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捕捉课堂中的亮色 ——在省培期间听公开课后的感想 瑞安市玉海实验中学 孙漫 从教十几年,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也非常多,但像这次省继续教育培训一样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安排教学考察的还是第一次。经过几天特级教师、教授、专家的专题讲座,再重新审视课堂,对课堂的理解有了不一样的角度。 没有一个老师能上出一节可以被称之为完美的课。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缺憾。 我们来听课,一方面是观摩开课教师对这堂课的处理,这是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抱着获得专业成长的心态,从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中去寻找自己的灵感,而不是以衡量课的好坏为目的。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听了四节课:《动能和势能》、《常见的植物》、《物质的内能》和《常见的动物》。这四节课各个老师上的各有千秋,课堂的预设见功底,生成更显智慧。 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预设目标,也要关注课堂生成。在以往的教学中更关注预设目标,学生要沿着老师设定的路线走,当学生行走的路线发生偏移时,教师就要强行将他拉回预定的路线。而现在的课堂,要把重心引导到关注生成性目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观看《物质的溶解性》这一节的教学视频中,即使是浙派名师,当学生对“棒棒糖含在嘴里化掉是溶解还是熔化”无法辨别时,仍然采用的是告知的方法:“我告诉你们……。” 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料的。在《动能和势能》这一节中,学生在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在“斜面越高,动能越大。”这种错误也是我的学生经常犯的。朱男老师马上反问学生:“实验中是否可以不用斜面?”学生就想到用斜面的目的是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正确结论。在《常见的植物》这一节中,展示学生矮牵牛花解剖图中,王豪钟老师发现学生对子房的结构理解模糊,就将完整的矮牵牛花雌蕊取出,投影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确子房的位置。这些都是课堂中的生成,同一个老师,教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班级中,生成都有可能不一样。教师对生成的合理有效地处理更反映出教师的知识功底和教学智慧。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的时候,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和高度给学生一个推动力,推动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在课堂上要非常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独立性如何,关注教师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老师是否置之不理,把问题淡化了;在生生互动的时候,每个学生是不是能够产生自己的意见,是不是会倾听,讨论是不是热烈,有没有深度,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在师生互动的时候,老师点拨得到不到位。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生成时,开课的老师可能在某一环节做的很出色,在另一环节会有欠缺。我在听课时就要想一想,如果是我遇到相同的情况会怎样做。 在《动能和势能》的课中,学生无法回答“通过什么方法来显示动能大小”时,课堂陷入了沉闷。我想如果将引导做的更细致一些,是否学生的思维会更顺畅。比如用不同汽车撞击障碍物等车祸的视频,让学生分析哪辆车动能更大,在进一步追问是根据什么现象得出,学生就应该知道用什么方法显示动能了。学生在设计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一个学生提出用研究动能的装置,结果被老师否定了。其实物体在斜面上滑下与在空中自由下落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再根据撞击后橡皮泥的凹陷程度显示能量的大小。学生的思路并没有错,而且是在研究了前一知识点“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基础上地延伸。如果教师能肯定学生的想法,再分析斜面上滑下受到的外力较多,是否有更好的设计方法。这样既赏识了少数有独特思维的学生,又启发了其余的学生要善于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既抓住了课堂亮点,又让课堂生成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上的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富于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在《物质的内能》这一节中,学生在判断“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这句话是否正确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必须要加一个前提:在绝对零度以上。臧艳玲老师在赞赏学生知识面广的同时,也肯定了学生的话。但如果必须要加这个前提的话,“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因为我不是物理专业的,对此我也产生了疑惑,是否物体可以没有内能?回去以后,我上网查找了有关绝对零度的知识,发现绝对零度是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此温度下物体确实没有内能。但是,绝对零度永远无法达到,只可无限逼近。因为任何空间必然存有能量和热量,也不断进行相互转换而不消失。所以绝对零度是不存在的,除非该空间自始即无任何能量热量。在此一空间,所有物质完全没有粒子振动,其总体积并且为零。也就是说“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这句话不需要加前提。课堂上的这个生成,尽管老师的处理并不恰当,但却促使我产生了问题,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这难道不是听课的另一个收获吗? 最后,我用后面四句话作为自己在此次培训后激励自己的箴言:在积淀中成长——多一份反思;在坚持中磨练——少一份急躁;在反思中 创新——多一些理性;在实践中提升——少一些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