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报社,一块墨香馥郁的热土----特别推荐:全站总置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5 00:4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报》社,一块墨香馥郁的热土


       《语文报》社,一块墨香馥郁的热土
      《语文报》人,从创始人陶本一先生开始,一直视书法为“大语文”的应有内涵之一,先后举办过五届职工书法大赛,积极支持编辑们参加社外的书法比赛,并经常性购置纸墨笔砚等工具,分发到各编辑部,鼓励编辑们学习书法,大胆创作,培养了一大批既能编出好报纸,又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优秀编辑。
       可以说,创刊三十六年来,《语文报》社从来就是一块墨香馥郁的热土。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4-4-5 01:09:31 | 只看该作者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文汇报》报告文学:一个校长和一张报纸

文章作者:肖复兴 



  这是一张专门为中学生办的《语文报》,16开16版,貌不惊人,香不袭人,没有花拳绣腿,没有艳女匪男,却吸引着全国广大中学生的心,今年整整走过第十个年头。
  他原本是山西临汾师范大学一个普通教师,创办这张报纸的时候,他刚过不惑之年,如今正迈过知天命之年的门槛。
  当初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看着主办单位:山西临汾,不少读者先皱起眉头。知道山西省城太原、昔阳大寨、苏三起解的洪洞、刘胡兰家乡文水的居多,临汾在哪里?知道的人寥寥。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怪,穷地方偏偏滋养出俊俏的人,偏僻的小地方越发能创出大事情。十年的光景,他使这张报纸渐渐有名,从临汾走向全国;这张报纸也使他渐渐有名,当上了师范大学的校长。正是这张报纸与他休戚相关、互惠互利,融进他迟开的青春花季,以及以往多次追寻却始终未完的多彩之梦,一起走过十年的路程。
  十年!在他51岁生命中五个十年里,唯有这一个十年最为辉煌,遗憾的是只有这一个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他还能有几个十年?
  如今,陶本一端坐在他的校长办公室里,面对着我和办公室阳台上一片葱茏的绿叶与缤纷的花草。他的胡子刮得一马平川,额头已谢,头发稀疏却梳得整齐有序。据说,当初他每次给学生上课时都要把衣服熨平,胡须刮好。这是一个外表严谨、冷峻,内心丰富、火热的人。我不知这一刻他是有些踌躇满志,还是有些惘然若失?但我知道在他生命中流淌更多的不是水,而是燃烧的火。
  否则,便不会有他的《语文报》。
  我始终坚信了解一个人不能仅到办公室,一定要到他的家中。外面总会有花团锦簇的掩饰,家中却如大幕卸妆之后的后台,虽不可说一览无余,总可以品味出舞台上没有的况味来。
  我来到他的家中,录音机正轻轻播放着理查德·克莱德曼柔曼的钢琴曲。家具一一都是他亲手设计,摆放着陶瓷刘邦、屈原以及泥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一都是他按自己想象和意愿摆放。房间里很少有女主人留下的痕迹,处处弥漫着他强烈的主观色彩。他先让我看他的"从猿到人"的相集,从光屁股的孩童到堂堂大学校长,一张张相片如室内陈设一样有条不紊。然后,他让我看积攒的各国钱币和邮票……他有着多种多样的爱好,有着过人不及的精力。难怪他的下属说:"只要老陶一回来,我们就感到累!"他事事都要操心到家,与其说操心,不如说他不放心。他的下属又说:"老陶是上海人,从骨子里就有些看不大不起内地人。所以他得事事染指,否则很难把心放进肚里……"
  他先不谈他的宝贝报纸,也不谈他这光辉的十年生涯,而是先跟我谈起音乐。他不大喜欢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莫扎特,却喜欢小国家的音乐家德沃夏克。他说:"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抒情慢板,小时候我在上海艺苑跑狗场听的,便永远也忘不了,它就像小溪水一样慢慢从心里流过,把你带进过去和未来,非常纯真,我常听常不由地流下眼泪。祖母去世时,我到一位老师家,他的录音机里正放着这一乐章。老家松江,祖母,在煤油灯下给我洗脚的情景,一下子涌到我的眼前,再也忍不住,我泪如泉涌……"
  这是一个情感型的人,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人。他的坚韧冷峻里面埋有无法剔除的脆弱。
  他说:"在音乐里人最无法掩饰。音乐对人素质的陶冶起着先天的作用。我五岁开始学钢琴,音乐给我以真诚。我当初报考师范,就是看了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欣赏马卡连柯那一个耳光和他讲过的这句名言:'天底下没有比教师更美好的职业。'"
  他说得还如年轻时一样动情,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里辉映着晶亮的光泽。青春,是一幅永不退色的画,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便墨渍水晕淋淋漓漓悬挂在面前。
  在华东师大读书时,他是校学生会的学习委员、话剧队的副队长。他爱演戏、爱唱歌、爱到人民大舞台去等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蔡文姬》的退票、爱看朱琳、舒绣文、于是之、英若诚,爱在晚自习之后和同学们沿着校园的甬道浴在溶溶月色下谈论契诃夫和易卜生……
  "那时,我一直生活在梦里。"他这样说,说得轻轻的如一朵飘渺的云。当初的梦却带他腾云驾雾,鸟瞰世界,天降大任于斯人。只是青春如一只飞得太快的鸟,在他人到中年之际,依然在人生的路上盲人摸象不知如何才能让破梦重圆,苦楚之余始终蒙面的驴子在不停地转磨。他不是没有力量,是时机没有成全他。他是一粒汁水过于饱满的种子,需要的只是气候、阳光和适当的土壤。于是,从青春期的悸动到中年的躁动,命中注定他要像浮士德一样要在磨难中痛苦,又总不甘心地去奋争。他的心永难平静。
  那时候,《语文报》正在迢迢那一片梦中。
  应该说,1962年,他从上海到临汾,是他命运的转折。虽说给他过于缤纷的梦,蒙上一层吕梁山扑来的厚重黄土,却也给他的人生打下伏笔。
  那一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国家高等院校缩减,许多地方不要大学毕业生去当老师。当时山西省副省长王中青却看准这一时机叫道:"该发财的时候就得发财呀!"他一下子要了许多大学生。仅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生就要来50名,这在山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陶本一就这样来到临汾。深秋的天,一条尘土飞扬的土道,四周的庄稼收割完了,裸露出黄土地,满目荒寂,一片萧瑟。他坐着一辆三轮车来到学校报到,党委书记望着他一脸土猴摸样连说:"你们怎么不事先告我们一声,好派辆车接接!"所谓车,学校那时只有一辆马车而已。
  那一夜,他睡在学校一间土房里,四周连围墙都没有,夜晚的风像走得太疲倦的旅人拼命敲打着门窗和纸糊的棚顶。他很害怕。大上海和小县城并不一样,梦与现实并不一样。第二天,他便给父亲打了一封电报想回上海。
  父亲立即给他打回一封电报,并写来一封长信,坚决不要他回去。父亲对他说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能造就人,好马不吃回头草……
  那一年,他才21岁。
  他说:"梦醒之后我有过动摇,但当人们问我:'你现在后悔到临汾这里来吗?'我说:'不后悔,是这块土地培养了我。因此,我永远感谢父亲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对我的帮助。'"
  我只是现在听他这样说。当初,他却是要一步步走过的呀!可以说,每一步都显得那么长、那么沉、那么重!21岁的生命,正如一只球,很容易泄气,也很容易被打足气而蹦得老高。四清、教改、文化大革命、排练《长征组歌》,白天忙得陀螺般旋转,夜晚面对孤灯冷壁读他心爱的狄更斯。听他钟情的德沃夏克,缀网重织他的一片未竟的梦,他仿佛重新又回到大学校园时光……
  一个人最容易掉进自己编织的幻影的陷阱之中。他自以为干的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到后来不过是一朵谎花(黄花)?、一片枯叶、一只太容易破碎的肥皂泡。一晃,来临汾快一个十年,他竟这么快就到30岁了,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居然要事业没事业,要爱情没爱情。他才觉得自己如《早春二月》里的肖涧秋一厢情愿又自作多情地来到芙蓉镇般来到临汾,而这里似乎始终未来得及抬起眼皮瞅一瞅他。他蓦然感到一阵心灰意冷。莫非真个娘子关外催人老,要我喟然长叹一声天凉好个秋吗?
  在这个对于他人生攸关至重的时刻,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个人,不同程度上给他以辅佐、帮助与指点。
  一个是他的妻子徐莉英。他不愿意找一个本地的姑娘,无奈青春之树落英缤纷,能够飞来落栖的鸟儿有限了。徐莉英是上海人,又是华东师大化学系毕业的,别人一介绍,他便也认可了。本是浪漫情怀的他,爱情却单一的如一加一等于二。怅惘之余,他也要感谢善良而柔顺的妻子。想象中爱情可以光芒万丈,现实中爱情却只有坚实有力。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着这样两重爱情,在矛盾对比中调节融化。在那些个凄风苦雨的日子里,在那段他在临汾、妻子在运城的两地分居的颠簸生涯中,是妻子给以他家人的慰藉。在他患有十二指肠溃疡,住进医院,睁开眼望见的第一个人就是妻子,他感动了。他知道了只有现实才是最有力量的。
  另一个人是原副省长王中青,那个把他和一批上海人要来山西来的富有远见的人。此刻,他落魄到临汾,就在这所学校当革委会副主任。到任之后,他召集老师开了个座谈会,陶本一在会上发了言,他认识了陶本一,觉得是个人才。会认得人才的人,就如同会品出什么酒是汾酒、郎酒、茅台酒的人一样,只需一次短短的时间,只不过一个是嘴上的能耐,一个是心底的功夫。
  一次,王中青把陶本一叫到他家,两人晚上走出房间,坐在校园的石板上,望着远处的吕梁山茫茫山脉和山顶上的苍苍星汉,王中青对他讲:"当年刘宁一、赖少其曾经批评我最大的缺点是骄傲。大凡有能力、有个性的人都骄傲,人不能没有个性,这是一。另一个方面,有个性的人往往又不易看到自己的弱点,这就成了弱点。"
  陶本一知道这番话是说给自己听的。空有抱负,却无路请缨,傲气与悲观交错,往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致命弱点。王中青本人也是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革命生涯中起伏跌宕,自然体会最深。
  接着,王中青对他又讲:"解放战争中,一位副连长掩护我而牺牲,要不我就没命了。解放后,许多老战友失去了联系,一次到石家庄烈士陵园,在墓碑上看到这些人的名字,给我的刺激很大。我们活着的人,应该怎样才对得起他们呢?"
  这些话,与王中青当副省长时坐在主席台上讲的话,对于陶本一是意味迥然的。更何况,那时陶本一才30岁,年轻的心受到老一辈人格外垂青和平等的交流,这些话便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渗进他的血液之中。
  再一人是学校图书馆的老馆长。那时,"四人帮"当政,校将不校,一派混沌,陶本一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令老馆长很是看重。他擅长书法,给陶本一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文采风流远自期,妙能腐朽化神奇。平阳十七年间事,老我看君纵横时。"他相信陶本一必有纵横之日。莫非老先生有着仙风道骨、远见卓识,点化着冥冥中的命运之神?
  此刻,陶本一知道吗?冥冥之中,《语文报》正在哪个方向,向他一步步走来?
  命运,是存在的。命运,就是主客观在某一时机瞬间的契合。
  1977年,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陶本一到平定县搞教育调查。教育又提到议事日程上,知识再不是任人践踏的奴婢。他也才时来运转,种子方才破土绽芽。虽然熬到36岁为时晚些,虽然力量也显得微弱,毕竟回黄转绿。
  在平定他看到有的学校里只有一本《新华字典》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参考资料,便下决心办一份《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立刻得到学校和系领导的支持。系主任亲自带领老师写稿,没有分文稿费,却还要自家贴钱买邮票给读者复信。复苏后人们焕发着加倍的热情,热腾腾地感染着陶本一。他不安份的心便如鼓满的风帆又开始跃跃欲试了。他活跃的脑子便如重新安装的风车又开始飞速旋转了。
  1981年,全中国响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口号。陶本一想要再办一张报纸,不仅中学生能看,全社会人都能看;不仅课堂上学语文需要,社会大环境也处处需要学语文。他把这种语文称之为大语文。这种大语文不是仅仅为了考分,而是人生必备的课程,是开发人思维的重要钥匙。
  这一年,他到北京香山参加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座谈会,和与会的中学老师一谈,反响强烈,大家的想法不约而同。第二天,他和北京、杭州两位富有经验的老师一起来到北海公园,坐在琼岛浓荫的石阶上,兴致勃勃,一谈竟谈到新月初升。
  能不能办?能不能在临汾这个偏僻的小地方办一张全国性的报纸?
  为什么不能?
  天时地利人和均有。天时,不用说,社会正处于一个求知若渴的干旱期,十年动乱对于知识的禁锢使得知识格外宝贵。人和,也不用说,全国那么多中学语文老师卧虎藏龙,稿源根本无须发愁,细数从叶圣陶算起多少文人作家是从中学老师起家的!只差一个地利,临汾是偏点儿,远点儿,但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船小好调头划动,便也会有游刃有余的便利,不像大地方婆婆多,掣肘便也多。
  干吧,还等什么呢?舞台已经搭好,时机已经创造,容不得丝毫犹豫,若是失之交臂,他便再难让生命之舟倒回,只能徒对白发唱黄鸡,人生长恨水流西了。
  他生命中最为璀璨的火花是在这一刻迸发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春五处编辑分部的语文老师帮助下,在他手底下刚刚大学毕业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没日没夜的苦干下,《语文报》诞生了。虽说编辑部只有三间小房,取信送信的工具只有陶本一自己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却是初师告捷:第一期发行78万,以后扶摇直上达到190万,即便今日几乎所有报刊订数纷纷下跌的情况下,《语文报》依然稳定保持在50万份左右。
  苏北一位民办教师给他来信说:"读了《语文报》,我感到世界更大了。"
  他将这话讲给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听。张老先生听后感动地讲:"这个年轻人讲得非常好!"
  他把这句话作为对《语文报》最好的评价,作为对自己最大的慰藉。
  就在《语文报》创刊之际,陶本一的妻子怀孕了。结婚十载,方才怀孕,实属不易。双方均已年过四十,也算是苍天有情。谁知,陶本一正忙乎他的《语文报》。《语文报》节节上升,妻子却流产了。幸亏有《语文报》相慰,痛苦才淡了许多。好事总难两全,人生终当补偿。陶本一这样宽慰自己,妻子却只有念着为《语文报》新生正在全国各地云游僧一样四处奔波的丈夫,暗暗弹泪往肚里流。
  1982年,妻子再次怀孕小产,从此,孩子与陶本一无缘。人生的不幸,使他愈发向事业追回补偿,便也使他的性格有些变异。他脾气并不仅因为官大而大起来,原因也在于这变异的性格。他要求他的下属要像他一样舍生忘死的干,却忘记下属已非初办《语文报》时的年轻人。他没有孩子,而他们已是拖家带口。于是,下属骂他不近人情,他埋怨下属今不如昔,呼唤当初的热情。他胸中浪漫诗情与领导方法的简单生硬,好如不协调的藤交相攀援,齐头并进。
  不过,下属们骂归骂,干归干。他们都说老陶没有私心,全是为了《语文报》,眼下这样的干部也难得,干吗非要求他十全十美?
  有上下两方面的理解与支持,他愈发干得起劲,生命血液中的激情便如核外电子一样愈发不同寻常的活跃。即使当了大学校长,他也割舍不开《语文报》。《语文报》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有着传统文人重名轻利的心理;他有着现代新人永不满足的精神。他有着浪漫天真的情怀,一如年轻人;他有着九斤老太的感叹,又如老年人。他因循着传统的道德规范;他信奉着创新的青春价值系统。他就是这样矛盾着、前进着,在过去与现代的两条河流中,他一只脚踏在一条河流中。可贵的是,他在不停地往前走。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还要时时创新,历久常新。难怪在他手底下干的年轻人一个个都不住喊冤喊累,又一个个不愿意走。
  在《语文报》越来越"火"起来的时候,他要求要办新栏目,给读者新面孔,又想创办活动。他说:"用活动走向全国,树立《语文报》形象!"
  首先,他想创办全国中学生推选"我最喜欢的十本书"的评书活动。大人们可以评优秀小说、报告文学,以至全国十佳运动员,中学生为什么不可发挥他们的参于意识呢?不过,一家小小的《语文报》搞全国活动,他抛给自己一块难啃的骨头。
  幸好,天助他也。正巧当时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高占祥同志要到临汾铁佛寺参观,陶本一闻讯一宿未睡安稳,思前想后如何闯将进去,如何说动书记?次日清晨,他赶到铁佛寺,秘书先挡了驾,他便先说动秘书。他知道这一关若过不去,下面的事就泡汤了,便格外讲得仔细具体。没想到,见到高占祥倒简单了,一句话"赞成你的想法。"
  有时挺难的事就这样容易解决了。
  《语文报》成功地创办了第一届全国中学生的评书活动。那一次,王蒙的《青春万岁》获奖,他说:"我以前得过许多奖,都是领导发,还从来没有得过学生给发的奖。这是我得的最重的奖!"
  十年下来,他率领《语文报》一伙年轻人将办报赚的钱取之民用之民,倾资几十万元,先后举办了四届全国中学生评书活动,三届中学生夏令营,一次全国16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邀请赛。小小一张《语文报》发挥了巨大的能量,茅以升、华罗庚、王力等老先生在世时都曾给予热情的关注和支持。当假冒名牌实则伪劣商品蔓延的时候,人们看中的不是牌子的大小,而是实质与实际。《语文报》虽只是临汾师范大学所办的一张小报,它给人们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十年来图名不图利,重高雅而不媚俗,让人们刮目相看。
  十年的路,一步步走起来,显得那么长,那么难。如今想起来,却这样快,弹指一挥间。站在学校刚刚竣工的阶梯教室大楼工地上,眺望校园和远处一片高远湛蓝的天空,他这样对我说:"我总觉得还有许多事没有做,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些。报社的同志们总埋怨我不表扬他们反倒老爱批评他们,实际上想想全国五千万中学生呀!我们的报纸才发行50万呀!是,有商品经济冲击的因素,但只要我们把报纸办好,正真办成有权威性的一张全国中学生的《语文报》,就能够把读者争夺过来!"
  我不打断他,听他说。此刻,他正激情澎湃。他善于表达,并能够感染别人。这一刻,晚霞流溢,辉映在他整洁的天蓝色T恤衫上,镜片上反射着霞光,火一样在跳跃着。他显得年轻许多,似乎仍然在大学里读书,仍然不停地喷涌出激情、遐想与憧憬,仍然生机盎然地保持着未被泯灭或者失去的那一份真诚、那一份单纯、那一份自以为价值连城的清高、那一份色彩虽不缤纷却多情的浪漫与诗情……这一切,在当今显得是那么遥远又陌生起来。
  他接着对我说:"那一年夏天在校园里王中青对我讲过的话,我总难忘。他去年去世了,我还活着……"
  他又说:"有时候会有许多难缠的、不愉快的事情。回到家里,我就听音乐,把屋里的灯都关掉,音量放得小小的。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是这样。那时,我在钢琴上随意弹着我自己的旋律,我称之为'随想曲'。烦闷和苦恼就真的少了许多……"
  我知道,他有成功,也有挫折;他有欢乐,也有苦恼。我知道,他听的最多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我知道,在夜深人静、整座校园连同远方的吕梁山和尧庙古村都沉沉睡去的时候,在幽幽的夜色中,在轻柔的乐曲中,他会暗自流下激动的眼泪。我知道,别人不会看见,他也不会去擦拭,就让它静静流淌……
  他最后对我说:"我没有孩子,《语文报》就是我的孩子。"
  1991年6月写于临汾-太原-上海
  (选自《文汇报·扩大版》1991第29期)

3#
发表于 2014-4-5 01:15:57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报社在山西太原隆重举行建社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华语文万里行揭晓仪式语文报社在山西太原
隆重举行建社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华语文万里行揭晓仪式
http://hi.baidu.com/lifenghua/item/843995c476a83b2e47d5c0d6
语文报社“创新与发展”论坛同日举办“语文报·青春万岁”笔会中心同日成立
  10月31日,位于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的山西师范大学报业大厦被色彩艳丽的条幅装扮得喜气洋洋,楼前广场上彩球高悬,省内外出席庆典活动的嘉宾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在一片欢快祥和的气氛中,全国知名文化企业、山西省文化奇葩——语文报社迎来了建社30周年华诞。
  上午9时,在语文报社大会议室里,语文报社“创新与发展论坛”开幕。曾经在该社历史上付出大量汗水与智慧的老报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家、出版家、大学学者等出席了论坛。老报人们回顾报社的一幕幕动人故事时,勾起了该社员工对30年艰辛历程和来之不易的荣誉的回忆,也使与会嘉宾深刻地领略到该社的品牌魅力和价值。论坛上,许多专家也就语文报社不断开拓和创新、快速实现产业升级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与此同时,在语文报社小会议室里,“语文报·青春万岁”笔会中心也宣布成立。今后,该中心将组织报社的优秀作者和读者代表,开展常态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活动,并在中华语文网推出“青春万岁”电子期刊。笔会中心名誉主任为语文报社创始人陶本一,主任由现任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担任,秘书长由副总编辑任彦钧担任,秘书处设在报社总编室。20多位该社早期中学生作者和读者代表出席了成立仪式,并成为笔会中心的首批成员。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如新华社音像中心主任景旭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胡劲军,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青年文学》主编邱华栋,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中国政协报》文化周刊主编毛梦溪,《中国音乐报》副社长江小鱼,北京青年报现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刚,《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室主任孙卫卫,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张华夏,青年作家、诗人、学者和记者如伊沙、段华、姜红伟、左春和、赵希臣、吴茂盛、雷霆、周瑟瑟、韦敏、邵文杰、何葆国、周劲松、唐荣尧、肖铁等。他们都是学生时代在《语文报》崭露头角,后来才走上成功之路的。虽然其中有的人因故没有与会,但纷纷来电表示,今后将全力支持该社及其笔会中心的各项工作。
  下午15时,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庆典暨中华语文万里行揭晓仪式在太原铁道大厦隆重举行。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倪生唐、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梁宝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附后)。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教育厅,太原市万柏林区委、区政府等部门的领导,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新华社、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扬州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商务印书馆、山西出版集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传媒集团、广西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语文报社的优秀作者和读者代表,共计300多位嘉宾出席了本次盛会。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还发来了贺信。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在庆典上作了专题报告。他回顾了报社诞生、发展、壮大的历程,深入阐述了报社的经营理念、编辑宗旨和今后的发展思路,重申了报社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传播语文知识,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并特别强调,将进一步高扬“大语文”旗帜,大力倡导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
  据蔡智敏介绍,语文报社旗下现有报刊共两大系列16个品种,报刊内容覆盖了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读者对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期发行总量500多万份。《语文报》是全国中语会、小语会会报,一向被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其中《语文报·书法版》还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报,教育部高等教育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则担任《语文报·大学人文版》指导单位。近年来,在新闻出版署所组织的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审读工作中,《语文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语文报”商标还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媒体界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语文教学通讯》是全国中语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对外交流首选语文期刊。新世纪该社所创办的中华语文网,则是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网站,日均访问量15万人次,在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教育网站排名中稳居前100位,2007年还入围中国互联网协会向未成年人推荐的首批“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前不久又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2008全国出版业网站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具创新网站”。 30年间,语文报社与全国妇联、原国家教委、团中央、中央电视台、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全国中语会等联合举办的“16城市语文邀请赛”,5届全国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6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10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10届全国中小学生寒暑假读报竞赛,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竞赛等大型活动,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语文报社考察时,曾对该社经营思路、编辑理念及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出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在报告中,蔡社长还对最近该社所组织的“1978~2008中国语文生态大考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语文报社30周年‘中华语文万里行’活动”的概况、目的、意义、效果等予以了全面介绍。据了解,此项活动无论是其形式、内容、规模、深度和广度,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和语文出版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庆典结束后,语文报社员工为嘉宾们表演了自编自演的精彩文艺节目。在“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歌声中,庆典圆满结束。
  30周年庆典既是语文报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语文报社今后腾飞的一个新起点。社领导表示,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代,今后,语文报社将在推动自身产业不断升级的同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世界先进文化,拓展语文素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快速成才,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4#
发表于 2014-4-5 01:18:12 | 只看该作者
陶本一先生的讲话
  站上这个讲台有点危危颤颤,心里有点紧张;听了大家刚才的发言之后,我的心里感到更加紧张,老怕从高处掉下来,高处不胜寒。我十分感谢各位朋友,牺牲了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尤其要感谢语文报社的各位同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全力以赴的投入,筹备这次研讨会。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有幸终于熬到了这个阶段,并且在七十古稀的队伍中间找到了一个合法的位置。其实现在看起来70岁根本就不算什么。前些日子,我在一些新闻媒体里,看到山西长治有位老大娘,90多岁,在家里面练劈叉,而且练得非常好。90多岁的老太太都在练这样的高难度的动作,像我这70岁应该不算什么。所以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伊璀同志在我的病房里说,你怎么在这儿,你才70岁,不应该在这儿。但是不管怎么说70岁总是人生的一个标志,它宣告着老年时代已经来到,在这时候回顾一下走过的路,规划一下将要走过的路,是很有意思的。我这70年去掉最初的21年的学习生活(21岁大学毕业),实际工作年限是49年。在这49年里,有32年(而且是最初的、精力比较充沛、思想比较活跃、身体比较健康的这样一个年华),是在山西度过的,也就是说在我的工作岁月里边有三分之二的岁月是在山西度过的。因此,完全可以这么说,山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山西的水土养育了我,是山西的风雨锻炼了我,更难能可贵的是山西给我创造了各种条件,建设了一个优越的平台,让我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如果说我一生做出了一点成绩,有了一些成就的话,这个完全应该归功于山西。我庆幸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够分配到山西工作;我庆幸能得到山西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我尤其感到幸运的是我的学生对我的理解和全力支持。我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如果没有我的同事,我的领导,特别是我的学生的关爱和鼎力相助,那么我将一事无成。
  刚才很多朋友讲了我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切实回顾了一下,觉得我在山西,最花精力做的是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对语文学科教育思想的探讨。因为我从事的专业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而我的工作又是和专业紧紧结合的,所以从山西到上海都一直没有停止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什么是语文学科,语文学科的界定在什么地方,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来教语文,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面我和我的学生,我和我的博士生、同事一起做了深入认真的探索。我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几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语文教育和语言素质》《“语文”阐释》。这几篇文章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还没有在语文教学界展开深层次的讨论。不过我相信,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语言艺术”的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家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不再多讲了。
  第二件事是创办“语文报”,这就是以学生为本,设法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说从学生出发,来培养这方面的人。
  我要讲讲语文报,语文报一直是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部依托。肖复兴写的那篇报告文学中最后说,陶本一没有小孩,语文报就是他的小孩。这句话我想是真实的。在语文报的创办之初,校内、校外有很多同志,都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搞好这份报纸。可以说,没有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全体老师的支持,没有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支持,没有全国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的支持,我们语文报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怎么样把全国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我们的队伍里来呢?一开始我们采取了一种策略,就是把语文报做大,规模做大,出版做大,影响力做大,使语文报不仅仅成为山西省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报纸,而且要成为全国学生学习语文的报纸;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而且是全国年轻人学习语文的好帮手。这是一个很宏大的目标,要实现困难会很多,最重要的是,学校所在地临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很多人不知道临汾在什么地方,老师们问我们临汾通不通火车,临汾是不是出酒的地方,他们记得汾酒,以为临汾是出产汾酒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办报纸很难得到读者的信任。当时我们采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在今天看起来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在全国六个大城市设立六个编辑分部,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成都、长春,这些都是文化的大省,经济的大省。在这几个城市设立编辑分部,充分显示了我们报纸的实力,一下子取得全国的同学和老师对这份报纸的认可,试刊号第一期的订数就达到了近80万份,这个订数在当时说来是相当可观的,一下子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同时,我们设立了六个分部,这样就得到他们所在城市教师的支持,就得到他们所联系的各行各业朋友的支持,所以语文报创刊以后,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大方优美,在缺少青少年读物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很快就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方面读者的欢迎。
  第二个我想说,语文报不仅是一份报纸,不仅是通过一份报纸给大家新的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报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首先是在编辑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离开了语文报社以后,在各个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比方说刚才发言的齐峰同志,比方说像语文报以前的副总编辑李文儒同志,他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比方说,像王宇鸿原来是山西教育出版社的社长,现在是山西省出版传媒集团的副总经理。比方说,武智勇现在是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编辑队伍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报纸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这些读我们语文报成长的人,在他们工作之后,都还念念不忘语文报对他们的帮助。像原任上海文新集团社长、现任世博局副局长的胡劲军,就是语文报的读者、作者。他坚持在语文报上发表习作,不断和语文报的编辑交流,得到了营养,逐渐成长。他是杨浦中学于漪老师的学生,报考复旦大学时,他拿着语文报刊发的一期“胡劲军专辑”,让当年复旦大学这个专业的系主任和书记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立刻答应把他收进来,这样他就跨进了复旦大学的大门,以后逐渐成为复旦大学的学生会主席,毕业时留在解放日报工作,后来又到了文新集团。胡劲军只不过是很多例子中间的一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什么呢?我们办报就是为了要把人的思想,把人的水平,把人的知识,把人的视野提高,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生活,看待社会的今天和明天。创办了报纸,培养了人才,这是我们办语文报的两个重要支点,我到现在都觉得很重要。
  第三点我想说,大家谈起语文报总是谈陶本一,实际上在陶本一的后面有无数的青年人在工作,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在关心支持,无数的专家、学者在关爱并帮助我们。正是他们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和劳苦,使语文报最初能够站稳自己的脚跟,所以我要深深地感谢各位同事、各位同学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最初语文报只有一个半人,我到现在都念念不忘的是:一个人是阴振国,半个人是陶本一。因为我那时还要上课,只有一半的时间放在语文报上边,阴振国是行政人员,需要管全面的事情,要管联络,要管发行,要管财务,很多工作都堆在他一个人身上。好在当时他还没有成家,可以把一小时掰成两半用。后来队伍发展了,这样就有了张发、秦臻、李文锦、靳保太、赵建功,他们是我们报社最初的编辑,兼校对,兼联络,兼发行等等。凡是报社各个部门的工作都由这几个人兼起来。正是他们付出最大的牺牲、最大的努力,才有了语文报的今天。我一直到现在,深深感到遗憾的是,那个时候总在工作上不断地苛求他们,没有很好的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我举个例子,李文锦孩子生出来才三个月,她的太太因为他不能回去照顾,就主动跑到临汾来生活,结果到临汾来是不是能得到她丈夫很好的关爱呢?也没有。我们因为人手少,要经常临汾—太原两地跑。有一次他因为印刷上的问题,12点从太原赶回临汾汇报,研究出一个解决方案,1点多钟又从临汾赶去太原,连家门口都没有进。所以我一直都感到很内疚。假如让我再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这样对待我的下属我的同事。还好,他们也都理解办语文报是为什么,没有丝毫的怨言,甚至私底下都不曾议论过对我的意见,这使我非常的感动。
  第三件事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我们山西师范大学,确实在那些年里做了一些改革的实验,有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还是要说,这些改革如果没有全体教师的支持,没有同学的理解和配合,是寸步难行的,因为我们所进行的改革都是比较大的。今天回过头去看我们当时的一些行动,也都可以看到,是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完全符合国家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的。我觉得我们在整体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改革思想,是在我们山西师范大学,真正树立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山西师范大学的主人翁。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都是为此而努力,使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使他们有更高的视野,使他们有更果敢的行动,使他们能为自己所创造的成绩感到骄傲,为我们的学校感到骄傲。
  这期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校长和学生见面日。当时我们都感到学校的整体的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更不要说得到学生的支持,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改变这种状态呢?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觉得需要校领导和学生们直接对话,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工作重点。应该说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对这方面还是不太认识的,校领导害怕和学生见面,害怕学生在见面会上当面提出什么非分的问题,造成很尴尬的局面。实际上见面日之后,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有了很好的理解,觉得校方在各方面都是切切实实在为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他们也就在各方面都能谅解并支持学校的工作,从而做到步伐一致,使学校的工作能够蒸蒸日上。所以一到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五的晚上,大礼堂很快就挤满了人,谁要参加谁都可以参加,谁都可以提问。学校的所有处长们都要列席,同学们可以对任何一个处长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处长们也必须立刻回答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出及时回应并制定出详细整改方案,在下次校长见面日的时候,向大家汇报整改结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举,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举措使我们学校工作透明,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工作中间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再有一条,我们创建了学生自律委员会,也就是学生的道德法庭。学生犯了错误以后,不仅仅是行政方面提出建议怎么处分这个学生,而首先是交给自律委员会,让他们来举行会议,讨论学生所应该遵守的一些原则。这个学生自律委员会不是闭门开会,也是贴出公告,像法庭一样的,几月几号在第几教室讨论××的问题,希望大家参加。参加的同学每人都可以拿到一张处理意见表,来提出自己对这个同学所犯错误的处理意见。这样做不仅教育了犯错误的学生,也教育了广大同学。所以人民日报对这个工作很是赞同,发表了一个评论说“有事找自律委员会去”。有事先找自律委员会,自律委员会的意见得到校方的充分重视,在学校开行政会议的时候,自律委员会的委员必须参加。
  第三是建立了校长助理制度,这校长助理不是一个虚假的摆设,是经过好几个同学在会上发表演说,争取这个岗位之后我们确立下来的。它不是一个虚设的岗位,每星期校长助理要到校长办公室上两天班,我们还发给工资,是名符其实的助理。助理什么?反映学生对我们工作的意见,所以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我们做得都非常好。
  在学业方面,我们特别强调的是通识教育,文科的学生要学理科的内容,理科的学生要知道文科的内容,特别是在文科中普遍开设数学课。当时学生中间有句话叫“师范大学两个陶,一个陶本一,一个淘汰制”(考的不合格的学生要被淘汰)。
  还有一点,是我特别要强调的,我们学校一直坚持对人才的培养,采取了种种得力的措施。这一点我以前已经讲了很多了,这里不再重复。
  我们所进行的这些改革,确实是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在反思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么一条,我所提出的一些改革的思想,没有很好地通过系主任,通过广大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想办法把它做好,而是采取一种强制性的命令把它推广下去,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点。有些工作在山西师大开展了,我以为到上海师大去肯定能够很好地开展,但是到上海师大反而开展不了,而且还引起了很多比较大的议论,这些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反过来考虑就可以看出我在工作中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我想把我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现在到了真正退休的时候了,过去我是退而不休,现在我除了两个课题之外呢,没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我想在我的余生中再做四件事情:第一是写好两本回忆录,总结一下语文报的经验,总结一下我们山西师范大学改革的得失。第二要做好两个课题,一个是关于基于语科库的词语教学课题,一个是关于教师规范的课题。第三件事情,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生活更好些,每天必须要加强锻炼,坚持锻炼两小时。第四条要出去旅游,每年两次。我在今年元旦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头”字歌,我愿意把头字歌读出来,与大家共勉。
  走完尽头是开头,
  走完牛途接虎头。
  往事已过莫回头,
  快快乐乐往前头。

  谢谢!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1:26:59 | 只看该作者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学生版“语文报”
来源:http://cdwzk.blog.sohu.com/101836523.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1:36:07 | 只看该作者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我和《语文报》是两口子!”
———长春老读者对《语文报》的情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发表于 2014-4-5 01:55:58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老梁头大身子小---好玩
手里拿张《语文报》----广告
何人所作此漫像?----俺问
舍形得神赞毕肖----可得
                =管季超打油诗跟帖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2:00:38 | 只看该作者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本帖最后由 语文报梁朱杏. 于 2014-4-9 14:01 编辑

呵呵,朋友、硬笔书法家胡三银先生给我描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发表于 2014-4-5 02:19:23 | 只看该作者

》》重要提示:实名注册,信息可核,成为会员,才能看图!!!

《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崔峦给该报读者的寄语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1:05:11 | 只看该作者

启功先生是当代着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书法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名扬天下。先生也被世人誉为“当代王羲之”。筹办《语文报》之初,大家想:如果能请启功先生为即将诞生的《语文报》题写报名,该有多好啊!北京分部的编辑大着胆子说明来意。当先生得知是为《语文报》题写报名时,非常认真,写了好几幅,最后精心挑选了两幅。遥想28年前,当语文报人手捧先生题写的报名,憧憬《语文报》的未来时,恐怕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先生亲笔题写的“语文报”三个字会成为我国媒体界首枚“中国驰名商标”。也许这正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历史借“当代书圣”之手,题写“中华语文第一报”之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55 , Processed in 0.1184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