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永新日记教育思想和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 10:3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永新日记教育思想和实践
江苏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程韶荣

中国当代日记繁荣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校园日记的普及和提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出现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小学生日记写作热;本世纪初,又涌动着第二个日记写作热。这一次的特点是有组织的进行,师生共同写作,普及速度快,覆盖省份多。它的领军人物是“新教育实验”课题的主持人、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永新先生。他的日记教育思想已经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他的日记教育实践探索成果颇丰,必将在新世纪日记发展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
日记教育理论探索:“日记是我找到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日记教育成了朱永新实现教育理想的一个突破口。
200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的《朱永新教育文集》,奠定了他在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他是一个富于理想、善于思考、充满激情又躬行实践的教育专家.文集第一卷《我的教育思想》系统地介绍了他理想中的德、智、体、美育和理想中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在好多篇章中,他都谈到了日记教育。如在《理想的教育》一文中他认为:“写日记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日记,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的感悟。”在《理想的校长》一文中提出“校长还应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就是针对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进行回顾与思考,写教育日记就是反思的一种很好形式。”在《理想的教师》一文中强调:“我非常赞赏教师记教育日记,将自己的体会都记在本子上。或许这种本子以后可以成为《中国教师日记丛书》中的精品。”朱永新从理想中的“学生”说到理想中的“校长”、“教师”,全部涉及到了日记教育。我认为,朱永新先生是自觉的将日记教育纳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第一人。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多篇文章中旗帜鲜明地反复地使用“日记教育”这一概念。虽然关于日记的教育功能早已有人指出过,其中影响较大地使用“日记教育”这一说法是朱先生。需要说明的是,朱先生所说的“日记教育”大大超越了前人,内涵更为丰富。它的对象不仅指学生,而且包括教师在内,这是不同之处。他说:“我始终觉得日记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可以培养很多品质,可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不仅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用。”(《诗意与理性.梦想细话》)又说:“在教育实验教育里,我们要求老师们和学生们一起写教育笔记,笔记或日记是我找到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我特别欣赏朱先生这里使用的一个“找”字。换句话说,日记教育是他苦苦思索,长期探索之后的最终确定。就日记教育对学生的作用而言,他坚信:“以日记教育为突破口,练笔育人,一定能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完整智慧、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与日记为伴》)一个热爱写作、坚持写日记、勤于思考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人格健全的人。关于日记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朱先生还有一个独到之见:写日记是我们培养和发展孩子童心的一条途径。。(《把童年和童心归还孩子》)教师们要鼓励孩子回归自己的世界,寻找个性和童真。
日记教育对教师的作用,过去的教育家们也曾注意过、阐述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专门提出一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他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见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126-129)朱先生完全继承并发展了这些思想,并在多篇文章中加以阐释。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是把教育日记直接列为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开始。……从今天开始,你就写教育日记,就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文集九《教育家和教育匠》这一主张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得到许多教师的拥护,并付诸实践。二是师生共写日记的互动作用。“为什么我强调师生共同去做?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榜样激励,很难让孩子真正热爱读书、热爱写作。……写日记是互相影响、相互成长的。”(文集十《梦想细话》) 这一观点也已得到教师们的认同。应该说,朱先生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视角,把“日记教育”的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让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当代日记的教育功用。
当然,朱先生十分强调日记的教育作用,丝毫没有轻视或排斥日记的基本功能——语文教育。他在《德行怎么养成?》一文中说得很明了:“写日记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还是道德教育。”在《与日记为伴》一文中又说:“我们要鼓励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和表现美,而写日记就是对这种发现、欣赏和表现力的重要训练方式。”日记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双效”并举的观念非常辩证,这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师在日记教育的实践中大力指导,也利于中小学生走进日记的世界,成为日记爱好者。
如果我们综合地考察朱先生的日记教育思想,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的成长、成功和成才。“写日记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不仅仅是为了练字,不仅仅是进行一场‘道德长跑’,实际上它是帮助一个人成长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人有三个我——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我’每天都在进行激烈的斗争,而写日记就是现实中的‘我’跟思想中的‘我’进行对话。”(《成功的六字秘诀》)他从人才学的角度来谈日记的意义,是新人耳目,不同凡响的。我们的日记指导者能理解到这种高度,那么,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把日记教学当作一个事业来做,而不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教学行为而已。
日记教育实践探索:“我是中国日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新教育实验促成了中国校园日记的大普及。
朱永新在日记教育理论上的研究是深入的,独到的,在实践上的探索更是卓有成效的。为了实现他的教育思想,他精心选择以“新教育实验”课题为依托,高标“六大行为”(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强化双语应用、建设数码社区、创造特色学校),其中“师生共写日记”又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为了在大面积的学校倡导和实施师生共写日记,他做了以下实践探索。
探索日记的写作途径。为了研究教育日记的写法,朱先生写了大量的“下水文”(参见文集九教育随笔《感受与幸福》),研究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的教育随笔, 研究了李镇西、张向阳等老师的成长经历,从而提出了撰写教育日记的基本方法:一要有教育的热情与激情,二是要多读书,三是勤于实践,四是要学会思考,五是要有较好的语文表达的基本功。(详见文集十“师说新语”部分)。这些见解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为了诱导教师们写出高质量的教育日记,他反复强调两点:一是做有心人。“日记教育是做有心人的表现。”善于捕捉和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你就有写不完的素材,也就会提炼、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二是要克服畏难情绪和高不可攀的思想,要有毅力,持之以恒,方可有望成为一个成功的的专家型教师。
关于学生日记写作,他从儿子朱墨的成长经历中获益特多。朱墨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没有中断,小学毕业后出版了《老虎拉车我敢坐——一个小学生眼里的缤纷世界》(江苏教育出版社),初中毕业出版了《我和老爸是哥们——一个初中生情感写真》(希望出版社),高中时又出版了《背上行囊走英伦——一个高中生的山水情感》、小说集《梦之队》等。他从儿子的写作历程中以及其他中小学生写作日记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了一种感悟:练就一支灵动之笔,开展日记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要写好日记、写出成效,必须做到:写出真实体验和真情实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的美;要多读、多想、多看、多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要有毅力,坚持不懈。基于这些认识,他大力推崇有的学校每天专门开设一节读写课或日记课的做法,提倡开展读书活动,把建立“书香校园”与“日记校园”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这些意见对推动面上学校普及日记起了良好的作用。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这是新教育实验者们的价值取向和宣言。朱先生以课题为抓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努力实践着他一贯追求的“做一个行者”的承诺。从2002年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课题开题起,至今在江苏大江南北、在全国20多个省市已经发展到200多所实验学校,实验教师数以千万计。他不辞辛苦到各地为校长、教师、中小学生作新教育实验的专题演讲,在师生心目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2年6月,朱先生和一群热心的实验老师一起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为老师们交流教育日记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一网站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教育网站之一。无数的老师上网之后,改变了原有的行走方式和生存方式,生活变得充实、精彩起来,教育日记越写质量越高。朱先生与网友的关系甚为密切,他耗费了大量精力凝聚网友、鼓励网友、指导网友,造就了一大批撰写教育日记的精英。
借助编辑出版推广日记教育的成果,是朱先生创设的又一平台。2003年开始,正式推出《新世纪教育文库》(其中小学生100本、中学生100本、教师100本),这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啊!这套文库的总主编就是他!接下来,他主持编写了“新教育实验文库”第一辑、第二辑,“新教育文库·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我的教育随笔”系列。他乐此不疲地为学生日记指导书、中小学生日记选、作文选 、教师个人教育随笔集 、校长教育随笔集写序10多篇,热情洋溢地褒扬师生共写日记的收获和经验,他所产生的鼓动力是无法估量的。
全面地、系统地总结和评价朱永新先生在日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贡献为时尚早,因为新教育实践课题才启动了4 年,大面积推广才2年多,可以说日记教育的实验刚刚拉开了序幕。朱先生力图将新教育实验课题长期进行下去,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朱先生的教育理想逐步变为现实,校园日记的大普及和大繁荣的局面必将早日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1:30 , Processed in 0.1053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