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开始专门为儿童出版报纸还只是上世纪初的事。从有关资料看,从1903年的《童子世界》到建国前的40年间,有儿童报纸75家,但大都印数寥寥,维持日短。
我国最早的儿童报是蔡元培、章太炎1903年在上海创办的《童子世界》,系连史纸石印,后改为铅印。该报宗旨是向儿童传授知识,宣传革命,主要撰稿人有钱端香、吴忆琴和陈君衍。每期内容有历史、万国地志、博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常以专刊形式宣传民主革命和抨击当时社会制度,如钱端香的《论自由》、吴忆琴的《童子之地位》等。编者还从儿童阅读能力考虑,采用半白语体,多围绕爱国的宣传宗旨,像《唉,中国人真可怜》《记义勇队事》等文章。
1923年,中华书局编译所在北京开办了《儿童报》,每周一期。它初步具备了报纸的规模和特征,主要刊登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艺作品。1924年冬,北京儿童报社创办了《儿童周报》,仅出60期,刊登了一些儿童文艺作品。我国最早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郑振铎、周作人等积极为其撰稿,使报纸增色不少。
浙江历来是文化发达的地区。据1930年统计,在全国20种儿童报纸中,浙江就占了4种,其中《台州童报》(日报)、镇海《儿童周报》,每期各发行300份;杭州《儿童报》每期发行500份。但它们囿于地区限制,影响都很小,不久便停刊,也就烟消云散了。
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儿童时报》。它是旧中国历时最久,颇有成效的一份儿童报纸。《儿童时报》于1930年6月1日由田锡安在绍兴创办,为三日刊,次年9月1日迁往杭州,并改名为《中国儿童时报》,仍为四开版面。它的办报宗旨在于培养儿童看报习惯,充实儿童生活常识,增进儿童阅读能力,鼓励儿童创作兴趣。该报每期辟有《儿童新闻》《政治社会》《儿童乐园》等专栏。此外,该报还经常开辟儿童征文和“孩子们写作”等专栏,使报纸保持儿童的特色。抗战期间,《中国儿童时报》很重视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了使孩子们懂得国家兴亡和民族的安危感,它先后开辟了《九·一八专号》《中秋专号》,并发表儿童自导自演的剧本《沈阳血》《到喜峰口去》《九·一八以后》《劳动节》等。随着《中国儿童时报》影响面日渐扩大,读者遍及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并在日本设立“中国儿童时报东京分社”,成为一份有影响的儿童报纸。抗战胜利后,该报在文艺科学部分作了较多的改革,并开辟了“冰儿信箱”、“小草信箱”等。虽然国民党文化专制日趋严厉,它仍通过大量披露国民党丑恶嘴脸的文艺作品,给儿童以启发和教育。1949年5月,杭州解放,几经沧桑的《中国儿童时报》也完成了应有的历史使命而停刊。
抗日战争时期,各种儿童报多围绕抗日救国的办报宗旨,向孩子们进行宣传和教育。1938年6月,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主办的报纸《边区儿童》创刊,这份石印四开供儿童阅读的报纸,十分注意帮助儿童学习政治,在篇幅上这一方面的稿子占了一大半。同时它通过诗歌、小说、图画、故事、游戏等各种形式来帮助儿童学习政治和关心国家大事。在该报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同志为该报的亲笔题词:“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而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后方,由于当局对儿童文化事业的冷淡,政府机构都没有一份官方办的儿童报纸。南京《中央日报》、汉口《武汉日报》和各省的《民国日报》虽设有儿童专栏,但大多歪曲现实,粉饰太平,掩盖了大多数儿童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悲惨遭遇。
抗战胜利后,儿童报纸稍有所发展,据统计当时全国有40多家儿童报社。如泉州《儿童报》、上海《新儿童报》、江西《儿童之友》等。其有一半是新创办的,发行量甚少。随着国民党挑起内战,不少报纸因经费短缺而停刊。这期间比较著名的有两家:一是坚持十余年的《中国儿童日报》,一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地区组织创办的《新少年报》。后者出版一百期后被迫停刊,但影响甚广。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报又重新出版发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儿童报纸正健康蓬勃地发展,不仅在印刷质量和印数上大大提高,而且种类也是解放前的二倍多,达170余种。这些报纸大多各有特色,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中国儿童报》、《摇篮儿童文学报》、《童话报》等。在上海还有一份由儿童自己采编的报纸《小主人报》,这份报纸以其纯真的儿童味,大受小读者的欢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