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散文的五种困惑(朱大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8 01:2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散文的五种困惑(朱大可)来源:解放日报 朱大可
  散文缺乏独立地位,犹如一道蕾丝花边,环绕在小说和诗歌四周,柔顺地衬托着主体的形象。
  大多数散文的撰写者,都以一种热烈的姿态,投身于散文书写的洪流之中,那就是“媚雅”。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网络文学帖子,而且大都以“散文”的形态面世。但它们跟文学毫无关系。
  散文的第一种困惑,是它的家族成员究竟有多少?“百度百科”上的所谓“散文”词条,将散文概念无限放大,甚至政论和历史都被算作散文,达到了殊为可笑的地步。而这正是笨拙的“文艺理论”所坚守的“宏大阵地”。尽管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涉了包括演讲在内的各种文体,但不等于使用修辞手法的文体都属于文学。这种古老的逻辑陷阱,误导了大量散文专家,而他们胡乱归类的结果,就是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史稿、奏疏、诏书之类,统统算作“散文”。按照这种逻辑,乃至行政公文等等,都应当划入散文框架。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任何散文选集,会把这些都装进自己的箩筐。文学内部文体和文学外部文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似乎从未有过正常的分野。
  散文的第二种困惑,在于它在文学中究竟有多少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仅靠散文就能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这是文学史上最吊诡的现象之一。尽管事实上,散文有时候比其他文体更为重要,例如加缪的散文成就,早已超出他的小说,而成为世界文学的一座高山,就连萨特都对此“有所忌惮”。但跟诗歌与小说相比,世人眼里的散文,也许终究只是姿色平常的侍妾,缺乏独立地位,犹如一道蕾丝花边,环绕在小说和诗歌四周,柔顺地衬托着主体的形象。萨特与加缪的冲突,也许可以归结为 “长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对抗。
  诡异的是,却只有散文才是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的主体,仿佛它就是文学的轴心。中文教育对散文的偏爱,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正是这种情形引发了我们对散文的第三种困惑:散文真的应当是中文教育的轴心吗?散文被中学语文教科书所长期纠缠,由此推出一些“主流”范式。根据中学语文课本所推出的目录,可以大致描述出一个现代散文的演化路线图:第一代为周氏兄弟 (鲁迅的杂文和周作人的随笔);第二代是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第三代则以余秋雨为代表。这个“散文演化三部曲”,为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鲁迅体辛辣,杨朔体甜腻,秋雨体煽情……这每一种“体”,仿佛都是语文老师的最爱。他们以此为样本,孜孜不倦地让中文写作变成单一风格的仿写游戏。
  人们面对的第四个困惑,是找出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最大弊端。这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大多数散文的撰写者,都以一种热烈的姿态,投身于散文书写的洪流之中,那就是 “媚雅”(kitsch)。这个语词曾经被人错译为“媚俗”,暗含对高雅的追求之意。但按照米兰·昆德拉的解释,文学中最 “媚雅”的,恰恰是那些劣质而又伪装成优雅(“真善美”)的货色。
  散文的媚雅,不仅表现于媚钱等等,更表现于向乡村、田野、民俗、历史记忆和诸子百家献媚,而后者几乎是难以觉察的。被献媚的事物的浩大光芒,遮蔽了献媚者的真实面目,令他们散发出“高雅”和“有文化”的浓烈气味。而这正是媚雅者的书写目标。
  媚雅式书写起源于它的某种工具性特征,所以很难实现真正的“纯文学”梦想。
  第五种困惑是,散文的出路究竟在什么地方?作家的社会角色,一直是文学所无法规避的难题。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社会良知的担当者”(引领者)、“传统价值的叛徒”(反叛者),到“汉语创新的手艺人”(实验者),所有这些表情严肃的角色,都是文学家为自己设定的形象。但某些散文作家的话语方式总是偏于老旧,不是仿效港台三流作家,就是跟中学语文课本的主导风格密切呼应。但立牌位之举,同样也无法改变散文的现状。跟其他作家群体相比,散文应该更需要青年天才的诞生、崛起和突围。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散文自我突围的契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降临,正在变得日益稀少。互联网时代的“无铅运动”,令许多网络文青丧失自我估量的能力。他们沉浸在作家的幻觉里,在互相勉励和叫好中一意孤行,以复制、粘贴和转发的方式,制造互联网上的文学狂欢。毫无疑问,中国人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网络文学帖子,而且大都以“散文”的形态面世。但它们跟文学毫无关系。那不是文学升华的信号,却提供了散文繁荣的盛大幻象。在这样的图景中,我们暂时还看不到散文的真正出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24 , Processed in 0.090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