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在梁庄》的两个版本的差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3 20:3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在梁庄》的两个版本的差别  
刘良华

《中国在梁庄》这本书是中国近年来出现的比较出色的“家乡研究”。作者无论在采访与观察的方法上,还是在写作的叙事技巧上,都是出色的。也因此,我在“质的教育研究”课程中一再建议学生要向“著名记者”学习采访的技巧,向著名的“纪实文学”的作家学习写作的技艺。
在采访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上,作者胜过了学术界某些研究同类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者。
而在写作的技巧上,这本书不仅胜过同类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虽然学术论文不可能呈现为文学作品,但在很多叙事技巧上,二者是可以分享的),而且胜过了同类主题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不过,在叙事的义理上,这份“报告”仍不及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
作者在叙述本土人的“本土故事”时所使用的“本土概念”,尤其显得流畅、精彩、自然、清新。当然,与那些经典的散文或小说相比,《中国在梁庄》的叙事技巧仍然显得稚嫩,比如,动辄“有一种……的感觉”(第2版第91027109页)、“在我脑海中”(第2版第8页)、“我不禁……”(第2版第3页)、“我仔细一看,这不是……吗” (第2版第124页)、“百感交集”(第2版的第25页)。这些小学生作文里的句子和词语,竟然也出现在文学博士的作品中,有点奇异。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这本书在201011月第一版,而为何发行不到半年,在20113月,竟然就出现了第二版?
究竟是因为作者发现作品中出现了问题,需要修改?还是因为政治原因,勒令“整改”?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对《中国在梁庄》的2010年和2011年的两个版本做了对勘之后,也许可以理解“迅速改版”的大致原因。
第二版有四个地方有明显的改动。但四个改动中,只有两个地方有实质性的改写。
1.将“梁庄的如烟往事”改为“梁庄往事”
标题调整了,但内容几乎没有增删。也许,是为了回避“往事并不如烟”那个敏感的话题?
2.增加了一个“湍水:开满菊花的河岸”标题
增加了一个标题,并没有增加内容,只是将采访县水利局副局长的前半部分内容单列出来,成为新的一节。
这个改变看起来比较合理:这里讨论的内容原本不是对县水利局副局长的现场采访,而是一种“历史人类学”的思考。
3.新增了一节:“灵兰:神的好女儿”
这一节安排在“明太爷: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之后。在第一版中,只有明太爷对自己的老婆(灵兰)信教的单方面的痛恨、痛骂。增加了这一节之后,就有了站在灵兰这一方对“信教”的辩护性解释。新增的这一节主要是采访了三个人:
第一个是县基督教协会会长。他认为信教就是改造自己,顺从社会,多做善事。“多一个信徒,就是多一个公民。”(按:教会就是一种公民组织,这是说得过去的,因此,说教民就是“公民”,也是说得过去的。)更重要的是,信教就是教人“服从掌权的”,因为那些掌权的人是上帝配备的臣。当官的是神的仆人。服从上级,因此,信教就是鼓励人爱国。
第二个是普通教民。她认为信教最大的好处是改造自己的脾气,少抱怨、少生气,想发脾气的时候,一对照《圣经》的话语,就不发脾气了。信教与劳动也不冲突,六天劳动,一天做礼拜,而且,要是真有事,也可以不来,因为,劳动也是神所喜悦的。对于灵兰所受的遭遇,她认为那是明太爷脾气太暴躁。“他说灵兰这不好,那不好,灵兰可是没说过他一句坏话。”灵兰之所以不吵架不说他人坏话,那是因为,“灵兰是神的好女儿,不争不辩”。
第三个是不信教的村民(司机)。司机代表普通的村民,对信教的人有一种普遍的鄙视,认为信教的人多少有点“神经病”、“不正常”、“怪异”,被看作“一群没事干的人,脑子出了问题,或者,干脆就是一群傻瓜。”她们是被村民取笑的对象。如果谁家的女人信教了,那家的男人也会有羞耻感,“无法在村里挺直腰杆”。
采访这三个人之后,作者对信教的现象有一个“精神分析”。作者认为那些人之所以信教,主要的原因是那些人“在其中找到了一种尊严、平等和被尊重的感觉”。而且,他们在这里“找到一种拯救别人的动力和自我的精神支撑,这是她们在生活中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这也正是乡村里的女教民的比例高于男教民的原因,她们在这里找到了反抗压抑的避难所。[1]
为什么新增这一节?是作者自己感觉原先的书稿中只有对村民信教的辱骂,那样不公平,因此主动改变?还是,因为感受到了教民的不满,因此不得不改变?
4.新增了一节:“县委书记:农村正在渡过一个危机期”
这一节增加了大约14千字。所谈的内容表面上采访,但更像一份县委书记的一篇讲话稿。县委书记的“讲话稿”确实显得有理论水平,事业开阔,纵论天下。既论政治、经济,也谈文化、教育、宗教,还谈自己的施政纲领以及对中央决策部门的影响。
唯一遗憾的是,作者突然改变了采访的方式,直接采用比较生硬的“问答”式的排列。作者本人也交代:“为了使问题及内容清晰化,我以问题的方式把他谈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可是,不仅所提的问题显得生硬、宏大,而且,所截取的回答采用了长篇的“自我炫耀”、“歌功颂德”的方式。
也许,这正是这本书在201011月第一版,而发行不到半年,在20113月竟然就出现了第二版的原因?

[1] 以上所引的资料,参见梁鸿.中国在梁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82-187.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20:37:36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中国在梁庄》
刘良华
    2011年就看了有关《中国在梁庄》的报道,在网上阅读了部分章节。当时感觉是虚构作品,没有完整阅读。
    最近因为要整理有关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案例,读了李书磊的《村落中的“国家”》[1]司洪昌的“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 [2]与巴战龙的“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百年历程(1907~2007)”[3]、王铭铭的“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4]藤星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5]李红婷的“无根的社区悬置的学校——大金村教育人类学考察”[6]、吴晓蓉的“教育,在仪式中进行: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7]袁同凯的“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8],等等。
    但是,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叙事的技艺上,这些案例都不如《中国在梁庄》。
    不过,有两个问题尚不确定。
    第一,现在仍然不知道《中国在梁庄》里面的人物是否做了技术处理,使用“化名”。如果没有使用化名,里面叙述的一些比较难堪的人物和事件,对当事人是否会构成伤害?
    也许,作者已经做了技术处理,但没有明说。
    如果是学术研究报告,必须明说。但,文学作品似乎比较含糊。如果是虚构作品,尚有作者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果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免不了有一些技术处理,但作者并不声明“做了技术处理,书中人名全部采用化名”。似乎,担心这样的提示会引起读者的不信任?
    第二,《中国在梁庄》2010年11月第一版,但不知道为什么,仅仅一年之后,2011年12月就变成了第二版。是因为有新的内容要补充?还是因为第一版中有政治不正确的内容需要删减?我现在阅读的是的2011年的第二版。我现在暂时还不能做第二版和第一版的对勘,没有时间做互文阅读。

[1]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巴战龙的“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百年历程(1907~2007)”.另参见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 王铭铭.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J].社会学研究,1999(6).

[5]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该研究的写作方式比较“特别”。

[6]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悬置的学校——大金村教育人类学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相关论文可参见中央民族大学滕星、哈经雄、王军等人指导的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所做的系列博士学位论文。比如白洁的“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孙东方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东北地区达斡尔族个案研究”(另参见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中国东北地区达斡尔族民族教育田野个案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艾力·伊明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宝乐日的“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发展研究”,等等。

[7]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另参见吴晓蓉.教育,在仪式中进行: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相关文章可参见西南大学张诗亚指导的以教育人类学的方式所做的系列研究,比如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沾益县炎方苗族生育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解读[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张新立.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孟小军.断裂与链接——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D].重庆:西南大学,2007,等等。

[8] 袁同凯.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D].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附录:大国敝村: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1-01/05/c_12946112.htm
2011年01月05日 08:37:0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05:47 , Processed in 0.1176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