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卢志文先生关于课堂的“四个度”评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19:3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卢志文先生关于课堂的“四个度”评说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673314.html


                                     许锡良



卢志文先生在其《翔宇课变,向着明亮那方》一文中说到理想的课堂时说,理想课堂要关注“四个度”——目标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如果用这四个度来衡量达标,是不是一定就是理想的好课堂?且不说,这个度其实是很难判断的,即使是在判断上无误,我以为也算不上是一堂好课。

目标精准度。一堂课,目标一直是我们强调的,其实,这是将课堂的教学知识化与技能化的结果。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性与想像力而言,这样的目标精准度是有害的。生成的课堂,目标常常是游移不定,变化莫测的。而生成的课,就是自由平等交流对话的课堂,目标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参与到思考与想像中来。交流对话,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标不是不可有,但是怎么可能那样精准?另外,目标精准不精准,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目标定得是不是恰当。难度过高或者过低及目标是不是适合,包括目标性质上是不是合适,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另外目标的精准度其实是很难衡量的。知识与思想,都带有模糊性。即使是你教给学生“一加一等于几”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一目了然的。

精力流失度。课堂上,我们最强调就是节奏感要强,时间分寸把握得好,最好是使学生没有开小差的机会,每次都是下课铃声一响,目标就完成了,精力上,自然也是殚精竭虑,以为课堂上这样的状态就是好的状态,其实不然。我曾经听过一个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他有一个做法,就是面对一篇课文,老师用口述的方式即兴提出十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在不做笔记的情况下,努力回忆老师的提问,结果整节课,学生的精力都被调动在这种记忆上,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几乎是百分之百地被利用了。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只是背诵问题的能力在被强化着。面对精力流失度的问题,我又想到了西谚里那句:“闲暇出智慧”。一堂课里,学生有没有开小差的权利?学生开小差是不是精力流失了?想像力丰富的学生常常有丰富的想像,是不是意味着精力流失?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开始上课就对学生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在课堂上,你们爱睡觉就睡觉,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妨碍别人就可以了。他的学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回忆从沈从文先生的课里受益的情况时说,他的课不成系统,毫无章法,加上湘西口音浓重,有时会让人听得昏昏欲睡。但是,这正是沈从文先生的看似毫无系统的思想火花点燃了他的思想智慧。教育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形成性格、影响思想。

时间利用度。这也是一个不好判断的标准。是谁的时间利用度?如果是教师的,倒是比较容易把握,看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的节奏就清楚了。但如果是学生的,则学生千差万别,很难说时间利用得怎样。时间的利用度,也只有在知识与技能上可有一比,一经到更深的层面,你就很难说清。比如,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这个过程,如果用时间利用度来衡量,你根本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有时在课堂上,学生完全自主,教师只是创设情境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在时间利用上,真是难说。另外,一些后来做出杰出成绩的科学家,比如达尔文,在回忆自己在牛津读书时的情境说自己只是在牛津睡了几年。在牛津睡了几年的达尔文,他身体不好,精力不充沛,每天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大约只有一个小时,但是,他后来却睡出了“进化论”。林语堂回忆自己在牛津求学时的情景,他也说,这里是非常松散的校园,非常随意的课堂,想学习的人,总能够找到导师,想睡觉的人也大有人在,而且也可毕业。更奇怪的是睡觉的未必不是天才,勤奋的人,也未必能够做出什么成就。人的成长过程是复杂的,生命中的差异性要去充分尊重。人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什么统一的尺度。

效用达成度。我想这个“度”应该是根据第一条标准,也就是“目标精准度”而言吧。效用性的问题,确实是要根据目标来定的。不过,这里同样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危险。与目前在中国提倡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源头是一致的。什么叫效用呢?效用就是达到目标的程度。如果说“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需要期待,那么,动辄用效用的标准是危险的。强调效用的背景,就教育目标来说,主要是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比较容易判断效用,特别是在知识的记忆层面。比如一首诗,念几遍后会背诵,会默写,效用立即就可以判断。但是,是否理解了这首诗,则就比较难判断了。更难判断的是,你是否能够通过这首诗还能够想像出自己的诗,是否能够感悟到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个效果就更难判断。感悟的过程,有时可能在课堂之外,也可能是在十几年之后的某一天。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四个度”的后面究竟是什么。其实“四个度”的后面就是应试教育的要求。让我来分析一下就很清楚:目标精准度,就是考什么,我们教什么,凡是要考的,你是不是都教了?精准度就是确定在这里。精力流失度,就是与关考试目标无关的,如果你还想了,还做了,就是精力流失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好的精力一定要用在考场上,在考试竞争日益激烈,一分之差,天上地下的社会背景下,岂能分心,心有他骛?时间把握度,就是时间精力都要用在考试的科目上。与时间赛跑,就是与高考的时间赛跑,否则,人有什么好跑的呢?人的一生都是这样过去的。另外,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时间就是分数。效用达成度。也就是说,效率是相对升学率来说的,而不是相对生命成长来说的。你的课堂最后送了许多北大清华的,效用度就高,否则就低。像达尔文那样在牛津睡了几年,慢慢养精蓄锐,效用度肯定是低的。不过,如果达尔文不在如此闲暇时光里养好精神,他的“进化论”可能就出不来。爱因斯坦在大学读书时竟然是班上最不合格的学生,他常常逃课,私下与其他人讨论,阅读与研究,结果毕业时发生困难,竟然无法就业。效用度自然也是很低的。但是,他毕业后三年里就做出了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成就,还创立了当时几乎无人能懂的狭义“相对论”。所以“效用度”是相对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说,还是相对人的生命本身来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如果是相对人的生命成长来说,有的人要到二三十年之后才见分晓,显然效用在这里就是无用。而唯有无用,才是大用。人会成为什么样子,各人有各人的命运,干吗要那样急哄哄呢?
2009年8月2日

附录:



翔宇课变,向着明亮那方

——理想课堂谵语

翔宇教育集团   卢志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从课堂上找到症结;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

效果不显,效率低下,效益不高,人们对课堂的抱怨和对教育的诟病,是一致的。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服务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载体是课堂。课堂效益低,就是产品质量差。

既然,课堂效益不高是学校教育的百弊之源,那么,提高课堂效益无疑就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好课、优课、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生命课堂、绿色生态课堂……表述可以不同,人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叶澜教授所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朱永新先生“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的新教育课堂、肖川先生提出的“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的课堂、《学记》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课堂,其实都是对理想课堂在不同方向和维度上的探索和追求。

理想课堂,首先是高效课堂。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效果显著的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理想课堂一定是效果显著的课堂;效率很高的课堂也不一定是理想课堂,但,理想课堂一定是效率很高的课堂。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理想课堂。

如同自然环境,理想课堂需要建设和打造,更需要保护和回归——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打造理想课堂,关键在教师。理想课堂中的教师,一定——
以学习为中心,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而不是被课本和教参所奴役;
以学生为中心,能一切从孩子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旁若无人自弹自唱;
以尊重为基础,能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
以问题为纽带,能组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仅会灌输和表演;
以需要为准则,能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是机械地程序化运作;
以发展为主旨,能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

理想课堂需要教师从“执行”走向“领导”,从“领导”走向“开发”——
机械重复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缺少灵气;
墨守成规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缺乏思想;
人云亦云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缺乏个性;
浮光掠影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没有实效。

理想课堂关注“四个度”——
目标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

理想课堂——
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
理想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是练功房,不是表演场。理想课堂是有导游参与的自助旅游,目标明确,过程精彩,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理想课堂不是由领导组织的例行参观,线路预设,程序固定,激情缺失。
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理想课堂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
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

理想课堂的高效益应该建筑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上,应该建筑在科学的课堂结构上,应该建筑在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上,而不是仅仅建筑在教师的个体素质高低上。

理想课堂的核心和关键,在课堂之外。
高效课堂的背后是高效管理,没有高效管理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理想课堂的产生。高效管理,是简单管理,不会折腾人;高效管理是制度管理,不是人管人;高效管理是文化管理,是激励人、开发人、成就人,不是压抑人、惩罚人、淘汰人。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变革不能“等靠要”。翔宇曾经在教育体制改革上做过“先驱”,所幸没有成为“先烈”。翔宇教育的二次改革,锁定课堂,从离高考最近的高中开始,从升学质量最好的学校开始,从高考权重最高的学科开始。

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便倒下,头,也会“向着明亮那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5:07 , Processed in 0.1891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