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雪堂:钱穆的眼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 05: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堂:钱穆的眼光


雪堂   

     
   钱穆先生当年的言行思想为世人所知,他的著作在内地也得到了出版界很大程度的重视和读者的热议,成为了经典。钱穆的专业我们尚无资格置喙,但钱穆、唐君毅等人当年在香港新亚书院花费的心血,我们无可置疑。钱穆当年掌新亚校务之外,不曾放弃教师的责任,对于现在这一本《中国经济史》讲稿的出版,可见他当日授课的情形。
     
   新旧文明的内心冲突和阵痛
   讲稿的意义,在于同严肃撰写或整理的著作不同,讲师离开刻板的写作结构,发挥的余地大,即兴的效果在讲堂上进一步放大;对于史学一门,史家不再可能刻意压抑自己表达对史料的看法,不惮讲出一般性规律,鉴往知今,微言大义。讲稿如能忠实地重现,善莫大焉。
   《中国经济史》讲稿的记录和整理者叶龙先生回忆说:“我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读于新亚书院时,业师钱穆宾四先生掌管校务之余,每年总会开两三门课……我是浙江人,能完全听懂宾四师的无锡国语。宾四师讲的课程,我都用心作了笔记。”又说,“宾四师开这门课,上讲堂时携带了笔记卡片,是作了有系统的备课的,有他不少新意在其中的。”(均见《中国经济史?自序》)可见,叶龙属于新亚早期的学生,在口音无障碍和对钱穆学问的仰慕之下,留下了极尽完整的课中笔录。又可见钱穆对这几门课特别是偏重社会经济的这部专门史的重视。这些笔记后来一直为叶龙所珍藏。
   上世纪80年代,台北《中央日报》副刊按日刊出钱穆的“讲学粹语”后,反应颇佳,学界同仁普遍认为此类大家文章对后学有所启发。因此引发叶龙整理钱穆当年所讲的“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笔记的念头。
   钱穆逝世不久,香港《信报》于1991年8月直至1993年1月,在其经济评论版上持续刊载了叶龙整理后的钱穆笔记,后来正式结集出版。出版时,大概又将“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合为一编,遂成为今日我们读到的这部《中国经济史》讲稿。
   “新亚”本是在我国走进现代史的阵痛中,为解决战乱时滞留香港的学生就学问题而创校。然而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是,以钱穆、唐君毅为代表的一批大师级学人,也正是这期间从内地来到香港,并且试图在这里复兴儒家精神和传统。
   当时的香港仍然脱不了港英政府治下的殖民地色彩。钱穆在对时代变革留下无尽叹息之时,力图从传统中寻找应对时代的新价值,同时又不可能无视英国在香港政制、经济方面的建设,和对新文明的强烈感受,这种深刻的内心矛盾与明确的反差带来的不适应,在这部《中国经济史》讲稿中亦有反映。
   如讲道:“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生活上可算十分自由写意,但弊在国家不统一,社会不安定,贫富不平均,所以不算是一个好的时代。今日的英国,三岛仍不统一,可见也称不上好,只是有殖民地而已。所以,如有人要崇拜欧洲,则不如看看自己国家的南朝时代,欣赏自己的魏晋时期。”(参见本书158页)
   在讲唐代中西交通时,又说:“曾有人说,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不与外人往来闭关自守的国家,其实不然。中国对外交通在汉代已经开始。并且从三国时代到南北朝,中西交通一直没有停过。至于中西交通正式像样的开始,则是隋唐时期。总之,中国与外人来往,很古就有,而且是十分发达的。这是不可以抹煞的历史事实。英国人想居功,说是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这是错误的。”(参见本书225页)
   这些话除了还原史实之外,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钱穆的上述思想困境。
     
   农商冲突:各朝经济史的主线
   钱穆说,向来学历史之人,比较不重视社会与经济。这是现代性的反省。中国是大陆性国家,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若简单由此入手,我们的经济史无非三农问题。然而在同一个历史坐标之上,西方出现的是城邦,而中国诞生的却是城市。事实上,农、商冲突是中国各朝代经济史的一条主线,亦足证从上古、中古时代起,我们的经济史从地权始,最后却是商业对国家财政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冲击。
   钱穆的《中国经济史》讲稿,首先肯定了封建制的崩溃对社会早期经济的决定性意义,因为原本井田属于市民社会,此外一切山林池泽湖泊,均为王室和贵族采邑。井田局限被冲破,则农民离开耕地,“闯入”原先的禁地,从事各种不同的事业新兴。因此民间工业大为进步,自由商业涌现。人民可以开矿采铁,自铸兵器,甚至铸钱;捕鱼、煮盐、烧炭、伐木等种种新生产事业,出现了职业商人,货通南北,王室与贵族无法阻挡这股新兴事业的潮流,只能拦路征税,此为商业或曰经济之始。
   此种情形对后世产生至少两种深刻的影响,一是视工商业者为奸利之人、在四民社会中地位敬陪末座的传统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其二是贫富差距出现,迫使君王开始想办法重农抑商。
   钱穆既然对郡县消亡了封建评价很高,可想而知,他对始皇也必然有所推崇,认为始皇行郡县制“实为中国历史上政体之大跃进,是一种极纯洁伟大之理想”。然而秦毕竟太短,其政制尤其是财政设计要到汉代才真正予以实践。
   事实上,钱穆这部经济史正是以汉代为参照物,汉以后各代财政和社会经济形态有何突破,都要拿来与其来对照。汉、唐两个朝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在他眼中无疑是巅峰,钱穆为汉、唐时国家财政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保留了较大的篇幅。
   钱穆述史的标尺当然远非如此简单,他的经济史课程侧重于王朝财政,虽申明中西交通自古便有,但其“国际贸易”更多是指战国时代中原内部各国贸易或南朝对北朝之间的经商;此外他集中要梳理的是土地、冶金、水利(含漕运)、货币和制度变革,述及各朝财政及史事,还要与同时代的西方相比较,而且并不忽略宗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比如述及魏晋南北朝之所谓“寺院经济”,也是盛极而衰。
   钱穆确实对南北朝有所偏爱,魏晋南北朝可称为中国历史的中衰期,从政制和人格上亦可说是黑暗时期。钱穆讲,以往谈中国通史,南北经济史可以略而不讲。这是务实的评价标准。但他认为南朝时期商业繁荣,由此促成其在文化生活上追求的趣味之高,相比于同时代的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钱穆在讲稿中,对某一朝代杰出的制度设计者,或是人杰所缔造之优良的财经制度,往往不吝热情的盛赞,表现出对母邦固有文明的深厚感情。
   如论及刘晏为唐代财政史上最成功之伟大人物,钱穆说“唐代常有此种可爱人物出现”。刘晏办好了中国历史上两件大事,即盐政改革与复兴漕运。刘晏当时担任户部侍郎,其地位低于今日之财政部长。但他兼任度支使、盐铁使、铸铁使、租庸使和水使转运使,处理政事井井有条,可见其人能力与国家之倚重。在前人基础上,刘晏办盐政,使政府、人民与盐商皆蒙受其利。当时天下之赋,盐利已占其半;又据河流不同习性而加强河流交汇处转运仓的建设,使唐代漕运效率得到质的提升。而唐之兴衰,实与漕运之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毕竟鲜有例外,刘晏后来遭嫉妒被罢免,虽法制如旧,后再没有其主政时之气象。中国之人事,换人则事变。古时历代的财经制度,往往利弊相生相伴,或善政无法延续竟至后来成为祸患。钱穆说,历史的演变,往往在一件新兴事物的兴起,历经苦痛之后,始得善策。历史没有捷径,这是钱穆作为史家的眼光。
   出处:法治周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3:55 , Processed in 0.0716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