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之阅读”图画书:诠释“人”之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7 11: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爱之阅读”图画书:诠释“人”之意义
方卫平《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2月19日   12 版)


    《爱之阅读·图画书》,[比]蒂娜·莫迪尔/文,[比J贝尔特·多姆布雷赫特/图,孙远/译,海燕出版社出版,第一辑、第二辑2013年8月第一版,第三辑、第四辑2014年1月第一版,15.00元/册

    与那些重在表现童年日常生活体验的图画书相比,像《有时候我会脸红》这样的图画书,更向儿童传递着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诠释着比“我”更广阔的“人”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对图画书及其美学特性,一直怀有一种探究和思考的兴趣——这个阶段,也恰好是引进图画书出版蔚为大观的时期。而读得越多,一个印象就越是强烈: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的图画书作品,似乎呈现了一种彼此相通的童年生活与情感体验——我愿意相信,这是一片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关于童年生命的经验和美学。

    海燕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爱之阅读”系列图画书,再一次确证了我的这个阅读印象。该系列的前两辑共22册图画书,均出自比利时作家和画家的手笔。在我们所熟悉的欧美图画书的分布版图上,比利时的图画书此前似乎还没有引起我们特别的重视。但我相信,“爱之阅读”系列会是一个重要的起点。该系列已经面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以巧克力闻名世界的甜蜜国度在图画书领域所具有的才情和创造性。

    阅读这些图画书,我们可以感受到“童年”作为一个语词的魔力,它的那些永恒的思想和情感越过陆地与海洋的宽广和辽阔,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得到同样的响应和表达。童年时代,谁没有像学飞的鸽子泰勒马克一样,在少年的笨拙和懵懂中努力把握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次飞翔(《不会滑翔的鸽子》)?谁又不是像男孩尼诺一样,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为自己想象过“一条没有的小狗”,或是一只“从没见过”的小鹿,以及其他许许多多“从没存在过”的事物(《一条没有的小狗》)?我们或许也曾像《黑衣婆婆》里的那个小男孩一样,在童年过于丰富的想象力中塑造着与“黑衣婆婆”有关的各种神秘和恐惧,却发现有一天,所有黑色的猜想都在一个明亮而温暖的真相中烟消云散。或者,我们也曾像那只寻找愿望的老鼠一样,千万次地梦想着成为别人,最后却幸运地明白了“那我宁愿做一只老鼠”的道理(《老鼠找愿望》)。

    这是一些在图画书的创作中得到反复诠释的童年情感和愿望,也是一些有着永恒魅力的童年话题。比如《不会滑翔的鸽子》里那只学飞的鸽子泰勒马克,在滑翔考试的慌乱中一头栽落在人类的餐桌上,却因此给同伴们带来了一顿美餐,进而也为鸽子世界发明了一种新的飞翔和觅食“招式”。泰勒马克出人意料地成为了鸽子世界里的英雄,他不但获得了滑翔考试的证书、父母和老师的赞扬,还得到了漂亮的鸽子小多菲的青眼。从泰勒马克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无数在现实中跌跌撞撞地行走着的孩子的身影;这样一次泰勒马克式的“飞翔”,或许也代表了所有孩子的成长梦想。

    在“童年”的艺术情景里,“爱之阅读”系列图画书还围绕“爱”的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艺术表现。例如,对一切幼小的孩子来说,家庭都是他们生活的核心,因此,家庭生活也是这套系列作品表现的重心。克拉斯·冯布兰克的《最爱我爸爸》,大概会让我们想起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在孩子眼中,父亲力大无穷又无所不能,他是我们童年世界的支撑点,他的身上有时带着暴风雨般可怕的严厉,但他心里永远有一个留给孩子的最温柔的角落。另一本图画书《每个女孩都是公主》,则让我们看到了爸爸对孩子的爱怎样化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智慧,让平凡的小姑娘玛丽拥有了“公主”般的一份骄傲和自信。

    《玛拉和奶奶》、《献给奶奶》等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祖孙亲情的图画书。当奶奶日渐老去,老得记不住很多事情,老得总是叫错东西的名字,老得大家都听不懂她说话时,只有孩子“能从奶奶的眼睛里读懂奶奶要说的话,然后讲给大家听”,也只有孩子相信,在老去的奶奶心里,还展开着一个属于她的美好的将来。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逐渐从父母的护翼下走出来,慢慢学会一个人走路的过程。总有一天,孩子会告别有着爸爸妈妈呵护的温暖家庭,走向自己的独立生活。图画书《最孤独的驴》和《一百万只蝴蝶》,以童话的方式讲述这一成长故事。小驴子巴尔塔扎从妈妈嘴里知道了“总有一天妈妈会离开”,但当这一天果真到来时,他独个儿晃悠着,天真地想把这“总有一天”赶紧消磨过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巴尔塔扎慢慢咀嚼着“总有一天”的意思,也慢慢学会了一个人“不慌不忙”地生活。在这个关于成长的童话里,死亡的话题以十分隐晦的方式得到了传达。巴尔塔扎的“孤独”不仅仅是一种独自离家的孤单,而是蕴含了更为深层的存在的孤独感。孤独的巴尔塔扎“深吸一口气,继续往前走”的姿态,代表了不同寻常的勇气。

    在这批来自比利时的图画书中,我想特别提到两部涉及童年独特的哲学和伦理思考的作品:《大象的难题》和《有时候我会脸红》。它们以充满诗意的方式,思考着一些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到的哲学和伦理问题。《大象的难题》是一部“爱”的哲学书,围绕着大象提出的“你怎么知道你爱上了一个人”的问题,各式的动物、植物、人,还有大海、云朵、太阳,星星,等等,一起来描述他们对“爱”的感受。在每一次描述里,“爱”这个字眼都变得更具体、更宽广、更丰满了,却也因此而变得更复杂、更丰富,更难以一言以蔽之。当所有人都沉醉于自己所描述的“爱”的感受中时,唯有那个行色匆匆“赶时间”的蚂蚁主持人,认为这些答案“全是胡扯”;她当然也是所有人中唯一没能体验到“爱”的感觉的那个角色。这一角色安排使图画书带上了一抹淡淡的讽刺色彩,但这讽刺不是出于嘲笑的目的,而是为了让读者明白,只有当我们懂得放下功利,以诗意的目光去看待和对待生活时,我们才有可能体味到那看似无用的“爱”带给我们的美妙回馈。

    《有时候我会脸红》是幼儿图画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探讨童年伦理话题的文本。从“我突然发现都尔的脸不知道为什么红了”开始,都尔“脸红了”这样一个小小的表情,在孩子们嘲弄的目光下被渲染成了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尽管“都尔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大家似乎是被一种嘲笑的舆论不由自主地支配着,加入到了取笑都尔的队列中,它甚至演变成了对都尔的人身欺辱。“我”在这时感到了这一行为的不对劲,也很想帮助困境中的都尔,可“我”始终没有勇气站出来为他说话,即便是在老师前来问话的时候。《有时候我会脸红》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在这样的伦理困境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带有自我拷问性质的思想争斗过程。“我要说点什么吗?”“为什么是我呢?”“要我一个人去面对整个班的同学?当然不了,我又没疯”。我们看到,这已经不只是童年的自我呓语了,它所指向的艰难的伦理抉择,也是大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伦理难题。这本图画书最大的成功在于,当“我”最后做出“说实话”的选择时,“我”仍然是犹豫的,不坚定的,充满顾虑的,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但“不知怎么却慢慢举起了手”。正是这个“不知怎么”的举动,把“我”从良知的煎熬中拯救了出来。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举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成年人回味和深思的举动——面对生活中同样的境况,我们会有勇气像故事里的这个孩子一样,为了心中的正义和良知而举起手来吗?

    与那些重在表现童年日常生活体验的图画书相比,像《有时候我会脸红》这样的图画书,除了书写儿童的生活之外,更向儿童传递着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不像个人的梦想、成长和爱那样直接关系到“我”的切身利益,但却以其对“我”之外的别人和别的价值的关注,诠释着比单个的“我”更广阔的“人”这个词语的意义。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1:53:04 | 只看该作者
方素珍的绘本读写课堂:绘本是种子,读写是花
 作者:却咏梅   

绘本是种子,读写是花——走进“花婆婆”方素珍的绘本读写课堂

  在台湾儿童文学领域里,方素珍起步很早,作品甚多。因翻译美国作家芭芭拉·库尼的绘本《花婆婆》,大小朋友都昵称她为“撒播阅读种子的花婆婆”,只因她像撒种子一样,把推广儿童阅读当作一生的事业

  2006年,我第一次接触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的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书中大猩猩与小女孩的友情故事给我留下了温馨和美好的回忆。今天,当我再次见到她时,已经做了24年阅读推广的“花婆婆”方素珍竟容颜未改,依然乐此不疲地在各地播撒阅读的“种子”,她笑称:“读绘本也是一个保养秘方哦。”而且,她越“玩”越深,颇有创意地把绘本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研发出了一套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读写训练方法,给大陆作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近日,接力出版社邀请方素珍在北京给100多名家长和老师上了一堂“打开绘本学写作”的主题讲座,针对如何把孩子的阅读潜能转化成写作潜能、如何将绘本阅读教育与学校作文教学体系相融合、如何让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即开展充满乐趣的读写训练等问题答疑解惑,她认为:“让小学生爱上作文,首先要让孩子心里有的说,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而绘本恰恰是最能激发孩子表达欲望的媒材。”

  把绘本阅读转化为创意思维

  如果说绘本是开启早期阅读最适合的读物,那么绘本是否只适合学龄前的幼儿?是否到了小学一年级之后就不要再读绘本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学低年级的绘本阅读更具功能性呢?

  在方素珍看来,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阅读的绘本,尤其是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更适合用绘本补足教科书的不足。大家都知道读绘本有好处,但还是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学校也没有把绘本和语文教学结合的课程,“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绘本教学课程化,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讲述有趣温馨的绘本故事、一边欣赏美丽的图画,又能在优质的绘本故事中萃取一些写作的元素,潜移默化地增进语文表达能力,岂不是一举数得?”

  于是,在2012年学期开始前,方素珍和杭州高级语文教师姜晓燕商量,请她在所教的一年级班上进行读绘本、写作文的实验。每周一堂绘本读写课,以儿童阅读与写作为主轴,用拼音开始练词语、写短句,再到写短文,以创意思维作导向,采用听、说、读、写、做多元化导学模式,促进孩子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至2013年7月,一年级学生在姜老师的引导下,扎扎实实地精读了24本绘本。之后,该绘本读写课堂在上海、深圳等地的学校也相继进行了试讲和实验。

  有人说,一、二年级学生还不会写字,现在开始学习是不是太早了?方素珍认为,写作不仅可以用文字表达,还可以有语言、肢体、画画、拼音等多种表达方式。比如《米莉的帽子变变变》一书描绘了一个叫米莉的小女孩,看上了商店橱窗里一顶非常漂亮的帽子,可是她没有钱买,好心的店员就“卖”给她一顶神奇的帽子。米莉戴上这顶帽子回家了,一路上,帽子一会儿变成孔雀帽子,一会儿变成喷泉帽子、池塘帽子……只要你想,帽子就可以变成你想象的任何东西。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看看书上这些人的头上都戴了哪些帽子,然后启发他们:“你是不是也有一顶神奇的帽子呢?用想象力戴上它,说说看,你的帽子是什么样的?”于是有的孩子说:“我的帽子很高,是一座101层大楼,每个楼层都有新奇的商店,晚上还会放烟火。”还有的孩子说:“我的帽子是一列火车,你要跟我去旅行吗?”之后,老师动手教他们自己做绘本书,还找一些有关帽子的绘本和图片进行延伸阅读,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打开视野。

  方素珍认为,绘本不是教科书,没有太多制式的框架,是最能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读物。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示范,引导学生读完绘本再进行写作,等于是先提供一个优质的脚手架,学生在聆听欣赏后,要仿作或创作自然就容易多了,也比较不会排斥写作。

  很多事都需要积累和等待

  对于当前过于注重作文成绩的现状,方素珍也感到很无奈。“当绘本融入课堂以后,也许一开始老师和家长看不到孩子写作文有哪些进步,但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写作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的教学不以作文提分为教学核心目标,那些肚子里有很多故事、饱受绘本熏陶的孩子更能吸引人、感动人,未来更可能成为作家。相反,那些一开始就迎合作文考试,为了高分练习写作文的孩子,到最后往往失去了写作的热情。”

  其实,没有孩子天生不爱阅读,而是天生不知道怎么阅读。就像没有拿给他食物,他自然不知道该吃什么。方素珍笑称自己也曾为不爱看书的小儿子伤透了脑筋,她想到的办法是,既然他不喜欢阅读书本,就让他来“阅读妈妈”吧:“如果我要让他读某本书,我会自己先读,然后找机会跟他聊那本书,分享其中的点点滴滴,再引导他发问和思考,并让他将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渐渐地,这些文章也有了文采和思想。”

  同样,当她把绘本读写课堂带到马来西亚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的表现也常常让她感到惊喜。一个学生听完《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自己做了一本绘本书《白雪公主的真实故事》为皇后平反:“皇后说,你们知道白雪公主的真实故事吗?哦,你们都不知道,这都是白雪公主贪吃惹出来的祸。有一天,我要买苹果给白雪公主吃。可是,青蛙却碰倒我的毒药,我也不知道苹果是什么时候沾上毒药的,这不是我的错,是顽皮的青蛙!白雪公主看见苹果就一口咬下去,她竟然没有洗苹果!所以晕倒了。”这个学生在封底还特别注明:“小朋友,记得先把苹果洗干净才可以吃哦。”

  方素珍坦言:“不是说看完一本绘本或者上完一堂读写课就会写作文了,而是需要积累和等待,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从佳句、短文,慢慢进化到起承转合的。”

  仅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台湾的绘本阅读推广已经有20多年了,虽然学校没有专门设置绘本课,但有很多“故事妈妈”和志愿者经常到学校讲绘本,对孩子们来说,阅读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了。早期这样的绘本阅读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读与听、讨论与交流的层面,学生在接受精神营养“输入”后,还无法实现能力转化后的“输出”。后来,一些教师开始尝试把绘本阅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孩子习作和激发创造力,学生们非常高兴,因为课堂上不仅可以读书、写字、讨论、绘画,还可以做书、表达,老师也因此拿到了台湾教育部门颁发的奖项。

  采访中,方素珍多次提到全民阅读即将立法,学校越来越重视阅读,老师也非常欢迎。她说自己以前来大陆每年大约一两次,现在每年有十三四次,已经去过51个城市,最远的在乌鲁木齐,听讲座的最多达4000多人。

  “听完肯定会有激情,但还远远不够,如果老师要用绘本教学,自己一定要先学,学校、班级也要有阅读计划。”方素珍说读绘本有3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绘本是绘本”,打开书,觉得图挺漂亮,文字也不错。真正爱上之后就到了第二个境界“看绘本不是绘本”,好像人生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样。“那时候我开始疯狂‘玩’绘本,做书、解读、排戏剧,一口气精读了600多本书。现在的我其实到了第三个境界‘看绘本还是绘本’,还是翻开一本书而已,只不过会欣赏了,知道书中‘字里有乾坤,画中有世界’。”她建议老师们从现在开始,与学生们分享一本绘本,并进入第二个境界——大量阅读、参加讲座等,学习如何欣赏文字和图画、分享、讨论、表达、做书……持之以恒,不知不觉就会进入到第三个境界了。(记者 却咏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18 , Processed in 0.0798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