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备课的经历与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02:0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备课的经历与体会
唐晓敏




    在高校教书,已经三十年了。我所学的专业是文艺学,多年来,一直承担《文学概论》、《美学》、《文艺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还先后讲过《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学写作》等中文专业的课程,讲过新闻系的《基础写作》、《新闻美学》等课,2007年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之后,又开始讲授《世界文化概论》、《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还先后教了公共选修课《古代散文艺术》、《唐诗欣赏》、《唐宋八大家导读》、《国学概要》。大致上每学期讲5门不同的课程,每年讲10门课。课程种类多,教学任务量大,为准备这些课程,投入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准备一门课程,首先是需要选择好的、高质量的教材。近些年,高校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并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但仅仅是掌握教材,还是不够的。教材所讲的,多是主流的观点,一般不涉及多种不同的看法,教师讲课时,多数情况下也不必介绍这些不同的看法,但备课时却需要对这些有所了解,不了解这些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不能准确无误地认识和掌握教材上介绍的观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备课上也是如此。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即是说,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学生手中,短的也有两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学科在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也会不断出现,有些成果,是可以也应该补充到教学中,部分地更新教学的内容。
     文科课程的讲授,特别是文科理论课程的讲授,观点重要,材料也很重要。固然,材料没有观点统领,就如同文章写作理论所讲的“乌合之众”,是没有战斗力的,但孤立的观点,即使这个观点很精彩、富有哲理,能够给人启示,也像一个将军只身上战场,即使是《三国演义》中说的“万人敌”,其战斗力也是有限的。文科课程的教学,需要广泛地积累材料。首先是大量的阅读。重要的研究著作需要阅读,同时也需要阅读电子资料,目前这方面比较方便,如清华知识仓库就保存有大量的研究文章。包括个人的博客,有时也能够找到有价值的材料。只是,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我准备《文艺心理学》时,就不仅是看了几种不同的文艺心理学教材,还查找并下载了百度百科上的300多位中外杰出艺术家的介绍,并以此为线索,进一步查找相关的材料。准备《世界文化概论》时,阅读了多种书籍,并查找、阅读和下载了几百篇文章。准备《中外文化交流史》也是这样。
     广泛阅读之外,还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即留心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有用材料。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讲到文学创作的材料积累时,这样讲:“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这也适合于说明文学课程的教学。一节好的课程,也需要教者不断地收集生活中的“金粉的微粒”,并将这些金粉的微粒打造成一节一节的课程。
     积累的内容,未必都能够、也未必都需要写到教案之中。但这些内容,教师即使是没有讲到,在教学中也有其价值。某一个教师授课时,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讲出来,或者说,他讲出来的是他知道的全部,另一个教师则虽然也讲了这些内容,但他所知道的更多。学生凭直觉是能够对两个教师的差异有所感受的。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谈论文写作时说道:“用过功的地方虽未写如文章也不辜负,别人看文章会感到后面还有东西没写出来。”学生听课也是这样。同样的话语,出自一个知识贫乏的教师之口,与出自一个知识渊博者之口,学生听起来,感觉是不同的。
    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在具体准备的一节课程之时,自然还需要恰当地使用材料。一节好的课,应该像是一篇文章,有其合适的结构,在开头、展开、高潮、结尾等环节都有好的安排。讲课中间,哪里讲解主要观点,哪里讲述例子,甚至哪里安排一点儿“花絮”,调节气氛,都要事先有所准备。这就需要形成文稿。写成文稿,教者自己头脑中的材料和思考才被定型,成为一篇有机的文章。同时,这也能避免出现某些细节上的错误。不过,实际上课,又应该是将文稿化为口语,用“讲”的方式呈现准备好的内容。
    文学课程的教学,还需要教师有朗诵与背诵的能力。精彩的文学作品,仅仅让学生看的不够的,作品的文字需要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学生学习文学时,需要有一定的朗读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为此多做准备,学习朗读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朗读训练,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
    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能够将部分精彩的篇章或某些精彩篇章的段落背诵下来。背诵是文学课程、特别是古代文学教学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宝贵经验。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讲:“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光看不行。” 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背诵数量,教师若能够流利地背诵这些篇章,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唤起学生背诵的意愿。
    备课时,需要教师的全力投入,为此,常常忘记了周围的事情。特别是我刚到二外、同时承担多门新课的时候,真的如韩愈所讲那样“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曾有一些好笑的事情发生,早上冲奶粉,把洗衣粉倒进了茶缸,发现满杯的泡沫才觉得不对;前一天用过鞋油,放到洗脸池边上,第二天早上刷牙,把鞋油挤到牙刷上。但备课时有了这样的投入,换来的是讲课时的格外的清醒。登上讲台时,所准备的全部内容都在头脑中清晰地呈现着,仿佛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交响乐团,各种观点、材料,生动的例子各居其位,教者的意识仿佛是一个指挥,调动着乐团的演奏。这样,讲课的过程,对教师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在充分准备课程和长时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也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有儒雅温和的特点。记得一位学生在她的作业中对我讲课做这样的描述:“坐在课堂里,老师温声细语,仿佛织就了一张细细密密的网,从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将那些被流水冲刷只余细小纹路的石子打捞起,轻轻抚过,那些纹路间便瞬间迸发出温润的光芒,不刺目,却让人回味无穷。” 自觉没有学生说得这么好,但也有点接近吧?
    备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不仅仅是付出,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思考能力得到提升。精心准备一节课,是把自己的积累和思考加以综合、融汇,并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加以表述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凝练自己思考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正是老子所讲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劳动所换来的,是课堂教学上的得心应手,是学生尊敬爱戴的目光,是自己兴奋喜悦、轻松宽慰的心情。讲了一节精彩的课,会觉得自己无论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1:20 , Processed in 0.1457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