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摩教学,能否少一点“专家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5 00:2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摩教学,能否少一点“专家点评”
郭志明
   某地承办一个大型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请一位在教育界声望颇高的“名家”点评。不知是出于个人的喜好,还是有什么情感的因素,该“名家”对其中一堂四平八稳、无波无澜的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把那位执教者捧上了“星座”,引起听课者一片哗然。笔者当时在场,在顿觉“汗颜”的同时,突然想起把这种不该出现的现象归咎于活动的主办者:观摩就观摩吧,让观摩者自己去对执教者评价,何必要请“名家”来一锤定音呢?尤其是如果这一锤不敲在点子上,那岂不更糟!“名家”成“名”不易,不应轻易地“蹩脚”,“活动”组织不易,不应随意“砸锅”,来参加活动的人不易,不应让他们陷入“迷惘”……
   不知从何时起,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都掀起了“专家点评潮”,似乎没有这一环节,活动就没有档次,效果就会受影响。于是主办者为请“专家”,总是东奔而走,煞费苦心。我不想全盘否定这一形式,但总希望这种形式少一点,随意一点。既然是观摩教学,就让观摩者自己去揣摩体会,让“一千个读者”出现“一千个哈姆莱特”,而不应由“权威”去用一个思维拘囿所有人的思维,用一己之好恶去左右所有人的好恶。理由有三:其一,一个“专家”,无论其理论多么先进、视角多么新颖、见解多么深邃,他对一堂课的评价也只能是“一孔之见”,他的评价不可能完全囊括这堂课的精髓,不可能完全吃透执教者的教学意图,不可能完全把准课堂走势的脉络,更何况他会或多或少烙下个人喜厌的印迹,也就是说,他的“点评”即使再精当,也只能是基本中的,弄不好就会“以偏概念”,如果把这些“名家”的点评作为“定论”,作为今后课堂教学的“方向”,那很可能形成对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趋向的误导。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明星”、迷信“明星”的社会,由追逐而形成痴迷,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二,一个“专家”,无论其头脑多么冷静、眼光多么客观、修养多么高尚,置身教师妙绪泉涌、学生个性张扬、师生高度互动、情境美妙无比的课堂,他的情绪会异常地高涨,他的思维会异常地活跃,他会“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他会兴之所至难以自已。在这样一种激动亢奋的氛围中,“专家”的点评很可能是“一时之兴”,心随兴起,言由兴发,兴之所至,无所顾忌,褒,可能会用最华美、最顶极的词语加以赞扬,捧上天际,似乎完美无缺,让人“飘飘然难以自持”;贬,可能会“欲加之劣,何患无辞”,抓其一点,不及其余。由此,执教者的煞费苦心会被冲淡,包装者的苦心经营会被忽视,教师们会陷入迷惘,而一些有个性、有特点的教师也会因“专家”的这种“兴言”而“不知所之”,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个性会受到扼杀;其三,一个“专家”,无论处世多么低调、态度多么平易、容人多么大度,他在一定的学科和领域,总有一种“权威”的地位,有形的或无形的。一个教学“沙龙”,无名辈的畅开思维、放纵观点,人们只会赞同、欣赏,而不会“奉为圭臬”,而“专家”的言论,虽说不是“一言九鼎”,也会左右人们的思维。所以作为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出现“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的学术氛围,希望通过一次活动,让大家有触动、有感悟,而最不希望出现的场景是:一批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课本可以让人大受启发、思维活跃,大家因己之异而汲取长处、避其短处,却因为“专家点评”,为其定性,套其定式,束缚了大家的思路,使其对可学习处心存怀疑,对可规避处不知所措,这就严重乖违了组织观摩教学的本意,也与教学的应然规律有所背离。
    我敬仰权威,也并不反对“专家点评”,只是想在盛嚣尘上的世风面前,大家来一点冷静,来一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追求现实效果的冷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44 , Processed in 0.1020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