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祭十二郎文》 品生离死别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2 11:0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祭十二郎文》     品生离死别情
孝感市实验高中   余晓先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写得情真意切,独开生面。它既不是对生身父母的沉痛悼念,也不是对贤良妻子的深切怀念,也不是对手足同胞的伤痛缅怀,而是叔叔对侄子过早离世的悲痛哭诉,是长辈对晚辈亡灵的至诚祭奠。祭奠内容的曲折婉转,文笔的简省朴实,叙述时的平直冷静,抒情时的浓郁滂沱,无须掩卷,情自文生。
文章开篇即见与众不同之痛。侄儿十二郎去世后的第七天,韩愈才能强忍伤痛行祭奠之礼,足见丧侄之痛透彻心骨。在这七天里,想必韩愈辗转难眠,坐卧难安。如今勉强支撑,摆上果品,烧化纸钱,在遥远的异地,祭奠早死的亡灵。
韩愈祭奠十二郎,不先从十二郎的生平说起,却从自己不幸的遭遇发端。祭文独开生面,内容也初见曲折。
作者先讲叙自己凄苦的身世。自己年幼而丧父丧母,这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但好在有大哥大嫂尽抚养之责,此乃人生之有幸。在这一曲一折中,遭遇了辛酸,也沐浴了亲情。接着叙写家中的另一变故,大哥(十二郎的养父)人值中年却死于任所,叔侄二人只好跟随嫂嫂扶柩回河阳老家。长兄死去是又一大不幸,好在叔侄二人依然相依相随,有人同悲,有人相惜,这勉强算得上有幸。三写稍长之后,为生活所迫,叔侄二人“就食江南”,虽未成人,倒要承担成人之重责,又值兵荒马乱之际,生死难测,此亦人生之不幸,但叔侄二人“未曾一日相离”,这又是不幸中的万幸。四写韩愈两位哥哥的早逝,以及韩家血脉相承的衰况,亦是不幸,但两代之中各留一根苗苗,也算是万幸了。
在这四层不幸四层有幸的人生际遇中,曲折无处不见,伤痛无处不有。文笔看似简省,而悲情更浓一层。
第二段引述嫂嫂当年的话时,文笔朴实,叙述平直,而浓郁滂沱之情则喷涌而出。成年后的韩愈再次回想嫂嫂当年所说的话,才能懂得她当时的悲凉心境。文到此处,读者内心积贮的悲情在这种平静的叙述之中直抵眼帘。
此段不提悲,而悲自段首生;不言泪,而泪自段尾出。在这曲折有致的叙述中,我想,韩愈的悲痛应如梗在喉,又不能猝发,因为未到发时。
第三段作者仍平静地叙写成年之事。重在写叔侄间的离别与相会。先写自己因进京赶考而与侄子的分离,以及四年后的衣锦还乡、与侄子的相会。这一别一会,别的是功名,会的是喜悦。四年后,韩愈到祖坟扫墓,恰好与前来为嫂嫂(十二郎的养母)送葬的侄子相遇,相逢本是喜事,但正值嫂丧,喜不能生,悲却袭上心头!这一会一别(此处虽未写别,但别是必然的),会得悲伤,别得也凄凉。两年以后,韩愈到汴州做幕僚,终于得一安身之所,侄子前来探望,长住了一年,叔侄相聚甚欢,十二郎打算将妻小接来同乐,便离开了韩愈。这一会一别,会得欢喜,别得喜悦。谁知好景不长,韩愈两次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董丞相与节度使张建封皆死去),因此也失去了生活上的依托,此后韩愈四处奔走,而侄子再也没有前来,这一别就再也没有相聚的机会了!这最后的一会一别,也可以说,会的是庆幸,别的是永恒!
在这三会三别中,两代人之间血肉相连的亲情尽展眼底!这些叙述看似平淡朴实,但其中所透露的亲情却至浓至深至真至醇!
到此段尾,作者才将侄子的死讯交代出来,从感情上看侄子的死出乎他的意外,正因如此,下文就开始了质疑。
质疑共有四个方面。但叙述又有曲折。
作者先宕开一笔,写自己的衰老之状,说明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若从韩愈衰老的表征和其家族短命史来看,这种推断有合理的一面。写这,目的是与韩老成早逝形成对比,突出侄子的死出乎意外。“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怎不让他生疑?这第一次质疑,让作者难以释怀。
接着,韩愈在梦与非梦之间进行质疑。作者连发三问,而这三问实际上是在探询死的原因。若因为先人盛德而使其子嗣早逝,合乎情理吗?若因为侄子天性纯正明智而不能长寿,合乎情理吗?少者强者早殁、长者衰者长存,合乎情理吗?若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说,前二者皆不合情理。而后者是第一次质疑的内容,也是不合情理的。这三问都是为了表达自己难以相信这一噩耗。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31 , Processed in 0.0563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