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美学生作文与国内作文差异何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4 01:1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欧美学生作文与国内作文差异何在?

来源:爱思想 作者:刘植荣
  【核心提示】作文题目是各国教育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故此,本文侧重谈谈外国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作文题目,外国与中国的语文教学有哪些不同,中国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等问题。     



  作文是学习语言和检验语言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而语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和所有学科的基础。为此,不管家长还是教育部门,都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年高考结束,高考作文总是被热议的一个话题。

  过去几年,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要写篇高考作文,体验考生的艰辛,感受作文的难易程度。每年公布的高考满分作文,读起确实给人一种美感,但细细推敲,在华丽词藻间似乎看不到考生自己提出的鲜明的观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看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国内读者不禁惊叹中国语文教学与法国的差距。

  作文题目是各国教育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故此,本文侧重谈谈外国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作文题目,外国与中国的语文教学有哪些不同,中国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等问题。


  1. 法国作文看重学生的观点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其实那并非是人家的高考作文,因为他们和许多欧美国家一样,根本就没有高考制度!

  法国教育是“直通车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自动升学,一路免费,小学、初中阶段连教材、文具都由政府免费提供。高中生毕业时要参加全国会考,成绩合格者获得业士(简称“Bac”)文凭,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证。获得业士文凭的高中毕业生可到一所大学注册学籍,继续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国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题目”其实就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题目。

  法国2012年高中会考作文的主题是 “国家”、“真理”、“劳动”和“欲望”。

  文科作文题目是(在三个题目里选一个,下同):
  人在劳动时有何收获?
  (Que gagne-t-on en travaillant?)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Toute croyance est-elle contraire à la raison?)
  阐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Spinoza, 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 .)
  理科作文题目是:
  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
  (Serions-nous plus libres sans l’Etat?)
  我们有权探求真理吗?
  (Avons-nous le devoir de chercher la vérité?)
  阐述卢梭《爱弥尔》中的一段。
  (une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Rousseau, Emile )
  经济社会学科作文题目是:
  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
  (Travailler, est-ce seulement être utile?)
  有天生的欲望吗?
  (Peut-il exister des désirs naturels?)
  阐述柏克莱《论消极服从》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Berkeley , De l’obéissance passive )

  关于法国的作文题目,中国学生是绝对作不来的。例如经济社会学科第一道题目: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

  其实,这个题目中国人很难理解,因为这是个哲学问题。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哲学家对“劳动”的论述的理解,劳动不但是对人有益的,例如,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养活自己及家人,可以通过劳动融入社会等,它同时也是一种“存在”,这讨论起来就深奥了。本题目尤其是看考生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的论述的态度。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1:16:37 | 只看该作者
说明一下,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时间是4个小时,学生有足够是时间思考发挥。
  我在法国,见他们很多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法国院校对马克思理论的重视程度,肯定要强于国内院校。在我们国内,真正读过《资本论》的人恐怕不多。

  法国的这些作文题目都是开放型的,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但也确实有难度,必须阅读大量哲学原著,才能理解题目,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我也与一些大学教授和报社编辑讨论过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普遍认为,他们的作文题目涉及的领域宽泛,尤其是哲学和政治学题材的作文,恐怕国内的博士生作起来都困难。

  如果与往年的高中会考作文题目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的作文题目难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尽管法国也有批评人士指出,对高中生来说,这样的作文题目难度过大,每个题目都可以写成一篇博士论文。但法国学界已达成了共识,将来也不会降低高中会考作文的难度。

  法国之所以出这么难的作文,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评价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事物的总体看法。他们不在乎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在乎的是学生有没有观点。

  2006年6月15日,我曾在博客发了一篇《看看法国“高考”作文题目》的文章,网友“星空音乐”在博文后留言说:“法国的作文是让人思考,中国的作文是让人编造!”我想,这大概就是法国作文与中国作文的区别。


  2. 美国培养学生“总统思维”


  一次,我在QQ上与移民美国的朋友聊天,她说在给二年级的儿子辅导作业。我问她是什么作业,她说是作文。我很感兴趣,想看看作文题目是什么。她通过视频把作文题目给我看,题目是“如果你是华盛顿,你应该如何处置当时的情况”。朋友解释说,孩子刚学了篇美国独立战争的课文,学完后,老师就出了这个作文题目。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如果在中国,作文题目无非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有意义的一天”之类的题目,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家庭、学校狭小的空间里,学生很难在作文中表达个人思想,这也就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足够的发展。

  美国则不同,他们的教育在各个阶段都是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把学生比作初生牛犊,老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拉着学生去哪里吃草,哪里喝水,而只讲草和水对身体有什么益处,让学生在开阔的原野上自由奔放,自己去寻找草和水。

  我在院校任教时,与一个领导聊天。三句话不离本行,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教育。他说,儿子在美国读初中,暑假作业就是做一个老鼠夹子,自己随便做,不管用什么原理、什么材料,能抓住老鼠就行。

  再看看中国孩子的暑假作业,总离不开教材,一遍又一遍地做各种模拟试题,不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实践,而是用一些“标准答案”像紧箍咒一样把学生的思维牢牢束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地寻找知识,更不能创造知识。

  正由于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是禁锢学生思维,学生要是提出个新观点,马上就被当作“奇谈怪论”,“偏激”、“偏执”等帽子纷至沓来,令学生的思想变得僵化而缺乏创造力。

  2009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曲《2010等你来》这么重要的一首歌曲和吉祥物、中国馆等,竟被媒体曝光有复制嫌疑。德国《莱茵邮报》2010年2月18日发了一篇报道,中国在法兰克福展览会上的参展产品获得“抄袭特等奖”、“抄袭一等奖”等5个抄袭大奖。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1:16:5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即使我们的GDP将来有一天世界第一,也不会保持多久,因为“大”并不代表“强”,只“大”不“强”那就是草包。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研究,中国从公元1世纪到鸦片战争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腐败的封建教育制度,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与朝廷不一致的观点,大兴文字狱,陷害持不同政见的仁人志士,结果,这个世界第一经济体“庞然大物”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了几艘西洋炮舰,就把它给打垮了。

  3.法国为什么没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离不开历史事件,欧美教材对历史课文的选材非常谨慎,唯恐对历史的认识有误而误导学生。即便这样,他们也不敢轻易给出一个官方结论,充其量罗列一些学者的不同观点供学生分析、批判,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都德的《最后一课》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因为它被选入我们的教科书,可法国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以沦陷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一所小学被迫改学德语事件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但这件事仅发生在阿尔萨斯省法语区,该省讲法语的人只占3%,绝大多数人讲德语。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民族感情,法国没有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里有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这篇课文,课文后的作文题目是:“以记者身份,写一篇关于《葛底斯堡演讲》的专栏文章,评价这次演讲。”学生凭借自己对美国内战的认识,可以称赞这篇演讲,也可以批判这篇演讲,老师根本不会把一个观点强加给学生。我想,如果是中国老师出这篇作文题目,十有八九会是“《葛底斯堡演讲》的伟大意义”。

  中国的课文选材都是根据“论”去选“史”,这样,“史”往往不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反映。我上小学时,课本上这样写着:国民党部队假抗战,真反共,八年抗战他们跑到峨眉山摘桃子去了,教材上充满了“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文章,都是先被积极肯定,后来又被坚决否定,连教材如此编来造去,能教给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吗?


  4. 洋编辑给我的启示


  我在喀麦隆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来自中国浙江的女孩阿玲。为给患癌症的妈妈筹集治疗费用,她16岁就来到喀麦隆打工。我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写了出来,发到了博客。《WOMEN OF CHINA》杂志约我用英文把这篇文章重写(刊在2009年第7期,题目是《Home Away From Home》)。

  加拿大编辑米勒先生看了文章后提出的问题耐人寻味:阿玲的母亲患癌症,她应该在母亲身边照顾才是,怎么反而跑到了喀麦隆去了?他显然不了解中国,尽管他在中国也呆了几年了。

  我给他解释说,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你们加拿大全民享受免费医疗,中国不少百姓有病要自己掏钱医治,而且是先交押金后治疗。你说,阿玲是在家看着妈妈病情恶化,还是到喀麦隆挣钱帮妈妈治病?

  从洋编辑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外国人很重视文章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胡编乱造。个人可以直抒胸臆,大胆谈论对某个事件的观点,但绝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捏造事实。

  后来我发现,国内有不少媒体转载这篇文章,有的媒体找了写手,把阿玲描写成了一个女侠客,说她中国功夫了得,在喀麦隆遇到一伙劫匪,她孤身一人打跑了几个黑大汉;说她被洪水冲到了原始森林险遇猛兽;说喀麦隆政府授予她公民权;说她被当地报纸重点报道引起了轰动,她的故事在喀麦隆广为传诵……我要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编造的,连点影子没有。阿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家庭有困难,生活所迫,万般无奈才到海外打工。


  5. 法国人教我学《论语》


  我在巴黎读书时,一天晚上,与两名法国学生一起去国际大学城看朋友。他住在东南亚楼,一进门,见大厅正面墙上用中文写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就用法语给这两名法国学生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尽管我口若悬河讲了个眉飞色舞,可他俩却皱着眉头疑惑不解:在课堂上学习,回去再拿着课本、笔记复习,天天这样学呀背呀,怎么会感到快乐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1:24:33 | 只看该作者
拯救母语表达力成为母语教育当务之急
2011年09月15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23期 作者:潘涌


  


  由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是基于迎接未来挑战而对学生学习质量作全面评价的一项国际研究项目。PISA以其前瞻性、战略性和为各国政府教改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而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力,更兼上海学生去年首度参与PISA阅读测试且取得“全球第一”的佳绩,故引发大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对得分情况的分析表明,上海学生夺冠的原因是:均分高、差异小,低端平均成绩分别远超排名靠前的新西兰、新加坡各73分和60分。数据反映出上海学生在基础性认知方式各方面的平均成绩都位居第一,但访问和检索信息资源能力,自己选择、判断和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和难点能力,阅读图表、清单等非连续性文体能力三者均偏弱。这三种能力的偏弱,暴露了上海乃至整个大陆母语教育的问题和缺陷,凸显出中国学生在语言世界中的现实危机和发展瓶颈。因此,如何拯救母语表达力,已然凸显为母语教育的当下急务。

  阅读理念凸显立人价值  

  PISA 指出:阅读能力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活动而拥有的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此定义凸显了 “个人语用能力本位”,强调母语教育的本质是练就每个学习主体全面、完整、积极的“语用能力”而非承纳固化的“语知语识”,即为了养成未来公民立足社会而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价值评判能力。PISA将阅读精熟度水平分为7个等次。从低到高,PISA益趋重视语用主体自由思考、独立评论的能力。与传统阅读能力比较,PISA “阅读能力”分级标准具有明确价值指向:前者测评学生已经理解并接受了什么,后者测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在特定情景、语境中能够解决什么,如何解决;前者重在再现昨天、复制既有,后者旨在拓展未来、追求创新;前者的价值是回归已知,后者的价值是超越既定。PISA阅读理念凸显出鲜明的立人价值指向,注重现代公民的思维力和表达力——而这正是构成国际“语言软战争”的核心竞争力。

  以思考为主宰、评论为指向

  PISA项目从2000年以来持续展开了国际阅读能力的进展研究,在引领学生养成认知、理解、评判、筛选和推断诸能力上逐渐予以深度化推进。PISA已经具备特色化的阅读题型。

  首先,题干和题枝及其新意。作为题干的各种形式的文本提供特定情境或背景,其中包含诸多现象或观点,引导学生各自独立获取信息、理解诠释、反思评价、深入拓展,给学生提供掀起“头脑风暴”、迸溅思维活力的开放平台,理性梳理各自观点并作出相应抉择。

  其次,PISA阅读测试题在选材对象上关注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当下真实问题。呈现真实的生活情境问题,包括日常应用性阅读材料,以拉近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的距离,使两者尽可能保持高度相关性,从而使阅读活动能顺利切入学生的思想现实。

  再次,评分标准的开放和亮点。评价标准不封顶甚至可以忽略错别字,重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以作出自己独立、圆满的评论;重在“反思”基础上主动从文本中收集、分析、取舍信息和综合评判的能力,摒弃机械认知或单向接受的传统阅读技能及其隐含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这是PISA阅读题最大的亮点所在,也是上海学生最高级得分比低于新加坡的原因所在(在最高等级上海占2.4%,低于新加坡的2.6%)。

  总之,PISA阅读测试的核心理念在于着力洞开阅读者由接受到思考、由筛选到评判、由反思到立论这样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由“浅层阅读”转向“深度阅读”和“创意评论”,从而使阅读题的测试元素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阅读认知性技能趋向立体、综合、以独立评论为核心的全面语用能力,即以思考为主宰、评论为指向,以人格提升、表达力强化和思维品质优化为目标的“新阅读能力”。

  从“立言”到“立人”再到“立国” 

  以PISA阅读题对比大家谙熟的大陆母语阅读测试,将会发现:各级各类的“现代文阅读”测试题,常常以 “标准选项”供给学生“抉择”(且无需论证),这难免是一种表面和狭隘的“浅层阅读”——封堵思维空间、钝化评论能力,最终致使接受性的阅读与输出性的表达两相剥离,从源头上弱化了作为智慧生命存在价值之印证的表达力的健康发展,其后果必然导致阅读教育在“被阅读”→“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消极范式中日渐沉沦。

  阅读过程就是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无论如何倾重对学生基于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评论能力之锻打,都不为过。今天,面对PISA所兀然横悬的阅读高度,环顾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展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深度博弈,中国教育界理当自醒自励: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中的“语言软战争”,亟须拯救母语表达力——阅读,必须以自由思维为内核、以独立评论为形式,实现表达为本的哲学元命题,从而走向以“立言”来“立人”、以“立人”来“立国”的教育高境界。正如德国语言哲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国家与民族的衰落肇始于母语语用之弱势,而其复兴亦同样发轫于母语语用重拾活力四溢之强势——中国阅读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9:20 , Processed in 0.1002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