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性化教学产生的背景
回顾历史,最早的教育应该都是个性化教育。古人设帐授徒,以个别传授为主,一部《论语》可以说是个性化教育的典型实录,孔子就曾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鼓励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孔子对于学生的个性绝对尊重且有精当评价。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后,班级授课制便逐渐为各国学校所采用。然而,班级授课制在教育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划一化与同步化的局限性,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甚至抹煞学生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提倡主动的、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时代的要求。“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
传统教育很少考虑学科或学生的个性,只是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教授统一的内容,就像在工业社会生产标准件一样。进入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对社会经济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推进,又同社会生活产生了倾斜,从而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威胁。在教育领域由于考试竞争激烈,教育课程负担过重,管理倾向的强化等非个性化措施得到加强,为了纠正这种倾向,克服传统教育中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灌输、轻智能开发,重理性训练、轻和谐发展等弊端,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间兴起,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判断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千人一面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而又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才能精神振奋事半功倍。个性化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重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倡导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中学语文教学共同的培养方向。近年来,语文教学强调个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各国。如英国的作文教学,从表达自己的思想到文艺批评与欣赏,都强调把掌握自我表达、培养个性和独创性作为本国母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日本提出国语科是一门以培养性情和人品为目标的学科,“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性”。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形式
毫无疑问,学生作为个体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性,为了尽量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个人、尊重个性,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语文教育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差等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1. 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按照现代阅读理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③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阅读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所以,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当然,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但也不能走极端,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个性化阅读强调的只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读者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尽管教学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个性化阅读也要尊重文本,如果脱离了文本,即使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只会得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2.个性化写作。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语文个性化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写作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①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②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③注重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④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单调,呆板,毫无生气,统一命题,同一评价模式。本来是最充满个性的学习,却变成了毫无生气、个性受到压抑的机械式运动。而个性化写作,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写作的自由和乐趣。写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写“放胆文”。鼓励发表不同见解和评语。统一题目写不出可换一个题目,写了一篇感觉不好可以重写。同时,作文评改中强调独特和创新。随着个性化的写作空间的建立,学生的写作活动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个性化写作必然促进个性发展,而充满个性的写作又会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
3. 个性化评价。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过去的评价考试制度是统一的试卷测试。尤其是高考,全国统一的考试要求、统一的试卷,进行一次性考试的方法,使全国的高中教学都面对高考的最高要求,忽视了高校要求的差异、地区差异以及高中学生性格特点和能力差异。考试的方式过于单一,试题基本上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封闭式题目,只能涉及学生认知和表现能力中范围狭窄、层次较低的范畴,造成师生对学习成果的理解和追求过于狭隘,浪费了大量时间。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造成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忽视。把一个省的学生摆在一起进行排队和划分数线的做法,不合理地夸大了考试分数的价值,使全社会对分数在教育和考试中的作用产生了片面的认识,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这种评价考试制度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基本上是静止的、绝对的, 而不是发展的全面的动态评价。个性化的评价要求不能一刀切,要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注重形成性评价,并重视定性分析。语文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在坚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而不是只为部分“尖子生”服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用于评价的题目必须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鼓励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教学评价一般由教师来完成,但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评价的机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评价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高考试卷中主观题逐渐加大,客观题逐渐减少。
4.个性化教师素养。
要有效地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就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奉献,就是不能照顾个人的利害得失;求真,就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新,就是敢于独立思考。(吕型伟)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第二,具备一定的专业功底。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理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有丰富的积累,有宽阔的视野,有良好的悟性。第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应该有所发展。这种“情感”就是我们对学生应有的爱心,课程标准强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转变。 第四,语文教师还应该热爱生活,有生活的情趣。目前,中学语文教师工作忙,压力大,非常辛苦。我们要善待自己,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别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就会派上用场。
语文教师追求个性化教学,就要有标新立异的胆识。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应是不迷信于名师,不拘泥于教参,不走模式化的教学套路,而是敢于标新立异,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教学思路。教师教学有胆识,学生才会赏识。有个性的教师敢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大胆思维,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性地审视课文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从而去撞击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个性闪光发亮。
三 实施个性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进,实验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理论层面上的,也有实践中的。有关方面正在分析和研究,力求使新课程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教师,更好地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 当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提倡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这次课程改革,当然要体现时代和社会对语文的要求,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这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新一代中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改革绝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要“守正出新”,在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兴利除弊。我们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总结还很不够,还需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也就是说,一次次学习外国的教学理论,对我国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忽视了我国汉语言文字特点、忽视我国教育实际等问题。正如郭永福先生所说:“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不停地翻烙饼,那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永远在废墟上重建,永远是零起点。”
2.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
关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韩愈在《师说》中早就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也深得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注意到,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其实,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毛泽东同志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面对新课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大脑只不过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法唤起,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改革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接受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同时还须改变接受性学习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统治课堂的局面,引导学生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各有利弊,不能剑走偏锋。有的一说“探究性学习”,就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搞研究课题,目标指向就是要在相关活动的评比中获奖。有的在活动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那里做课题,把一部分乃至绝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有的甚至少数学生也是做做样子的,大部分事情实际上都是老师在做。“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让学生将来个个都有探究能力,人人都有探究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摸索“探究”的方法。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要求学生学习采取同一种学习模式,是对学生个性的抑制。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生动,就必须提倡个性化的学习。学习的个性化,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语文学科最适合也最需要个性化学习,需要个性多方面的参与,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最需要个性化。语文教学要改革提倡个性化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尽可能拓宽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空间,为进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大连,200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