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诗中的大爱无疆 ——在中央电视台《诗词中国》节目的对话 一、 苏轼《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记者:王老师,欢迎到“诗词中国”谈论诗词。我想知道,苏轼的《洗儿诗》中的“洗儿”是什么?是一种风俗吗? 王岳川:古代孩子生下来三天到一个月称为满月,民间有一种风俗,要给孩子洗礼,把他的污浊、胎毒都洗掉,让他变成一个新人,洗儿就是洗旧回新,是一个新生命的新生活开端。 记者:他这个跟国外的这种洗礼有关系吗? 王岳川:国外的带有宗教的情绪,他是耶稣基督,或者是圣水对孩子洗礼的一种加入宗教仪式。而中国是一种民俗,它是代表了一种对孩子充满了美好的祝福,进入新的生活。 记者:美好的祝福,苏轼希望他的孩子愚且鲁这个是怎么理解? 王岳川:这是苏东坡写的一首反讽诗,什么叫反讽诗呢?从字面上的意思,和它的字内的意思是正好相反的。我们都知道,“人皆养子望聪明”,这是正面的例子,就是天下的人都喜欢自己的孩子聪明、聪慧,今后有大才大用。“我被聪明误一生”,这句诗很关键,我们要考察一下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我们知道,苏东坡前半生是很顺的,从早年21岁中进士,一直到44岁,他过了人生的两个12年,很快乐。为什么呢?当时的进士比今天的博士后还要厉害,他们一出来就可以做县官员。在这么一个书香世家,苏东坡的家族的渊源流长当中,他一定会有一身文脉,但是到了他44岁的时候,遭遇“乌台诗案”。当时丞相王安石搞开放,或者用今天的话是改革,苏东坡认为应该改良。于是在快进和慢进硬着陆和软着陆当中产生了矛盾。作为一个文人,东坡在诗文里攻击新政,终于被沈括收集罪证上报,丞相王安石报告朝廷,御史台把他那些诗罗织起来一看,不得了了,全是反新政的诗。东坡被自己的聪明误了——受审103天,被打到死牢,差点杀头。然后在一些重臣的说辞开脱下,他才得以捡了一条命,被贬到湖北黄州,一贬就是五年,到了第三年他用书法写了两首诗,就是著名的《黄州寒食帖》。 “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祭侄稿》,第三行书就是东坡《黄州寒食帖》。其中第二首诗有这样几句惨痛无比的诗句:“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空庖煮寒菜”,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居然厨房是空空的,煮的几棵野菜。“破灶烧湿苇”,东倒西歪的几块砖头垒起的灶,烧着潮湿的芦苇,满屋浓烟,吹不着。“哪知是寒食”,苏东坡突然想到,今天是寒食节。要祭奠一个叫介子推的忠君爱国之士,不能升火。“但见乌衔纸”,这句话写得特别惨痛,他坐在屋里,从门口看出去,看见黑压压的乌鸦,一群一群地衔着坟墓上的那些没有烧尽钱纸,可以说是诗人面对一种世界末日的境况。于是他坐到那儿又饿,又冷,又不能烧火。于是这一位47岁的东坡开始想像——“君门深九重”,皇帝离我十万八千里,九重天,我已经贬到了地狱,“坟墓在万里”,我的祖坟在四川眉山。我上不能尽忠,下不能尽孝。“也拟哭穷途”,我像阮籍一样穷途而哭,号啕而哭,抒发我自己愤懑的情况。“死灰吹不起”。我就哭死了,骨灰都扬不起来。 苏东坡这首诗已经把他的沉痛感,在中国文化史诗歌史上说到了极限。,他经过这么惨痛的打击以后,就在黄州,他和朝云的儿子出生了。在这种背景下,他能够希望儿子像他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吗?他希望他的孩子,又愚蠢,又没什么文化,这样不就可以平安了吗? 记者:但是他真这么想吗?
王岳川:他的第三句诗很厉害,“但愿我子愚且鲁”,愚就是愚蠢,鲁就是不通文墨,我们今天有些话叫粗鲁,鲁莽,都是这个意思,没有秀口锦心。东坡的真心当然不是这样,他和全世界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聪且慧。关键是最后一句,“无灾无难到公卿”。一个人无灾无难就可以做大官吗?不是。他是反讽当朝那些迫害他的官员们,都是愚蠢的,而且是很粗鲁的,很愚昧的。聪明人是做不到国家的大臣的,而只有那些迫害他的人才可以做到。 东坡通过这首诗,表面上是“洗儿诗”,其实是个政治反讽诗,它表达了苏东坡等宋朝文人一腔正气,爱国、爱民、爱子,但最终却不得好下场。你想想,苏东坡在黄州差一点饿死,他勇敢的扛着锄头,走向了东边一片向阳的坡开荒种地,终于获得了金色的秋天——丰收了,苏东坡活过来了,他将名字改为“东坡”。他度过了这一段艰难的岁月,而他的后半辈子艰难岁月还远远没有终点。过了几年好日子以后,又得罪了一个大臣,然后被贬到岭南,今天的广东,再被贬,贬到今年的海南儋州。他的政治生涯当中前后共被贬了16年,他还会说出一种沉痛无比的话,“我被聪明误一生”,不是误了一次两次,而是误了一辈子。他对他旷世才华不能充分的展现,他的政治抱负和爱国之心不能充分的实现,说出了极为沉痛之语,但是却用一种诙谐的语言说出,这才叫大智若愚! 记者:他这个孩子后来是否到了公卿呢? 王岳川:苏东坡一生有好几个妻妾。王弗是第一个妻子,不幸早死。东坡以《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表达了深切的悲哀和怀念;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却先于苏轼逝世。东坡祭文:“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王朝云是东坡的妾。在东坡后半生颠沛不已,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期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朝云生这个孩子时21岁,苏轼为儿子取名遁,取自《易经》第三十七卦“遁”,是远离政治风险、消遁归隐之意。该卦的爻辞中说:“好遁,君子吉”。可惜好的名字没有给孩子带来好运,十个月以后,小儿子在金陵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怀抱里。痛不欲生的东坡写了两首诗来哀悼自己孩子。第一首诗写自己:“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第二首诗写朝云:“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诗人写到:我过去的时候我怀中抱着满满的十个月的孩子,现在孩子走了,伤心欲绝的老人流泪与滔滔江河……。他把天下爱孩子的母亲的,父亲的那种爱,大爱说透了。第二首写朝云肝肠寸裂而想与小儿子同赴阴曹……。东坡可以说是屋漏偏遭连天雨,福不双降,祸不单行,但是就在这么及其艰难的情况下,苏东坡却显现出中国文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一种豪气! 记者:请说一下怎么样培养孩子为好。 王岳川:在我看来,苏东坡这首诗对今天人的启发是:第一,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拔苗助长。他从另一个角度警示大家,“我被聪明误一生”,孩子不要过分的去强调他的智商,还有情商,还有很重要的孔子说的仁爱,爱人。如果培养出来一个孩子极其聪明,但是完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名牌主义,那对父母亲无疑是一个南辕北辙的打击。苏东坡和孔子一样,他们都强调仁者爱人,而且强调依仁游艺,要多一些艺术,多一些仁爱。第二,要让孩子自然快乐的童年生长。我自己也是这样,我小时候很调皮,老外公让我写书法,就让一颗变动不羁的动心变成安静纳万物的童心。艺术一定会让你这个人安静,空故纳万境,如果内心都是狂躁不安的,喧嚣的,一定不会有新的景色。可以说,教育孩子不要附加太多的压力,那些特别喜欢孩子极其聪明的父母亲,应该受到一些警示。 二、《羌村三首》: 杜甫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记者:第二首诗,我们欣赏一下杜甫《羌村三首》。 王岳川:这三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从左拾遗任上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安史之乱”以后,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甘肃称帝,给全国军民们一个新的希望。当时安禄山史思明的势力极其厉害,几乎全境都被他们占领了,情势很严重。这里面可以参照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跟安史之乱也是有关系的。当时将近上千个郡县都已经被叛军占领,唯独颜真卿和他的兄弟,颜杲卿在山东和河北兴兵,保家卫国,在他们的带头下,于是终于叛军的势力逐渐缩小。在这关键时刻,杜甫作为一个文人怎么做呢?他居然在战火硝烟纷飞的时候跑到了甘肃的肃宗身边去忠君爱国,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坚持复兴国家。但是,杜甫过分强调忠君爱国,不知道官场的游戏规则,结果得罪了肃宗。肃宗把他指使开来,让他回家探亲,于是他回到家写了《羌村三首》。里边有几句诗很关键,“妻孥怪我在,惊定还试泪”。他把诗人的家人做了特写——他的出现使得他的太太一下惊呆了。为什么会惊呆?她相信在这饿殍遍野,朝不保夕的战争时代,老公已经不在人世,但居然又活回来了,她一下子就震住了。 “怪我在”,你怎么还活着?奇怪啊,这是天下大怪之事!“惊定还试泪”,她一旦震住了,迈不开脚,然后喜极而泣,擦流不完的泪,家人团圆了悲喜交集。就这么十个字,把当时战争风险指数极高的岁月,战争混乱的兵荒马乱写得入木三分——家人都认为我已经死了,白天见他回来,不是活见鬼吗?杜甫有一支剖开历史心脏的笔,他用诗来阐释历史的真实性,在这一点上,他的诗比历史更具有震撼人心的一种力量。 记者:还有一句是“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王岳川:“畏我复却去”的解释有相当的难度。古代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以著名杜诗研究家仇兆鳌为代表,即“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另一种以著名小说评论家金圣叹为代表,曰:“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当代对这个问题,也有吴小如与萧涤非二十多年的笔墨官司,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吴小如坚持仇兆鳌对“复却去”的解释:“从全诗看,杜甫回了家,骨肉团聚,本是高兴的事。但由于诗人忧国伤时,以‘偷生为耻’,虽与妻儿朝夕相处,也觉得‘少欢趣’,因此总不免带有不悦的神情。孩子对父亲原很亲热,自然就慢慢地悄悄地退缩着躲开了。”而萧涤非先生支持金圣叹观点,认为诗人回家却心不在此,连孩子也有所察觉,与是孩子在诗人身旁,担心父亲再次离去。 我支持仇兆鳌的观点。归家的诗人,心却在国家,孩子绕膝是一种家庭幸福。但是看看孩子的表情,却因诗人痛苦严峻的面孔而怕我,不断的一次次的离开到一边去。什么原因呢?杜甫尽管在家里边待着,但他的心思仍然飞到了战场,飞到了皇上旁边,担忧国家的命运,是否能够中兴而打败叛军,让唐朝重走辉煌。他一脸的严肃,忧国忧民,目光深邃,思结千载,使得它的孩子觉得爸爸不可亲,他的灵魂,他的思维已经出窍了,他在想着千里烽火的国家,于是孩子害怕我这个脸色凝重的父亲而逃开了。这是多么重要的神来之笔啊!
三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记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王岳川: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里边的精粹的诗句,名垂千古的诗句比比皆是。我拈出几句看看:“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穷年,灾年,灾荒之年,战争之年;忧黎元,黎元就是老百姓,杜甫的忧国忧民是有来历的。穷年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整年,没有一天不忧,就是从头到尾,整年我都在忧。他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叹息肠内热”,他就常常叹息,他的五脏六腑都是为民众而担忧的。肠内热,就是满腔的热血沸腾中不断叹息。 还有两句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脍炙人口!他是旗帜鲜明的批判权贵,而且写到反差极大,朱门的酒肉吃不完都臭了,而贫民百姓饿死在甬道旁,饿死在旅途上比比皆是。而摧折人心最为沉痛的是以下几句:“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有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小儿子。诗人终于回家了,回到奉先县,刚刚一进门,突然听见亲人们号啕大哭。诗人本来以为回家是快乐的,在生离死别后又重新相见的那种大欢喜,结果没想到是大悲伤!“幼子饿已卒”,自己的幼子活活地饿死了,你想想,“吾宁舍一哀”,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里巷亦呜咽”,我的邻居们都开始抽抽涕涕在落泪。杜甫开始谴责自己愧为人父,作为一个父亲惭愧啊,我居然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活。“无食致夭折”,亲人骨肉活活饿死,诗人痛断肝肠。 杜甫为何不顾家养孩子,他做什么去了呢?他在艰难岁月中为恢复大唐盛世而在尽力,这说明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维度——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熊掌而得鱼——在忠孝不能两全,这还不能叫做孝,应该是忠和爱子亲子不能双全的情况下,他忠于国家为先。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怎么不想他的孩子他的妻子,但是为了治好洪水,他只能为大爱割小爱!在今天人们看来,可能觉得杜甫是不是太残酷了?会不会缺乏亲情?从他的谴责自己所愧为人父中可以看到,他的亲情充盈饱满,但他实在是分身乏术,他也只能走上爱国救国的大道。 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岳川:中国是诗国,诗国有三颗璀璨的星,这三颗星都在唐朝。一是道家诗仙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二是儒家诗圣杜甫: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三是释家诗佛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三个伟大诗人,正好把中国的三大教儒道佛,通过思接千载创生到诗国的最高峰。 王维是个天才,15岁会写诗,而且写的诗脍炙人口,这首诗是他17岁写的,他当时正在长安,为了他的仕途和前景而努力拼搏,忽然到了九月九日。王维是一个爱心很重的人,举个例子,他娶的妻子,去世以后,他终身未再娶,这在唐朝是不多见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很重亲情的人。 诗歌一开始,王维就感受到一个沉甸甸的词——“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一句话全是口语,没有典故,但是让千古的旅行者,让百年的羁旅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者都一下被击中而深深感动了。“独”是一个人的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不可选择的命运。“异乡”,他不在家乡,他走出去了到了陌生的“别处”,“为异客”,他融不进这个地方,他才17岁,他还没有老于世故,还没有大的经济资本支撑自己的漂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点明平常他也思亲,而到了良辰美景佳节时,则是全身心沉醉在思乡氛围中。 记者:为什么? 王岳川:他是一个纯真善良,内心慈悲的一个人,但是属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必须出去游历。“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就是他的仁爱,仁厚之心的体现。他换位思考思接千载,超越空间回到了他的家乡,一想起他是兄弟姊妹五个人,加上父母亲,家里必是和和睦睦,遥知两个兄弟们登高处——九月九日,搀扶着老年人去登高。“遍插茱萸”,茱萸是一种香草,是辟邪的。插在身边,插在头上都可以,“少一人”,兄弟姐妹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大家在祥和愉悦过重阳节时,兄长却还在外边谋生计,幼小的肩膀扛着家庭养育的重担。 记者:这个山东是今天的山东省吗? 王岳川:当然不是。这首诗有一个容易让人曲解的,有些人一看这个就认为王维是山东人,不是的,他其实是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王维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家乡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与今天山东省没有关系。 这首诗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独、倍、遥,少,透出诗人深切的亲情。王维的命运很好,不仅很年轻时中了进士,还得到了公主的喜欢当了大官,而且还是一个画家,苏东坡称他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对亲人情深意长,但是对俗人却爱憎分明。他会画墨葡萄,有一天一个财主说,我给你真金白银,给我画一幅墨葡萄。王维说:行,今天晚上月光下见。到了晚上,王维脱下鞋子在一个房间白墙上霹雳啪啦一阵乱拍。拍完后,那个人过去看,果然满墙的墨葡萄,到了白天一看全是鞋印。王维的那种思兄思到骨头里边,而对那些权贵蔑视蔑视也到灵魂里边。他对自己妻子的那种忠贞,是唐朝这个比较混乱的时代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标杆。
五,《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记者:说到夫妻,咱们讲一下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阕词是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 王岳川:李清照18岁和大学者赵明诚成婚。婚后他们有几件感人事:他们俩喜欢逛古旧市场,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一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在中国古代那些留存美好记忆的历史残片中乐而忘返,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赵明诚把他所有的金钱花光而典当衣物,李清照把她所有的首饰换古董,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谁能够想像到一对年轻的夫妇爱文化至此。青铜彝器古玩字画买回去后,就恩爱地在灯下欣赏青铜器,看古代的册页,看古代的字画,那种夫唱妇随之美,真是千古流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道:“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好事多磨,赵明诚要出门去为官,要养家糊口,于是少妇李清照就在家里边待着,丈夫很远的去为官,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她填了一阙词寄送给赵明诚,就是这阙《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说她每天都不开心,薄雾也可以说是自然景色,也可以说是眼前的一种看不清楚相思之苦;“浓云愁永昼”,永昼指一天到晚她都在思念她的丈夫。“瑞脑销金兽”,瑞脑是家里边的陈设,“销金兽”,就是香炉等等,可说一个金丝笼关着一只金丝鸟,她却心飞到了丈夫旁边。“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句话被很多的老夫子说李清照不守妇道。李清照是一个很勇敢的山东女子,她敢爱敢恨。下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她还喝着酒,借酒浇愁,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说丈夫若再不回来,就会愁死了。她通过这首诗,已经给明诚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就是为官之道终不济事,你还要常回家看看。 赵明诚拿着这个诗以后被震撼了,尤其是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他一夜之间填词49阙,加上这阙《醉花阴》词,然后交给一个水平很高的鉴赏者说,一共50首,你看看哪一首写得最好。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就“人比黄花瘦”三句写的最好。从此例可以看出,赵明诚的才华不如他的妻子。我相信这还不是才华问题,是清照铭心刻骨的思念才写得出真感情真血性。而赵明诚只想竞赛一下,写不出来真性情,这说明了诗缘情而发自肺腑“流淌”出来,而不能扭捏作态的“做”出来。 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因为失职而丢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赵明诚却从城墙垂墙逃跑了。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在向江西方向流亡的路上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吟诵出《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看项羽多么有骨气的男儿,居然都不愿意渡江逃生,而你居然置一城军民生死于不顾,独自逃命。赵明诚站在清照身后愧悔难当,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重大的裂痕!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琴棋书画的濡染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李清照表现出一个爱国诗人的至高无上的境界,那就是爱国是第一位的,夫妻情趣相投是第二位的。这好像跟中国的孝经联系起来,孝之初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损;孝之终也,光宗耀祖,门庭光华,你一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种报答国家的境界,孝之最高境界,就是爱国。一个人他孝敬父母,一个人也满身才华,但他就是一个叛徒,这个人最不可取了。李清照就按照这一条中国最高的一种精神高标来要求她的丈夫,于是她的丈夫不及格。在羞愧当中,赵明诚经常在妻子蔑视的眼光当中,在为官的仕途辗转奔波当中消耗自己的生命。最后,局势急转直下,金兵如汹涌澎湃,国家危险万分。这个时候,赵明诚又得到上司的一次任命,匆匆忙忙在6月、7月酷暑期间,为了这份薪金去赴任。结果走了5天,路上中暑病倒。李清照听到消息后,尽弃前嫌赶到丈夫身边,然而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这年46岁的李清照成了寡妇。但是她把丈夫和他们俩,通过年轻时代的15车金石古籍青铜彝器,坚持不断的在战争频发,东逃西躲的情况下从山东运往南方洪州,但是一箱又一箱,一件又一件,慢慢失落。当年年底,金兵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晚年的李清照“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之能够感动千古有两条,第一她创造和苏东坡匹敌的婉约派诗。艺术欣赏是需要多元化的,我们不希望光是雄强的声音。第二,宋朝之中国词文化的最高峰,作为一个女诗人被历史记载,其词足以蔑视群雄,可以同所有的男性词人同登高峰的只有李清照。我总结几点,第一,她青春勃发,不畏人言,大胆向她的丈夫表现出爱情的至高无上,属于爱情至上主义;第二,当她的丈夫出现了叛逃这样的恶劣事件,她有大义灭亲的正气;第三,当她的先生去世了以后,她为了保持中国古文化的命脉,将《金石录》的著述坚持完成,然后把收的一些古文物尽可能保存,精神可嘉。 六、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记者:游子吟这个是什么样的背景写的? 王岳川:孟郊和贾岛在中国诗歌史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写的诗都很寒,郊寒。贾岛瘦,他的五言诗,“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哪个更好,可以给中国人推敲永远没有定位的可能性。 孟郊这首《游子吟》诗写得一点都不寒,而是很重情。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一辈子为官的时间很少,而且50多岁才拿到溧阳县尉的卑微官位。诗人无视小官的得失而放情於山水吟咏,这样一来,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他全然不在意。 母亲给他送行的时候,他在回忆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四句都是写的是现实。“慈母”和“游子”,他用两个分镜头就把母和子的关系说清楚了,通过一丝线就把母子的情深似海那种生命线给缝出来了。慈母手中线很细,游子身上衣是御寒之物很厚。把母亲的心一针一线的密密麻麻缝到儿行千里的游子衣服上,“意恐迟迟归”。缝上细密的针线,是怕儿子迟迟难归,要把衣衫缝得结实一点,反衬出老母内心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家。慈母深笃厚情,在细微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呈现出来。我读这首诗想到母亲的慈爱,天下的母亲都能体现这种大爱无疆——庞贝城被火山灰埋了,考古人员从里面发现一个母亲,在火山爆发热流岩浆直喷而火山灰呛人的时刻,这个母亲用自己的背扛出一个空间,让她怀下的孩子多活一会儿——母爱是世界上最大的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永远报答不了。五四时期一些全盘西化数典忘祖的人把“孝”说成“吃人”,我绝对不同意!我重新给“孝”命名为:“爱的回报”,我们应该回报我们的母亲的大爱——这就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实生活中,用金钱培养的孩子,他今后用金钱来计算你,用爱培养的孩子,就会用爱来报答你。大爱无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何言哉,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我们身体力行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他们长大了才会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 所有不归家孝敬父母的借口都不成其为理由,关键是你心里有没有真正的爱!应该好好地孝敬自己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常青藤才不会缺失爱,才不会让老人伤心,让孩子失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自己今后要行孝的时候亲已不在,那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在我的理解中,父母的爱大于我们很多,这种无私的爱,说明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不是吃人,而是“爱的回报”,这也是重温“报得三春晖”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