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颐:捍卫常识的代价-悼念遇罗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5 12:0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颐:捍卫常识的代价-悼念遇罗克
作者:雷颐      时间:2013-04-24   来源:凤凰新媒体
  (1970年3月5日,遇罗克因反对血统论被枪决。今天又是一个3月5日,重发十几年前的一篇文章)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者可能很难想到,遇罗克的《出身论》仅仅是说出了一些现在看来属于“常识”的问题,在三十几年前竟会引起人们那样强烈的感情冲动和社会轰动,不是激烈反对就是坚决支持。而且,为了捍卫常识,作者遇罗克竟然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因此,只有对“那个年代”的背景有所了解,才能“读懂”遇罗克,才能理解这以生命为代价的文字的意义,才能认识到这一“常识”之作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就大环境而言,从1957年起,中国的政治形势便不断“左”倾,“阶级斗争”日渐为“纲”。在青年学生面临的所谓“红”(政治态度)与“专”(文化知识)的关系中,越来越强调“红”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被作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而被批判、被禁绝;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一度在青年中影响颇大的苏联文化也被冠以“修正主义”而被批、被禁。一代青年,就是在这种极端封闭的“革命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极为孤陋畸形,偏执残酷,充满所谓“革命理想主义”色彩,坚信自己肩负“亲手埋葬帝、修、反”和“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随着对“资本主义复辟”、“剥削阶级时刻要夺回失去的天堂”的宣传不断加强,青年中更产生了一种草木皆兵、近乎病态的政治敏感。

  在学校和青年工作中,日益“左”倾的“阶级路线”使家庭出身,即父辈、更多的是祖父辈的阶级成份越来越大地决定了个人的命运。“非无产阶级”出身的青年学生在上学、就业、入党、入团、参军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严重的歧视。其实,知识分子及其他“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学生对新社会、共产党一样充满热爱,同样充满共产主义的理想色彩,因此而对自己的家庭出身有一种“原罪感”,总想“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使自己能够“无产阶级化”。由于家庭背景,他们中的许多人知识面较宽、视野较广,却又习惯于自我压抑。一方面,他们对从父辈影响中得来的某些“非无产阶级”文化有某种深深的留恋,对日益严厉的文化、思想批判有种格格不入之感;另一方面又自觉努力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自己,批判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和情调”。一方面因在入党入团、升学参军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理解,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对自己家庭出身的一种应有的惩罚。这种矛盾产生的内心痛苦,长期难以纾解,大都抱“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谨慎处世态度。一些“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学生更是求“清白做人”而不得,背着难以摆脱的精神重负。

  在这一代青年学生中,最为自信、活跃的是所谓“革命干部子弟”,尤其是高级干部子女。由于客观的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他们具有较为开阔的政治视野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与“当然接班人”、“舍我其谁”的优越感、特权意识在他们身上溶为一体。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最可靠的“接班人”,所以很早就表现出直接的政治参与愿望。在入学、入团等各方面他们都享有特权,一些人甚至被“保送”入学,学校中的“学生干部”几乎全为他们所包揽,在校方的支持下对其他学生进行“思想斗争”。1964年“四清”运动中,在北京一些高干子女集中的中学,部分高干出身的学生提出不仅在教师中、而且在学生中也要进行“四清”,进行“阶级排队”,要在学生中进行与成人一样激烈的“斗争”,对“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进行更为严厉的整肃。但是,他们认为学校给自己的照顾和特权还远远不够,一旦他们的过份要求(如完全废除考试、对其他学生进行批判等)没有被全部满足便认为学校“压制革命派”。他们认为学校对“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实行“给出路”的政策,即考分极高并“积极改造思想”者也可上普通大学或重点中学是“不讲阶级路线”……一句话,即认为当时的教育路线“左”得还远远不够。几乎同时,由于家庭背景而能“得风气之先”,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教改”的谈话首先在他们中流传。他们根据毛的讲话精神,认为现在的学校仍是“智育第一”、“白专道路”、“修正主义统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这些都使他们此时已如箭在弦,当“文革”一开始,他们就组成红卫兵,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央文革”的支持,不仅夺过学校大权,而且“杀向社会”,要用暴力、鲜血来实现绝对一元化、更加专制、“一片红”的理想,成为一支在强权支持下为所欲为、令人望而生畏的冲锋队。

  他们很清楚,自己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后盾,红卫兵的发源地清华附中红卫兵的《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中便明确说道:“我们的领导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我们只许左派造反,不许右派造反!你们胆敢造反,我们就立即镇压!这就是我们的逻辑。反正国家机器在我们手里。”(《红旗》,1966年第11期)手握“国家机器”,却又要享“造反”之名,确令人叹止。

  他们首先破除的是考试制度。因为“文化”的比重虽早已大幅度下降,虽然他们在入学的分数线上享有相当的优惠,但“考分”的公布毕竟成为对等级特权默默抗议和无形的挑战。因此,他们提出应按“阶级出身”和“政治表现”录取学生,用保送和推荐制取代考试制,其实质是要实现等级特权利益的最大化。此时他们把许多学校领导人和教师打成“黑帮”、“反动权威”、“牛鬼蛇神”关进“牛棚”。这可真是一种残酷的历史讽刺!阶级斗争理论、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对敌人要冷酷无情等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这些领导和教师长期、具体灌输给他们的,对他们从来是偏爱有加,张口闭口总是“你们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其他学生自然是“异已”),没想到结果却“自食其果”,惨遭毒打,其中不少被迫害致死。痛定思痛,这正是长期进行“阶级仇恨”教育的恶果。与此同时,这批大权在握的红卫兵立即在学生中“组织阶级队伍”,按家庭出身分为“红五类”(革命烈士、革军、革干、工人、贫下中农)子弟和“黑五类”或“黑七类”(地、富、反、坏、右、黑帮、资本家)子弟。“黑七类”子弟被称为“狗崽子”,不仅没有任何权利,人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不少学校可为“红五类”子弟任意殴打,而且必须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甚至被强迫打自己的长辈。血统论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成为红卫兵的信条,被谱成歌曲传唱。红卫兵的发起组织之一,北大附中“红旗战斗小组”的《自来红们站起来》一文开篇即宣告:“我们是顶天立地的革命后代,我们是天生的造反者,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造资产阶级的反,接无产阶级的革命大旗。老子拿下了政权,儿子就要接过来,这叫一代一代往下传。”好一个“一代一代往下传”!在通篇的豪言壮语之下,潜藏着的却是封建性极强的身份观念、等级意识。对身份、门弟的强调,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之一。在这种社会中,家庭出身、背景极为重要,被称为“身份社会”。这批红卫兵以“阶级”为标签宣扬“血统论”,可说是封建糟粕借尸还魂的绝妙例证。

  以“血统”为标准把学生分为“红五类”与“黑七类”子弟的作法引起不少学生,尤其是出身不好的学生的不满和反感,但面对掌握“国家机器”的红卫兵,他们却又敢怒不敢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因出身资产阶级、右派家庭而长期受歧视的北京青年工人遇罗克,以极大的勇气撰写并散发了《出身论》一文,力图从理论上对“血统论”进行批判。他的主要论点是从社会实践出发,论证社会影响大于家庭影响,因此家庭出身对于决定一个人是否革命并不重要。“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青年放弃思想改造,都是错误的,对于改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越性。”遇罗克孜孜以求的是一切青年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他说:“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
  今天看来,《出身论》只是用最简单的事例、最简单的理论说明了最平常的道理,但在“红色恐怖”的当时,这却表明了一种大无畏的独立思考的精神,需要极大的勇气。他,以一人对整个“国家机器”,这才是真正孤独的挑战者。最终,在1968年,他付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

  常识往往因其“平常”而不被注意,但其实这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一旦常识受到普遍的破坏,生活就会极其可怕,此时人们才会感到常识的重要。而捍卫常识竟要以生命为代价,则是最为可怕的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35 , Processed in 0.0782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