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1 你的生活是大地 ——我的一堂作文课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 王栋生 这是一节写作课.试图通过对话活动,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心灵,诱发他们的想象。
上课了,我没讲话,直接放PPT,速度缓慢。
1.拿出纸来,
看着屏幕上的话,
把第一反应记下来。
(也可以用词或短语,只要自己明白就行。)
2.说说今天早上看到些什么?
天气如何?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曾经有过那样的天气……
哪一天?那一天……
3.早饭最重要。
早晨吃了些什么?
喝牛奶了吗?
牛奶?!
早餐总是无法很从容……
高中生的早餐没有情调……
4.今天从哪条路上来的?街上乱不乱?
车上遇到谁了?
有没有遇上好玩的事?
见到什么人了?
今天你最想见到的人是谁?结果第一个见到的是……
连翻几页,学生略显惊异,但很快就适应了。可能是对老师提这些琐碎的问题感到奇怪,偶尔交头接耳,有人喜形于色,有人苦笑。
师:和同桌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5.你的注意力可能分散了。
刚才联想到什么了?
6.教学楼有几层?
每层有多少级?
想一想:有多少人从上面走过?
……
7.校园里那幢楼年代最久远?
谁来过这里?鲁迅?袁隆平?……
你的一位亲戚……
你初中的同学(“死党”)在哪个学校?
……
每一棵树都有故事。
谁会记得这些故事?
桂花香……
这些树是谁种的?
哪一年种的?……
师:和同桌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几位同学先后介绍自己刚才想到的事。有人提到了树。
师:你们从右边窗户看过去,那些树最迟是1929年种下的。看,办公楼前的那排水杉,可能是1972年种下的,我大学毕业来这所学校时,最大的一棵直径不过二三十厘米,可现在得二人合抱了……教学楼这边一棵松树,有印象吗?一棵孤松,不提起它,你甚至忘记它的存在;小路边那棵树上悬着一截铁轨,看到过吗?1946年学校从重庆迁回,曾以它代钟,上课了,就敲它……
(学生惊奇)
师:我说多了,我想说的是: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
9.猜一猜,老师这会儿在想什么?
生:可能也在“琢磨”我们。
师:对了。你也可以想到,老师每带一届新生,他会想些什么?谁和上届的谁长得像,谁和某某届的谁谁性格相近……你们对老师感到新奇,其实老师对你们也一样……
10.有个人能记得500名学生的姓名。
还有个教师能叫出1700名学生的姓名。
11.刚才那个人不是我。
(笑声)
师:你们能记住多少位教师的姓名?你们是因为什么记住他们的?或者为什么会忘了他们?
12.这个班上有谁长得和你以前的同学长得相像?
他们的姓名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
可能还有两名同学同年同月同日生。
师:和同学交流,看看各自记下了一些什么。
几位同学作简短发言。
13.上午11点对一个学生意味着什么?
食堂。
今天食堂有什么?
14.……它能让你更加感受到父母的爱,它能让你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原谅妈妈的手艺吧。
你们将在这里开始独立生活。
有可能从此开始你将在食堂……
三位学生发言,分别说了自己对食堂的认识。有位同学对食堂的过高期望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师:在本校106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豪华的学生食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直到十年前,你们的学长都只能站着吃饭。但是,那些年里,学校出过很多了不起的人。
15.我们是不是需要转移一下思路?
16.我害怕的一件事,一种动物。
我越是害怕越会想它。
我这样想已经很久了。
很多同学微笑点头。
17.我最尴尬的事是……
目前还不想说,没到时候。
但是会有一天,我说给你听。
18.我做过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我不想说了。
可是如果把它说出来有可能就解脱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恐惧的时候……
五位同学相继发言,一位说了幼儿园时与小朋友冲突的事,略显低幼儿;令人惊讶的是第二位同学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一件隐私,她的故事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也触动了一些同学的思绪……
师:听了你们的故事,很感动。你们长大了。
19.让我们一同来观察……
让我们一同来想象……
20. 你的生活是大地
——打开思维之门
21.让你的思想自由地飞翔!
你的生活很重要,
你的想象同样重要!
22.刚才你想到的种种事物,都可以写进文章,只不过需要一些技巧而已。
23.能不能沿着下面的“话头”或话题写点什么?如果不同意,也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
A.怎样做到既能痛快地看小说并且让所有的人为我感动?
B.晚自修时肚子饿。
C.怎样把测验得了65分的事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很安静甚或很高兴?
D.怎样才能做一件引起大家注意也让自己愉快的事?
E.为什么师长总说:“不要妨碍别人“? 【课堂实录】2 思考问题的“路数” 王栋生
师:这节课,我们谈谈怎样打开作文的思路。平时,我们需要就一个问题展开思考,或者需要就一件事发议论时,有些同学感到困难,往往只能作出简单的判断,只能简单回答“是”或“不是”。特别在作文时,一些同学对“不少于800字”感到困难,常把一个事例写得过于详细,如此等等,你们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 ?
学生:我对基本的道理是明白的,就是想不深。
学生:我有时想也不想,一气写下去,写到三五百字时,就感到已经说完了,只好讲废话或者重复前面的话。老师批改作文时两次给我的评语都有“未展开”。
学生:我觉得还是自己考虑问题不够深入。
师:好,今天我们不用动手写,只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其实写作不是“动手”,“动手”不过是写字,写作最重要的过程是思考。《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对于牛,那个姓丁的厨师是如何看的?
学生:“目无全牛”。
师:对。他已经看清、理清了牛的“结构”,所以才能“以神遇不以目视”,“游刃有余”。同样,只要积极深入地思考,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有可能在分解、辨析和质疑中变得明朗,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创设新意。
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物。有些观念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有的体现认识水平上的差异,有的因出发点不同而不同。如果按照定势思维,文章很难出现新意。
我们来说一个老话题,在许多读物上,都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少年瓦特看到烧水的壶盖被蒸汽掀动起来,从而受到启发,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甚至有些名人的文章中也这样说。这个材料也曾广泛地被一些同学用作作文的材料或事例。
按照习惯思维,这个材料一般被用作什么论点的例子?
学生:要注意身边的事物。
学生:观察思考很重要。
学生:要多动脑筋。
学生:许多伟大的发现有时候要靠灵感。
师:对任何问题都必须作深入的思考。现在想请同学们思考的是:瓦特真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吗?可能未必吧。
(学生疑惑。)
思考问题有时需要假设。现在我们一步一步的思考:
常见的、带盖的水壶,在烧水时,壶盖一定会被蒸汽掀动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和下面的问题,无论用什么方式,回答都只有两种选择:是,不是;会,不会;有,没有;能,不能。
学生:会。
师:请想,我们的祖先发明带盖的烧水用具,可能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学生:是。
师:我想问的是:三千年来,绝大部分,简直难以计数的人都烧水喝,瓦特之前,难道从没有一个人看到水壶被蒸汽掀动起来的现象吗?
学生:不会。肯定有大量的人注意到这种有意思的现象。
学生:也许有人视而不见。
师:是的,一定有人注意到这一现象。在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人中,有些人会想到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是吗?
学生:对。人数可能不多,但不至于三千中一个也没有。
师:那么,在想到可以把它可以作为一种动力的人中,是否从没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
学生:不大可能。三千年中,世界上的聪明人多呢。
师:这个判断正确。这三千年,人类发明了多少东西!但是,在利用蒸汽作动力的尝试中,绝大多数人可能经历了失败。
学生:对。
师:但是你能否肯定从没有人获得成功?
学生:不能,三千年中总会有些聪明人。
师:在获得成功的人中,有人可能向统治者及社会介绍过他们的发明,你们说对吗?
学生:有可能。
师:在向统治者及社会介绍这种发明时,他们的发现或发明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学生:这个问题有点难于回答,因为没有史料证明。
学生:我们只能说“有可能”。
师:好,既然“有可能”,为什么那些聪明人的发现没有被重视?而到了18世纪,瓦特却功成名就?
(学生讨论)
学生: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由于没有需求,科学发明缺乏动力,许多发明超前了反而不被人们接受。
学生:英国的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需求使瓦特功成名就。
师:对,任何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是生产力的需求的结果。但是我们能不能说“瓦特是发现蒸汽可以成为动力的第一人”?
学生:看来不能。
学生:肯定不是他。
师:好,大家经过思考,已经把问题大致弄清,或者说,一些同学有可能对以前的一种说法有了疑问。以前一些同学写作时往往不经思考,沿用旧说,以讹传讹。这个瓦特的确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事实是,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进者。他在前人研究发明的基础上,对蒸汽机做了重大改进,发明了功率更高的“往复式蒸汽机”,在蒸汽机的发明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蒸汽可以作动力的人。以后大家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逐次推理、分析,这样,我们就能比较理性地去思考一个问题。
通常人们对待问题,总是很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件事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看起来是什么,其实未必是什么”。——这样说像拗口令了。思考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得出结论,会有一个一步一步接近正确结论的思考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维,尽可能地运用智慧,你的思虑就有可能比一般人深刻、准确、全面。
师:下面,我们再来“练练脑子”。请看这道作文题:
(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静场10多秒钟,全班无话)
师:从我写完这几个字开始到现在,已经10 秒钟过去了。你们想到的是:这篇文章的应当写什么样的“启示”,对吗?
学生:对。
师:我还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信不信?你们打算阐述的观点是“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
学生:(全班笑)对。
师:也就是说,全班同学无一例外都能想到这一点?
(众笑)
师:那这个题目简直没有什么价值了,按这样的思路去写,有可能千篇一律。作文要有创造,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在想到“滴水穿石”这个成语的时候,凡是有正常思维的人,脑海中都会出现“滴水穿石”的画面。因为这是个经常使用的短语,它所包含的意义几乎是常识性的。而我们平时恰恰会忽略常识性语言所包蕴的多种含义。
师:题目是“启示”,既然是“启示”,会不会只有一种?每个同学都再想想,还可以有什么启示?
(又过了10秒钟)
学生:“锲而不舍”,“贵在坚持”。
师:这与前面说的“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不还是一个意思呀?
(学生笑)
师:想象一下“滴水穿石”的画面,你能否从中获得其他的启示?
(全班安静)
师:我把问题再换个方式:“滴水穿石”还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需要水和石头。
师:这个“条件”不成其为条件。不怪你,看来是我的问话不明确。
师: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自己想出来。在我教过的班里,不管多难的问题,至少总会有一位同学想出来。
(有一位学生有醒悟的神情)
师:请你来说说。
学生:我想,如果水滴不是滴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就不可能“穿石”。
师:你说得对!能不能把这句话表达得更准确一些?
学生:目标。目标必须专一。
师:很好。你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一般人。大家说,他讲的对不对?
学生:对!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启示”,如果写成议论文,你可以有两个分论点,这样的立论,就比仅仅说“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要严谨得多了。
师:那么,你们认为这样的思考是不是已经很成功了?
学生:(插话)我要是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学生:老师好像还不满足,这个问题可能还能朝前走。
师:如果仅仅是看出我不满足,那不过是为我考虑。现在的问题是你自己的思维能不能再深入一下。我们知道,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满足于一种答案,不要满足于自己的直觉,有的时候可以“再朝前跨一步”。
来,说说,还有没有可能得到其他启示?有没有同学能发现其它值得议论的“点”?
(气氛比较活跃,也有学生凝神在想)
你们可以讨论讨论。不妨再想想“滴水穿石”的过程。
(同桌讨论)
学生:太慢了。
师:什么“太慢了”?声音大一些,要把话说得让全班都听见。
学生:“滴水穿石”的精神可嘉,但是效率太低了,水滴石穿要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
师:说对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滴水穿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要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科技革新,都强调高速度,社会生活也需要快节奏,要努力提高效率。就拿水来说,给水加高压,可以用来切割木板、塑料、薄钢板,可以用来做外科手术……
学生:电视上介绍过。
师:那你为什么没想起来?
学生:我想的是能不能找一个与“持之以恒”、“目标专一”并列的分论点,我没想到可以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想。
师: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实事物未必只有“反面”,它也许有无数面。观察事物可以有多种视角。有位美术老师让小学一年级学生画一只茶杯,他把茶杯放在讲台上,结果小孩子们交来的临摹作业画出的茶杯不一样:前排和后排看到的大小不一样,坐在教室两侧的和中间的同学看到的茶杯形状不一样。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可是到了写作的时候,反而会忘记。
师: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思考,由“滴水穿石”想到要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在前面思考的基础上,又得到“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这样的启示。这样一来,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你有了两个分论点,文章也有了第二层次。立论就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入,如果你的表达也好,那自然有可能与从不同了。
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思考问题视野狭窄或是肤浅,常在于不肯“再朝前跨一步”。思考问题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不满足于只考虑出一种可能,你就能常常获得更多的启示。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有人规劝别人忍让宽容,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朝后退一步”也可能海阔天空!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再来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台湾出版的一本书中的。
上课时,教师在桌上放了个瓶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鹅卵石,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鹅卵石全放进去了,他问学生:“这瓶子是不是满了?”……
学生:这个故事我听过。但说的不是教师和学生,说的是禅师和小和尚。
学生:我也听过的。
师:既然不少同学听过,我只需简单说了。
……然后同学们说:“满了。”教师再从桌底下拿出一小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进去,摇一摇,还可以加一些,问学生:“现在是不是满了?”这时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说“还可以放”,放什么呢?
学生:砂子。
师:对。放过砂子之后呢?
学生:(许多同学插话)还可以倒水。
师:好,这个故事你们确实早知道了。我就不详细介绍。那么请大家说说:这位教师做这个试验是想告诉学生什么?
学生:是想说艺无止境。
学生:我记得禅师和小和尚的对话,好像是说修炼是没有止境的。
师:都对。还有没有?
学生:好像可以用来说任何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
学生:我看过原文,好像是说从利用空间得到启发,去利用时间。
学生:我觉得,虽然是同等的空间,有的可以放置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的却不一定。
师:很好,还有没有?
学生:我想到一点,不太确定,我觉得:放东西的先后是有讲究的……
师:很好,你好像有点犹豫,大胆的说,机会不多了,快下课了。
学生:如果先放的是水、砂子,最大的鹅卵石就有可能放不进去了。
师:说得真好,你的思考不同一般。但是这“先放”与“后放”给了你什么启迪呢?
学生:生活中,或者人生中有些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先要解决好。
师:这“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先放在“瓶子”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瓶子”当作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当作我们的心灵。课后我们都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好吗?
这节课我们谈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是“路数”,这些思维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认为,只要你不满足现成的想说、说法,只要你把自己的脑袋用起来了,好多事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我也想提醒各位:千万不要到了要写文章的时候才动脑筋,才想到要“积极思维”,才想到要“独立思考”,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每一分钟都不会停止思想,所以他们能做到才思敏捷,超凡脱俗。
现在请大家记录几个话题,可以自选一个话题发议论,写在本周的随笔本上。
1、校服问题。
2、学生食堂买饭一直存在插队现象。
3、星期天,某同学要请班上同学到家里举行生日宴会,他的父母在外过了一天,晚上才回来。
师:如果你不想谈上面的这些话题,也可以找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