,占地也大,心中颇为不满。他说:“一般大学可以种菜、养猪,很重要,少种点花,多种点菜,多种点粮食,肥料不成问题。养猪饲料成问题,但人多,总有些剩菜剩饭,光涮锅水就不少。”他细算一下,航空学院7000多人,一天尿多少尿,大便多少斤?由此康生坚决反对在农业学院设立“城市绿化系”,他说,还是少搞些绿化,多搞些生产,多搞些革命之花,总路线之花,马克思主义之花。他指责现在学校绿化是大观园式的,以怡红院为标准,占地太多。当他在邮电学院得知该校今年已取消修建办公楼的计划,认为是革命化的举动,连连称赞。他提到广州中山医学院两个院长和一个科长、两个秘书,五个人挤在一间小屋里办公,值得表扬提倡。他问在场的学校负责人:“学校钱太多,太阔气,对青年学生有害处。青年人一生四分之一时间(17年)在学校,长期不接近工农群众,又过着阔气生活,怎么不变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见1958年7月市高校党委《康生同志在北京医学院等谈话纪要》)

  康生看到北医的儿科大夫脱了白衣服而换上花衣服,惊喜地表态说,这可以消除患病儿童的恐惧,小儿科大夫就应当如此。大夫穿白衣服也是迷信,让病人感到好像进入杀场或厨房似的。(见1958年7月8日《北京市高校、中专红专跃进展览动态简报》第6期)儿科大夫穿花衣服上班,此类新鲜事足以让康生着迷一阵,连夸数次。

  四

  康生对人名和数字似乎有一种本能的超强记忆,可说是过目不忘。正逢反右烽火初燃之时,康生已经显示他全面掌控“敌情”资料的能力。

  1957年8月22日在北京马列主义教师报告会上,他一口气点了很多高校右派师生的名字,讲得之细令人吃惊。

  他甚至说到北师大一个弱小、不为外人所知的学生团体“底层之声”。他把清华政治课教研室43人的左中右情况讲个通透,历数大多数人的底细和现状,有声有色地发挥着。看了当年未经审定的记录原稿,不得不叹服他的高度的战斗性和过人的默记能力。康生对收集来的材料有嗅觉,而他自己也愿意“摸底”。1958年初春时,他就说:“我最近在北京的12个大学和15个中等技术学校里摸了摸底,大学机床共有937架,中技有600架,合计有1400~1500架机床。”以此证明生产潜力很大,学校进行生产完全有可能。凭着对数字的熟悉,康生时常“纠正”和督促高校工作。一次北京航空学院汇报1958年准备生产产值104万元,康生听后说了一句:“我冒叫一声,太少了,人家技工学校还生产210万元。”结果航空学院负责人只好改口为200万元。

  康生对高校房屋造价一度较为热衷,到哪都要先审视一下校舍的经济合理程度,一再申明勤俭节约的要义。他个人一直很喜欢清华大学1956年盖的23元一平方米的教室,认为既低廉又实用。1958年6月新华社报道说,邮电学院每平方米造价89元,是北京新建学校中造价比较低的学校。他一看就极为不快,批评说:“这与清华大学23元的房子相比要高多了。”

  差不多同时,康生又从《北京日报》读到一条消息,说北京有24个大学今年提出基建21万平方米。这招惹他更大的不满,在6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华北小组会上大发其火:“据我看,21万平方米有大多数是不必要新建的,如图书馆等,北京学校的图书馆不是少了,而是多。学校一摆场面,实际上对学生思想是有毒害的。学生进了那样阔气的学校,怎么能有勤俭建国的思想呢?”(见《康生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华北小组谈新建校问题》)
  在审查化工部报送的北京化工学院的建院计划时,康生当即提出,我主张在北京新办大学,就办个新式的学校,打破过去办学摆排场那一套,在北京找所旧房子把学校快办起来,我看是可能的。他提议,新建房子除了必要者外,一般的要将造价降到30元左右一平方米,超过不行。他带点嘲讽地语气说:“如果我们有马列主义,在露天办学,也还是有马列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是进皇宫也是没有。这一点北京有些学校还没有提高觉悟。”

  从教室的造价又波及学校的经费、学生人头费,康生在许多场合一再过问。7月初参观北京高校红专跃进展览,他屡屡问各校讲解员学校每年多少经费?很多讲解员答不出。他到钢铁学院,了解到钢院一个学生一年要花国家1500元的时候,连声说道:“太高,太高。”他说,花钱多,不仅是经济上损失,而且首先是政治上的损失。他指示在场的北京市高校领导:明年一定要降低到700元,1962年要降到500元。康生已了解到北大、清华每年培养一个学生的费用尚需1000元,但他认为东北工学院已减到600元至700元,两校还是有缩减的空间。他坦承:“我的想法是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只用300元左右,大概是5个农民的生活费。”名校一年人头费降到300元,实际上已是难于操作,但康生计算时是与5个农民的生活费挂钩的,却是别具一格。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始终认为“钱越多”,学校越容易落后。

  五

  1958年6月上旬中宣部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实行“一边倒”的全面批判,叫打声一片。6月5日康生应邀到会讲话,以较多的篇幅对学者教授猛烈的“扫射”“开火”,适应了会议的主题需要,引发会议的一个小高潮。

  细细品察他的发言记录,可以说是全篇火药味充足,信口开河,口无遮拦,把人与事骂死说绝,极尽嘲讽之能事,绝不是有相当学养、有身份的人所应该做的:

  冯友兰的哲学,说什么抽象的意义,实际上他的哲学并不是什么哲学,说好一点是语言学,只是玩语言上的诡辩,如把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语,抽出“学习”这个词,就说其有永恒的抽象的意义……这是什么哲学呢?这不过就是语言上的用语而已,说得不好一点,简直什么也不是,只是在那里诡辩。张岱年去年写的荀子的哲学思想简直是胡说八道,学习杂志还给登了,真丢人,那些人就欺骗我们不知道,其实,翻翻荀子的书,查对一下就知道了啊。张岱年有什么实学呢?只是诡辩,现在已成右派了吧。(见1958年6月5日《康生同志在中宣部召开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座谈上讲话》)

  把久负盛名的冯友兰、张岱年说得如此不堪,而且不讲任何学理,到了随意谩骂、恶意裁定的地步,对高级知识分子如此蔑视和打击,应该说康生在中共党内立下了可怕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康生对延安来的、在中央党校和人民大学任教的马列主义老教授,也同样口中不留情,他讥讽说“:他们的马列主义只能讲,只能写,只能出书,但自己不能实行,越教马列主义,自己越是个人主义。”这看出他待人的严苛标准。

  在膨胀的运动环境中,生性敏锐多疑的康生一遇不适就开始发脾气,有时是雷霆大火,不可收拾。名声传出去后,令京城各高校领导有畏惧之感。7月17日到农机学院,看到会客室铺着地毯,摆着几套皮沙发,康生大怒道:“双反后这些铺张浪费还未反掉,学生在这环境里住五年,怎么还能到农村去工作?这样铺张浪费,对学生思想影响很坏。”他责令:“校部办公室应当立即从现在的房子搬出去。”学院领导汇报今年增设农田水利、农机制造、电气化3个系,康生问3个系怎样办,培养出学生干什么?学院领导说不出来,只讲苏联是如何设置的。康生不快地说:“要眼睛看着中国,不要眼望苏联,不要躺在苏联身上。”

  一听学校亩产平均只有130斤,他气愤地说:“有什么脸见农民?农民为什么要出钱办这个学校?说明这个学校没有存在的必要。”他限定农业部高教局搬到农机学院住3个月,限半年时间办好,否则学校也不必要存在,高教局也不必存在了。

  7月19日康生一进农业大学,看见学生戴着眼镜,衣服很整齐,尤其女学生还烫头发,搽胭抹脂,深感不顺眼,认为不像革命的劳动者的模样。他对校方说:“没有抗大的革命气氛。”当时农大是以苏联为教学模板,苏联是8月份割麦,学校只能组织学生8月去气候与苏联接近的黑龙江实习,而中国大部地区是5月份割麦。康生一听此汇报就炸了:“我的天呀,不在5月份而在8月份出动割麦子,为什么?5月份割麦子不是先进经验?5月割麦子行不行?不行。这样的学校就在我们的眼下,但是我们不知道。”气愤之余,他嚷嚷要到琉璃厂买个匾,上面刻个“难得糊涂”四个大字送给农大、农机学院。

  康生说:“农民对农业学校将了一军,农民亩产5000斤,农大赶不上,就坐不住。”他回去后即向毛泽东汇报,建议农科学校全部下乡一年。毛同意,由此酿成农科学校向农村的大规模搬家,成效不多,后患无穷。康生批评损人颇有力度,说话带刺,爱炫耀,爱观察他人被他“将一军”之后的反应。从1958年7、8月《高校动态简报》中可以顺手编出不少康生的段子,譬如他说:“北大也被将了军,农民作的诗,一捆一捆地往外送,北大中文系一本也不来,这算什么文学系?”

  他告诉北京医学院学生,他与北京医院主治大夫论争时曾说过:“人是高级动物,但不是狗,然而不少医生把病人当狗一样看待,去医院门诊部,让病人爬上很高的床就是一例。北京医院的病人都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不懂得共产党人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和生活规律,就看不好病。要懂得从社会科学角度对待病人。”有时他会突然问学生:“当什么左派?”学生定一定神说:“当无产阶级左派。”他就说无产阶级左派还有左中右之分吗?说到尽兴时,康生也会偶尔流露出几分闲情才情。他自称爱看杂书,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拿来看一下,当作休息,一个人的知识面不要搞得太窄。他轻淡地说:“看南史,知道了‘徐娘半老’的出处。这女人的风格很有味道,此人漂亮得很,又好喝酒,大概也吊一点膀子。”(见1959年5月11日《康生关于理论工作问题的报告》)这种话语与他的政治常态反差较大,见出他学识的芜杂特异。

  六

  到了1959年中期,大跃进已露疲乏之态,教育革命运动实际上难以为继,逐渐降温,收拾残局。高校校办工厂倒闭居多,学生停课参加生产劳动也遭非议,一时风声骤变。北京市委讨论后,只能大度、无奈地表态:要拿得起,放得下,反对人为紧张。

  康生同样感受到其间的问题所在,思想上有所挣扎,斗争锋芒大大收敛,表态也渐趋于平和,对一些过左的做法开始阻止和批评。可以从一些对话中看出康生最早思想变化的端倪,1958年12月27日在听取三个医学院汇报时,对大夫业余写诗、医学院花较多时间炼铁等现象,他首次表态说:“有左的情绪,要减少不结合专业的劳动。”对重视劳动、轻视学习的倾向表示担忧,他说:“这一学期读书是少了,一时可以,长期不行。现在随便停课,不行。”他直言批评了一些做法:生产部门把学校看作劳动调配所,文化部要把全部党史系、历史系学生都抽出来搞历史博物馆,教育部明年要提前毕业1.4万人。他说:“把学生抽去,破坏上课,把学校搞垮,这算回事?”(见1958年12月27日市委大学部《康生同志找三个医学院校汇报纪要》)

  当时北京不少文理科大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看书,身边总要带一本《红旗》杂志,听说支部书记来了就赶快摆上《红旗》,以免有白旗的嫌疑。康生1959年5月11日在理论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此现象,在中央领导层中较早谈及这个问题:“这是要不得的空气,希望大家打破怕读书的空气。”

  也在这次会上,康生相隔不到一年,首次自我更正了对冯友兰的态度“:我现在对北大的冯友兰先生采取欢迎的态度,比如他的哲学史的抽象的继承,人家作了一本书,进行自我批评,你为什么不欢迎人家?他作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不堪往事重回首,四十年来作逆流。’人家承认这一条就好吗?所以我说要欢迎人家进步,总要与人为善,要采取欢迎的态度。”(见1959年5月11日《康生同志关于理论工作问题的报告》)1959年2月教育工作会议上,康生报告中认为学校参加全民炼钢运动,误了点课,和所参加的劳动成果比起来,是微乎其微的事情。过去整风反右不同样是耽误一些课吗?但他也承认工作有片面性,劳动时间安排得多了一些或安排得不够好。在这语意的转换中,委婉地折射他的内心犹豫和些许不安,有时还忍不住替自己辩解一些。他说“:去年大刀阔斧地干了一下,今年我们的工作要精雕细刻。”他检讨自己去年有些话有过火的地方“:如‘学校不等于工厂’我说过,但‘学校就是工厂’我也说过。我的意见是想说明学校还是应以学习为主,我们学校工作中还有些问题应该加以安排调整。”(见1959年2月4日《张文松传达康生、陆定一等同志在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

  康生在1959年2月与刘少奇谈话时,反映党内有三怕: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攻,怕算账派,怕把成绩估计小了。刘说三怕不必要,但三怕是有根据的。刘安慰说:“主席讲过,‘教育革命是件大事’。难免有些偏差,或有些地方质量降低了,经验不够要继续摸索。”两人商议了几点:拔白旗,有就拔,不要乱拔;在学术上还是提倡百家争鸣,造成环境使人敢说敢争辩,讲错了也不要急于反驳,作结论;有的地方用反右的方法用在学术批判上,不要都采用斗争的办法,斗争什么要掌握政策。(见1959年2月《少奇同志的指示》)

  此后康生的发言比较谨慎稳重,很少说过激之言。

  一两年内北京高校不断流传康生的讲话精神,大都为人们所接受、所欢迎。如,1960年5月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聂真在常委会上传达康生的意见:“过去一般斗人不少,批判过多,今后不宜再搞批判斗争了。”市委大学部吴子牧1960年5月也转述康生的表态:“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已基本形成,知识界受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影响较小,不宜批判过多了。”(见1961年11月14日《市委高校干训班简报》第8期)康生作为文教主管,改变自己年前的行事风格和思路,能够在特殊困难时期降低和控制大批判的调子,有效缓和斗争气氛,这一点也是显明可见的。

  1959年7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员干部盛洪林向上反映说:该校有4个班从1958年2月份开始至今先后参加了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等工作,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没有上过课。由于长期未上课,学生思想波动,家长向学校询问。康生7月11日将此信件批给陆定一阅看,只写了一句话:“这事太不合理了。”市委第二书记刘仁接到后于13日批给市委文教负责人杨述、宋硕,批评道:“学校长久不上课,你们不管如何是好,请即研究解决。”康生以此方式催促解决,促使学生返回学校并补课。(见1959年7月15日《要求从密云水库调回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技部学生的请示》)

  七

  1958年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开展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官方事后总结为“加强党的领导,锻炼新生力量”,“破除了对资产阶级教授的迷信”。

  但1959年7月党内一份秘密工作报告认为:“由于去年的学术思想批判运动还有不少缺点,被批判过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大多数内心不服,害怕群众再批判他们,在运动后的一个时期内一般不敢讲话,心情很不舒畅。”主要症结在于运动中乱扣政治帽子,多数人围攻少数人,思想改造要求过高过急,学术批判缺少科学的具体的分析。(见1959年7月1日市委大学部《对北京市高等学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草稿))为了消除这种消极气氛,市委大学部从1958年底以来试图召开几次小型学术讨论会,来扭转整风反右以来学术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讲话的现象,但教授们始终持冷淡的观望态度。1959年有了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的机会,市里决定以展开五四学术讨论的名义来缓和与知识界的紧张关系,先从哲学、逻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学术会议入手。但是大批判的火药味尚未褪尽,僵局无从打破,市委意识到这些讨论会很有可能开不好。鉴于组织工作的混乱,关键时刻市里亟待强力援手,康生于四月底出面召开会议,明确了五四学术讨论会的举办方针,对于几个规模较大的讨论会的开法提出了具体意见,督促大家抓紧讨论会的准备工作。康生的讲话精神传达到各校,在党内层面上统一了政策上的认识,迫使党员干部降低姿态,及时纠正了不利讨论的过左做法。哲学史讨论会是由北大、人大、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最初决定讨论中国哲学史的继承问题,想以批判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性为中心。
  此举遭到康生的强烈批评,他指出现在我们正想缓和学术界的紧张空气,冯友兰在政协发了言,又写了《四十年的回顾》,承认自己“四十年间作逆流”,应该欢迎他这个进步,不宜于在这次讨论会上围攻他。况且对于抽象继承说的批判我们也准备不够。一经康生的拦阻,主办者这才在会前临时将主题改为“老子哲学问题”,同时为防万一,对于有关继承问题的发言内容事先都摸了底,并向发言人个别交代了政策,生怕无端刺激冯友兰。哲学史讨论会争论热烈,任继愈与关锋、林聿时就老子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相争不让,听会的冯友兰觉得有材料有分析,颇为欣悦地说:“这次多少有些真刀真枪。”

  听到这样的结果也让康生稍许轻松和宽慰。他又想到过去报刊学术批判时的用语尖锐、负面,再次指示:“关于这次学术讨论的报道,凡是报道学术上的争论涉及人名,事先都要送给学术工作者本人看过,得到本人同意,这样做使得学术工作者觉得自己的学术见解是受到尊重的,也避免了报道上的差错。”(见1959年7月10日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关于五四学术讨论的情况报告》)新闻报道事先让学者过目认可,这是以前所没有过的现象,是康生煞费苦心的明智之举。

  五四学术讨论会之后,市委予以高度评价,首先肯定这是安定人心的有效措施,光是1958年北大受批判的28位教授此次大都集体亮相,争相发言,成效显著。市委报告中说:“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第一次坐在一起平等地、自由地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这是整风反右以后的新气象,也是这次学术讨论的主要收获。”市委认为,这次学术讨论会之所以开得好,在于善于观察形势,根据形势来决定方针政策和会议的目的、要求,而这一切是“在康生同志的直接帮助下取得的”。

  康生在他的工作位置上,施以纠左的能量,给学术界的转机、调整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也与他先前一年的狂热躁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曲折多变的历史轨迹相关连,他身上呈现的矛盾、复杂性足以让我们捉摸、反思许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4:53 , Processed in 0.0830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