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独立书店风格各异 每一家都会讲主人的故事 2014年02月25日
来源:东南网
在台湾,独立书店有好几百家,每家都有它不同的个性:有专卖佛学书籍的,有专卖日籍书的,有搭配卖有机蔬菜的,有配合精力汤销售的,还有开在无人乡间准备连赔10年的。可以说,每一家书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每家书店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就是那家书店老板的个性。
有什么样的老板,那家店,就是什么样子。
喜欢一个时代就开一家书店
最近,由猪哥亮主演的台湾本土电影《大稻埕》上线,影片借由穿越的故事回顾了大稻埕那一段迷人的历史。
而在台湾,对大稻埕着迷的还大有人在,像这一家独立书店的店长Zaid和策划人Ted。Ted说:“我爱1920年代,这是个自由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时代。”而在那个时代,大稻埕就是台湾最繁华的地段,类似于解放前的上海滩,车水马龙、衣香鬓影。
所以书店1920年代就开在大稻埕一隅的迪化街,临近它的,就是大稻埕的地标“屈臣氏大药房”。
虽然店面很小,才三四十平方米,却摆放了数百本跟大稻埕和1920年代有关的书籍,像香奈尔的《我没有时间讨厌你》,像蒋渭水的《台湾文化协会沧桑》,以及鲁迅、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作品。
走进这样一家书店,获得的是对1920年代的世界以及台湾的认知,而这一切,均出自于老板Zaid对那个时代的浓厚兴趣。
圆梦,宁愿花3000万赔10年
罗布森书店,开在荒郊野外,即便用上GPS都不容易找到。
所以,书店老板洪世旭喊出:“我花3000万元(新台币,下同)一圆开书店的梦,打算一年赔100万元,即使连赔10年也没关系。”所以,10年期间,罗布森可以保证不关门,“每年为我赚进一块钱就够了”。
这个想法,缘于洪世旭对书籍的情有独钟,甚至于到了书痴的境地。
在金门服兵役时,他迷上了书中世界,退伍后找到一家书店打工,“只为了看免费的书”。但每月8000元的收入,实在没有办法生存,他只好转身下海。在经营建材发了小财后,他马上激流勇退,返身圆梦。
然而,大环境不好,所有书店的生意都岌岌可危。洪世旭却淡然以对,这家看书、卖书的小店,就是他的精神家园。读者走进店里,如入世外桃源,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俗事的纷扰,点一杯咖啡,就一点素食,细细品尝那书中之味。
使命感,可以做自己讨厌的事
洪雅书房的老板余国信,是个具有浪漫性格的人。
他出生于云林乡下,从小买书都要到镇上的文具店,而店里却只卖一些流行漫画和色情书刊。一旦有机会到真正的大书店,他却又因为囊中羞涩,小心翼翼地只看不买,还时刻担心有任何举动引起店员的不悦。那时,“开书店”就成为他定义人生成功与否的一把标尺。
及至有了开店的资本,余国信又受书籍的影响,认为如果要开,就要把它开成城市的地标,推动民众思想进步和城市文明进程。
在这样的使命感下,他的书店呈现出不一样的面目:自己本身是很讨厌猫的人,却开设猫专柜,只为拉动对动物的人文关怀;书店每周一场文艺活动,有歌手演唱会,也有影片播映、演讲;号召读友“从进书店到下田去”,把老农的“做田”运作成“做文化”;甚至每年一次,书店要动员至少一辆游览车的读友去声援环境或文化议题的游行。
这样的书店,不如说是个社团,一个有着相同志趣和爱好的“朋友圈”。
爱孩子,就为他开一家书屋
你愿意为了爱自己的宝宝,而去开一家书店吗?陈培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妈妈。
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经营独立书店,就是为了让这些美丽的童书,带领孩子走进那些美好或不美好的事物,打开他们的视野。
在凯风卡玛儿童书店,经常举办说故事、讲座等活动,鼓励亲子共读,并籍此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自己也关心孩子的成长,店里的书籍都是经过陈培瑜精心筛选的,像讲述战争的童书,可以让没有经过战争的孩子理解战争对脆弱生命的残害;当台湾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牛奶,谎言与内幕》这样的书,又可以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厘清危机中的真相;而讲述环保的书籍,更是将环保理念深植幼小的心灵。“独立书店,不只是一个有咖啡、书香、人情味的小空间,更是因经营者的个人特质,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独特性格。”
陈培瑜的理解,就是对独立书店的最好诠释。 (记者 林靖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