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文化运动的前卫人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7 04:0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苦雨斋主周作人
作者:侯云灏

  周作人(1885-1967),原名魁寿,字星杓。1985年1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93年秋到次年春夏之交,祖父因科场舞弊被捕入狱,他与兄长鲁迅(周树人)一起被送往亲戚家避难。1894年冬,其父大吐血,家道由此中落。1898年他与鲁迅参加县考,次年又参加了院考,名落孙山。
  1901年9月,周作人进入清末洋务派开办的江南水师学堂,由一位叔祖从“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故中取了“作人”的名字。1903年10月的一场大病后,他的兴趣转移到文学翻译和创作上来。1905年以“萍云女士”的笔名发表第一部译作《侠女奴》。不久,《玉虫缘》也被刊用出版。
  12月,赴北京应考,准备留学日本。
  1906年夏秋之间,周作人赴日本东京留学。自此,他把日本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开始学习日语。1907年,他与鲁迅合译《红星佚史》、《劲草》等,并协助鲁迅创办《新生》,但未能成功。同年,他进法政大学预科学习。同年秋,进立教大学学习古希腊文,希望以后把《新约》译成“佛经似的古雅”。在6年的留学生涯中,周作人共译出《匈奴骑士录》等5部中长篇小说和13个短篇小说,约50万字。文学翻译成为他留学生涯的一项主要而又卓有成效的事业。
  东京求学,周作人曾三易住宿。在最后一处住宿,他遇到了一个名叫羽太信子的小厨娘,很快就坠入情网。1909年6月,他们结婚。1911年9月,在鲁迅的催促下,27岁的周作人恋恋不舍地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携妻回到绍兴。1912年1月18日,周作人以“独应”的笔名发表了半个世纪后他仍津津乐道的政论《望越篇》,在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同时,对革命的前途表示了担忧。7月,他去杭州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本省视学职。但他终日卧床读书,被人笑谓“卧治”。一个月之后,他就因病辞职,在家读书、翻译、作《童话研究》等。1913年3月,他又被选为绍兴县教育会会长,接着被邀为浙江省第五中学英文教员。9月,周作人开始主编《绍兴县教育会月刊》,并在上面发表各种著、译文章。1915年10月,周作人将他在这一时期的译作和自己介绍异域文学的文章,精心编选成《异域文学》出版。
  1917年9月周作人被北京大学聘请为文科教授兼国史编撰处编纂员。
  1918年是周作人的成功之年。1月,他的译作《陀思妥耶夫斯奇小说》第一次发表在《新青年》上。自此,他以独树一帜的翻译家的身份走上了新文坛,成为《新青年》同仁中的一员,《新青年》上几乎每一期都有周作人的撰、译作品。2月,《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用白话翻译的《古诗今译》,并且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对于翻译的观点。他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林纾的翻译,指出文学革命就应该从文字到思想都进行彻底的革命。周作人的用心极为良苦,他试图通过翻译,输入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迥异的语言和思维,为中国新文坛的“文学革命”彻底输入一种新的精神。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译作《贞操论》,强调男女在性与爱的问题上绝对的平等,从根本上宣布了以没有爱情为特征的传统婚姻的不道德性,确立了结婚和离婚的婚姻原则,中国的舆论界、思想界、文化界,当即为之震动。周作人从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卫人物。
  10月,周作人编写的《欧洲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周作人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12月,他发表《人的文学》,打出了“人的文学”的大旗,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此后,他又发表《平民文学》、《思想革命》、《论黑幕》、《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等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这些文章里,贯穿着他的一个系统的思想,是把五四“人”的发现和文学的发现统一起来,构筑了关于“人学”的理论构架,指出“作家须得有极高深的人生观”,在作品中要回答“中国人与社会,能否长进,能否改好,能否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学革命不仅要实行“文字改革”,更重要的是实行“思想改革”,如果“白话通行,而荒谬思想不去,仍然未可乐观”。
  1919年7月,周作人赴日本向石河内的新村参观,觉得是遇到了平日梦想的世界。他怀着宗教般的热情参加了新村的劳动,“虽然很困倦,但精神却极愉快,觉得三十余年来未曾经过充实的生活”,他随即加入新村。回国后,他就成为中国新村运动的积极鼓吹者与组织者,到处做报告、写文章,宣传新村的理想和那种“人的生活”。1920年2月,周作人还组织了新村北京支部。但是,他的新村理想遭到鲁迅、胡适的批评,随着日本新村运动的停滞,周作人的“新村理想”也遽然消退了。
  1920年12月底,因肋膜炎,周作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养病、治病。
  1921年3月到9月,共发表各种撰、译近70篇,其中,创作诗歌、杂感和散文如《梦想者的悲哀》、《过去的生命》、《中国人的悲哀》等40多篇。冬天,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古希腊文和日本的小说与诗歌。周作人说他“无论如何总不是个诗人”,但在1922年出版的新诗选集《雪朝》中,他发表过的26首新诗全部入选,所占的比重并不亚于当时的著名诗人。就连胡适也把周作人的《小河》一诗赞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1922年至1931年,周作人担任了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8月发起和参加了妇女问题研究会,把妇女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11月和12月他相继发表《国语改造的意见》和《汉字改革的我见》,认为中国现代国语的建设,应该在通用的普通语改造的基础上,采纳古语、方言、外来语,严密用语语法,简化汉字,用罗马字拼音。他还于12月创办《歌谣周刊》。此后两三年间,他先后发表《猥亵的歌谣》等大量有相当学术水准的文章,以其博学和独到的眼光使他的民俗学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
  1923年9月,周作人将他的专栏文字以《自己的园地》为名出版,这是他第一部结集行世的散文集。10月,他参加“中日学术协会”,但一个月后就退出该协会。后来又参加“中日教育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同年,周作人给鲁迅写了绝交信。
  1924年11月,他与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他是实际上的主编。
  1925年5月,周作人等7位教师联名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8月,为了声援女师大师生的斗争,包括周作人在内的北京41位教师发表《反对章士钊宣言》,9月他参加了女师大开学典礼并坚持在那里为学生上课。女师大风潮刚刚过去,“三一八惨案”又接踵而至。周作人连续发表《闲话的闲话子闲话》、《关于闲话事件的订正》、《陈源先生的来信》等文章,以表达自己的愤怒。同时,周作人还专门写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死法》等文,悲悼“三一八惨案”的殉难者。
  1926年7月,周作人发表著名的《两个鬼》,说在他的心里住着两个鬼,“其一是绅士鬼,其二是流氓鬼”,“在那里指挥着我的一切言行。”他“对于两者都有点舍不得”,他“爱绅士的态度与流氓的精神”。
  1931年8月,周作人辞去燕京大学、女子学院等校兼职,专任北大研究教授。10月应北大学生会的邀请,作《关于征兵》的讲演,指出迷信“公理战胜”是大错的。1932年2月,周作人应邀在辅仁大学作总题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学术讲演,连讲8次,9月出版。这是周作人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立的研究成果,涉及文学的内涵、范畴、研究对象、起源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1936年,他的《苦竹杂记》、《风雨谈》出版。鲁迅去世后,各方面约请他写文章的极多,他为《宇宙风》写了《关于鲁迅》和《关于鲁迅之二》,希望人们把鲁迅“当作人来看,不是当作神”,这又招来了很多批评。
  从1935年到1937年间,中日关系日趋恶化,周作人写了许多关于日本的文章。从《关于日本语》到《日本管窥》,系统地展开了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研究,认为过去的日本可爱,现在的日本可敬,而中国却积贫积弱、无药可救。
  1938年2月,周作人参加了大阪每日新闻社组织召开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被《每日新闻》刊载并刊发了照片,一时舆论哗然。武汉文化界严厉谴责他“不惜葬送过去之清白,公然附和倭寇,出卖人格”。茅盾等作家在《给周作人的一封信》中说,“艺界同人无一不为先生惜,亦无一不以此为耻”,督促他“幡然悔悟”。
  1938年3月至8月,周作人多次辞谢伪满洲大学、伪北京师范学院、女子师范大学之聘,不加入留日同学会、东亚文化协议会,并有劝友人勿入文化协会等举动。9月他拒绝接受伪北大校长兼文学院长之职。他还多次辞谢日伪各方的邀访、宴会、约稿等。周作人的本意是要在北平过独立隐忍的“苦住”生活。
  1939年1月1日上午9时许,周作人在家中遇刺,虽“仅伤及皮肤”,但元旦的枪声彻底打破了周作人平静、闲散而又困顿的生活。10天后,他就接受了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从而结束了他的“苦住”生活。
  随后,又接受伪北大教授兼文学院长之职。9月他成为东亚文化协会的成员,1940年12月周作人正式被汪伪国民政府任命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并被指定为常委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次年他率团访日,慰问侵华日军伤病人员并捐款。从1941年7月到1942年1月,周作人多次在各种场合为日本的“治安强化运动”做动员,说什么“治安强化运动是和平建国的基础,是华北反共最重要的工作”。他按照日本人的授意,将他治下的大、中、小学的课本都做了相应修改,使日语课成为必修课,以行政命令推行“兴亚”运动,进行奴化教育。
  1942年9月,“华北作家协会”成立,周作人成为“华北作协主席”。
  在1939年至1945年的六年间,他结集出版的著作就有《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苦口甘口》等8种。1944年1月,《药堂杂文》出版。这时期,他还创办了《艺文杂志》、《文学集刊》两个刊物。1943年周作人被削去了实权,而委以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等虚职。同年,汪精卫邀请他南行讲学。1945年华北政务委员会改组,他仍被任命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7月写了《饼斋的尺牍》,不久又作了《曲庵的尺牍》、《实庵的尺牍》等,以钱玄同、陈独秀等与他在旧时的通信,向人们暗示以炫耀他昔日的辉煌。
  日本投降后,周作人任北大国文系主任。随后,他陆续发表《凡人的信仰》、《过去的工作》、《道义的事功化》、《两个鬼的文章》等,为自己的思想、文章作回想和解说。1945年12月6日,他因汉奸案被国民政府逮捕,先是被押于北平,后改押于南京老虎桥监狱。1946年11月,被首都高等法院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有期徒刑14年,褫夺公权10年,全部财产除酌留家属必须生活费外均予没收。周作人开始在狱中重译《希腊的神与英雄与人》等作品,并开始写《杂诗》、《往昔三十首》,另外还写了“儿童杂事诗”70首等。
  1949年1月,周作人被保释出狱。11月开始以各种笔名为上海《亦报》写小品文,几乎每日一篇。
  直到1954年底,周作人一直没有固定收入,平日以写作与翻译过活,靠零星稿酬维持生活,生活极其窘迫。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预支稿酬方式,每月预支其200元固定稿酬,后来加到400元。但到了1966年又完全取消。周作人在这一时期翻译了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如欧里庇得斯的悲剧、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日本的《古事记》、《俄罗斯民间故事》、《乌克兰民间故事》、《伊索寓言》等。翻译成为维系周作人最后生命的精神支柱。
  1962年6月,78岁的周作人为了50年的夙愿开始翻译古希腊作家路喀阿诺斯的对话集。1965年3月该书翻译完毕,计47万字,但直到1991年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应有关部门的要求,周作人以各种不同的笔名写作有关鲁迅的回忆文章,后来辑成《鲁迅的故事》、《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出版。
  1960年,周作人开始写《药堂谈往》,即《知堂回想录》。这是他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著作。这部书稿在历尽坎坷之后于1970年由香港三具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其时已是周作人辞世三年多以后了。1967年5月6日,周作人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7:14 , Processed in 0.1184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