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顺开放课堂的辩证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6 09:4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顺开放课堂的辩证关系

 作者:吴再柱 


  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课堂自由生成,让学生自主生长。对于这种说法,我始终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开放课堂不妨坚持一种‘中庸之道’。

  放开展示,不放指导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所谓课改课堂,一节好课,都应当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放与不放的相互博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相互作用与相互博弈。

  展示,是现代课堂的一个重头戏。学生通过书面、口头、行为等方式来展示个人或组内的学习成果,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放开学生的展示,就是充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评价。展示的过程,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引导。

  有一次,在“品读诗歌”这一环节,我发现学生所展示的内容,有的是借用了一些现成答案,有的是品读不得要领,我便适时指导:品读诗歌、体会诗情不妨从词语入手,抓住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体会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如按照“原意—诗中意—诗中作用”的线索来品读,诗歌并不难懂。我辅以例句来阐释,大部分学生便很快掌握了要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实例进行的“有高度”的指导和“有方法”的引导,对学生更有帮助。如徐霞客所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这样往往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学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

  放开体验,不放示范

  现代课堂提倡“先学后教”,先学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于文本、对于问题、对于实验等方面最纯真、最有个性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知识与主体经验两者之间相互打通,使其成为“我的感受”或“我的知识”。正如特级教师程翔所说的那样:“没有阅读体验,他的学习就隔了一层,就没有进入学习的过程中来。”因而,体验式学习成为现代课堂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现在许多学校都注意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体验、展示、交流环节,但有些学校教师的示范(如范读、范文)却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代之以“机读”与“百度文”。这些现成的示范材料貌似更加完美,但对学生来说,它们却缺少一种亲切感。我认为,无论怎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的示范永远有存在的价值,甚至可以说,这种价值是其他资源永远都无法替代的。

  比如,在“读出情感”这一教学环节,一名学生读得比较平淡,我便有针对性地说:“有感情的朗读应当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重音,读好停顿,抑扬顿挫……”,接着我给学生示范性地朗读了第一节。接下来另两名学生的朗读,立即显现出明显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示范让学生得到了一种看得见的成长。

  再比如,在“仿写训练”环节,我展示了一首自己写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切地体验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放开对话,不放效率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构成了现代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分水岭。学生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之后,其他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教师以追问的方式与之对话,一些问题在问答与阐释之时立即得以明了和深化。质疑与追问,阐释与补充,彰显出个人的风采和团队的智慧,这使得课堂有了宽度和深度。

  然而,课堂的质疑与对话,一如游客与导游,如果讲解过于详尽,质疑过于宽泛,往往会影响游览的进程,也影响行程的质量。教师如果不善于在问与答、质与量之间合理取舍,有时会让课堂停留在一些次要问题的讨论上,学生纠缠于某一问题,貌似热闹,40分钟的课堂时间却悄然而过,往往无法完成预期的课堂教学任务。因而,控制与引导、节奏与效率等需要教师的统筹兼顾——既不行色匆匆,也不漫无边际。缓慢处可“明察秋毫”,快速时可“蜻蜓点水”——这便需要教师有一种强烈的目标意识:重点难点,讲透议透;其他环节,点到为止,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有了这种目标意识,课堂才可能呈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理想状态。《在山的那边》一文的教学时,我便是在统筹目标下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也是在这样的目标统筹下来取舍教学资源、控制课堂节奏、把握课堂效率的。

  放开课堂,不放质量

  在自学、互学、展示、质疑、评价等元素支撑下的课堂,教师的预设大多较为抽象,而学生的生成则更为精彩。然而,也有一些课堂一旦将这些表面要素抽离,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并不大。长此以往,学生展示、质疑的兴趣乃至考试的成绩,都会大打折扣。这种只重形式的表层课改,便会以牺牲教学质量而告终。由此可言,教师的教学能力无论是在“传统课”上还是在“课改课”上,都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支撑。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在我看来,文本学习、课堂管理、习惯养成是有效教学的三驾马车。文本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课堂管理,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必要行为;习惯养成,则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持续运转的惯性保证。三者不可偏废。

  课堂上放与不放,显然不只上面提到的这些方面,比如在涉及过程与目标之时,放开的应当是过程,不放的应当是目标;涉及形式与内容之时,放开的应当是形式,不放的应当是内容,等等。我们只有理顺了这些辨证关系,在教学中坚持必要的“中庸之道”,教学改革才会有理性的思想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能实现美丽的跨越。(作者吴再柱,单位系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1日第10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1:46 , Processed in 0.0750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