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小民:2013:我的推荐书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7 15:5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小民:2013:我的推荐书单



  我觉得我所受的传统教育,历史知识是一堆伪历史。这些年我喜欢读历史类书,就是有意地想纠正这种错误。这种纠正要从重新认识一件一件历史上的小事、一个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开始。

  新年的钟声已敲过,又到了做一年读书总结的时候了。

  2013年读书共两百九十七本,比2012年的三百零六本减少了百分之三,没有保持增长也就算了吧。读书本不应以本数为目的,正如经济不应以GDP为唯一目的一样。翻阅一下读过的书目,小说仍占一半左右。以前曾觉得,只图享受读小说不行,还要多读点有学术水平的书。但实践证明,真的很难做到。我读书大都在讲课之余,讲一天课后再读学术性的书,兴味索然,读不下去,只有读小说才是休息。再想想,我读书的目的本来也不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纯属休闲而已。年逾七十还谈提高学术水平,有点太“老骥伏枥”了,只要能跟上时代就行。既然读书的目的全然是为了享受,填补退出社会的空虚,那就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不必为读小说太多而自责。而且,只读好书的要求也不现实,因为什么是好书,标准是因人而异的,不必按报上推荐的好书去读,自己觉得好,读了高兴就行。

  2013年有许多书的确很好,如《邓小平时代》《故国人民有所思》《繁花》等等。这些书我都读过,真的好。但这些书几乎尽人皆知,或进入各媒体评选的好书之列,就不用我再推荐了。有些书尽管没有进入好书排行榜,但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网上、报刊上评论、争议甚多,如《共同的底线》《忍不住的关怀》《第七夜》《冷战》等。这些书知名度相当高,爱书人几乎都知道,我也不必再列出了。我想推荐的是写得好,但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书。我觉得湮没了这些书是一种罪过,应该让更多的人读这些书。

  按惯例还是应该推荐经济学的书。这类书我亦读了不少,但我觉得与其他书相比,值得推荐的经济学著作还是少了点。在理论上有创新或新意的书,我还没读到,绝大多数还是关于国内经济改革的,不过这类书有真知灼见的并不多。或者耸人听闻,讲中国如何陷入危机;或者以梦为真,讲中国未来如何增长繁荣;或者对中国现实经济缺乏感觉,隔靴搔痒,认真进行研究的不多。当然这些书也不是没有意义,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亦有启发,不过不值得一般读者去读。在众多经济学著作中,我只想推荐一本:周其仁先生的《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9月)。周先生做学问极为认真,所探讨的都是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我认为,讲具体问题比讲大道理有意义得多。中国改革方向是明确的,三中全会讲到要让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点,这就要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周先生是坚决支持市场化改革的,但他不是空谈必要性云云,而是从具体问题入手,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周先生既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又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所写出的著作就对我们很有启发。在这本书中,周先生首先分析了“中国做对了什么”,这是对三十年改革的一个总结。总结过去的经验,才知以后如何努力。接着他分析了界定产权、改革土地制度、货币政策及促进增长这些改革的中心,最后提出“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就是未来改革的重点。读完全书你会觉得切合中国现实,又富有启迪。周先生的书内容有深度,但并不深奥,而且文字通畅,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枯燥。学术著作能写到这个水平的确要有相当的功底。

  文学类的书,是我2013年读的数量最多的。在小说中,我想推荐贾平凹先生的《带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我觉得在中国作家中,贾平凹、余华、苏童等的实力与作品都有资格获得诺奖,只是他们运气不如莫言好。我很早就喜欢贾先生的小说。他早期的“商州系列”中篇小说,《浮躁》等长篇小说,都深深感动过我。争议相当大的《废都》我觉得也颇有新意。贾平凹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作者,不会保持不变的风格。他以后的一些小说,则魔幻的成分越来越强。不是不好,是我读不懂或看起来费劲。而最近这一本《带灯》又有点回到原来的现实主义,而且比他早期作品的艺术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带灯》写的是中国最基层的单位乡一级干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的困难与困惑。我也去过乡政府,深知他们的艰辛与困难。面对最普通的或刁或善的民众,要处理无数看似小,而又难办的事情,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但他们的艰辛却往往不被了解。这本书真实再现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对我们认识中国也极有意义。读这本小说,享受中又让你深思。

  我想推荐的另一类小说,是侦探小说。我极爱读这类小说,它情节紧张,往往出其不意,是休闲的最好读物。许多人都爱这类书,但都认为层次不高,不好意思推荐。它们能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但难以进入“好书排行榜”。我认为这不公道。畅销与好书并不矛盾,有些畅销书并非好书,如许多网络小说。有些好书并不畅销,如有学术价值的书。但也有些畅销书就是好书,正因为好才能畅销。不少侦探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古典侦探小说,如克里斯蒂和美国范达因的作品,今天看来已经过时。而且,我认为中国人写这类小说,畅销是有的,但未见其能说好。我觉得西方的不少这类作家,如刚去世不久的汤姆·克兰西,美国作家陆德伦、文斯·弗林等人的侦探小说就相当好。但我最欣赏的是美国作家弗雷德里克·福赛思(Frederick Forsyth)的书。据我了解,2013年国内有两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一个是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黄山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总共七本;另一个是同心出版社出版的“间谍课”系列,计划出七本,还没出齐。早在1980年代就有出版社出过他的《豺狼的日子》。当年成为青年学子的热门读物,用洛阳纸贵来评价并不为过。这两个系列同样本本精彩,让你一读上就无法放手。在这些书中,我最爱读,亦想推荐给读者朋友的是《魔鬼的抉择》(黄山出版社,2012年7月)。这本小说把冷战中苏美的争斗和恐怖分子的活动交织在一起,情节曲折,出其不意,读起来刺激、有趣,尤其最后的结尾出乎所有人意料。尽管这本书是2012年出版,但福赛思的许多书是今年出的,我举出这一本是因为我认为在他的系列书中,这本可称“精品中的精品”。

  文学类书中还包括散文。我注意到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海豚书馆”和“海豚文丛”两个系列中的不少散文都写得相当好。这两个系列的书我买了不少也读了不少。我推荐的是“海豚文丛”中谭伯牛先生的《盛世偏多文字狱》(海豚出版社,2013年2月)。对谭伯牛先生我一无所知,只在《上海书评》上读过他写的文章,对他的年龄、专长完全不知道,甚至从他的文章风格猜测过他也许是台湾人。但他的《盛世偏多文字狱》让我震惊,总以为他是学识渊博、文字功夫极好的老者。书中的第二篇文章“邵飘萍因何而死”让我知道了过去不知道的真相,过去我认为邵氏因为宣传革命、共产主义,被张作霖所杀。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邵氏之死还在于有偿新闻,邵氏拿了张的钱,不为张宣传,反而宣传了张的对立面(因为钱更多),才被杀死,与革命的关系并不大。看来邵氏真是中国有偿新闻之鼻祖。一篇小文对我震撼极大,原来我们的许多历史知识都是假的,受骗许久,今日方醒。其他文章也都篇篇精彩。作者知识之丰富,文笔之通畅、老到,绝非一日之功。读其他书都是一本书写一段点评,读这本书我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写了点评。这种好书篇幅又不大(十万字),值得与更多人分享。

  散文类中回忆录也是重要的部分。2013年的回忆录中台湾学者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可称第一,尤其是第四部“文学江湖”写得最精彩。这套书在许多“好书排行榜”都名列其中,我就不推荐了。我推荐的是另一本同样精彩的回忆录,周素子的《晦侬往事》(三联书店,2013年10月)。作者是移居新西兰的华人,写她个人与全家在极“左”路线下所经历的困难,感人至深。但作者并不是一味诉苦而是“诉而不怨”,只讲事实,不发评论。而且紧紧抓住了人性,既写了极“左”路线之下人性之恶被放大到什么程度,又写了人性中的善如何让他们感到安慰。而且,作者的文字极好,朴实、通畅,不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却相当感人,这样的好书不读实在可惜。

  余下的好书都与历史相关。这类书我读得不少,大概与兴趣相关吧。我觉得我所受的传统教育,历史知识是一堆伪历史。这些年我喜欢读历史类书,就是有意地想纠正这种错误。这种纠正要从重新认识一件一件历史上的小事、一个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开始。2013年出版的这类书相当多。其中相当好的一本是范泓先生的《历史的复盘》(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4月)。对范泓先生我了解不多,只读过他的另一本著作《隔代的声音》,印象相当好。《历史的复盘》顾名思义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全是写民国时期的人,且都是名人,但这里写的许多更是我过去所不知道或者误解的。从这些事得出的评论也甚为客观。当然个别事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完整功过及个性,作者只是就事论事。但这正是构建整个民国史的基础。认识理论往往就要从这些人的这些事入手。作者收集了相当多的资料,且进行了梳理,文字亦极通畅。作者范泓并不是大历史学者,但这本书却值得看。读名人的大作当然是正确的。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总有一些贡献,但并非名人的书都值得读。往往是一些名不见经传或者名气不大的人写出了优秀的著作。名人也曾是非名人,名人在作为非名人时写的著作有时比成为名人后更好。

  这几年写民国的书一直是热点。台湾学者林志宏先生的《民国乃敌国也》(中华书局,2013年6月)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首先在于选题,一般写民国总是写民国当红的政治家、军人或文人,但这本书写的是反对民国的清朝遗老。写这个题目的书我过去还没见过。应该说,要全面了解民国,认识社会转型时不同思想的交织,这个问题不可忽视。其次分析极为实事求是,既说明了这些遗老保守、反动的心理和复辟活动,也说明他们在文化研究中的贡献。最后,这本书的研究极为严谨,可以说无一结论、观点没有根据,但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爱看。在我2013年读的书中,这本书学术水平最高。其他民国图书多了,这本书却给你一个新天地。那些拖着小辫子整天想复辟大清的遗老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社会思潮,而且,他们也并非铁板一块。有些人,如郑孝胥随溥仪去了“满洲”,成为汉奸,而有些忠于大清的遗老,如陈宝琛,爱大清但并不卖国,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

  《民国乃敌国也》中提到了陕西一位遗老刘大鹏。此人留下了相当完整的日记,记载了自己在民国前后的思想与生活。英国学者沈爱娣根据这份日记和其他资料写成了《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北大出版社,2013年8月)。这本书属于微观历史,即从一个人和一件事来看当时的社会与思想状态。数年前著名史学家史景迁写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小人物的命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就属于这类著作。该书在国内翻译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在国内相当火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都属于此类书。如今这类微观史学有发展之势,这类书从一个小人物或一件小事来看社会,让你对当年的社会有具体而深入的认识。《梦醒子》利用刘大鹏的日记,写出了这位举人在民国前后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对这位小文人的影响。刘大鹏仅仅是一个举人,经济上也属于温饱偏下的状态,这就是当时大部分读书人的状态。一次革命无法改变人们的生存状况,甚至还会更坏。刘大鹏这类小人物在清朝时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民国后状况更糟。从中我们可以认识社会转型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普通人留下可信资料的几乎没有,刘大鹏的日记就有其特殊意义。根据这份日记写的专著就对认识历史极有意义。

  对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研究的禁区越来越少,各种观点都可以争鸣,但对当代中国的研究还相当不容易,不仅有些资料尚未开放,而且许多问题当事人尚在,也相当敏感。也许对当代中国的认识要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我推荐的当代史研究是萧冬连先生的《国步艰难:中国社会路径的五次选择》(博源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萧先生在研究当代中国方面下了相当的工夫,我读过由他主编,而且下册由他一人独写的《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0月),写得相当好。如今这本《国步艰难》又更上一层楼。这本书篇幅并不大(全书二十多万字,还包括了别人的评论),但把建国以后所走过的路讲得清清楚楚。对于萧先生把建国后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即作者所谓的“五次选择”)是否合适,其他学者有不同的意见。这当然是可以研究、争鸣的问题。我读完全书后觉得,这种五阶段分法把解放后我们所走的路概括得相当清晰。这五次选择,每次都是一次转型,有的是由坏转好,也有的是由好转坏。而且,这本书对建国后的成就与问题,介绍与评价都相当客观。当代史是我们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评论当代史极为困难。但作者用丰富的资料来描述这一段历史,评价也就在其中了。对同样的事实不同人有不同认识,但首先是弄清事实,“史料即史学”并不错。无视史实,凭一点感觉评论历史是不负责任的。萧先生这本书和上一本一样重现的是历史事实,这就是史学家的本色。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5:58:24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想推荐的是日本学者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中信出版社,共十五册,2011年11月-2013年9月)。对于推荐这套书,我犹豫了许久,因为它篇幅太大了,皇皇十五册,且每册都不薄,有多少人能看完?我开始读这套书时也担心读不下去。但一看开头第一页的“银币故事”写道:古罗马早期并无货币,用盐来支付,“‘工薪族’一词,追根溯源起来,就是罗马人的语言——拉丁语中,用‘盐来付款的人’的意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多新鲜的知识,后面肯定还有更有意思的事,终于决定读下去。读完之后,深感这是一本极好的书。仅说“好”还不够,必须加一个“极”字。而且,我过去有一个偏见,觉得日本人缺乏创新,所以不爱看日本人写的书。但我觉得这套书的确值得看。

  有关古罗马的书汗牛充栋,我也看过一些,但总觉得对古罗马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读完这套书,古罗马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我脑海中清晰了起来。什么是好的历史书?胡适先生在评论好友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时说:“史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一方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这样综合的,有断制的叙述,可以见作者的见解与天才。历史要这样做,方才有趣味,方才精彩。”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我没看过,不敢评论,但盐野女士的《罗马人的故事》,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盐野由于热爱古罗马,长期生活在意大利,在此期间她搜集并阅读了大量古罗马的历史资料,还考察过许多古罗马遗址。这大量的资料是史实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古罗马史当然扎实、可靠,称得上信史。其次,历史本来是枯燥的,但盐野把历史写得栩栩如生,通俗而有趣,与其他严肃的历史书完全不同。最后,盐野七生不仅在介绍罗马史,而且有许多精辟的评论与分析,既综合了其他学者的见解,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套书太有吸引力了,即使我在一天繁忙的讲课之后,仍有兴趣读,既是休闲,又增加了知识。

  盐野七生在“给中国读者的序”中说,“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以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对她的前半句话,我不敢苟同,因为中国领导人一再声明,我们没有成为超级大国的野心,当然也不会成为现代版古罗马。但后半句话,我觉得是对的,如何使中国强大,如何让这强大基业永存,古罗马的历史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有了不少想法。

  其实2013年还有不少未被关注的好书。如美国学者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美国学者叶凯蒂的《上海·爱》、刘瑜的《观念的水位》、英国人汤姆·罗伯·史密斯“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的《秘密演讲》《44号孩子》和《六号特工》、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蔡昉的《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叶兆言的《陈年旧事》《一号命令》、梁鸿的《出梁庄记》、印度学者阿比查特·班纳吉和法国学者艾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贫穷的本质》、英国学者蕾切尔·波隆斯基的《从莫斯科到古拉格》,美国学者傅葆石的《灰色上海,1937-1945》、徐天新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王碧落的《百年袁家》等。不过我把自己每年推荐的书限定为十本,这些书只好割爱了。

  好书陪伴我度过了2013年,但愿2014年有更多好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48 , Processed in 0.0714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