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生活了6年,直至2013年的秋天,64岁的北岛才第一次尝试在这个城市搭乘电车,他挺喜欢那感觉,因为“很怀旧”。
这次电车之旅是北岛为“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3”、与英国文化协会合办的“诗歌电车行”活动而做的实地考察工作。几天后,他带着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英国诗人曼娜·埃尔芬、西班牙诗人奥尔维多·加西亚·巴尔德斯、美国诗人杨君磊和中国诗人蓝蓝坐上了从屈地街电车厂开出的复古电车,从上环到铜锣湾,行至跑马地和中环银行街,诗人们在电车上高声朗诵着自己的诗歌,兴致盎然。第一次来到香港的奥尔维多·加西亚·巴尔德斯打量着窗外:“我感觉这里犹如巴西圣保罗,或是美国纽约,但绝对不是我想象中的亚洲。”
与此同时,港岛29辆新型“叮叮车”的车厢内,已经装饰了10首中英文对照的诗歌海报,从11月到1月,面向市民进行两个月的限定展出。
“诗歌基本上很难进入商业社会的生活,所以我们一直在考虑:除了在封闭的多媒体剧场做诗歌朗诵以外,还有什么空间是可以与大众互动的?”北岛说,6年前他开始筹办香港国际诗歌节,倡导一种“诗意的栖居”,现在他显然想到了一个好方式:让我们在缓慢的电车里读一首诗吧!
北岛希望藉由电车让人们明白:诗歌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
北岛推荐给香港市民的10首诗歌中,其中一首是威尔士女诗人曼娜·埃尔芬专门为此次活动创作的《明亮》,北岛将它翻译成了中文版:“‘黑暗无法驱赶黑暗,唯光线可行。’让我们的旅伴被光辉祝福;每一杯子闪烁的暗示穿过我们,夜或昼。我们落下来,蹑手蹑脚,灿烂,让我们圣洁展开奇路。”
曼娜·埃尔芬在一趟英国短途旅行的火车上写下了这首诗。“当我获委托写一首将要贴在电车里的诗时,我想到的是人们一起去旅行的场景。头两句的灵感来自马丁·路德·金,他说过,黑暗不能赶走黑暗,只有光明才可行,我思考‘光’和‘光明’这两个词,这是一种祝福,希望人们在他们的国度安全地旅行,而且是生命的一种比喻——我们怀着希望经历人生,安全的、灿烂的、光芒四射的。”
谷川俊太郎的《大海》、阿多尼斯的《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启示》、杨君磊的《海带》、蓝蓝的《风》、菲利普·拉金的《日子》、伊夫·博纳富瓦的《夏夜》……北岛也将这些诗歌带上了香港电车。他并不将主题局限在“旅途”,而是更考虑大众的接受度:“一是音乐性,二是可感性,三是简短而韵味悠长……在拥挤的空间与短暂的时间交错回映,为香港留下诗意的感受和生长的想象。”
和北岛一起挑选诗歌的,还有香港出版人林道群——他推荐的是香港诗人也斯的《城市风景》,并将也斯拍摄的一张香港照片作为海报配图。林道群还记得,也斯曾经写过一篇《电车的旅程》,当地产商把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陌生之时,也斯还能通过电车瞥见旧时的痕迹:“电车依循它的老轨迹,继续摇摇晃晃地前进。它经过消失了的旧邮局,经过消防局的旧址,经过开了门的中环街市、整过容的万宜大厦,正在向上环和西环的旧区驶去,在那儿,你还可以看到一些唐楼:那些高四五层、楼下是店铺楼上是住家的旧楼,仍然带着战前上海与广州的风格,宣示了它与过去的联系。”
香港电车自1904年投入服务,刚刚迎来110岁生日,平均每日接载22万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现存唯一全数采用双层电车的电车系统。在林道群看来:“香港电车的缓慢和保守,早已成为了这个瞬息万变的国际都市的强烈反差物,渐渐变成了一种怀旧的消遣。从港岛东的筲箕湾到西边的坚尼地城屈地街,半个小时的 车程,电车要走上一个半钟头。然而缓慢和保守,北岛他们好像正是在这种反差之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