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内第一专业的传记研究刊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5 08:2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内第一专业的传记研究刊物梁庆标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3月19日   10 版)
《现代传记研究》(第1辑),杨正润主编,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第一版,36.00元

    1978年,美国著名传记家里翁·艾德尔(Leon Edel)在夏威夷大学创办了《传记:跨文化季刊》杂志,开启了传记研究的新时代。在这之后的30多年间,传记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巨大门类,传记研究也日渐兴盛,但遗憾的是,专业性的理论刊物寥寥无几,相关文章只能发表在文学、历史或文化类的刊物中,空间非常狭小,这限制了传记研究的发展。可喜的是,2013年秋,《现代传记研究》集刊由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创立出版,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的传记研究刊物,而且其中收录中英两种文字的论文,它改变了中国大陆没有传记研究专刊的状况,也为世界传记研究者提供了新的交流和对话的空间,意义非常。
    从学术角度看,《现代传记研究》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是研究的前沿性。编者旗帜鲜明地标举“传记”这一文类的独特性,虽承认其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性”,但特别强调的是它文类的独立地位,与文学和历史都相区别,因此使用的是“传记”而非“传记文学”这一国内学界的通用术语,相应地,“写作”而非“创作”则被用来指称传记形成的过程。这种理念符合世界传记研究的趋向,构成了研究的基本前提。在范畴上,它使用了现在国际通用的大传记(life writing)概念,包含传统的他传、自传、回忆录、书信、日记、游记,以及新兴的口述历史、图像传记等,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值得说明的是,刊物名称中的“现代”一词并非时间概念,也就是说,研究对象并不限于现代时期。它主要是指研究理念的现代性,即运用多种现代方法和学理来梳理、解释和阐明各种传记现象与理论问题,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向司马迁学习什么——〈史记〉传记方法的现代意义》一篇就是很好的证明。作者针对当下中国传记存在的问题,提出当下的中国传记家应当学习司马迁的方法,文中还引述了欧美学者关于司马迁的一些评论,也应得到中国《史记》研究者的注意。刊物中还有几篇文章带有明显的“比较传记”研究的色彩,这是值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大有开拓的空间。
    其次是充分的开放性和国际化。20世纪后期以来,传记研究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呈现为全球性的研究热潮。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者的努力与成就有目共睹,在研究理路、方法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水平。为了更有效、更充分地与国际学者交流,刊物聘请了23位国内外学者担任学术委员,多是国际一流学者。如著名的《毛泽东传》的作者、哈佛大学的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夏威夷大学《传记》的现任主编克莱格·W·豪斯(Craig W.Howes),《传记百科全书》的主编玛格丽塔·乔丽(Margaretta Jolly)等。同为学术委员的当代最知名自传研究专家、法国学者菲利普·勒热讷(Phillippe Lejeune)则为刊物贡献了专稿,清晰地阐明了他自传研究的学术路径和基本理念。可以看到,在同各种质疑自传的批评声音的对话和争辩中,他一方面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自传契约”理论,另一方面则坚守自传真实的底线,特别表现在他和他的团队对“日记”这一最具原创性、真实性的自传形式的大量收集、阅读和持续研究中。这一研究趋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特别是在面对“质疑真实、颠覆主体、消解传记”的各色后现代“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时,有助于我们穿透层层“迷瘴”,认清传记的本性,坚定研究的信念。
    内容的多元化和及时性是刊物的又一特点。作为研究性刊物,对传记理论的探索和建构是必不可少的,也必须具备学术的敏感。书中关于自传的“微观政治”特性的探讨,关于口述史中讲述者的人格呈现问题的分析等,都是具有开拓性的论题,值得拓展和深入。传记文本的细读、考辨和评析则是具体的批评实践,包含着对传记理论的验证和发展,开辟了又一种研究空间,这一领域本刊也多有佳作,如英国学者Xiaoning Lu研究两种有关老舍在英国的传记,发现了其中“边缘视角”的叙事方法,其解读细腻而独特。其他如关于欧洲第一部蒋介石传记、王鼎钧回忆录、《明史·王守仁传》、米歇尔·莱里斯的《非洲幽灵》等的具体分析,都各擅胜场,启发良多。当然,传记是最具现实性的大众化文类,因此写作实践与理论批评同样重要。为此刊物设立了专栏,评介不久前获得中国第四届优秀传记奖的获奖作品。传记家张胜就其获奖作品《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接受了访谈,发表了写作中的独特感受与经验,特别是“主体性”与“对话性”理念,就颇值得传记写作者认真借鉴。以上各类文章涉猎广泛,角度各异,共同构筑了研究的多重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53 , Processed in 0.0682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