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走出工作倦怠的泥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4 08:3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走出工作倦怠的泥潭陈丽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一部分教师则由于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逐渐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形成职业倦怠。我们应明确其表现及其危害,深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现状 职业倦怠 根源分析 对策

工作倦怠(Job Burnout),国内有时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种症状在国外上班族的身上经常发生,那么,国内的状况又是怎样呢?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新浪网教育频道、人民网、千龙新闻网、中青在线等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启动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以期真实反映国内上班工作倦怠的情况,找出“工作倦怠”现象出现的原因,为个体调整自身的工作状态,国家和企业制定相关的解决政策提供依据。

某市曾有三名教师因体罚学生而受到了教委相应的处理,这使我深知“教师职业倦怠”就在我们身边。查阅相关资料:“某地学校一位教师在期末工作考评中成为‘末位’者,这位可能面临‘淘汰’的教师万般无奈,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重负之中,在学校吞下一枚金属,以此表示‘抗争’,惹发了一场轩然大波。陕西某市的中学校长,处罚擅自离校的学生时,拳脚相加,一名学生因医治无效而死亡……”所有这一系列的事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教师的这番话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有:竞争压力、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所以,要更好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理应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但我们都很清楚,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从根本上变革,竞争压力、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期望这些方面是很难得到根本改善的,而考试制度在短期内是不会有大的改革的。因此,正如俗话所说,打铁得自身硬。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教师个人的努力。作为教师又何不调节一下生活节奏,让自己的心情放一下假,以“潇洒一回”呢?笔者曾为此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下面就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倦怠的心理泥潭谈谈体会。

一、悦纳现实

先看一则伊索寓言:有父子俩人赶一头驴到集市上去卖,正走着,路上就有人说:“瞧那两个傻瓜,明明有头驴不骑,却自己走路。”父子俩觉得有理,于是便舒舒服服骑驴而行。可过一会,又有人议论:“看那两个懒家伙,驴快给压坏了,到了集市还有谁买。”父子也觉得有理,于是把驴的四条腿绑在一起,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

不能正确悦纳自己,悦纳现实,一味接受外界刺激,频繁更改自己的目标走向,正是故事留给人们的“滑稽”思考,父子俩在心理压力增大且疲惫万分之时,也留下几许笑料。很多人自觉“太累太苦”,毫无“潇洒”可言,就是因为没有笑纳自己、笑纳他人和笑纳现实的缘故。狄德罗曾言:“每一个心灵都有它的望远镜。”正确运用自己心灵“望远镜”,在生存空间找寻人生轨迹时,只要学会悦纳,就会有个好心境。不妨用爱因斯坦的生活实践看一看一代科学巨人如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功名利禄,以愉悦心境面对科学研究。

1940年,爱因斯坦已誉满全球。他在接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生教授职务后,有一小姑娘向家人描述路遇古怪老人的情景:“他满头白发,十分零乱。他个儿不高,肥大的衣服非常随便地套在身上,就像人们为了取暖,将毯子裹在身上一样。他有一个大鼻子,一双深凹的眼睛,嘴唇上长着粗硬的胡子。他老是凝视着,思考着……我发现他穿着拖鞋──居然忘记了换鞋子。我把他想象成童话中的人物,不知怎么竟从书里跑出来,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街上,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闪过。”

这就是女孩子所言的“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爱因斯坦博士。他淡泊名利,从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考虑他人的看法,以愉悦的心境扑在科学研究上,创造出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

有的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刻画自我形象,或消极自卑,或自负自傲,滋生不良心态;有的不能正视社会现实,悦纳教师职业,结果心境一片灰暗,工作没有动力。伏尔泰说:“工作可以阻止3大坏处:无聊、邪恶及欲求。”挣脱“世俗”羁绊,无私奉献,孜孜耕耘,正是人民教师乐教的精神追求。同时也还自己一个健康的好心情。

二、放假心境

“人人应花点时间享受一些特别的乐趣,那怕每天只花5分钟也好,去寻觅一朵美丽的花儿、云儿,或是星儿,或学习一首诗,或为别人枯燥的工作带来快乐。有许多人勤奋非常,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假使他们总是拖延着,不以美和欢乐与人们交换微笑,一味抓着可厌的责任和关系,又有什么用?”海伦·凯勒的话无疑说明,苦苦的追求固然十分必要,然甜甜的享受也不可少。在快节奏的工作之时,教师未必就要把自己禁锢于校园之内、课堂之中,束缚于实验室内、讲台之上;未必整日灯下漫笔,网上驰骋,挤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松弛一下神经,活动一下筋骨,使欢乐与健康同驻。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投身自然

戴尔·卡耐基在谈及成功之道时,感慨而言:“我们且休要这么忙碌,或活得这么快速,使自己无法倾听草地的音乐,或森林壮丽的交响曲。世上有些事情远较财富重要:其中之一便是要能欣赏简单的事物。”大自然是慷慨的,带给我们的欢乐是丰腴的。为何不暂离劳顿,去体验一下海的壮阔和山的巍峨,欣赏林海的涛声和星空的深邃。可摸一摸绿草的温柔,嗅一嗅花的芬香,闻一闻鸟的心语,看一看夕阳的余辉,这无不遐想连翩,心旷神怡,一扫工作的困顿,心情的烦闷,以达心灵的净化,更何况神奇的自然又给人几多创造的灵感。

即便是去看一看小小蚂蚁的无休止劳作,便可得到无数启示: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中的沮丧何足挂齿。投身自然怀抱,便可一举多得:饱览无限美景,享受心灵的净化,启发创造的灵感。

2.偷闲学习

孔子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它可以摆脱烦恼,忘记忧愁。孔子正是这样做,才在反复玩味《易》时,演出了“韦编三绝”的故事。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读书学习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取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重新学习会从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以冲淡工作的烦恼,缓释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语,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且带来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和魅力。

3.享受亲情

也许一堂公开课教学没有成功,也许一个学生苦恼了你,也许是你所带的班组学生闹出了“乱子”,也许他人对你的工作没予以肯定。抛开它们,回到家里和家人一道,尽情享受亲情之乐,不必在忧愁苦闷中度过灰暗的光阴。

上街购物,打扫庭院,伴儿游戏,其乐融融。其实,在劳作游戏之中,有些问题便可化解。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紧张下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在娱乐、聊天和体力劳动中忽然而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人是主观能动的。只要不断学习,就能有所发现;只要不缀工作,就能有所收获;只要积极努力,微笑面对生活,那么快乐就会与健康同在!

三、转换角度

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境界不同,在心中引起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会迥然不同。

教学生活,看似枯燥乏味,实则充满着欢乐和幸福。要化平淡为神奇,用心感悟每一天。当学生在人生探索之路上愁眉紧锁时,您先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找到最佳办法后,帮他走出困惑,为他解除烦恼。“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境界,定会让您心潮难平。

夜阑人静,回味一天的教学生活,用笔记录下您心动的点点滴滴,不为炫耀好的情愫,只是吐一吐心中的愉悦,留一点值得回味的素材。这样,就是一天从早忙到晚,您还是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

把教师职业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时,把教育岗位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而不是一种负担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得到快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更不是职业倦怠,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快乐的。

总之,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根除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戴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3]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

[4]高竟玉、余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教育探索,2004年。

2010-04-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2:31 , Processed in 0.06238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