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在《学作文和教作文》再版的时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3 20:1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在《学作文和教作文》再版的时候
                                     苏立康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学作文和教作文》(徐锟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是北京市教师继续教育中文专业的必读书。当时我们中文系办公室的老师不止一次去出版社买书,以至于最后只好“扫仓库”,把最后一本也买走了。后来再需用书的时候,就只好复印了。事隔十几年,这本书经修订、补充再版了,这是值得庆贺的。
       作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这些话告诉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的情感活动。有的人有写日记的习惯,有的人有写信的习惯,一旦不写,心里就不得宁静。作家写书,政治家写文章、上书,自有其影响人的明确目的。但写作时,首先是要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要求,否则是写不出、也写不好的。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还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写作中的“情”虽然重要,但只有“情”还不行,还要有“思”。而且“情”与“思”始终搅在一起,难分难解,推动着写作过程向纵深发展。因此“思”是写作的又一要素。“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里所谈的言语表达的问题,应是写作的第三要素。写作离了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不会是成功的写作。
       这本书所提出的“动情、析理、达意”正反映了写作的基本规律。书中的一节节作文课,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诠释。从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学生动情、析理的过程,看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活动,看到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教师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看到他们怎样把对作文规律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不露痕迹地完成了教文育人的工作。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的才情和智慧,而且感受了他们的真挚、真诚和真情,感受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活力。我们在敬佩和感动的同时,自然会对作文规律产生更深的体悟,增加更为实际的理解。
       这本书在主体上是一本优秀的作文教学实录,它虽不是理论著作,但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独特的作用。一个优秀教师的认知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就是丰富的教学案例。这本书提供了一堂堂生动丰富的成功的作文教学课,都是生动的案例,其中既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规律,又反映了教师们的教学艺术。体现规律之处,正是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点;反映教学艺术之处,又为作文“怎么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贴近教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切实受益。
  对语文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作文教学素无良策的教师不在少数。这本书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尤其是提起笔“无话可写”的困境,提供了“言必心声,缘情索理”、“真实有趣,有取有舍”、“用心感受,真情表达”等案例;针对高中学生作文的立意雷同,认识肤浅的通病,提供了“积累思想,锤炼观点”、“辩证思维,多层论述”、“善于撷取,深化提升”等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情绪高昂,表达积极。从学生的这种状态,反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会使人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感悟良多,收获良多。
  尽管书中的有些实录产生于20年前,但从新的课程理念来看,它仍然散发着新气息;至于那些新的作文课例,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在教学对话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又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掌握技能的引导者和教练,等等。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状态下,自由地交流、写作。这是多么好的境界。作文课对学生而言,是一段愉快的生活。这些都反映着新的理念。凡是学习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的著作,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6:29 , Processed in 0.0772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