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设计艺术:与奢华高价画等号是一种误读 作者:李峥 来源:解放日报书籍设计艺术是为了阅读体验,与奢华高价画等号是一种误读 美丽的书就好比T台上的时装 日前,《刘小东新疆和田调查》和《2002—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在德国莱比锡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这也是“中国最美的书”参评“世界最美的书”十年里首次拿到双奖。
从事“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工作多年,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祝君波看到的不仅有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飞速发展,也听到许多公众对于书籍设计的误读。对此,他不厌其烦地做着普及工作。“年内,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外文书店的两家书店会开张,它们将率先推出‘中国最美的书’特许经销点。此外,收藏中国最美的书计划、今年书展‘上海书籍设计家十人联展’等活动都在筹备中。让美丽的书籍更靠近读者,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误解一:书籍设计就是做封皮插图
书籍装帧艺术究竟是什么?对这个 “入门级”的问题,绝大多数读者的答案是,做个好看的封皮,或给书里加些插图。
这个答案道出了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书籍设计理念。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受前苏联影响,将书籍设计的评选标准机械地分为封面设计、插图设计和版式设计三块。
21世纪以来,理念不断更新。2002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在沪创设,坚持认为书籍装帧审美不是单一的,应是整体的。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介绍,评判一本书是不是美,不仅看外在是否漂亮,内容呈现、文本排版、材料选用、印刷工艺、氛围营造都是考量标准。比如《2010-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使用了许多极薄的纸张,以三联折起隐藏书内,看着不觉厚重,翻阅又很新鲜。当然,艺术家的追求也越来越精细,如近年出现的要求“音乐性”,指的是阅读时要有节奏感、韵律感,很多读者还闻所未闻。
误解二:设计过的书籍都卖高价
在一部分读者心中,精心设计过的书籍都价格不菲。更有甚者,认为书籍设计就是奢华豪装,是浪费资源。
书籍设计有没有走奢华风的?答案是肯定的,曾经甚至还有设计师将真金白银用在书上,有的还融入声光电技术。那“最美的书”是不是都很昂贵?从近年获奖作品来看,售价数十元的平价书才是主流。
“这几年,设计思潮回归自然、回归本质,过度设计、过度包装的书籍少了,价格也很亲民。”祝君波说,在很多书籍设计专家看来,如今的设计思路很多元,豪华与简朴本身不是美不美的单一标准。“不管浓妆还是淡抹,最重要的是恰如其分。如《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收录了珍贵的中华艺术瑰宝资料,恢弘大气,要卖好几千元,也没人非议;如果只是一本普通的小说,还要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不合适了。”
误解三:评选“最美”是自娱自乐
种种误解中,“艺术无用论”最多见。比如,书籍设计是形式大于内容,阅读只需要内容好就够了;书籍设计是艺术家的自娱自乐,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对此,吕敬人认为,书籍设计艺术存在的根本,正是为了让读者获得物超所值的阅读。“读者掏了钱,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要有良心,带给读者更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引领读书文化的风气,都是我们的责任。即便是看上去再简朴的书,如果灌注了设计师的心血,爱书的人执书在手,一定会感到不同。”
对于一些设计思想较为前卫、新潮的书籍,祝君波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评选出来的最美的书,就好比T台上的服装、车展中的概念车,虽然难以广泛应用,却给了有理想有能力的艺术家施展自我的舞台,代表了人类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也带给普通人一种美的享受。”曾因设计《平如美棠》而获得广泛赞誉的朱赢椿,不久前推出一本名为《肥肉》的书,他使用特殊印刷工艺,让书看起来像一块油光锃亮、立体逼真的大肥肉,获得许多读者喜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