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现象学视角下的“好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4 01:1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现象学视角下的“好教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2日第453期 作者:康宇


    【核心提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实践中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等,在教育现象学看来,即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最重要能力“教育机智”形成的基础。


    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学从根本上讲不是一门科学技术,而是一门有关教师与学生如何相处的学问,它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学科更多地需要转向人生活体验的世界。教师的职责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做出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对教育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科学、有效地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教育学中那些非理性化、非技术化和非理论化因素的重要性,如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实践中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等,而这些在教育现象学看来,即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最重要能力“教育机智”形成的基础。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对学生坦诚以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临场发挥的天赋等。

    一般来说,“教育机智”的培养需要不断反思生活体验中的原始素材。这里的反思包括:行动前的反思——教师要对各种可能的选择仔细地反思,确定行动路线、计划和期望;行动中的反思——教师能够与其立刻就要面对的情境和问题相协调;行动后的反思——教师要学会理解自己与学生过去的经历。在系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搁置”对于教与学的既定理解,回归教育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体验本身,并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孕育其中。

    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教育现象学提出了成为“好教师”更高的标准。

    第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表现,更要关注学生课堂“下”的隐性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会做了几道练习题等这些“量化”的显性内容,更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体验,老师所讲的是否对其产生了影响等无法“量化”的隐性内容。

    第二,教师要关注课堂“内外”,既要关注学生课堂内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世界;养成研究学生“好恶”的习惯,明白他们每天到底在想些什么,受什么思想影响;与学生平等交流,真心关爱学生,不让师生之间产生巨大的心灵鸿沟。其实在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后不经意间对学生一个关注的微笑,或一句简短的寒暄,对学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三,既要关注“学”,又要关注“育”。教育现象学的一个观点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替代父母”的作用,要努力达成教之“学”与教之“育”的统一。“学”即是要教授学生知识,“育”则是教会学生生活。

    当下,中国教育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营造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同乐的良好局面,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成为教育现象学视域中的“好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教师自身要时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从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开始,注意观察具体教育情境,尽可能地“悬置”自己的观点,避免用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处理问题,关注学生的具体体验,回到事物本身,把握真相,进而采取恰当行为。

    其次,教师要养成对生活的敏感态度,并学会正确反思。生活中有些东西常因看得太多而让人感到麻木,教师则必须留存一种好奇和敏感,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关注每一个教育情境。同时,教师要形成自己的反思力,让教育生活成为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

    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培训中,要坚持教师是主体,生活体验是内容,理论是参考,专家为向导,实现从关注普适性理论到寻求情景化教育意义的过渡。让教师成为问题的研究者,积极地思考怎样使自己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有教育的意义,并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实现该意义。

    教育现象学可谓一门新型的迈向智慧的教育学,它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教学研究。它的出现让“好教师”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改变,并为新时期教师素质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29 , Processed in 0.0898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