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中国民营出版策划业发展逻辑 (2)作者:丑小鸭的世界
杨文轩 第三阶段:出版分化时代 时间:2003年—2007年
标志:
一、2003年非典对书业的影响。短期影响导致长期问题暴露出来,民营出版策划业遇沉重的打击。体现在退货剧增,帐期拉长,信用体系被破坏。书业黄金时代结束,整个产业进入不景气时期。
二、2003年,《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对外资和国内资本完全开放图书分销市场。
解题:
非典导致书业进入不景气时代,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从不同层面出现分化。
现象:
1.规模分化:一方面,部分机构快速发展,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一批销售额过亿的公司。另一方面,大部分小机构不断萎缩,降低产品规模,基本上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两极分化十分明显。
2.功能分化:策划人时代大多为小而全的结构。市场竞争使一部分人淘汰出局,迫使另一部分人选择出版链条的某一个环节。譬如内容提供商、内容增殖服务和内容的经纪服务。出版策划的业态更丰富,产业链条分工更细致,更完整。
3.产品分化:一部分有创意、有资金实力的策划人继续开发原创作品和引进版权,出版向更细分。另一部分人的创新能力不断退化,策划的产品更低端,跟风现象更为严重,图书品种依然居高不下。伪书、新书特价,扰乱市场秩序,引起管理部分的重视。
4.渠道分化:分销权放开后,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策划机构获得二级分销权,与新华书店建立了合作关系。渠道更加完整,销售能力更强。另外一些小公司则只能在不断衰退的民营市场中挣扎。
5.出版策划机构的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不仅没有增加,可能随着一些策划人的退出,总量在减少。
6.大量特价书商出现。据最近一次民营订货会统计,特价书批发商已经占参会单位的1/4。
7.以小搏大,单打独斗创造畅销书的奇迹不再出现。一些超级畅销书基本上被国内大的出版社和几家大民营出版策划公司瓜分。
8.经济成份更加复杂。国有出版社与民营策划机构、民营和外资开始合作,譬如长江出版集团并购湖北海豚卡通有限公司,“金黎组合”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组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贝塔斯曼收购榕树下等等。
9.与出版社的合作形式更多样化。包括内容提供、共同投资、渠道划分等,方式更灵活。
10.在政策地位上,处于“灰色地带”——走到中心边缘,其作用被认识到,但没有被正名。
11.民营出版策划内部开始出现整合的努力,2004年读书人、华文天下、汉唐文化、光明书架、紫图尝试进行渠道整合。虽然失败,却代表了一个时代转折。
背景:
产业背景
——出版社崛起。出版社的竞争能力加强,对民营策划的依赖性减弱。他们利用自身的出版资源垄断优势和资金实力,开始争夺民营控制的大众图书市场。
——出版社提高合作成本,迫使民营降低产品开发和生产成本,一些势力较弱的小机构转向开发低端产品,甚至跟风、抄袭,违规操作。
——“策划人时代”突飞猛进盲目造货,给“分化时代”遗留大量库存。使民营书业陷入库存和特价销售的恶性循环。
——民营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不规范、家族经营等先天缺陷,在市场不景气时充分暴露,开始成为制约其发展瓶颈。
——整个产业进入剧烈震荡期,经销商拖帐、赖帐,社店经济纠纷不断。现金流短缺导致财务危机,引发整个产业连锁性信用危机。
——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导致阅读分化和读者流失。网络书店发展,使传统零售书店陷入危机。民营出版策划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开始贫瘠。
——产业发展不均衡。房价上涨,抬高房租经营成本,导致大量零售书店倒闭。民营出版策划机构所依赖市场空间越来越狭小。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民营批发商不思进取,依然采取坐店经营、守株待兔传统经营方式。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基本上属于单纯的价格竞争和品种竞争,很少致力于终端市场的开拓。对上游民营出版策划的支持力量越来越薄弱。
政策背景
2003年,一系列出版改革政策出台,对民营放开总发权和二级批发权。市场开放对大机构是利好,他们可以合法进入新华书店主渠道,获得更大的市场增量。
但对于小策划机构则是利空。批发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一些批发商倒闭和拖欠帐款,吞噬和挤压小书商的利润空间,使图书行业盈利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
1.策划人时代的繁荣是需求拉动的,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并没有真正市场化,市场竞争也并不充分,抗风险能力很弱,一旦市场出现不景气,分化不可避免。
2.分化主要体现在产品数量和营业规模上,而在产品结构、公司结构、资本结构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3.分化并不彻底,小的出版策划机构依然有一定的存活空间,其操作不规范行为,制约了大机构向产业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产业集中化时代 时间:从1997年开始
标志:
一、年初席殊倒闭;二、年中两大书店和两大网站的价格战;三、年底的纸张全面涨价。
上下游挤压,产业链条出现全面危机。
现象:
1.规模化。大量小出版策划机构倒闭、被兼并收购。优势竞争力继续朝向个别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及大出版社倾斜。一两年时间将出现一些超大型民营出版策划公司。
2.专业化:新技术革命带来传媒业的改变,原有的编、印、发一体化的平面形态媒体变成了立体的多媒体运作,由此拆分出投资商、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运营商。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将继续结构性分化。
3.产业化。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集中在同一个产业资本手中。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出版产业一体化,即从出版到发行,全部统一在同一个集团体系下。二是传媒产业一体化,即图书出版、杂志、网络、电视等不同的传媒集中在同一传媒资本手中。资本并购将更为活跃。
4.新的出版策划机构难以创立,更多的策划人将离开印刷和发行,转向内容增殖服务和市场推广等环节。
5.与出版社的合作更加紧密,项目投资、合组公司,进行资源互补,将成为未来几年书业发展趋势。
6.一两年内新书品种规模将降低,而后逐渐恢复到现在水平。
背景:
1. 纸张涨价。一是纸张价格上涨,二是帐期和信用额度。无论是成本,还是帐期,都对小
型出版策划公司的现金流产生压力。
2. 物价上涨,图书为非生活必需品,因此不可能像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那些因恐慌会形成
抢购风潮,相反是不景气时期最容易被削减开支的。
3.房价继续保持上涨趋势,将使零售终端继续萎缩。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依赖的渠道逐渐减弱,甚至有可能完全丧失。
4.新华文轩、上海新华传媒等国有发行机构的上市,着手打造大中盘。一旦形成规模,将改变渠道格局,使民营业批发商遭受毁灭性打击;
5.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化,一大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出版策划机构被淘汰。 产业比较和政策分析
通过以上阶段性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民营出版策划机构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与国家的政策调整相适应的,是与产业发展轨迹相吻合的,是与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相对应的。
一、 与产业发展轨迹相吻合
抛开政策性因素,出版产业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中国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从诞生、兴盛、分化和转型,基本上符合国际出版业的发展轨迹。我们以台湾、香港为例加以分析。
1953年,台湾的图书出版社有138家,每年出版新书大概维持在2000左右。1985年底,猛增到2671家,上个世纪90年更是高达6000多家,年出书2万多种。造成书籍出版数量增加的原因包括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教育水准提高,政府出版政策趋向开放等因素。
这与由中国民营出版策划公司的“发行商时代”向“策划人时代”转化十分近似。出版机构、出版品种剧增,出版业出现空间繁荣。
以2000年为分水岭,台湾图书市场成长出现停滞。原因包括前阶段快速发展导致同质化品种过多,退货率提高;以及网络带来了新阅读革命,减少人们阅读书籍的兴趣,出版业呈现恶性循环。这些与今天我们遭遇的情形十分类似。
所以,如果我们将中国民营出版策划机构放置在产业发展背景中,就会发现,许多问题都是阶段性问题,会随着产业替代和发展,逐渐来解决。存在是合理的,不能简单的否定和肯定,而是要找到存在的原因和理由,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问题
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小而分散、过多过滥、行为不规范等等,是管理部分和社会诟病最多的地方。这些问题出现有产业本身的原因,也有的是发展中的问题,并非中国民营书业的劣根性。
譬如小而分散,小并非问题,关键是没有规模实力的大公司;也不在于产品低端化,而在于缺乏优秀的原创作品;不在于管理能力低下,而在于缺乏适合创意行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此外,小而分散状态是创意产业的基本形态。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基本格局两极分化,十几大公司控制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几千家小公司分享剩余市场。日本、韩国、台湾,全世界如此,中国也不例外。
譬如违法违纪现象。政策限制导致民营出版策划机构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带来一系列问题:责任和权利总是相互的,赋予其权利,才使之承担相应的责任。缺乏合法性,经营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三、政策既是制约,也是保护
在对民营出版策划机构阶段性分析时,我发现,政策的开发对于民营书业并非全是利好的。
民营出版策划机构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受到政策的限制,已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反过来思考,这种“夹缝”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人们在抱怨之时,很少去思索,去掉了这层保护伞,我们还有多少生存机会,我们是否有能力和资格来从事这个产业。
大多数民营书商都是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一旦进入,就受到政策的外壳的保护,而存活下来。进入时没有经历市场检验,经营时也没有经历市场的考验。一旦市场准入的门槛打开,竞争加剧,大量民营出版策划机构都被淘汰。
所以,那些在书业挖到第一桶金的策划人,应该感谢政策垄断和逐步开放。
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出路
一、重新确定战略定位
未来书业发展趋势必然是产业化和集中化,在这个行业大变局中,民营出版策划机构面临战略选择。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战略定位确定后,才能进行确定产品策略、管理策略和营销策略。
二、积极谋求与国有出版社合作
从买卖书号的思维和操作定势中跳出来,成为出版社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一是项目合作;二是股权投资合作。
三、创立品牌
前几个阶段民营出版策划机构更多关注于产品经营,个人品牌和机构品牌尚未树立。下阶段应该着重放在品牌建设上,积累资源,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四、资本运作
和国有、民营、外资、产业资本进行全方位的资本接触,迅速改变单一的资本结构,增强风险的抵抗力。
五、进入专业化、细分市场
产品定位更加清晰,加大研发力度,争取在细分市场创立自己独特的品牌。 政策建议 市场和产业环境多重压力,给予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以巨大的压力,逼迫其转型,如果管理部门能够把握好这个时机,在政策给予出口,顺势利导,将有助于中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一、内容提供商主体资格确认
——调整内容提供商。确立出版策划机构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合法地位。包括:内容增殖服务商的资格确认;包括版权的归属,合作模式、税收政策。
——出版经纪人的合法资格,打破版权代理垄断地位,鼓励民营机构从事代理行,尤其鼓励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输出。(已经以各种形式在做这样的事情了)
二、开放与出版社合作的限制
——允许和鼓励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与出版社进行项目合作。
——利用出版社转轨改制,选择几个出版社作为试点,开放股权,允许民营以股东身份参与出版的经营管理。与出版社合作的打开。从国有出版社的组织创新寻求合作空间,共同发展。 三、对民营有限度开放出版权
在加强出版监督权的前提下,选择一些有实力、有理念的策划公司进行试点,有限度逐步向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开放出版权。给一些具有策划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出版商开发出版权。从国家出版政策上获得制度创新的机会。开放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有限度开放。可以先开放一些意识形态不强的出版类别,譬如科技、生活、财经等领域的出版权。
——逐步开放。选择一些有实力和理念的公司作为试点,逐渐扩大范围。
——开放和监管同步并重。加强监管力量和监管力度。譬如提高进入门槛,集中审读权力,在政府与国有出版社之间建立审查委托制,或者直接建立针对民营出版公司的审读中心。加大处罚力度,增加民营出版企业的违法成本。
结 语
中国书业所遭遇的是双重困境:一是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譬如出版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中盘模式,等等,包括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出版业都经历过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甚至至今依然为之所困扰。
二是中国特殊背景下的图书产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所遭遇的问题。譬如国有、民营合法主体资格,渠道的冲突和划分,在加大市场化进程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保持出版社和新华书店体系的稳定……产业的发展自然规则和人为政策的干扰,当这两种困境交织在一起时,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
今天,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大的政策环境下,国有出版社要改革,民营出版策划机构寻找出路,只有将这两股力量汇集在一起,才能开创一个中国出版业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