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找回乡村教育的落脚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7 11:5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找回乡村教育的落脚点
    ■姜树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本土的,越是生命的。即便在流行音乐热浪升腾的当下,只要民歌《茉莉花》、《阿里郎》、《彩云之南》的旋律一起,总会在很多人内心荡起清新而温润的涟漪。质朴的乡村,是我们生命与心灵的永恒基石。

    在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早已成为先导与主体,农村被动地跟随其后,乡村社会日渐成为文明进展中的看客。教育亦然。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城市取向”的教育观早已充盈很多人的内心。于是大多数乡村校园欲与周遭隔绝,大多数课堂努力脱离农村味儿,“城市意识”成了师生心中的“阿拉丁神灯”。从生命的根基出发去关注乡村教育,将乡村教育植入心骨,为物欲化的生活找回落脚点,是每一位乡村教育人心中的企盼与呼唤。

    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尖锐地抨击当时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在现代媒体的进驻下,不再闭塞、不再落俗,学生与教师均不是陶老生活状态下的学生与教师了,时代给师生打下了深深的烙迹。当下的乡村教育宗旨若再是培养纯粹的“农人”,已有失时宜,但一味的“城市取向”显然不是合适之举。当代“乡村教育人”刘铁芳、钱理群等教授,疾呼乡村教育如荒漠,痛怜无人关注乡村教育。曾一度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生活》启发我们,健康的人性、健全的人格才是幸福的根子,教育就是教人幸福。“老大”给了我们更深的体悟:幸福没有地区差,没有职业别,把乡村弟子催熟为空心的“城市稻草人”,祸莫大焉。社会转型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乡村教育不是简单的回奏,而是乡村主题的旋律变奏;不是重蹈覆辙,而应螺旋上升。

    乡村教育只有融入乡村生活,才具有生命力。我们所处的乡村地域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民俗文化传统、乡村生活秩序、自然社会环境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民间作为乡村个体生存的基本空间,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教育资源对于个体性情的熏陶、人格的陶冶有着外来文化无法替代的功效。

    乡村教育的构筑在以乡村周围的日常生活经验作为基本素材的同时,也要融合城市文明的时代基因。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劳动教育的美好,受到民俗民风的熏染,创造乡村环境的美好。现代背景之下,“新乡村教育”不是落后,不是固守成规,而是和着时代脉搏,拥怀五洲视野,倾注本土情怀,培育乡村少年的乡村文化自信,以“扬弃”的态度积极面对外来文明的冲击与滋养。“新乡村教育”的生命活力也许就在于此。

    (作者系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特级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4:09 , Processed in 0.0945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