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定要保自己--陈徒手说中国知识分子的那些年那些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5 11: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定要保自己--陈徒手说中国知识分子的那些年那些事
作者:陈徒手      时间:2013-08-09   来源:共识网·思想者博客
陈徒手在北京档案馆手抄了几十万字档案。这些档案,有的人恨不得永远埋起来。这时陈徒手就像一个盗墓者。 挖出来的值钱货攒了好几年,放进新书《故国人民有所思》,写新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当中的种种难堪。
黄宗英曾经打电话给陈徒手:“冯亦代看了你这本书,看哭了。书中说到的这些人都是他的熟人,但是你说的这些事他又不知道,所以哭了。”书是2000年出版的《人有病,天知否》。2013年5月,该书修订版出版,同期出版的还有新书《故国人民有所思》,讲述11位大学教授1949年后“思想改造”的过程。
1990年代,陈徒手在中国作协档案室用纸笔抄录了几十万字的档案。“主要是会议记录,还有作家来信、交代、检查。每搞运动就留下一堆。”
1957年“反右”,中国作协开了二十多次大会批判“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会上常常状况不断,有人骂,有人哭,有人闹。一次会议,天津女作家柳溪当众揭发陈企霞,指认陈曾和自己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床笫之间的细节也一一抖落。全场愕然。
陈徒手抄到这份会议记录,大感震撼:“这大概是最残酷的一次,原本都是老朋友,当着面争得你死我活,拿最恶心的事情来治你。”
为了整陈企霞,作协党组书记刘白羽专程去天津动员柳溪来现场。陈企霞任《文艺报》主编,原本“很神气、很坚持的一个人”,一下垮掉了。
陈徒手总结:“反右是一个战役套着另一个战役,一个人套着另一个人,好像都有安排。”先反丁玲,再是冯雪峰,回头再斗丁玲。最后开会表决是否开除丁玲党籍,丁玲自己也举了手。
《人有病,天知否》用到的档案材料不及他抄录总数的一半,绝大部分信息是首次公布。
2001年开始,陈徒手“转移”到北京档案馆开抄,纸笔渐渐由电脑取代。《故国人民有所思》里涉及的全部史料就来自这些档案,“没有随意的想象,随意的扩充”。
《梁启超传》作者、评论家解玺璋评价:陈徒手的当代知识分子研究,始终依托大量的官方材料和原始档案,无一字无来历。
赶上“运动的整套模式”
1961年出生的陈徒手自称“政治化的一代”。初、高中正逢“文革”,读书的时间极少,上午上几节课,下午全体上街看大字报。大字报都是爬梯子上去贴,贴得很高,红纸上抄着斗大的黑字,他仰头来看,时间一久,红纸在阳光底下,变作漆黑的一团。
每天早上,老师从全班四十多人中抽查五六个,要求复述。陈徒手被抽中过,大字报上说的不能全懂,只知道是这个斗那个,他一字一句学舌:书记廖志高搞修正主义。
后来,大字报上的斗争和“运动”,变成了活生生的经历。1986年陈徒手从致公党中央调至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发现“虽然拨乱反正很多年,作协还是很复杂,一直没有太平”。
1987年1月,党号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协也不断开展学习和运动。每次开理事会,左右两派争相发言,攻击对方观点是自由化,火药味十足。一次文代会,陈徒手做记录,王蒙说:这里有问题,你们不要动不动给中央报警。“可见当时有人没完没了地告状。”陈徒手回忆。
这年冬天,作协召开青年创作会议,会场设在当时西郊的金丰宾馆。白天讲文学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晚上放外国电影。会连续开了八九天,外面下着雪,天色昏暗。
1980年代末作协整顿,书记、副书记免职,党组成员全部撤换,七十多岁的刘白羽重返作协,担任《人民文学》主编。1950年代“人人过关”的局面又出现了,风波过后,作协工作停摆,工作人员每天只好下棋打牌。陈徒手的办公室旁边就是档案室,从干校运回的档案,一麻袋一麻袋地堆在墙角。档案室同事找他去帮忙,整理完,他就把档案带回家去抄。这些“保密”的机关档案,陈徒手一直抄到1993年离开作协。
在档案系统的缝隙中淘宝
2003年前后,陈徒手和杨奎松都常在北京档案馆查档。几年后,杨奎松写了王芸生和《大公报》1949年后发生的转变,陈徒手则开始在《中堂闲话》、《炎黄春秋》发文讲述俞平伯、冯友兰等名校教授1949年后接受思想改造的始末。2013年,分别收录了这些文章的两本书——杨奎松的《忍不住的“关怀”》和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同期出版。
陈徒手佩服杨奎松废中寻宝的“神技”,以及和档案馆周旋的智勇。
一次,杨奎松无意中发现摆在档案馆大厅的书柜上,几本用来装点门面的刊物,竟是华北局1950年代的一份内刊,相当于今天各党委的“支部生活”,里面记录了党内处理党员的种种。杨奎松立刻埋头苦抄,抄不完,又申请复印,馆长一审查,这是机密,刊物封存。
《大公报》档案原本是中央级档案,1964-1965年该报下放到北京市,档案关系归至北京市委。杨奎松意外发现,派了七八名学生来代抄,突击两三天后,档案被封了。
档案管理不规范,查档需要一点“人品”。陈徒手采访完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还缺单位这边的说法,想去北京京剧团找人事档案来看。这天京剧团刚好有老同志去世,领导们都去料理后事,只留下两个小姑娘,听说要采访,很高兴,手一指:“你看吧。”粗麻绳捆着破破烂烂的一堆东西,上面用毛笔写了“汪曾祺”三字,里面的纸张质量不好,规格也不一,有簿册,也有稿纸,有时还用复写纸一式三份,陈徒手如获至宝。
抄上以后,档案处处长无可奈何,也就放任不管。十几万字,陈徒手抄了两三回,只能截取部分。《人有病,天知否》引用了汪曾祺“文革”后写的检查等材料,都是从未公布过的全新材料。事后在陈徒手提醒下,汪朗去京剧团索要档案,以防销毁,却遭到档案处的拒绝:家属是不能看的。
档案分类没有系统性,往往还文不对题,光看档案目录,根本查不到想要的内容。陈徒手有一阵研究梁思成,想查1960年代梁思成在历届北京市人大的发言,根据目录,什么也没查到。档案馆的做法是:把北京市人大的所有会议发言稿,钉成厚厚一本,陈徒手只好从头至尾翻阅,最后找到了梁思成的部分发言。
陈徒手读了市面上几乎所有梁思成的传记,编排得好看,卖得也好,但是“抄来抄去,没有新意”,最后强化的都是梁思成“解放后如何跟随社会主义道路”。陈徒手在档案和口述中发现梁思成的另外一面,则从未展现在世人面前。
“反右”时期,梁思成被批得很狼狈,到后来,他也开始批别人。他在斗钱伟长的会议上言辞激烈:“用我们的丁字尺,把你打成肉酱。”“打成肉酱”是“反右”时期工农兵的常用语之一。
一次北京人大会议,每当右派发言自我辩护,下面就有人递条子:让他滚下台去。主持会议的梁思成照本朗读,把右派赶下台。档案记录在陈徒手采访所获的口述中得到印证。漫画家李滨声当年被划右派,在会上做检讨,说到一半,梁思成收到条子,便一脸严肃,挥手喝道:下去!
另一个发现是,梁思成有一个时期喜欢琢磨《人民日报》,尤其社论的写法。他学习批判文章怎么写,学到最后,自己写起来也毫不费劲。195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批判梁思成和其他几位教授的建筑思想,其他人检讨写了一个多月都没有过关,梁思成写了一篇,“极其深刻”,很快解脱了。毛主席说,梁先生都投降了,就别批评了。
“他像他父亲梁启超,文字感特别好,又摸透了左的气氛下的文章模式,不论哪一个政治运动,都写得很煽情,他念出来的效果也特别好。”陈徒手对南方周末记者评价。
最近他查到梁思成在1963年第二届人大会议上的发言,始终围绕一个话题:要小心保护农村的电器、机械。“三年困难时期刚过,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支援农业。他不厌其烦地谈这些问题,谈得极其琐碎,会议记录足有五六千字,”陈徒手说,“你也会发现,他那时候不谈政治了。”
那种环境里,没有干干净净的
不久前,王克明给陈徒手写邮件,他看了《故国人民有所思》一书中的冯友兰一章,觉得“比较中肯”。冯友兰是王克明的远房姨夫。资中筠向陈徒手转告了冯友兰女儿冯钟璞类似的看法,“冯钟璞向来眼光很高,看不中别人的文章”。
陈徒手对冯友兰的评价是:“他的经历有标本性质,他一直在斗争,又一直游离,关键时候他能收缩,永远是喘口气又活过来了。”
他这样理解冯友兰晚年参加“梁效写作组”:“就是给人家改写古文注释,并不是多大罪恶,结果被人说得那么恶心。”
即使忠厚如老舍,也会本能地规避危险。“‘右派’吴祖光挨斗,老舍会上也频繁发言附和。但私下他对吴祖光又很关照,吴祖光后来去北大荒劳改,老舍买一些吴祖光的画回来,送给吴的夫人新凤霞,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后来吴祖光写文章,还感慨老舍先生做人还是挺好的。”陈徒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964年文化界整风,北京市委想要保全自己,便把老舍推了出去。1965年,批判老舍的文章写好了,《北京日报》排好了版,就等着发表。结果没有发——形势变成了不是整老舍一人,而是一批人,老舍躲过了这个关口。但在那之后,他不再受重视,往年北京人艺春节开联欢会都要请老舍来,1964年以后就没请他。老舍知道自己被划入另册了。真正的冲击是1966年文革开始。1966年8月,红色恐怖,那一个月特别厉害。但其实之后,整个形势就缓和了。老舍如果不自杀的话,就能扛下去了。”陈徒手对老舍自杀的理解是:“1949年以后他没吃过什么苦,突然间这样他受不了。”
“不能苛求他们,主要是时代很荒诞。像郭小川最后二十年其实很不开心,虽然他在《人民日报》写了很多文章,写英雄模范,现在看,都没法读,都是大话套话。《一个和八个》之前的诗歌,味道特别好,1964年以后,写大量政治小诗,都特别没有诗意,文革中很多人都模仿,成了一种套路。一个诗人的才华活生生被抹杀了。”陈徒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集体萎缩,陈徒手想展示的却还是他们美好和善良的一面。“像沈从文先生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完全是凭着对国家的尊重感写的。他研究丝绸,一件件过手,那本书才有这么厚重的感觉。这种职业感我很敬重。还有老舍先生,话剧一部部写,写完演几场,大跃进一过,这个戏也就过了。但他依然保持一种写作热情,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新时代非常昂扬的热情。”
陈徒手常自问:换作我,会怎么样?“也许我还不如他们,假如不粉碎‘四人帮’,不改革开放,我们接下去都会是这个命运。”
高一,学校组织去农村劳动,陈徒手借来收音机,大家凑在一起听。不知是谁无意中拨到台湾“敌台”,正播报:北京军队出现了动乱,有人扔手榴弹,把刘伯承炸死了。大家听傻了,忘了去关收音机。有人揭发,老师盘问起来,同学齐齐指向陈徒手。
陈徒手吓坏了,那时正想入团,心想这下可入不了了。当晚,他趴在路灯下写检讨。不远处的树底下,老师在给同学讲著名手抄本“梅花党”的故事。“梅花党”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老师正讲到,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受“梅花党”派遣,回大陆接头,暗号是梅花形状的戒指,她跟王光美握手,发现对方就戴着梅花戒指,原来王光美也是特务!
陈徒手永远忘不掉:那晚的月亮出奇地大,他听着“梅花党”,胆战心惊,两手颤抖。写完检讨,他就在月光下念给同学听,声音也在颤抖。
三十年后,陈徒手在档案里看到夏衍和邓拓的经历,尤为感慨。“1964、1965年文化部整风,党组成员全体被整,也是把最大的目标——夏衍抛出去,夏衍倒台后,党组成员还是一个个被收拾。邓拓也是被北京市委抛出去,很多揭发材料都是北京市委同事写的。“一定要保自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难堪、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当然,在那种政治环境中,人人都有当脏手的可能,这次不当,下次就要当,谁都没有干干净净的。”陈徒手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54 , Processed in 0.0816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