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川]谢云:从“弦上箭”到“牧蝶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4 18: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弦上箭”到“牧蝶人”
——为知行社2013年度人物而作
在涪城的教师队伍里,芳军是我唯一主动想见的男老师。
似乎是在2008年初春。那时,我们单位办有“教育论坛”,想给老师们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和空间。在我主持的版块里,看到了他实名发表的一些帖子。现在还印象深刻的,似乎有两篇。一篇,有感于中国家长和老师“擅长”用食指,动辄指着孩子鼻尖斥责,而国外的家长和老师,总是一个劲儿翘大拇指,赏识和赞许孩子,由此表达出他对教育观念的忧思。另一篇,是听某堂公开课后的感想,由公开课而论及“磨课”活动时,对执课教师的不尊重;对那一次次的研磨和修改,他用到“强奸”的说法,不只是感想,也算得“敢想”。或者,如他的“夫子自道”,是“口无遮拦”。
这些文字,观点虽然尖锐,思想虽然青涩,表达虽然生猛,但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作为版主,我立刻招呼、关注,仿佛迎接贵客。又将他的一些文字置顶推荐,一时间,引得无数关注和讨论。
从“后台”里,得知他是御营小学的老师,便“上心”了。某天晚上,与他学校一位领导吃饭,我特意点名,说想见他——他来了。在昏茫的暮色里。瘦挑个,眼镜,单薄,斯文,儒雅。看样子,30岁不到。“你是唯一一个我想主动约见的老师。”我告诉他。他憨厚地笑,有些羞怯,和惶然。通过论坛,彼此了解已经不少,所以握手寒暄后,便只是喝酒,闲话,再喝酒,再闲话——才知道,他与我是“老乡”,刚调进区里不久。人年轻,有朝气,心性高,很想做些事情。
除了表扬,就是鼓励。我喜欢这样上进的人。因为年龄刚好相差一轮,我便拿他当兄弟看。
他确实优秀。很快加入“知行社”,并成为重要一员。当年10月,我争取政策,带了知行社几个成员到南昌学习,其中就有他——他说,自己都没料到,幸福会来得那么突然。毕竟,他刚到这里一年多时间啊。这样的看重,对他的工作状态有很大影响。用他后来的说法,他仿佛“又开始了一场热恋”:“从教九年,从未有过如此澎湃的心。”他从初来的茫然里清醒,重拾阅读的热情,《不跪着教书》,《怎样上出好课》,孙双金、王崧舟……“那段岁月,心始终和有思想、有追求灵魂的交流,便愈显明亮。”
那可能是他与教育状态最好的时期,之一。因为被关注和关爱,他上公开课的时候多了,校级、区级、市级。随着抛头露面的机会增多,他说,一度时期“如处悬空状态”。很快,他们学校换了校长,中层岗位有所变动,他期望能更多地做些事情,有心应聘。我也期望,便鼓励他参与。他胜出了,在那所近两千学生的学校里,作了教导副主任,随后,又是教导主任。
但是现在看,我不知道这是否失策。
他的事情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事务性的,繁杂、零乱,拎不上串儿的事。他被忙碌给淹没了。读书少了,写字少了,思考,似乎也少了——我一直关注,却没有问他。“这一切,来得太快,来不及想便开始另一种忙碌。我的人生被拽上另一段旅程。”在后来的文字里,他说。
然后,忙里偷闲,他说还想再做些事,便和朋友商议着办学校,教写作、辅导作业之类。
“大哥,光靠那点工资,没法操。”跟我说到这事时,他满脸茫然,忧心忡忡。那时我才知道,他爱人和小孩,仍在老家的镇上。跟我一样,他也是农家孩子,父母都老实巴交,家底薄,经济上没有依靠。工作十年,没房,没积蓄,“窘迫得近于尴尬”。孩子快5岁了,马上要念小学。“我在这里,总不能让孩子在乡下读书。”他说,“要弄过来念,得考虑房子吧?每个月工资,不吃不喝,买不到一平米。”他说,有大半年时间,他就在这样乱七糟八的苦闷和揪心中度过的。
那个黄昏,我们坐在河边的茶园里,漫无主题地聊着,直到夜色一寸寸漫上来。我看见他的脸,被夜色一点点模糊,吞没,只有那副眼镜,映闪着黯淡的灯光。
这样的沉重和沉痛,我能想象,也能理解。甚至可以说,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曾经历。“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这样的感叹,对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对年轻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对曾在农村工作、刚刚进城的年轻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年届而立的男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状态里,既要糊口,又要养家,既想奔事业,又想奔“钱程”——这样的时候,他们的心思和精力,往往更容易偏向于职业,而非事业。毕竟,发展的前提,是生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倘若只管现实,没有梦想,还要好些。最纠结和痛苦的是,心怀梦想,却因为现实的生存,而不得不放弃——那段时间,芳军的心境,大约就在这样的焦灼和浮躁中。
接下来,他便的确是更忙了,更忙了。QQ上很难遇见,博客也几乎不见更新。我有些隐隐的失落,和伤感,但一直没有流露。偶尔在一些场合碰上,会顺口问问他办学的情况——其实,不问我也知道,不会太好的。市场早已饱和,政策又不提倡,他新到此地,人脉单薄,免不了碰壁和受挫。我能想见他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却只能在心里怅叹,为他莫名地担忧和着急。
很快,他便败退下来。几乎是“完败”。但和我在一起,他并不说痛。只是“检讨”,说自己的彷徨、纠结、踟蹰,说有负我的期望。“静不下心,无论读书,还是写作。”他懊恼地说,“总觉得谁在催逼着我,身不由己。”我茫然听着,心微微地痛——我能体会他的心境,也能理解他的处境,但我无能为力。
“静下心来,还是要读,要想,要写。”他一再地说,却一再地没有动静——他沉寂着,颇像现在失联的MH370。与370不一样的是,他并没有完全失控。因为,他“无法割舍自己的梦,如同情人”。
2010年5月,他偶然间读到“新教育网师学院”的一篇文章,颇有感触。“我激动地读着,读着,简直就是读自己的心。”我没有读过,但是能够想象——对“新教育”有所了解,对“网师”也有所关注,对那些在艰难的现实境遇里,因为不舍和热爱而苦苦挣扎的教育灵魂,有着源自本能的体谅和敬重。教育之路,漫长,艰辛,沉重,要始终向前、坚持行走,真的不易。
“原来,每份对教育的热爱背后,都潜藏着辛酸与枯寂、苦寂,而后又如此执着。”他这样诉说自己的感悟和慨叹。他躁动的心,渐渐平息。他开始静心阅读和思考。那些早在书架上的书,刚刚买到手的书,一本本进入他的视野,一本本被他捧在手中。“我再次如痴如醉。”他陪着刚刚入学的儿子,再次进入教育的世界。“一旦进入,我将反手,封死退路。”他说。
他真正把教育当成自己生命的必然,并因此有了别样的发现。“热爱,必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才能稳健;它需要阳光,雨露以及风霜,才能茁壮。”他说。尽管他依然面对着痛苦的现实,却愿意以更积极的意识和行为,去诠释和表达“教育的善念与美好”。因为阅读而思考,因为思考,他重新回到文字里,回到自己心灵中,“真正能改变教师生命状态,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是读书与写作。”他如此感叹。他把文字作为生命中的“光明所在”。“怀一份热爱,持一份坚执,在文字中前行。读书,反思,改变,记录,让教育与生命相融,人生便能生出别样的精彩。”他说。
他曾感叹,每个进入教育生活的人,都可能“从最初的憧憬,到接触现实的冰冷,再到无边的困惑,然后是精神的麻木与妥协”。好在,他一直挣扎着,使自己不至彻底崩溃和沦陷——他写过一篇“教育人的操守:艰难中的坚执”,通过一些片断和呓语,表述自己对于教育“痛与爱交织纠扯不清的情感”,读来,让人感觉沉重,有力。看着那些文字,有时甚至会觉得,他偶尔的沉默,其实是一种“沉潜”,在静默中,积蓄着奋起反抗的力量。
“真英雄是不会被吓倒的”,他说——虽然,他的身影,一直单薄,他的面相,罕见英雄的特质。
去年九月,他作出了剧烈的蜕变:抛开旧单位的一切,到了一所新办的学校。他开始了单纯的教学,致力于自己的班级和课堂。他的身心,都回到教学现场,从“儿童视角”和“学生立场”出发,不断反思和校正教育行为。他开始“设身处地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并因此有了别样的发现。“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完成’他们的‘可能’,让他们在丰满或逼仄的现实中,成长为更加完美的‘这一个’。”“在师生这对关系中,师者应以其学养高、修养好而为师,生者因其有所不知、有所不智而为生。”……
他所在的学校,半私立性质。我偶尔玩笑说:“资本家的钱,不是那么好挣的。”他嘿嘿笑着,在QQ里,或电话中。从他的作息时间里,我能感到他的辛苦,忙累,但是他说很充实,“痛并快乐着”。他明白了自己的边界和局限,因此而有了更清醒的定位和担当。“当一种彻骨的英雄情结渗入到教育者的血液中,坚守、担当、追梦,便成为一种命定。”这是他曾经的文字。但似乎直到现在,他才真正开始以行动,去回应和承负——而在这样的承负里,他说自己,真切体会到了“作为教师职业的一种幸福感”。
在A61时,除本名外,芳军还用过“弦上箭”的诨号。其命意,来自《三国演义》中,陈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典故。芳军说,取此名,一是因为他以本名发表的那些文章,被我置顶后,引发了些讨论,他不想“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二是基于自己“有话就想说出来”的“愤青”秉性,想以此寄寓自己柔中带刚的个性和追求。他说:“在弦之箭,代表一种态度,时刻准备着,履行自己的使命。”重读这些文字,感觉在他瘦弱的身躯里,其实一直有着满腔的教育热血。
有意思的是,到“一加一”,他的网名却叫“牧蝶”——我没问他用意,我更愿意从直觉出发,去猜想和揣摩:牧者,意味着缓慢、悠闲、素朴,这应该是教育的底色,所以有人说,教师应该是“牧羊人”,也总有老师以此为网名。而“牧蝶”,似乎更多一种超越物质意义的诗意和美好,淡定和从容。这,其实更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心灵追求——从这样的“心灵视角”出发,或许更能感觉到教育人的幸福。

很多年前,我曾说过:“不能作反抗生活的英雄,可不可以作抵挡生活的斗士?能够抵挡生活的打击,不被残酷的现实轻易打败、彻底击倒,也该是一种勇敢和胜利。”从“弦上箭”到“牧蝶人”,我欣喜地看到,芳军的嬗变,正体现着这样的勇敢和胜利——这,或许也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22 , Processed in 0.0646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