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技巧分析
文章作者:韦秉文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古诗歌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考查在近两年高考中有逐步升温的趋势。分析这些人物形象主要有哪些可操作的技巧呢?
从环境描写切入,体悟人物志趣——
有的古诗歌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清风、竹影、星辰、冬雪贯串全篇。据此,可以从环境描写切入,赏析景物,体悟人物志趣、情感。如2013年高考辽宁卷的题目:
竹轩诗兴
〔宋〕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
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
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
莫移墙下一株梅。
这首诗从描写环境入笔,竹轩、柴门、清风、小径、篁竹,环境优雅清丽。诗中风卷柴门、梢影入碗、叶声逐烟的景致烘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人们可以从“竹”“雪”“梅”等景物(意象)中,品味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有的诗歌某个部分侧重环境描写,赏析时也可从此切入。请看2012年高考福建卷宋代李纲《望江南》的下片: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这里“云水”“远烟”,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小屿”,环境清幽,映衬钓翁的纯朴;“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欢乐。这里的环境描写既表现了渔翁的闲适、自得、温馨,又表现了诗人对简朴、自在生活的倾慕。
从人物细节切入,概括形象特点——
人物细节,从描写的内容上说,包括肖像、动作、神态、言语、心理等方面。
1.由容貌、心态,分析人物意志
如2013年高考重庆卷清代钱继章《鹧鸪天·酬孝峙》的上片: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这首词开篇两句是描写词人面容的特写镜头。“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气势逼人,展现胆识;“髯长”反衬“发短”,显示出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棱棱眉脊使词人特异容貌灿然立于纸面;“病容突兀”之“怪”隐含词人衷曲。“霜侵”两句是由容貌描写转入心态描写,着力写意志。“仿佛终南石里藤”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喻式描摹,形象地凸显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2.由服饰、动作,透视精神气质
如上述李纲《望江南》上片的前三句: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这三句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的形象。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诗意。紧接着用“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再用“冰散响”衬托钓翁的宁静,心无旁骛,用“时振玉花空”的动作细节表现钓翁的凝定。
3.由动作、神态,剖析心理动态
古诗词中常把人物的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结合在一起描写。据此分析,可知人物的心理动态。如上述张镃《竹轩诗兴》中的五、六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这两句是写竹轩情趣:轩内倦卧看星,冬天对雪闲吟。五句中“倦”修饰“卧”,“倦”写神态,“卧”写动作;六句中“闲”修饰“吟”,“闲”写神态,“吟”写动作:一“倦”一“闲”,一“卧”一“吟”,神情毕肖,如临其境。据此,诗人形象可这样简要概括:闲适、洒脱、高雅。
从物象特点切入,揭示襟怀抱负——
赏析托物言志诗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从物象特点切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物及人。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咏物言志诗,“托物”是由头,“言志”才是目的。据此,赏析这类诗词中“形象”的思路是:“先‘外’后‘内’”。即先简析物象的外在形象,再揭示物象的深层内涵——人物的襟怀抱负。野菊生长于山野,随处可见,花色清淡,香气清馨,这是外在形象。分析至此,还不能止步,要“由表及里,由物及人”,“它”气质高雅,超凡脱俗,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这是“内在品格”。赏析至此,才算到位。
从解题技巧角度思考,可从注释切入,注释中的有关人物、背景等简介,一般都与命题有关。如2013年高考重庆卷中关于钱继章的简介,暗合“发短髯长眉有棱”句中的“发短”,这个“发短”表达了对清廷留长辫的政令的不满,体现了词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民族气节。
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典故、言语、抒情句等角度切入分析。采用何种角度分析,主要取决于古诗词特点和题干要求,不可胶柱鼓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