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位儿童文学专家关于儿童阅读的思想交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9 04:5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位儿童文学专家关于儿童阅读的思想交锋 

2009年05月28日  作者:顾雪林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将每年的6月1日作为全世界小朋友的节日。第60个国际儿童节就要来临了,该送给小朋友们什么礼物呢?本期推出“六一特刊”,倡议让孩子们用阅读的方式来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因为阅读能让孩子走进一个快乐的世界,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智、一个美好的童年。

我们该拿什么书给孩子看
——6位儿童文学专家关于儿童阅读的思想交锋

本报记者 顾雪林


  每位父母和教师都应该在孩子的心中放一粒爱上阅读的种子,并让这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图片来自stgeorgesprep.co.uk网站
  走进各地新华书店或图书市场,琳琅满目的儿童图书常常占据那里三分之一的“江山”。面对成千上万册各式各样的儿童图书,许多家长一脸茫然,到底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儿童图书呢?

  家长们小时候爱看的儿童读物不知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不熟悉的各种各样儿童图书的引进版、卡通版、动漫版、改编版、缩写版,等等。如何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让他们读到最适龄阅读的儿童图书,成为今天许多家长的苦恼。

  其实,面对纷繁的儿童图书市场,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阅读专家们也有他们的苦恼。现在,让我们看看儿童作家和儿童阅读专家曾经是如何给自己的孩子选儿童图书的,也许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会对今天陷入选书苦恼的家长们有所启发。

  在《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一书中,6位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阅读专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常常各执一词。他们中有讲故事讲得动情的梅子涵,有喜欢在讲话中高度概括的朱自强,有爱在讨论中提出“朴素思考”的彭懿,有用诚心品读儿童图书的阿甲,有憨厚中透着激情的王林,还有热情周到的徐冬梅。该书保留了专家们讨论问题时的现场感,读着他们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仿佛有身临其境的现场参与感。

  童年的阅读与聆听,是成年人的蒙眬记忆,闪现着萤火虫般或明或暗的诱人光芒

  杜威曾说:“教育不能忽视不学而知的能力。”谈到童年阅读,专家们在书中首先对阅读是不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展开了讨论。在多人谈到阅读是儿童的本能时,彭懿提出质疑,在没有文字产生的状态下,阅读还是人类的本能吗?专家们在激烈争论后认为,聆听是人类的本能,儿童在不识字时,首先用聆听的本能学会讲话,然后听大人讲故事,正所谓“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儿童在识字之后才开始阅读文字书,文字阅读是人类聆听阅读本能的延续。

  这就产生了儿童阅读的两个特点,幼年时的聆听阅读和识字之后的自主阅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篇》里,对阅读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种从印刷的或书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学》中是这样解释的:阅读就是人们透过视觉器官接收符号所标记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交流思想、沟通情况等。上述阅读都要通过视觉器官。这样,儿童在聆听阅读和自主阅读之间,还有一个利用视觉的本能。

  因此,聆听阅读、读图阅读、自主阅读构成了人类从幼年到成年的阅读过程,在今天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下,成人的自主阅读还包含数字阅读等。成人并没有因为能够自主阅读就放弃了其他阅读方式,听广播使成人保持了聆听阅读的习惯,看电影和看电视使成人保持了聆听和读图阅读的能力。

  专家们认为,6岁以前的儿童往往是通过聆听和看图去获取意义。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定要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给不识字的孩子买图画书。现在,一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认字、让孩子看文字书。其实,与其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去读那些半懂不懂的文字书,不如让孩子利用他们的聆听阅读和看图能力去听故事和看图画书,这样才更符合孩子成长的阅读规律。彭懿总结说,因为有了童年各种形式的阅读,当我们回首童年时,在我们蒙眬的记忆中,有一片明明暗暗的萤火虫,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成年人绝不只是陪伴和引导,同时也是欣赏与聆听者

  在儿童阅读中,近几年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专家特别提倡亲子阅读,就是提倡父母给孩子读书。据有关统计,开展亲子阅读比较多的家庭中,父母的出生年代比较集中在上世纪的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80后”的父母相对少一些。还有调查表明,从2000年到2003年,在有文化的城市家庭中,亲子阅读已经是相对比较普遍的一种生活习惯。

  专家们认为,尽管亲子阅读这种方式在一些家庭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概念、一个清楚的意识,从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传到我们这里,还是近几年的事。亲子阅读概念的流传和推广,体现了现代家庭对于孩子阅读的重视。亲子阅读是一种家庭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情感的方式,可以通过讲故事,把父母留在孩子身边。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是情感而不是技术,没有情感不会有趣,不会有温暖,不会有诗意荡漾。亲子阅读是孩子独立阅读的可靠前提。

  在中国家庭的亲子阅读中,家长们爱给孩子读什么书呢?

  据阿甲介绍,常给孩子读和看的书,排名最高的是《婴儿画报》、《幼儿画报》、《小熊维尼》。在相关的儿童文学中,《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西游记》排在前10名。从中可以看出,在亲子阅读中,儿童文学的阅读并不是特别普遍。

  徐冬梅认为,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时期是0-6岁,即学龄前。提到亲子阅读,人们常常会说到美国作家查理·乔根森的书《和爸爸一起读书》,写“我”回忆自己小的时候,在爸爸的怀抱里,听爸爸每天晚上读书。后来,“我”做妈妈了,就讲故事给孩子听。父亲年老了,“我”就读书给爸爸听。这本书反映了美国亲子阅读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意义超过了阅读本身。家不应当仅仅是一家人简简单单地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应该有共同的精神密码。

  朱自强认为,亲子教育有3个出发点,其一是教育孩子。希望孩子通过阅读多识字,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其二是一种示爱的方式。在讲故事中,表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其三是成人自己生活的需要。亲子阅读最重要、最高的层次是成人自己对亲子阅读的需要。在同孩子的阅读交流过程中,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朱自强反对在阅读前给孩子提出问题,等讲完这个故事,要孩子来回答。他认为这样会破坏阅读的乐趣。既然把亲子阅读作为一种快乐的生活,那就不要在阅读前提问题。

  梅子涵也认为,亲子阅读的确也是养育成年人自己。当你把孩子放在你的腿上,抱在你的怀里,你在讲故事,在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时,孩子快乐,你也快乐。那笑声、情景,甚至当时的光线,都是既属于当时,也属于以后美好的回忆。

  由此可见,亲子阅读的时候,成年人绝不只是陪伴和引导,也是欣赏和聆听。欣赏孩子的喜悦和感动,聆听他们的疑惑和体会。这样的欣赏和聆听,鼓励的是能力和信心。所以,亲子阅读和孩子的独立阅读,不是矛盾的,而是孕育和被孕育的关系。

  父母的天职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进那个令他们充满激情又趣味盎然的个性阅读角落

  阿甲在书中说,据1998年对5个城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家长、老师和学生对希望阅读的书的排序有很大不同。家长和老师共同排序的第一位是作文辅导,第二位是学习辅导类读物,第三位是古典名著,第四位是奥林匹克数学。这种惊人的相似说明家长和老师是一致的。第五位是家长更多地希望孩子读名人传记,老师更多地希望孩子读科普读物。

  孩子们的排序,第一位是幽默故事,第二位是冒险故事,第三位是科幻故事,第四位是卡通或漫画,第五位是侦探小说。看得出来,两者的差距很大。大人期待孩子们读的书,和孩子们自己希望读的书是不同的。

  专家们面临的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该怎么办?

  朱自强认为,要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给孩子阅读的自由,要信任孩子。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喜欢某类书,就强迫孩子也喜欢这类书。家长要做的,是自己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当孩子喜欢看搞笑的书时,家长就可以借机把其他的不是搞笑但有智慧的书推荐给孩子。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一书中提出了两种阅读:一种是天真的阅读,是孩子的阅读;一种是去神秘化的阅读,也就是大人的阅读。因此,他主张,孩子是最好的文学阅读者。

  王林说,丰富的书取决于一个孩子已有的多面性的阅读经验,但是有的孩子可能有些独特的偏好,如他就爱读某一类型的书,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丰富,不要人为强加给孩子“你应该读那些书”。

  梅子涵则认为,尊重孩子,但是家长不应放弃引导。尊重儿童,儿童本位,不是说儿童至上,儿童的趣味、口味至上。如果儿童趣味至上,那他们可能只想玩耍,不想上学。在我们这个年代,孩子阅读和成长的背景缺乏安静和诗意。我们不能否认,现在这个年代,中国成年人的趋利心态和繁重的课业负担,都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心理,影响着阅读的挑选和感觉。儿童喜欢轻松、喜欢搞笑,甚至喜欢胡说八道,我们不能嘲笑他们,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们更丰富、更经典的书籍。他们可以阅读儿童文学、寓言故事,也可以阅读《隋唐演义》、《水浒传》、《白鲸》和《老人与海》。

  专家们认为,家长们的天职是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那个令他们充满激情又趣味盎然的阅读角落。童年不是只能阅读儿童图书,丰富的阅读可以让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将来把更丰富的气息、趣味、思想带给社会和世界。

  一本好书,如同一盏灯,旁边的黑暗就会消失;无数好书,如同月亮,整个黑夜都能被驱散

  面对海量的儿童图书,家长最爱问的问题是,什么是好书?他们甚至还要详细地问:“我的孩子该读什么书?”

  抛开那些干巴巴的标准和说教,专家们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心中的好书。

  阿甲说,我喜欢富有幽默感的书,特别喜欢能让我哈哈大笑的书。像《小淘气尼古拉》,写小男孩打架,很好笑,男孩子们就是那样的生活。书中带有作者桑贝那种富有贵族气息的严肃感,外在是幽默的,内在是严肃的。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一书中,说“爸爸”真的很棒,真的好酷,驰骋起来像一匹马,游泳像一条鱼。语言表达很简洁,但让人感悟很深。

  朱自强说,我喜欢有创意的书。像五味太郎的《我是大象》就是用奇思妙想构思出的一本书,但是你还很难叙述里面的故事,那是讲科学的,非常精彩。还有一本图画书叫《文字+数学+季节=数学诗》,很奇特的名字。书里画的都是大自然的东西。比如问,鸟窝减去鸟等于什么?答案是“只剩绳头、羽毛、嫩枝、树叶”。还有像“枫叶+池塘=红色的小船”这样的句子。这本书从创意来讲,对人是很有吸引力的。发现大自然里面的诗意和情趣是儿童文学应该做的。

  梅子涵认为,那些安徒生奖得主都写了很多好书,纽伯瑞奖的很多作品,金奖银奖都可靠,这是一个可靠的奖。因此,他热烈推荐《万花筒》和《铁路边的孩子们》。梅子涵认为,一个好的儿童文学和好的童话,常常能让很多优秀的东西凝聚在一起。读了简单、天真的《月亮,生日快乐》,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醒就是,我们要让从小就对人说“你好”成为一个习惯、一个口头语,它太重要、太美妙了。

  徐冬梅心中的好书是那种形式上的轻和主体上的重的书。她认为,作家拿起笔来的时候,这个笔肯定是很重的,但是它落下来的时候一定要很轻很轻。她说自己的儿子喜欢看魔幻和幽默的书,特别喜欢看达尔的书,自己只看过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女巫》,儿子却把达尔的所有作品都看完了。她儿子特别喜欢达尔书中那些幽默背后的东西。徐冬梅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家,不是在孩子心中栽一棵大树,而是要在孩子心中放一粒种子。

  专家们认为,大气,还有善意和新奇,温暖,充满激情和关怀,深刻,不乏风趣和幽默,等等,这些都是好的儿童读物的标准。一本好书就如同一盏灯,放在那儿,旁边的黑暗就会消失;无数的好书,就如同那巨大的月亮,整个黑夜都能被驱散。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梅子涵等著,新蕾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41 , Processed in 0.0658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