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姗
“阳光灿烂/我把它抓在手心里/送给妈妈”,“星星在天上/我在地上/我要回家了/太阳公公也回家了/找它自己的妈妈”。 刚满2周岁的女儿,有时会说出这种“诗”一般的语言。初次听到,颇感惊喜。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譬如“小鸟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儿童诗作家丁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能关注大自然的每一次心跳,他们能捕捉到翅膀的每一次振动,他们能听到花香飘荡的声音。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他们把迷路的蚯蚓送回家,他们小心地穿过雨后的树林,生怕惊扰了雨点在叶片间的游戏,他们轻轻扶起跌倒的小木凳。”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像诗一样懵懂。单纯的思想、美好的情感,其实都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本身就是一首诗。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只是我们成人的情感太复杂,在他们身上寄予了过多的期望,于是在我们的“改造”下,他们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习惯用成人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美好世界。 在笔者看来,一颗诗心比成为诗人更重要。诗教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有一双敏锐而明亮的眼睛,能够透过喧嚣的世界,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和童诗亲亲嘴 本报记者 林姗
“小猫走路没有声音,小猫知道它的鞋子是妈妈用最好的皮做的,小猫爱惜它的鞋子,小猫走路就轻轻地轻轻地,没有声音。”雷劲的学生们用诗句代替了“不能在走廊上乱跑、喧哗”。 福州市教育学院一附小的雷劲老师惊喜地发现,童诗中有太多的真、善、美,对孩子的品行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 若干年前,雷劲开始教学童诗的原因不仅于此。 因为,她发现“不少孩子早在幼儿园就已熟读了拼音,也掌握了一些写字的本领。课堂上的读书常常是有口无心的。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呢?” 此外,“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夏天的下午特别爱打瞌睡。怎么办呢?不停地提高嗓门儿?一遍遍地拍手提醒?” “还是来一起读童诗吧——《瞌睡虫》。读着读着,小嘴笑了,小眼睁开了,小手放好了,心也回到课堂上来了。这样的童诗还有《作业机》、《小鸟读书》等等。” “我们还可以在学习《静夜思》时,读圣野的《磨刀石》;在学习《四季》时,读李少白的《哪去了》、张秋生的《我来了》;在学习《找春天》时,读任军的《给春天写一封信》……” 作为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的成员,雷劲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广童诗教学。 谈到学童诗的具体方法,她告诉记者,“让孩子听童诗,感受其特有的语调情趣,是童诗教学的起步。让学生学会听重读、听弱音;听一气呵成处、听余音绕梁时;边听边想象画面,边听边打节奏,边听边配上动作……” “再让孩子自己反复吟诵,将诗歌声音层次的美凸现出来。从语音节奏里感知到诗人情感的律动,也获得了进入诗歌意境的一把钥匙。” “在教师引领学生多角度赏析、品味之后,‘说’出童诗的精妙之处就显得尤为重要。” 雷劲说,通过“听”、“读”、“说”,孩子们已经激发起“诗情”了,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的“创作”。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1-6年级的孩子。如果要他们提起笔,端端正正地坐着写诗,那真是天方夜谭。孩子身心的特点告诉我们,教育一定要依托生动的形式。” 雷劲喜欢和孩子们做联想游戏。例如,“牙齿—笑容—快乐”,“树叶—小手—招呼—欢迎”,“饼干—沙漠—太阳—星系—自由”……联想最多最妙的那个孩子就能带上“诗泡泡大王”的王冠。 在不断的实践中,她总结出经验:“写童诗,一定要设计梯度,循序渐进,注意趣味,在游戏中写,在画画中写。发现生活中令人心动的瞬间,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诗。” “乘着童诗的翅膀飞翔,我们再欣赏周围的世界,它们仿佛都闪着神奇的光。童诗真的很美妙,孩子也回馈给我很多精彩。”雷劲说。 [size=+0] 相关链接>>> 读童诗与读唐诗、读绘本有何区别? 作为中国的孩子,自幼接触唐诗是必须的,纵然孩子对诵读的唐诗并不能透彻领会,记住一些、囫囵吞咽一些也是应该的。但唐诗毕竟内容或形式上都与孩子的生活相距甚远,孩子应该多读些当今大诗人写的诗。 孩子读绘本,主要是读故事。读故事不能替代读诗。诗是要“品”方能心领神会,品出情韵和意蕴,从而加深对人、对社会、对世界、对大自然的诗性理解。从读诗活动中收获的意味、语言、韵律和精神营养,不能从故事讲述中获得。对于一个人,获得诗的涵养是另一种必要。 多大开始读童诗? 一般来说,年龄幼小的孩子宜于儿歌的听读。童诗则到小学二年级应该能开始学会欣赏了。当然,好的童诗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包括成人。 孩子所读的童诗须老师和家长、亲人代为选择、购买,这时,教师和家长自己欣赏诗的能力就要受到考验。 孩子越大就应该读得越多,读多了,就自能无师自通,破解并悟得意象里所蕴蓄的诗情、诗境和诗意。 专家推荐书目:《世界金典儿童诗集》、《中外儿童诗精选》、《日有所诵》、 《中国最美的儿童诗》、《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一个孩子的诗园》 [size=+0]
[size=+0]乘着童诗的翅膀飞翔赵晓音 图
“小学的童诗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的雷劲老师说。 “一是数量明显不足,二是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三是没有充分体现诗歌的体裁样式。”雷劲老师认为,当前教材中,有一些诗歌选择得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与儿童生活脱节,过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钟情于宏大叙事,语言僵硬,思维固化。例如,一说“儿童”就是“花朵”,一说“教师”就是“蜡烛”;从作者来看,涉及面不广,尤其国外的优秀诗歌很少入选。两种版本24册语文课本,只有人教版在第十一册安排了叶赛宁的《白桦》。 雷劲认为,提倡孩子读童诗,刻不容缓。“据我所知,现在不少学校都开始为孩子们选定诗歌朗读材料,经典诵读之花开遍八闽,我们可以在早读、在课前3分钟带着孩子们读童诗。可有的老师还推脱说,课本的知识,我都教来不及,哪有时间读童诗、品童诗、甚至是写童诗啊?” 同样作为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的成员,来自泉州市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的王妤娜老师告诉记者,在农村地区推广童诗教学更是阻力多多,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制约因素有很多,如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也有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氛围、孩子的素质和基础、家庭与社区的环境等因素。” “现代诗歌的缺席,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严重缺失。”福州华南实验小学校长、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成员张嘉泉告诉记者。 “十几年来,中考高考的作文一直有一条要求,那就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直到前两年,这条要求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但是到了2002年高考作文又加上了一条,字数800字以上。” “我没有做过调查,不清楚具体有多少语文教师无法欣赏新诗。但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的语文老师欣赏不了新诗,也很少关注新诗,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写诗了。为了避免广大语文教师在中考高考阅卷时看不懂新诗而无法打分,便横下心来,把诗歌一脚蹬出了中考高考。这一现象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究其原因,这与整个中国语文教师队伍的审美素质严重滞后有重大的关系。”张嘉泉说。 “诚然,新诗的出现至今不过近一百年的历史,有其不成熟的地方。然而,在泥沙俱下的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和文学的传导者,更不能逃避,更应该有着高人一等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诗歌,而不该做出把污水与婴儿一起泼掉的行为。”
|